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36680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2.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第一册,考点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排查基础知识,2 细讲核心考点,内容索引,3 精练真题新题,排查基础知识,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设置:汉武帝时期,全国被划分为13个监察区域,称为十三州部,每州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高官和诸侯王。其职责是监察地方政治。 2.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3.演变:东汉后演变为地方行政机构州。,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1.机构与职能:唐代中央设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尚书省设吏、户、 、兵、刑、 六部。 2.特点: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各司其职、分工合作。 3.影响: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有利于科学决策,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中央官僚制度的完善,为后世所沿用。,礼,工,微点拨 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体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1.行政权:设中书门下(政事堂)掌管,长官称“ ”(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散相权。 2.军事权: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 3.财政权:设三司总理财政,长官为三司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四、元朝行省制度(b),1.设置 (1)以行中书省作为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行省行使权力时受 的节制,行政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 (2)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 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宣政院是管理全国佛教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的中央官署)。,中央,宣政院,2.行省与中央的关系 (1)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4)省官互迁等。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明清所沿用,成为我国行省制的开端。,中书省,微点拨 (1)在古代,中书省的职权并不完全相同。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2)元代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由行省管辖,如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d),六、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微点拨 从汉至元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采取调整地方结构和分割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七、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加试】(c),1.演变,2.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法,防止贪污腐败。 (2)消极: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其实际效能有限;监察官员是皇帝的耳目,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八、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加试】(d),1.世官制 (1)概念:先秦时期贵族世代为官的选官用人制度。 (2)评价:积极:作为王朝统治者的贵族,在“世官制”下与王朝形成较长时期的共存共荣关系,从而使王朝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维持了正常的统治局面。 消极:贵族垄断教育与政治权力。 (3)消亡:春秋战国时期,世官制逐渐走向消亡。,2.察举制 (1)概念:汉武帝时期,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举荐,考试后中央予以重任的选官制度。 (2)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演变为九品中正制(地方行政部门设立“中正”,对举荐的人才按照家世、道德、才能分成九等,“中正”评定的品级作为授官的依据)。 (3)评价:积极:打破了 ,对社会各阶级相对公平,有利于人才的选拔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消极:从考选的对象、内容、方式、程序看都体现封闭性,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世卿世禄制,微点拨 汉代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岁科与特科两大类。岁科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特科中以贤良方正为重要。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3.科举制:考试选官的制度 (1)背景:门阀士族衰弱;庶族地主崛起。 (2)发展历程: 创立,科举制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发展为八股取士。 (3)评价:(科举制是读书、考试、选官三位为一体) 积极性:突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中央掌握了选官权,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性: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进取精神和创造能力;科举制实际上是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统治者控制的制度。,隋朝,微点拨 隋朝以后,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恩荫制度、举荐制度、破格提拔等方式在选官途径中,起着辅助的作用。,细讲核心考点,主题一 古代中国中枢权力的演变(皇权与相权),1.由服务于皇家到服务于国家中央权力运行 史料,史料实证,论从史出 各部门分工明确,职权分明,有利于行政效率提高,有利于君主专制,同时九卿主要服务于皇族一家,“家国一体”特色明显。服务对象由王室到国家政务,体现了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分离的趋势。,2.节制君权中枢决策程序的规范 史料 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论从史出 以上政务流程体现出相权分工合作、相互制衡、职权分明的特点,这既加强了皇权,又因规范的决策流程而制约了皇权泛滥,有时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1.唐代中枢权力运行机制的三大特点 (1)相权三分:中书省拟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相互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枢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部门牵制与机构运转。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历史理解,2.汉至元中枢权力体系演变的四大趋势及原因 (1)四大趋势 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实行宰相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2)四大原因 防范宰相专政。 力求加强统治。 提高行政效率。 弥补宰相才干不足。,主题二 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VS地方分权),1.历代地方行政区划设置图解,时空观念,解读 图为西周分封制;图为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为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为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2.历代地方行政管理机制的变与不变,论从史出 县是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州的地位呈现由高到低的演进,二级、三级行政设置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主体。,中央应对地方分权挑战的举措 (1)西汉:王国问题的形成及解决,历史理解,(2)唐宋:藩镇割据的由来及解决,主题三 从“任人唯亲”到“选贤任能”的选才机制,1.汉代察举制:让民众更接近政府 史料 两汉孝廉之中家世可考知者的分类统计表 论从史出 相对于商周时期的世袭选官与秦代的按军功选官,汉代察举制官员源自各阶层,选官途径明显多元化,民众与政府逐步接近。,史料实证,2.魏晋九品中正:用人权由帝王转移到豪门 史料 (两晋)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隋唐五代史论集 论从史出 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其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门第家世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3.唐代以来科举制:文官考试机制的起源 史料 乡会试考官、房考、监临、知责举、监试、提调之子孙及亲族,例应回避。雍乾间,或另试,或题由钦命,另简大臣校阅。乾隆九年停其例,并受卷、弥封、誊录、对读等官子弟、戚族亦一体回避。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钱穆国史新论 论从史出 考试选拔组织严密,以制度建设防范特权舞弊,选拔范围广泛。体现了此制度公平的趋势,扩大了人才来源,平民有了入仕平台,凸显标准客观、方式公平、范围广泛,趋向公平的特点。,1.辩证唯物史观认识科举制 (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进行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唯物史观,(2)两大转变 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官依据变化从血缘门第到学识能力。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3)“一分为二”认识科举制的影响,2.古代中国选官制度演变与趋势 (1)演变,(2)趋势 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 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精练真题新题,1.主干知识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时代特征 (201711月浙江选考)中国古代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集权与分权,官僚体制不断调整和变化。下列与“分宰相之权”相关联的是 A.汉刺史制 B.宋参知政事 C.明内阁制 D.清军机处,真题回顾,答案,解析,1,2,3,4,5,6,7,8,解析 汉代刺史制度是中央为监察地方所设,明太祖时期废丞相,此后相权已废,内阁和军机处与削弱相权无关,故答案为B。,2.历史理解政治机构的职能 (2016浙江高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解析,1,2,3,4,5,6,7,8,1,2,3,4,5,6,7,8,解析 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另设政事堂作为宰相议事的机构,后来逐渐演化为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决策机关,凌驾于三省之上,宋代在三省之外,另设“二府三司”,中书门下掌握行政大权,负责处理政务,二者的地位和职权相当,故B项正确。,3.基础知识辨析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 (20157月浙江学考)古代中国某政治制度规定,凡遇军国大事,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该制度是 A.三省制 B.科举制 C.行省制 D.内阁制,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中书省秉承皇帝旨意草拟意见,送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执行”可以判断该制度是三省制,故A项正确。,答案,解析,1,2,3,4,5,6,7,8,4.史料实证论证有关科举制的认识观点 (201510月浙江学考)读史阅世,提升历史学科素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科举制,学术界有不同的认识:以往流行的看法认为,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扼杀了创新精神。20世纪末叶,一些学者发现以前对科举制的看法,过于简单化。放在古代的历史上考察,它打破了社会、阶级之间不可跨越的鸿沟,使平民子弟通过苦读,也有可能成为状元、榜眼、探花。仅凭这一点,都应该为它谱上一曲赞歌。选自李伯重八股之外等,1,2,3,4,5,6,7,8,在历史的变迁中,科举制留下深刻的烙印。对材料中的两种看法,您更倾向于哪一种?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认识。,1,2,3,4,5,6,7,8,答案,答案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简意赅。 倾向于儒生因科举而地位提升,但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士人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专心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倾向于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成读书风尚,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以考试选官,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合理性。,5.(2017浙江温州学考满分检测)贞观初,唐太宗下敕征兵年十八以下之体壮者,但门下给事中(掌驳正政令之事)魏征拒之,遂无果。此事说明 A.兵部隶属门下省 B.门下省独掌大权 C.唐太宗大权旁落 D.君权受相权制约,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根据题干材料“唐太宗下敕征兵但门下给事中魏征拒之”可知门下省有封驳审议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帝的权力,故选D项。,答案,解析,1,2,3,4,5,6,7,8,新题聚焦,6.(2017温州选考满分检测)史载“太祖受命,以宰相主文事,参知政事佐之;枢密使专掌武事,副使佐之”。这一现象发生于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解析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宋朝的二府。,答案,解析,1,2,3,4,5,6,7,8,7.(2017浙江学考命题交流)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推动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如多次出现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下列行政区的出现属于这一现象的是 A.秦朝郡 B.汉代州 C.宋代府 D.元代行省,答案,解析,1,2,3,4,5,6,7,8,解析 秦朝的郡不具有监察职能,故A项错误; 汉代州是为监察地方而设立的,后成为地方行政区划,故B项正确; 宋代府是地方行政区划,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 元代行省是朝廷的派出机构,逐渐演化为常设的、固定的地方最高官府,故D项错误。,1,2,3,4,5,6,7,8,8.(2017浙江嘉兴联考)(加试题)察举制在两汉时期历经损益。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后,才能得到官职。这说明察举制 A.按出身授官不能适应统治需要 B.逐渐被九品中正制取代 C.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 D.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答案,解析,1,2,3,4,5,6,7,8,解析 材料中体现出察举制的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察举制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的信息,故B项错误; 以考举士成为主要的选拔方式是科举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 “起初,被举荐的吏、民经皇帝策问后授官;后来,被举荐者需通过朝廷设置的相应科目考试”说明选拔官吏标准趋向客观,故D项正确。,1,2,3,4,5,6,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