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132906 上传时间:2019-11-16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8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第3讲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老 子、庄子与道家思想;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2.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文化:石氏星表;甲骨文、金文和帛画; 诗经、屈原和离骚,考纲要求,本讲考点,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先秦科技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背景、概念和意义 A.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a.经济上:铁农具、牛耕推动生产发展,井田制瓦解。 b.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 d.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考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与先秦科技文化,B.概念: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 局面。“百家”泛指数量多,“争鸣”指争论和诘难、批驳。 C.意义 a.各家彼此吸收和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b.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 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儒家学派,误区警示 儒家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的“以人为本”理 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儒家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 心的,无现代民主思想意识,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尽管如此,其精神 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辨析比较 “仁”与“仁政”的区别 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 人”。孟子从孔子的“仁”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政治、经济、文 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3)道家学派 A.老子(春秋晚期),B.庄子(战国时期):世间万物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别观念,获得精神上的自由。,(4)韩非子与法家思想 A.韩非子是战国后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B.韩非子主张君主要“ 以法治国 ”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 C.韩非子的思想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这种思 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思维启迪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知识拓展 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 (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 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的作用。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其自然,对于增强环境意识,促进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 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 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武器。,思维启迪 易中天指出: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 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 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 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 “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是如何认识“百家争鸣”的? 提示:“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的反映,各流派互相辩论但又互相吸 收、融合;儒学是争论的核心,体现了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地位 和影响,但争鸣的结果是法家获得了统治者的青睐。,2.孔子 (1)思想主张 A.提出“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要求人们遵循中庸 思想。 B.开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C.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 (2)评价 A.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对 亚洲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B.其留下的文化遗产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知识拓展 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了 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 感和历史使命感。 (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体现以人 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推动了社会成员文化素质的提高。,3.先秦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与艺术,图解历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及其关系,(2)文学成就 A.诗经 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收录了西周至 春秋中期 三百多 首诗歌。 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B.楚辞 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 浪漫主义 风格。 代表作: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拓展延伸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为后来的现实主义 诗歌提供了范例。 (2)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被历代诗人不断学习和发展,成为我 国诗歌创作特有的民族艺术特色。 (3)诗经中民歌作品的巨大成就,确立了民间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崇 高地位。 术语必背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 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欲, 恢复社会秩序。,(2)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 “仁政”思想,并进一步提出民本思想。 (3)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 无为、知足寡欲;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4)韩非子主张改革和实行法治,要求“废先王之教”;继承和总结了战 国时期法家的思想和实践,提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 (5)“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其斗争主要 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 (6)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早在商朝时已形成完整的体系。 (7)诗经的现实主义和楚辞的浪漫主义代表了北南两种诗歌不同的 艺术风格。,主题1 先秦诸子治国思想 史料呈现 史料1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 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 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 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史料2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 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史料3 “时移事易,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 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 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韩非子 读史指导 (1)史料1为原始文献史料。解读史料的关键是提取史料中关键语句,如 “施仁政于民”“仁者无敌”。强调道德的作用。 (2)史料2为原始文献史料。解读史料的关键是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结 合老子的思想主张来分析。指民众的自我教化、觉悟。 (3)史料3为原始文献史料。关注引号中信息并结合韩非子的主张来回答。,史料应用 (1)史料1体现了孟子提出的“ ”学说,要求统治者以仁爱之心 对待百姓,以德服人,争取民心,体现了儒家朴素的民本思想。 提示 仁政 (2)史料2强调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其治国思想的核心是 “ ”。因此道家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民 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提示 无为而治 (3)史料3体现了韩非子主张根据时代变化进行变法,强调“ ” 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提示 法治,(4)结合以上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 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儒家的仁政爱民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却适应了时代要求。 主题2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史料呈现 史料1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以公之与民为已悉矣。 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 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史料2 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 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 用游士。于是君主和游士相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有为的,亦不 得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中国通史 史料3 中国知识分子群体诞生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代,并且深深 地打上了这一时代的印记他们能够以先知先觉的姿态站到时代的 最前沿用理性的目光去审视眼前的“乱世”,更重要的是“知识” 也使他们学会了用理性反观自己。通过反思他们产生了“拨乱反 正”的使命感、责任感,希望用他们掌握的知识“经世致用”,挽狂 澜于既倒。 摘编自列瓦雷士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轨迹,读史指导 (1)史料1为原始文献史料。理解史料的关键是明确史料的角度,依据史 料中可知,史料从经济、政治和教育的角度,来反映百家争鸣局 面出现的社会背景。 (2)史料2为后世的史学专著。史料的主体是“贵族政治”,依据史料中 可知贵族政治的衰败。 (3)史料3是评论史料。依据史料中可知史料主要强调春秋战国时期 知识分子群体对待社会政治活动的态度。,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2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 微”的时代背景。 提示 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政 治: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 形成;“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史料3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后,站在时代前 沿,直接参与 ,为诸侯出谋划策,但他们希望用掌握的知识 “经世致用”,挽狂澜于既倒,有点脱离现实政治的意味。 提示 政治生活,1.儒、道、法三家思想的特点及联系 (1)思想特点 儒家提出仁政、德治、礼治,强调道德感化。当国家趋于稳定、步入 正常轨道后,宜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政治理想 和道德准则。 法家主张推行严刑峻法(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动 荡年代宜用法家思想,以实现国家大一统。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 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大动荡后,与民休息,恢复和发展 生产,以道家思想为宜。道家学说构成了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2)相互关系 儒、法、道三家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洽的趋势。战国时期荀 子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辅以法家思想,兼采道家思想 的合理成分,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基本格 局。 儒、法、道各家彼此吸收、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 本精神,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典例1 (2017北京海淀查漏补缺)孟子评述春秋云:“世衰道微,邪 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这说明孔子著春秋坚持 ( ) A.以小见大 B.有闻必录 C.惩恶劝善 D.述而不作 解题关键 理解孔子著春秋的背景“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是 关键。 答案 C 依据材料中“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 春秋”可知,孔子著春秋坚持惩恶劝善,故C项正确;A、B、D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2.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之处以及出现差异的原因 (1)表现 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 人、人性;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苏格拉底更重视人 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不同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 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 治的思想源头。 (2)形成原因 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 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 会矛盾尖锐。,典例2 (2017北京海淀期末)在史学研究中,人们习惯于把孔子与苏格 拉底相提并论,两位圣贤在中西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大致相当,获得 的尊重与崇拜难分伯仲。孔子与苏格拉底在东西方都受到尊崇的主要 原因在于他们 ( ) A.生活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B.思想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C.思想主张中含有人文主义思想 D.都是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解题关键 结合时代背景,挖掘二者对社会的共同主要贡献。 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A、D两项是两 者的相同之处,但明显不是二人受到尊崇的主要原因;孔子的思想主张 并未适应当时时代的需要,故B项错误;二人思想当中都包含着人文主义 的思想,故选C项。,C,1.(2017北京海淀期中)论语为政中写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 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下列各项与材料相符的是 ( ) 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D.“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答案 C 材料主张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故C项正 确。A项与材料主旨相反,故排除;B项主张贵贱有序,材料未体现,故排 除;D项是道家思想,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2.(2017北京大学特优测试)习近平用“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 伍”来向巴西媒体表明自己对于干部遴选的想法。下列主张与习近平 的想法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 )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治大国如烹小鲜” 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答案 A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是韩非子的观点,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的思想,均属于法家思想,故A项正 确;“治大国如烹小鲜”是老子的观点,故B项错误;“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是儒家的思想,故C项错误;“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是 墨家的观点,故D项错误。,A,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 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 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3.(2016北京文综)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 ( ),A,答案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学成就,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示意图中的“齐”“郑”“卫”等名称是西 周时期的诸侯国。根据所学知识,诗经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三 百多首诗歌,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出自该作品集,故A项正确。B 项中“汉相如”指西汉时期的司马相如,“陶元亮”指东晋时期的陶渊 明;C项中的“李将军”指西汉时抗击匈奴的名将李广;D项诗句是对秦 朝在全国推行小篆为标准字体、“焚书”的评论。B、C、D三项在时 间上不符合题意,排除。,4.老子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 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 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 他的人生观是 ( ) A.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B.隐忍退让,以和为贵 C.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上善若水,刚柔并济,A,答案 A 题干中“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说明老子 主张不能轻易用战争这种激进的方式解决问题,体现出其恬淡为上的人 生态度;“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说 明老子主张胜而不美,故A项正确。题干中“迫不得已用兵”说明老子 认为最终还是可以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故B项错误;题干中只提到 了对待战争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而没有谈到欲望的问题,故C项错误;题 干中“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轻易运用武力”说 明老子是反对战争的,“刚柔并济”与之不符,故D项错误。,请认真完成作业,第3讲 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与古希腊城邦的差异,专题总结提升,2.诸子百家思想与智者学派思想的比较,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折射出的经济、思想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政治特征表 现为分封制崩溃,宗法制遭破坏;诸侯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奴隶制走 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国家由分散逐步走向统一集权。政治方面 的变化可以折射出该时期重要的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1)从经济折射点看: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建 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步走向崩溃;新的赋税制度(如初 税亩)及经营方式的改变、小农经济的形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度 的确立,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经济基础。 (2)从思想文化折射点看: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儒家、 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提出不同的治国主张,为各国 变法及治国提供了不同的思想观念,法家大一统思想为秦走向统一提供 了思想动力。,典题演练 (2017北京东城综合练习)有史学家将春秋战国时期视作中中国的“化 成时代”,意为经此时期古代制度、文化等基本定型。下列史实可以印 证这一观点的是 ( ) 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分封制确定了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 官僚制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诸子百家构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A. B. C. D. 答案 B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是在夏朝而非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是层层分封,不存在“中央”这个概念,即分封制不能确定中央对地方的分级管理模式,错误。故选B项。,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