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课标版 历史 第20讲 专题小结,一、从宏观上掌握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二、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 (1)土地私有制 古代中国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废 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延 续两千多年,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 (2)土地私有制的负面影响 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 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 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 (1)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 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 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 (2)“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这两种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 的大趋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 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3.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 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 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是为 了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 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影响经济转型的思想观念因素 自战国以来,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 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 商业。,三、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比较,评价型选择题 评价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 人物、历史观点以及历史结论等的分析、判断和评价的能力。主要有 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题干给出被评价的主体,备选项给出对该主体的评 价,从中选择最符合主体的评价;第二种是题干给出的是对主体的评价, 备选项给出的是与评价相联系的主体,从中选择最符合评价的主体。该 题型大多与材料型选择题相结合,以新材料来设置新的情境,以新的思 维角度来设置新的问题。此类题不着眼于“是什么”,而着眼于“为什 么”。,(1)坚持正确的立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同一事件的评价就会得出 不同的结论,所以,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如爱国主义立场,民族团结立场,社 会进步立场,改革探索、勇于创新的立场。 (2)坚持正确的标准。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即一切历史活动 凡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就应该肯定。 (3)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 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典题例证 (2013广东文综,13,4分)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 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 )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解析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只 能说明富商大贾收入堪比封君,无法说明商人与封君勾结,故B项不正确。 D项与事实不符。从材料信息看,桓谭认为,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抑并 兼、长廉耻”,主张限制富商大贾的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跟踪训练 1.有学者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 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再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 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该观点意在强调小农经济 ( ) A.具有落后性 B.具有再生性 C.具有脆弱性 D.具有稳定性 答案 B 材料前一部分强调小农经济生产组织简单,进而在此基础上强 调此种生产方式容易重建,即具有再生性,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2.明朝官员谢杰在虔台倭纂中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 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 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 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该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 )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答案 A 从材料“禁之愈严而寇愈盛”以及“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 之不可胜诛者”可以判断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加剧内忧外患,故A项正 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外经济交流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不单指出“寇愈 盛”,而且还指出“海滨人人皆贼”,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明海禁政策的 危害,不是说明海禁政策的自卫作用,故D项错误。,计量史学 【方法阐释】 计量史学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的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 学趋于精确。计量史学的主要类型:历史统计法和历史模拟分析法。计量 史学的适用范围:适用于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 助揭示事物的性质;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史现象的研究;适用于 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定 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性质,传统史学 实际上就是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运用感悟】 计量史学试题在2012年高考中已经大量涌现,在2013年、2014年高考中也 占很大分值。计量史学试题的材料是由各种数据构成的,主要考查学生依 据史实辨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解答计量史学类题目应注意三点: (1)两头看,项间比 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格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 意时间、地点等。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项 间比:按表中所给信息找备选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含义。 (2)察变化、转文字: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转化成文字信息。 (3)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与教材进行联系,揭示其隐含信息。,典题例证 下表是我国汉朝到宋朝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比较表(人/平方 千米),此表能够直接说明 ( ),A.长江流域人口总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经济出现了倒退 D.人口密度的增长得益于国家统一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同一时期三个地区的数字相 加得和,就发现,除东汉是比西汉有所减少外,以后每一时期都比前一时期 要多,这符合“总体上升”的趋势,故A正确。表格数据无法说明B项,C项 与史实不符,两宋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密度的变化说明D项错误。 答案 A,A.农耕经济的繁荣 B.政局的相对稳定 C.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D.医疗水平的提高 答案 D 本题考查从图示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首先抓住关键时 间信息“17世纪以后”,即明清时期,注意角度是“不包括”,结合中国近代前夜的时代特征,即可知D项符合题意。,跟踪训练 1.17世纪以后中国人口激增的原因不包括 ( ),2.阅读下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的是 ( ),A.中国封建经济仍在发展 B.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经济的交流 C.工业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主体 D.中国已成为世界贸易中心,答案 A 从表格数据看,1820年中国GDP在世界上的比重、1830年中国 制造业在世界上的比重都处于领先地位,故选A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