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090249 上传时间:2019-11-15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21《曹刿论战》课件 鲁教版五四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曹刿论战,左传,文学常识,课文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诸侯各国的重要史实,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各个方面。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的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影响很大,不仅在历史著作的撰写方面作出了光辉的榜样,还为散文的叙事,议论和小说、戏剧的题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长勺之战的背景,齐国是春秋时期最强的诸侯国之一。公元前686年,齐襄公被叔伯弟弟公孙无知杀死,公孙无知即位不久又被大臣们杀掉。国君的位置空了下来。当时齐襄公的两个弟弟逃亡在外:公子纠和师傅管仲在其舅父鲁庄公处避难;公子小白随师傅鲍叔牙在莒国(今山东莒县)避难。他们都想赶回齐国称君。鲁庄公为了让公子纠夺得王位,一方面派兵护送他回齐国,另一方面派管仲带兵拦截公子小白。管仲追上公子小白后,一箭射中他的铜带钩。小白将计就计,咬破嘴唇,口吐鲜血,佯装死去。管仲信以为真,回报公子纠。公子纠不慌不忙地向齐国进发。等他到了齐国国境,才知公子小白早就抵达齐国都城临淄,做了齐国国君,就是齐桓公。公子纠和管仲只好仍回鲁国安身。国君之争使齐、鲁两国关系趋于恶化。,公元前685年秋,齐、鲁两国在齐国境内的乾时(今山东临淄西)大动干戈。鲁国战败。不久,齐将鲍叔牙乘胜追击,以围攻鲁国要挟庄公,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鲁庄公无奈,只得逼死公子纠,把管仲送交齐军。 管仲是个很有才干的人。齐桓公不念旧恶,拜其为相。管仲建议齐桓公对内革新政治,整顿军事,对外结好诸侯,待力量强大后再扩张势力。齐桓公不听管仲的意见,在公元前684年春发兵攻鲁国,企图一举征服鲁国。鲁庄公注意整修内政,取信于民,决心抵抗。深具谋略的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随庄公出战。鲁军根据齐强鲁弱的形势,在长勺迎击齐军。 此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中,以后发制人、敌疲再打的防御原则取胜而著称。,曹刿论战,“论战”两字怎样理解? 本文将主要围绕什么内容展开?,释词译句,1 齐师伐我 曹刿请见 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4 乃入见 何以战? 5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6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7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8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9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10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11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12 公将鼓之。刿曰:“未可。 13 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14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15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16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17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8 彼竭我盈,故克之。 19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20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解释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语古今的不同意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古义: 今义: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古义: 今义: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古义: 今义: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古义: 今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事业舍生,引申为丢弃某种利益,可以凭,表示可能,许可,参与,隔开,不连接,案件,官司,监牢,辨析下列各组句子中红色词语的不同意思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故 既克,公问其故 民弗从也 从 战则请从 既克,公问其故 其 吾视其辙乱 其乡人曰,(所以),(缘故,原因),(听从),(跟随),(这样,如此),(他们的,指齐军的),(他的,指曹刿的),虚词多义,之,肉食者谋之,忠之属也,公将驰之,以,何以战,必以情,必以分人,代词,指这件事。,助词,的。,代词,指齐国军队,凭借,按照,把,1、问;“何以战?”,3、对曰;“夫战,勇气也。”,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特殊句式,2、公曰:“必以分人。”,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曹刿论战,(,战前准备 (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必以情。,战后分析(详),彼竭我盈,辙乱旗靡,取信于民(根本条件、政治基础),避敌锐气后发制人把握战机(军事战略),战中指挥(略),(敌退我追),(敌疲我打),-,反攻时机,-追击时机,未可可,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大获全胜),能够以少胜多,取得这场战役胜利的原因是哪些?,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关心国事,积极参政,敢于进言(爱国心,责任感) 政治上深谋远虑,有远见卓识 军事上有卓越的指挥才能,镇定果断,大将气度 细致、谨慎,善于观察,有丰富的军事知识和经验 “远谋”,?,讨论:,曹刿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请见的? 他为什么要“请见”? 对“何以战?”一问,鲁庄公提出哪三个条件?分别是对谁而言的?曹刿的态度怎样?,(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官僚贵族;天地神灵;否定 广大人民肯定。),曹刿为什么要肯定第三个条件?,曹刿认为鲁庄公做的哪一件事能取信于民?(曹刿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什么) 2 分析“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一句在文中的作用? 3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战前曹刿与鲁庄公的论战中,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曹刿的“远谋”又表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4 结合全文内容,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 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些方面?,曹刿为什么要在“齐人三鼓”后,才曰“可(鼓)矣”? 曹刿为什么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看到了什么?,(齐人三鼓正是“彼竭我盈”之时。),(“惧有伏焉” ),(“辙乱旗靡”),*曹刿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是什么?,*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古人记叙这场战争,用“齐鲁长勺之战”为题,而后人却改用“曹刿论战”为题,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改动?,本文记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全篇以曹刿的言行为主组织记事材料,而记事的中心又处落在曹刿的“谋”字和“论”字上。),(本文重点是写“论战”,故战前对话写得详;战争过程写得略;曹刿用谋写得详;庄公问计写得略。),我眼中的鲁庄公,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 刿得以参与论战,二、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 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 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鲁庄公在政治上,军事上有许多鄙陋之处,但我们可以多面地来评价这个人物。,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 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 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 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 掌握战争的规律。,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 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从本文可以提炼出哪个成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一鼓作气,说说它在课文中的意思,以及现在所指的意思?,*请试一试:,据斜体字相应的成语: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 望其旗靡所向披靡 惧有伏焉危机四伏 故克之克敌制胜 攻无不克 三而竭殚精竭虑 精疲力竭 观其辙 南辕北辙 重蹈覆辙,内容小结:,课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 ,叙述了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 ,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 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 之时。这次战役,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成为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长勺之战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 和军事上 的 ,说明必须 ,运用正确的 ,并掌握 ,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取信于民,长勺,彼竭我盈,辙乱旗靡,远见卓识,杰出才能,取信于民,战略战术,战机,快乐大本营,智慧火花的碰撞,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春秋孙武)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战国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国孟子)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三国诸葛亮),名人言战,知识抢答:,下面的英雄人物形象出自哪一部文学作品,作者是谁。 保尔 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战争文化,知识抢答:,孙子兵法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孙武,春秋时期,战争文化,“千里走单骑”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它出自哪一部描写战争的著名小说?,知识抢答:,关羽,三国演义,战争文化,知识抢答:,谜语。请猜军事成语。 (1)“神农布阵”; (2)“军事论文”。,草木皆兵、纸上谈兵,战争文化,愿:同学们抓住大好时光, 一鼓作气,超越自我, 攻克难关,攀登高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