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基层站段安全管理.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069311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铁路基层站段安全管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铁路基层站段安全管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铁路基层站段安全管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铁路基层站段安全管理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10 页铁路基层站段安全管理铁路作为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大众化的交通工具,其性质决定了安全是铁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所在,命脉所系。xx年4月18日,全路第六次客车大提速,接着是重载货物列车的开行,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使用,行车密度加大,客货运量持续增大,铁路运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铁路基层站段作为基础生产组织单位,强化安全管理保证运输安全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也可以说,强化基层站段的安全管理基础,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落实安全逐级负责制,充分调动全体职工保安全的积极性,实现安全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是搞好铁路运输安全和效益增长的治本之策。1现状调查1.1基层站段铁路运输总体概况伴随着三大干线的全面达速,自治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包括二连口岸在内的全局客货运量的大幅度增长提升,列车密度的增加,特别是5000t、万吨大列的开行,对机车质量的要求更高,加之与长交路、轮乘制、提速、行车密度增加相伴而生的机车质量、乘务员的工作强度、操纵水平的要求标准相应提高,机务工作无论从经营理念、管理方式、行车设备质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面对新形势,如何尽快提高全局机务基层站段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以适应提速、重载等铁路跨越式发展的工作需要,已成为当前一项紧迫而又重要的工作。强化基层站段安全管理是它在运输生产中的地位所决定的,铁路基层站段分布广,在完成全路客货运输任务、保证重点物资运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铁路运输部门不仅要办理所有运行列车的到达、出发或通过作业,还要办理所有运行列车的调车作业,货物列车的装卸作业等。同时具有人员分散、点多、线长、站线少、设备落后、不易管理等特点,极易发生事故。因此,加强基层站段安全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基层站段运输安全装备、安全管理现状1.2.1首先是技术装备水平的不适应。机务部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安全运输生产的需要。集宁机务段位于京包线、集二线交汇处,地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经济欠发达的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段内现有干部职工4725人,担当着呼和局的客货列车的牵引任务和站场调车及小运转任务。牵引区段曲线多,半径小(最小曲线半径为303m),坡度大(最大坡度为11),沿途气候条件恶劣,自然灾害较多,尤其是集二线沙害较多,春末夏秋季节沙尘暴频发,对机车柴油机及走行部的损害极大。冬季春季节风沙冰雪造成线路板结,致使机车走行部、牵引电机振动严重,特别是机车齿轮箱、抱轴瓦损害更为严重,给机车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隐患,这一问题也成为机务部门日常安全生产管理中值得认真研究探讨的课题。1.2.2管理上的不适应。1.2.2.1机车检修管理体制的不合理,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有效提高。列车全面提速后,列车速度和密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列车间隔的缩短和重载运行,对机车质量的要求更严,标准更高。另一方面,新型机车及智能化装备、测试手段的使用,对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检修作业方式提出了挑战。运输密度提高,传统的定期检修定期拆检,已无法满足运输现场的需要,随着我局新图的实施,机车检修停时明显减少,而对机车质量要求更高,使机务的检修工作面临更大挑战。1.2.2.2安全管理思想观念较陈旧,不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的需要。较长时期以来,受传统经验管理的影响,安全管理往往是局部的、静态的、定性的。注重事故发生后的“事后”管理,而又主要以事故指标来判断安全工作的好坏,就安全论安全,就事故论事故。不能经常从有利于企业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的高度去解决问题。“不出事故就是安全”的片面认识,淡化了预防为主,消除隐患的思想。重形式轻内容,很容易造成安全管理工作上的被动。1.2.2.3事故信息价值未得到充分利用,没有真正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事故是其成因的信息载体,事故的信息价值不仅在于惩戒和教育,尤其可用于分析事故原因,预防同类事故再度发生。因此,在分析处理事故时,应坚持“三不放过”原则。然而在许多时候,对于事故原因的分析,仅仅分析在表面的直接原因,对事故深层次原因的内在联系缺乏深入分析。急于定性定责,忙于事故处罚。尤其严重的是因受到利益驱使,对事故隐瞒不报,弄虚作假,互相推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不良现象屡禁不止。给铁路运输安全留下后患,没有真正从事故中吸取教训。2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建议如果管理水平不高,职工的责任心不强,出现问题、发生事故就在所难免。面对铁路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作为机务基层站段的干部职工,要想在大提速和跨越式发展中有所作为,就必须以追赶者的姿态,深刻领会铁路大提速和跨越式发展的内涵和要求,正确把握机遇,发挥优势,强化创新,锐意进取,不断研究和解决深化基层站段安全管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努力创造安全稳定的良好环境,为实现中国铁路新跨越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结合当前实际工作,展望未来发展需要,应做好以下工作:2.1积极探索修制改革,努力适应深化安全管理的需要列车运行速度的全面提高,在对以往传统管理模式和习惯思维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铁路规章制度、修程修制和劳动组织的全面变革。就机务基层站段而言,如果再使用以往的“定期检修”的维修模式,显然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需要,必须进行观念和体制上的更新。2.1.1要针对提速所带来的发展变化,进行修程修制改革。在目前各机务段在机车的检修方面仍然采用传统的检修模式,即东风4B机车走行12万km进行一次辅修,机车走行24万km进行一次小修,走行2530万km进行一次中修,走行7090万km进行一次大修。这样的修制模式已无法满足现场机车使用的要求,如车流密度加大,定修停时逐渐缩小,无法满足定修机车所需要的时间。有的机车配件到了按照规定的检修时间,但其质量仍然良好,无谓的拆检不仅浪费人物、物力和时间,也使拆检的配件受损。2.1.2调整劳动力生产布局,提高劳动效率。在现有的机务系统管理结构中,由于一直沿用段、车间、班组三级管理模式,因条块分割过细,从而导致也现人员分布过于分散,非生产(管理和后勤)人员过多的现象,给安全生产带来了较大危害。因此,为适应新形势下强化安全管理的需要,要在现在基础上,结合一线生产需要,深化竞争上岗用工制度,通过建立完善岗位竞争、人员流动机制,有效解决企业人员岗位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强化约束,促进职工立足岗位保安全。2.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努力使“追求卓越”成为职工群众的自觉行为2.2.1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尤其是在当前大面积提速调图、全面推进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新形势下,重视人的因素,优化外部环境,注重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调动,努力增强职工群众确保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把各项安全措施是否落实到位作为衡量干部是否真正抓安全的重要标准。对把安全制度只是贴在墙上、挂在嘴上的干部,对安全管理中当老好人、绕开制度的干部要一追到底,严肃考核,切实让干部把落实各项安全制度、措施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好。2.2.2健全基层站段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制,在指标上体现科学性。健全的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制,必须注重管理中量与质的统一。要求一级对一级的管理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既要对安全管理的表面现象有足够的重视,又要对整个安全管理运行机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以确保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从中找出带有倾向性、规律性的问题,不断加以改造。安全管理要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在逐步完善安全管理逐级负责制上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它可以作为一个整体,使安全管理的总体目标更为明确,使一级对一级的考核有一个切实的检查对照的参考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各个管理层次在预先统一划定的职权范围内更好地发挥作用,促使各级干部安全管理行为更加规范,使一级对一级的负责制有拘可依,有章可循。2.2.3安全管理在指标上体现科学性。要在指标上体现科学性,就要对多层次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各层次各部门的应有作用进行纵向、横向的科学分析,而不是零散地、草率地制定一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性措施。要在指标体系上体现科学性,还要注意使各管理层次在责、权、利上相统一,以弥补只委以责任而无相应权利或只掌握权利而不承担任何责任的缺陷,促使各管理层次在界定的责任和权利范围内有效地实施管理,形成敢抓善管的工作作风。2.2.4岗位负责,在作用上体现核心性。逐级负责的核心是岗位责任,即:定岗、定责、定标、定人。严格做到有岗必有责、有责比有标、有标必量化、量化必考核、考核必联挂、联挂必兑现的良性闭路循环,以促使岗位责任落实。坚持对关键岗位的干部以及重点人开展好安全教育,同时,以强化激励约束为动力,狠抓技能培训,开展全员大练兵活动,提高岗位保安全的能力,落实岗位安全责任制。2.2.5要改进干部作风,努力营造“上下同欲”的良好氛围。要紧紧抓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这条主线,强化民主管理,推行“厂务公开”制度,努力拓宽公开领域,让职工知段情、议段事,拉近干群距离,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重视与职工群众的主动沟通,积极采取召开“肯谈会”和蹲点包片等方式,主动深入一线特别是深入到工作环境较为艰苦的职工群众当中,了解实际问题,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出现问题,要积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偏听偏信、“以罚带管”而挫伤职工群众生产积极性的现象,以自身勤政务实、廉洁清正的良好形象,密切干群关系,确保使“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成为干部职工的共同愿望。第 7 页 共 10 页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安全工作事关大局,是铁路工作永恒的主题,是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安全生产实践中创造出的宝贵经验,在铁路的日常工作中一直是经常讲,反复讲,使之扎根在头脑中,融于血液中,然而铁路的各类事故仍然频发。尽管分析事故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汲取教训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一点:那就是安全文化意识的缺失,安全第一的理念并没有深人人心,遵章守纪还没有形成群体的自觉行为,有效的常态防控新机制远没有到位。基于此,笔者认为,在建立健全铁路安全制度的同时,安全文化建设是不可忽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创建企业安全文化的目的,就是把安全管理提升到文化管理,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对铁路而言,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基业常青,只有在长久持续安全的基础之上方得以实现。在经济决定了速度和规模的时候,文化则决定了质量。制度只能带来安全保障的最低标准,文化却能激励广大职工不断超越自我,形成自觉意识和习惯。因此,安全文化是为了实现人员、设备、管理三个要素的最优组合并协调发展,安全文化管理体制必须是科学有效的。建立铁路安全文化,就是为了改变了过去抓安全管理,摒弃过去主要靠宣传说教、靠人盯人、靠检查督促的现象。具体到铁路的实际工作中,就是要通过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建设氛围,对铁路职工的观念、意识、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减少各类事故,实现生产价值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统一。此外,生动活泼的安全教育形式能有效地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使安全教育免于枯燥、少点说教、起到实效,因此要多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安全教育,帮助职工正确认识和掌握安全生产规律,提高职工安全生产技术水平,自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令,认真遵守铁路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等。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安全文化更应作为铁路企业的核心文化来建设。以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导向力,引导铁路的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端正思想和行为,形成群体保安全的浓厚氛围,达到确保运输安全的目的。全路各级组织,要响应部党组的号召,以现代意识和高科技手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素养,洞察安全问题的文化本质,善于应用文化的力量,标本兼治,确保铁路运输安全基本稳定、有序可控和长治久安。第 9 页 共 10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