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预防的管理及技术措施.doc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065979 上传时间:2019-11-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病预防的管理及技术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职业病预防的管理及技术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职业病预防的管理及技术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业资料:_职业病预防的管理及技术措施单位:_部门:_日期:_年_月_日第 1 页 共 11 页职业病预防的管理及技术措施预防职业病是保护劳动者健康、控制、减少职业病产生的先决条件,是职业卫生、劳动保障和安全生产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劳工组织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津贴公约(第121号)提出,每个成员国必须制定工业安全与职业病预防条例,要求实施工伤保险的国家必须实行工伤预防的措施。我国规定,工伤保险要与事故预防、职业病防治相结合。企业和职工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防止劳动过程中的事故,减少职业危害。要做好职业病的预防,必须按“职业病三级预防”的要求开展工作。第一级预防,通过采用有效的控制措施如改革工艺、改进生产过程、配置完善的防护设施,消除职业性有害因素或将其减少到最低限度,使生产过程达到安全、卫生标准。在一级预防中,做好职业性有害因素的监测至关重要。第二级预防,开展健康监护,早期发现健康损害,及时处理,防止进一步发展。第三级预防,对已患职业病者及时诊断治疗,促进康复或防止病情发展。第一级预防是最主动最理想的预防,应积极促其实现,但由于难度高,常达不到完全安全、卫生的标准。第二级预防也是较主动的预防,容易实现,可弥补第一级预防的不足。第三级预防虽属被动,但对促进已患职业病者恢复健康有其现实意义。具体地说,职业病的预防必须采取以下各种有针对性的工程技术、卫生保健防护和教育管理措施。(一)工程技术措施。1生产工艺、生产材料的革新。从生产工艺流程中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物质代替有毒物质,以无职业性危害物质产生的新工艺、新材料代替有职业性危害物质产生的工艺过程和原材料是最根本的预防措施,也是职业卫生技术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发展方向。例如,在电镀行业中广泛应用无氰电镀法镀锌。镀铜,不仅消除了工人接解氰化物的机会,而且可防止对废水的污染。用硅整流器代替汞整流器,用无汞仪表替汞仪表。橡胶行业用汽油代替苯,或用水代替汽油来配制胶浆等。这些措施均使毒物的危害大为减轻。2对于散发有害物质的生产过程,从革新工艺流程、采用新原料角度无法解决时,应尽可能将生产设备加以密闭。也就是说,要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过程,以减轻劳动强度,避免开放式生产,消除毒物逸散的条件。有可能时,采用遥控或程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人接触毒物的机会。采用新技术、新方法、亦可从根本上控制毒物的逸散。例如,生产水银温度计时,用真空灌表法代替热装法。在蓄电池生产中,将灌注铅粉的工艺改为灌注铅膏,从而消除了铅粉飞扬。还可采用静电喷漆、水性漆电永涂漆等。3尽可能地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以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或半机械化生产,可以有效地控制有害物质对人体的危害,采用隔离操作(将有害物质和操作者分离)、仪表控制(自动化控制)对于受生产条件限制,有害物质强度无法降低到国家卫生标准以下的作业场所,是很好的措施。4通风排毒用通风的方法将逸散的毒物排出,因此加强通风是控制作业场所内污染源传播、扩散的有效手段。经常采用的通有风方式有局部排风、全面通风换气。局部排风是在不能密封的害物质发生源近旁设置吸风罩,排毒柜、槽边吸风将有害物质从发生源处直接抽走,以保持作业场所的清洁。局部排风装置的结构及样式,依毒物发生源及生产设备的不同特点而异,但以尽量接近毒物逸出处,最大限度地阻止毒物扩散,而又不防碍生产操作,便于检修为原则。全面通风换气是利用新鲜空气置换作业场所内含有害物质的空气,以保持作业扬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低于国家卫生标准的一种方法。采取正确的通风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有害物质的散发面积,减少受害人员数量。5革新生产设备,采用湿式作业。可采用风力运输、负压吸砂、吸风风选等消除粉尘飞扬。用无矽物质代替石英,从根本上杜绝矽尘危害。湿式作业是一种经济易行的防止粉尘飞扬的有效措施。水对绝大多数粉尘(如石英、长石、白泥等)具有良好的抑制扩散性能,粉尘被湿润后就不易向空气中飞扬。如石英磨粉或耐火材料碾磨,玻璃、搪瓷行业的配料和拌料过程采用湿式作业,矿山凿岩采用水心风钻,辅以喷雾以及车间场地和井下巷道洒水,保持湿润,基本上可达到防尘要求。6做好密闭、吸风、除尘。对不能采用湿式作业的,应采用密闭吸风除尘办法。凡能产生粉尘的设备均应尽可能密闭,并和局部抽出式机械通风相结合,使密闭系统内保持一定的负压,防止粉尘外逸。抽出的含尘空气应经除尘处理再排人大气中。7建筑布局卫生。不同生产工序的布局,不仅要满足生产上的需要,而且要考虑卫生上的要求。有毒物逸散的作业,应设在单独房间内,以避免相互影响。可能发生剧毒物质泄漏的生产设备应隔离。使用容易积存或吸附于墙壁、地面等处的毒物(如汞),或能发生有毒粉尘飞扬的工房,其内部装饰应符合卫生要求。8隔绝热源采用隔热材料或水隔热等方法将热源密封,可以起到防止高温、热辐射对人体的不良伤害。9屏蔽辐射源使用吸收电磁辐射的材料屏蔽隔射源,减少辐射源的直接辐射作用,是放射性防护中的基本方法。10隔、吸声。对于噪声污染严重的作业场所,采取措施将噪声源与操作者隔离。用吸入材料将产生噪音设备密闭,减少产生噪音设备的振动等等,可以大大减弱噪声污染。1个人防护和个人卫生。虽然这不是预防职业病的根本性措施,但在许多情况下起着重要作用。(1)防护服。除普通工作服外,对某些作业工人尚需供应特殊质地或式样的防护服。例如,接触强酸、强碱作业者应供应耐酸、耐碱工作服。接触有毒粉尘者给予防尘工作服。接触局部作用强或经皮中毒危险性大的物质,要供给相应质地的防护手套。对毒物溅入眼内有灼伤危险的作业,应给予防护眼镜等。(2)防护面具。包括防毒(尘)口罩与防毒面具。按其作用原理可分为机械过滤式与化学过滤式两种,有些防毒面具兼有机械过滤与化学过滤两种作用。有毒物质呈粉尘、烟、雾形态时,可使用机械过滤式防毒口罩。如呈气体、蒸气形态,则必须使用化学过滤式防毒口罩或防毒面具。在毒物浓度过高或空气中氧含量过低的特殊作业情况下,则要采用隔离式防护面具,使工人吸人作业环境以外的清洁空气。(3)个人卫生设施。应设置盥洗设备、淋浴及存衣室,配备个人专用更衣箱。接触经皮吸收及局部作用危害性大的毒物,要有皮肤洗消和冲洗眼的设施。(4)注意个人卫生。要开展体育锻炼,注意营养,对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具有一定意义。此外,应勤换工作服,勤洗澡,以保持皮肤清洁。2做好就业前及定期体检。3对职业中毒和尘肺患者,应视病情轻重,给予调离原作业,或安排一般工作,或从事轻工作等。(三)教育管理措施。1增强法制观念,提高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各级政府应将职业病预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用人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职业卫生和职业病防治的法规、标准、企业要有主要领导下分管职业卫生工作,并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要将职业卫生工作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考虑。主要领导要及时听取职业卫生管理人员有关职业性有害因素的预防、管理等方面的调查、汇报和建议,要制定规划和预防职业病的各种措施,有计划地改善职工的生产工作环境和条件。特别强调的是,要合理规划厂区及车间,企业领导在企业进行改建、扩建、新建工程时,要严格执行“三同时”。车间内部正件、机器的布置要合乎人机工程学的要求,应尽量减少劳动强度,保证工人在最佳体位下操作。用人单位要依法参加工伤保险,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国家应保障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2合理照明。合理照明是创造良好作业环境的重要措施。如果照明安排不合理或照度不够,可造成操作者视力减退。产品质量下降,职业中毒和工伤事故增多的严重后果。3国家对存在放射性及高毒、致畸、致癌、致突变等因素的工作场所实行特殊管理。任何单位和人个不得将产生职业危害的作业转移给没有职业卫生防护条件的用人单位和个人。4生产、经营、进口可能产生职业危害因素的设备,必须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卫生防护和应急措施等内容。生产、经营、进口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等原材料的,除提供中文说明外,产品包装应当有警示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新原材料应当附有由取得相应资格的技术机构出具的毒性鉴定报告书。5用人单位必须建立职业危害档案和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制定职业卫生操作规程、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对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必须建立健康监护制度,记录其职业病接触史和职业性健康检查结果。要严格禁止有职业禁忌症者从事所禁忌的工作。同时,职工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性健康检查,调离接触职业危害作业岗位也要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6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业卫生宣传、培训教育制度,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健康教育,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卫生防护设备、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7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了解职业性有毒物质的产生、发散特点和对人体的危害及紧急情况的急救措施。要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卫生防护设备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用品,发现职业危害事故隐患及时报告。8对存在职业性有害因素的作业场所要定期进行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9安全卫生管理生产设备的维修和管理,特别是化工生产中防止跑、冒、滴、漏,对预防职业中毒具有重要意义。各种防毒措施必须辅以必要的规章制度才能取得应有效果。例如,生产工艺操作规程,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卫生交接班制,生产设备定期检修制,通风防毒设备定期检修制,危险作业安全规程,新原材料、新产品的检验分析及毒性鉴定制度等。特殊有毒作业应考虑调整劳动制度与劳动组织。10环境监测、生物材料监测。要定期监测作业场所空气中毒物浓度,将其控制在最高容许浓度以下。定期对生物材料的使用和产生毒性情况进行监测。第 10 页 共 11 页行业资料本文至此结束,感谢您的浏览!(资料仅供参考)下载修改即可使用第 11 页 共 1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