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8讲 空气 氧气,考试要求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体积含量 2了解空气中各种气体的一些重要用途 3掌握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方法、操作 5. 了解自然界中氧循环 知识整理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第8讲 空气 氧气,3。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但不能得出剩余的气体具有 性质。 A、密度比空气大 B、难溶于水 C、不能燃烧 D、不能支持燃烧 4实验反思:造成测量结果偏小的可能原因 。 A、红磷不足 B、气密性不良 C、集气瓶内没事先放少量水 能否可用铁丝或木炭代替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_, 原因分别是_,_。 3会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主要有 、 、 、_ 和 。 4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 (1)氮气: 是制取_的重要原料;化学性质稳定,常作_ _;,五分之一,A,AB,不能,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 木炭燃烧后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一氧化碳 、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臭氧,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1实验原理:过量的 与氧气反应,使容器的 减少,吸入瓶内水的体积等于_ 体积; 2实验现象:磷燃烧产生 ,进入瓶内水的体积占瓶体积的 。,红磷,压强,消耗氧气,五氧化二磷,五分之一,保护气,氮肥,第8讲 空 气 氧 气,(2)稀有气体: 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常作_;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制_。 (3)用途:能体现氮气,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的用途有 。 A、液态氮作灭火剂 B、氮气作食品填充气 二、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1氧气的物理性质 (1)标准状态下,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 (2)氧气_溶于水; (3)液氧、固氧显_色 2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_的气体,能与碳、磷、镁、硫、铁等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在反应中提供_,具有_(填“氧化性”或“还原性”),是一种常用的_剂。,AB,保护气,霓虹灯,大,不易,淡蓝色,比较活泼,氧元素,氧化性,氧化,第8讲 空 气 氧 气,白光,浑浊,C + O2 点燃 CO2,淡蓝色,蓝紫色,刺激性,S + O2 点燃 SO2,白烟,4P + 5O2 点燃 2P2O5,不能燃烧,燃烧,黑,3Fe + 2O2 点燃 Fe3O4,耀眼,白色,2Mg + O2 点燃 2MgO,淡蓝色,水珠,2H2 + O2 点燃 2H2O,蓝,澄清石灰水,2CO + O2 点燃 2CO2,蓝,水珠,澄清石灰水,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蓝,水珠,澄清石灰水,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第8讲 空 气 氧 气,注意: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在集气瓶底放_, 原因是_。 做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要在集气瓶底放_, 原因是_。 3氧气的检验方法:_。 4氧气的用途 (1)支持燃烧,具有氧化性。如:_ ; (2)供给呼吸。如:_; 5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绿色植物的_产生氧气,_等消耗氧气。 三、氧气的制取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种方法,写出化学方程式 (1) _; (2) _; (3) _。 2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料是_,其根据是液氧与液氮的_不同,将它们分离开来,这个过程属于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动植物的呼吸,水或细沙,防止溅落的熔化物炸裂瓶底,水,吸收SO2,防止污染空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瓶内,木条复燃,则是氧气,支持木炭燃烧,抢救病人,光合作用,2KClO3 2KCl+3O2,2KMnO4 加热 K2MnO4 + MnO2 + O2,2H2O2 MnO2 2H2O+ O2,空气,沸点,物理,第8讲 空 气 氧 气,例题分析 例1: (2011肇庆)按右图组装仪器,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燃烧的现象是 ;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原因是 ;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 。 【思路点拨】本题要求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实验原理、操作、现象从而得出结论。实验原理利用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使瓶内气压减小,大气压把水压入瓶中。 【解答】(1)红磷继续燃烧,产生白烟,火焰慢慢熄灭; (2)集气瓶内的氧气已消耗完; (3)烧杯里的水倒吸到集气瓶内(或烧杯的水面下降),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 至气 界大战2 NaCl + H2O,第8讲 空 气 氧 气,例2: 【2014年佛山市】磁悬浮列车给城镇交通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其所用超导材料需在低温环境下才能发挥作用。下列用于磁悬浮列车的气体是( ) AN2 BO2 CCO2 DNH3 【思路点拨】此题考查的是氮气的用途: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环境下能显示超导性能,所以选择A 【解答】A 强化训练: A组 1、(2013.广州市)下列属于“空气污染指数”需要监测污染物是 ( )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稀有气体 D.可吸入颗粒物 2【2014年烟台市】空气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液氮可用作制冷剂 B氧气可用作火箭发射的燃料 C氦气可用来填充探空气球 D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3、【2014年汕尾】.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相对应的用途没有因果关系的是( ) A石墨能导电作电极 B.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C.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D.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D,B,D,第8讲 空 气 氧 气,4【2014年甘肃省白银市】兰州市2013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9天,优良率达到了81.92%历史性地退出了全国空气质量十大污染城市行列现行空气质量日报中,未计入空气污染指数项目的是( ) AS02 BC02 CN02 D可吸入颗粒 5(2012年湖南怀化)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是( ) ACO2 BSO2 CCO DO3 6.(2013.宜宾市)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多种物质反应。下列对有关反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在点燃的条件下,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的三氧化二铁 B在点燃的条件下,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C铁、硫、酒精在氧气中的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D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氧气具有氧化性 7(2013.佛山市)以下气体制备的发生装置说法正确的是( ),B,B,D,C,第8讲 空 气 氧 气,装置a可作实验室制备CO2 装置b烧杯中加水后,干燥管内外液面一致,则气密性良好 装置c可用实验室制备氧气 装置d可用作实验室制备氧气、氢气 8(2013.广州市)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氧气易溶于水 B.大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 C.食物腐败不需要氧气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O3 9.(2012年四川泸州)为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甲、乙、三个同 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了实验探究。 (1)甲同学: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燃烧停止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集气瓶中吸入睡得体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 。 (2)乙同学:用碳替代红磷,完成上述实验,发现集气瓶内并没有吸入水,其原因是_ _ 。 (3)丙同学: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的 溶液,然后完成乙同学的实验,得到了与甲同学相同的实验结果。,NaOH,1/5,碳燃烧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压不变,B,第8讲 空 气 氧 气,B组 10 (2013连云港)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B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可燃性 C氧气供给呼吸,它和体内物质反应,释放能量,维持生命活动的需要 D夏天鱼池内需要增氧,是因为温度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减小 11.(2013.连云港)在实验室中利用右图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 ( ) 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氧气 用KMnO4固体制取氧气 用KClO3 与MnO2 的混合物制取氧气 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A B C D 12如图所示装置,有洗气、储气等用途,在医院给病人输氧气时,也利用了类似的装置,并在装置中盛放大约半瓶蒸馏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b导管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Ba导管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C该装置可用来观察是否有氧气输出 D该装置不能用来观察输出氧气的速度,B,C,A,第8讲 空 气 氧 气,13加热氯酸钾能缓慢地放出氧气,二氧化锰可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在两支试管中分别装有等量的氯酸钾固体,其中向b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同时加热,能正确表示两管放出氧气的量(纵坐标)与加热时间(横坐标)关系的图示是 ( ) 14.(2012年山东烟台,)2012年2月29日,我国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新标准增加了PM2.5检测指标。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扬尘,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 (1)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中除了可吸入颗粒物外,还包括_(填序号) CO CO2 SO2 NO2 (2)以下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_(填序号) 天然气 石油 酒精 煤 (3)我市从4月1号起所有机动车都要进行尾气检测,其中包括PM2.5的检测。汽油燃烧产生的颗粒物主要是_,这是汽油_燃烧产生的。,不完全,碳,A,第8讲 空 气 氧 气,(4)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错误的是_(填序号)。 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PM2.5; PM2.5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 PM2.5的颗粒大小与分子大小差不多;PM2.5专用口罩使用了活性炭,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5)除了对汽车尾气的检测,还有哪些措施对PM2.5的治理能起到积极作用,请举两例: _ _; _ 。,减少火力发电,提倡使用水能、太阳能发电,积极植树造林,防治扬尘污染,(从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控制扬尘、工业废气处理后再排放等方面回答均可)。,结 束,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