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5. 诗词五首,教学目标,1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4熟练背诵五首诗词。,车马喧( ) 见( )南山 塞( )土 燕脂( ) 凝夜紫( ) 提携( ),xun,jin,si,yn zhi,z,xi,饮 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走近作者,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东晋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写作背景:,“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1、课文赏析,(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3)“心远”指的是什么?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远离官场的争权夺利和俗世。,对车马喧嚣的官场的厌倦。,二、2、(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悠然”看出作者此时什么的心情?,悠闲自得,“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作者对大自然由衷的喜爱之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2)、名句赏析:,此诗的神来之笔,亦为陶诗中的经典名句。 表现的是一种超凡脱俗的天真自然的意趣,人与自然和谐合一的诗情画意;哲理的意境,是“无我之境”。(物我合一的境界)。,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3、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4)、“此中有真意” 你认为所谓“真意” 指什么?,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三、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四、 结合诗作的学习,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小结,结庐人境,无车马喧,心远,采菊,南山,山气,日夕,飞鸟,真意,超然尘俗、物我合一的意趣,陶渊明,醉,次北固山下,王湾,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走进作者,王湾(公元693年751年),字、号均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的诗现存10首。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1)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课文赏析:,(3)这个“旧年”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残冬腊月,(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博大的胸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1. 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2. 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名句赏析,登幽州台歌,陈子昂,作者简介,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 人。少任侠。开耀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 麟台正字, 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 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 死于狱中。于诗标举汉魏风骨, 强调兴寄, 反对柔靡之风。所作感遇 等诗, 指斥时弊,抒写 情怀, 风格高昂清峻。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对唐诗发展颇有影 响。于文也反对浮艳,重视散体。有陈伯玉集。,写作背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译 诗 往前看不到往古的人, 往后看不见来世的人。想到天空、大地辽阔苍茫,独自悲伤地流下眼泪。,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课文赏析,作者孤独地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2.文章表现了诗人怎么样的情怀?,指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渴盼,也表达了人生的孤独感。,(3)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通过写登临幽州台的所想所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愁苦情怀。 所见:时空的无限;所感:怀才不遇,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4、探究,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一个有着积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李贺,【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据说,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有名。贺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及暮归,足成之,率为常。以父名晋肃,不肯举进士。诗尚奇诡,绝去畦径,当时无能效者。乐府数十篇,云韶诸工皆合之弦管。仕为协律郎。卒年二十七。诗四卷,外集一卷。今编诗五卷。,【写作背景】 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某些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常常侵扰内地,所以当时常常引起激烈的战争。李贺是站在进步的政治思想的立场上,维护唐王朝的完整统一,反对割据和侵扰的。这首诗既描写了唐朝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表现了诗人渴望建立功业的爱国思想。诗写得悲壮苍凉,但也流露出作者忠君思想的阶级局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乌云弥漫在城上,城郭似乎被催垮了。日光穿过云的缝隙,战士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角声满天秋色里,塞土胭脂凝夜紫。,在深秋的季节里吹响号角,长城附近的泥土在夕阳的掩映下更加凝重。,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深夜里,部队行进在易水河边,寒风卷动着红旗。浓霜湿透了鼓皮,低沉的鼓声在四周回荡。,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为了报答君王招纳贤才的厚爱,我宁愿手提利剑战死在沙场。,诗歌第一句运用恰切的比喻,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黑云压城城欲摧”。 第二句写出我军壮盛的军容,高昂的士气。,课文赏析:,第三、四句极力渲染战场的惨烈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战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里凝成了紫色,可见战争的激烈残酷,思考:,4、雁门太守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天 净 沙 秋 思,马致远,汉赋 唐诗 宋词 元曲 明清小说,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关于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曲”分类,杂剧,散曲,套数,小令,散曲,是为配乐所写的歌词,是继诗词兴起的一种新诗体,主要分为小令、套数两大类。源于宋金之际,元代大盛。,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此曲是元代小令中的名篇。,解 题,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被称为“秋思之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元初作家中散曲流传得最多的一个。作品豪放清逸,后人认为近似诗中李白、词中苏轼。杂剧以汉宫秋为代表。,马致远,划分节奏,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课文赏析,课文赏析,枯,枯萎。 老,僵老。 枯、老,象征迟暮。 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往往与生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 “昏”:点明时间、点明状态萧瑟之景,(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旅途所见之 实在景象 内心向往之 精神家园恬静之景,古道西风瘦马,西风,指秋风。 古,破旧之意。 道,象征人生之路。 瘦,实际上写人,表现了旅途生活的艰辛。凄苦之景,曲中前三句共描写了几种景物?情调氛围有何异同?在文中有何作用?,景物: 异同: 作用:,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第一句的3种景物写出一片萧杀秋景,造成一种黯然凄凉的气氛,衬托旅人内心的悲哀。 第二句的3景则是安谧,明净,就连那户人家的欢心笑语也仿佛听见,对比自己的奔波不定,更感羁旅之苦。 第三句三景古老,凄凉,羸弱,衬托出天涯游子的内心孤独凄苦之情。,三句色彩情调一样,都是哀景,正面衬托游子的哀愁;第二句则为乐景,反衬游子的羁旅之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夕阳,点明时间,与“昏”呼应。 天涯,指天边,极远的地方 断肠,形容极度悲伤。点睛之笔,点明全文的感情基调。 处在这种环境下的人是天涯游子,并直抒胸臆:因思乡愁已断肠。,思考问题: 作者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诗的写作手法,描写 抒情,借景抒情,抒发了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以诗作画,小结: 注意比较四首古诗词在体裁上的区别。,次北固山下 是一首五言律诗。 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古体诗。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旧题诗。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