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036434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4课《梦溪笔谈》二则课件 苏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中国科技史上有一部十分重要的著作,李约瑟教授赞许它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被国际上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它是哪本书呢?它就是北宋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撰写的梦溪笔谈。现在让我们学习选自梦溪笔谈的两篇文章以虫治虫和梵天寺木塔。,笔记,梦溪笔谈二则,24,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10. 句段品析,11. 疑难探究,12. 板书设计,16.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9. 整体感知,13. 本课主旨,17. 课后作业布置,8. 翻译课文,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3.了解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学习详略得当突出中心的方法;品味简洁生动的语言。,(难点),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意义用法。,(重点),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多闻,对天文、地理、音乐、医药等都有研究。晚年忆平生见闻,撰写了梦溪笔谈。,来自点拨,沈括在梦溪笔谈自序里说:“所录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不系人之利害者。下至闾巷之言,靡所不有。亦有得于传闻者,其间不能无缺谬。”其中“谈噱”二字,尤其值得注意,表明沈括的写作动机,与众多宋代笔记的作者的写作动机一样,无非是博记杂识,以为当时与后世的“谈噱”。这种“谈噱”式的著述动机,是宋代笔记的普遍倾向,士大夫脱离仕宦,优游林下,便追忆平生经历见闻,笔之于书,在当时成为一种风气与时尚。,来自点拨,来自点拨,笔记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是作者记载个人所见所闻所感的一种载体。笔记始于魏晋,经过唐宋时期的充分发展,到了明清两代,更加风靡兴盛,其丰富的内容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笔 记,来自点拨,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笔记体百科全书式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其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梦溪笔谈一共30卷,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的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翔实的记载。,梦溪笔谈,部分来自点拨,喙 讫 梵 大穰 贻 胠 箧,hu,q,fn,rng,y,q qi,部分来自点拨,y( )以金chi( ) q( )箧 m( )束,贻,钗,胠,弥,部分来自点拨,(一)通假字 土人谓之“傍不肯”(傍:同“旁”,旁边) 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折服),部分来自点拨,(二)古今异义 1.岁以大穰 古义:年成。今义:表示年龄的单位。 2.患其塔动 古义:嫌,担心。今义:害(病)。 3.但逐层布板讫 古义:只,只要。今义:转折连词,但是。,部分来自点拨,4.悉为两段 古义:全,都。今义:熟悉。 5.匠师云 古义:说。今义:指天上的云朵。 6.未布瓦 古义:铺排。今义:做衣服的布料。,部分来自点拨,(三)一词多义 1.之:方为秋田之害 结构助词,的 则以钳搏之 代词,指子方虫 其虫旧曾有之 助词,起调节音节的 作用,不译 钱帅登之 代词,指正在建造的木塔 问塔动之因 结构助词,的,部分来自点拨,2.方:方为秋田之害 副词,正在,正当 方两三级 副词,才 3.如:如土中狗蝎 动词,像 而动如初 动词,像 匠师如其言 动词,遵照 4.以:则以钳搏之 介词,用 岁以大穰 介词,因为 乃以瓦布之 介词,用 贻以金钗 介词,拿,用,部分来自点拨,5.其:患其塔动 代词,这 密使其妻 代词,他的 人履其板 代词,那 其虫旧曾有之 代词,这 6.盖:功盖五帝 动词,压倒,胜过 盖钉板上下弥束 连词,因为,部分来自点拨,(四)词类活用 1.便实钉之 实,使坚实,使牢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钉,用钉子钉,名词作动词。 2.千万蔽地 千万,成千上万,数词作状语。 3.人履其板 履,踩踏,名词作动词。,部分来自点拨,(五)文言句式 省略句 1.悉为两段 点拨: 省略主语“子方虫” 2.岁以大 点拨:“以”后省略“之”,“之”指消灭 子方虫 3.方两三级 点拨:省略主语“塔”及谓语“修建”,部分来自点拨,倒装句 1.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点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乃以瓦布之,而如初动”,意思是于是工匠就用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2.以金 点拨: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应为“以金钗贻”,意思是拿金钗送给(她)。 被动句 子方皆尽 点拨:无标志的被动句,应为“子方皆被杀尽”之意。,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梦溪笔谈二则课文朗读。,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原文: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出现了子方虫,正在成 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它的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到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以虫治虫,译文:,方:正当,正在。为:成为。秋田:秋天田地里的庄稼。害:危害。其:它的。蔽地:遍地。蔽,遮盖。则:就。以:用。悉:都。,注释:,原文: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旬日:十天。岁:年成。以:因为。大穰:庄稼大丰收。,注释:,译文:,原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这塔晃动。 匠师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 于是工匠就用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梵天寺木塔,译文:,方:才。级:层。患:嫌,担心。云:说。布:铺。故:所以。,注释:,原文: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没有办法了,(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译文:,密:暗中,秘密地。使:派。贻:赠给。以:用,拿。 耳:语气词,可不译。 但:只。 讫:终了,完毕。 实:使坚实,使牢固。 钉:用钉子钉。,注释:,原文: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 21,自 22不能动。 人皆 23伏其精练 24。,匠师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 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约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个打开的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自然不会晃动了。 人们都佩服喻皓(技艺)精熟。,译文:,如:遵照。遂:于是,就。盖:因为。弥束:紧密约束。履:踩踏。21持:支撑。22自:自然,当然。23伏:同“服”,折服。24精练:精熟。,注释:,部分来自典中点,1.“以虫治虫”中两个“虫”分别指什么?,【答案】子方虫和傍不肯,2. 用自己的话说说以虫治虫中“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虫子的方法。,【答案】 “傍不肯”这种虫子的样子像土中的狗蝎,嘴部有钳,遇到子方虫就用钳捉住,把它们夹成两段,杀尽子方虫。,部分来自典中点,3.简述梵天寺木塔主要内容。,【答案】 梵天寺木塔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塔动”问题的生动事例。,部分来自点拨,1.本文略写子方虫,而详细介绍子方虫的天敌,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案】本题运用详略得当分析法。本文对子方虫的介绍一笔带过,而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时,则分别从它的外貌,数量,消灭子方虫的方式、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详写。这样写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个中心。,以虫治虫,部分来自点拨,3. 为什么要在结尾才点明“傍不肯”的名称? 【答案】解开悬念,加深读者的印象。,2. 以虫治虫给我们那些启示? 【答案】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 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部分来自点拨,4.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用自己的话说说“傍不肯”这种虫子的形状和消灭子方虫的方法,你还能想到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吗? 【答案】 “傍不肯”的形状像蝼蛄(俗名土狗子),它的嘴上长有钳状的东西。它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它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夹成两段。 生物防治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食树洞里的毒虫,保护树木等。,部分来自点拨,5.匠师判定木塔晃动的原因是什么?改进后结果如何? 【答案】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结果是:塔动如初。 6.匠师为什么要“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答案】一方面是由于匠师确实无可奈何,无计可 施;另一方面由于他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但又碍于自己的面子,不愿让人知道自己无计可施。,部分来自点拨,7.喻皓的“笑”表现出了什么? 【答案】一方面流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8.用自己的话说说喻皓采用了什么方法解决了“塔动”这一难题? 【答案】逐层布板,实钉之。,部分来自点拨,9. 面对“塔动”难题,匠师和喻皓的表现有何不同?这样描写有何作用? 【答案】匠师是“无可奈何”,喻皓是“笑曰:此易耳。”这样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喻皓技艺的精熟。,部分来自点拨,10.文中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 而匠师接受喻皓指点后的实施过程,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 【答案】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文章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文章的重点;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部分来自点拨,【答案】作者运用反面映衬、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表现喻皓建筑技艺的精熟。用匠师的“无可奈何”反衬喻皓技艺之精熟。又通过对喻皓语言、神态的描写,从正面表现他解决问题的轻松。最后通过其他人对喻皓的评价,从侧面突出喻皓的建筑技艺之精熟。,1.【难点探究】梵天寺木塔是怎样表现喻皓建筑技艺的精熟的?,部分来自点拨,2.【难点探究】以虫治虫中作者如何表现“以虫治虫”这一中心? 【答案】以虫治虫中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消灭子方虫的情况等。而介绍子方虫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以虫治虫,傍不肯,子方虫,秋田,灭,危害,生物防治,增产环保,岁以大穰,梵天寺木塔,(反面映衬),塔身不稳,匠师无策。,(正面描写),(侧面烘托),喻皓指点,塔定。,揭示原因,众人叹服。,喻皓技艺精熟,以虫治虫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庄稼获得大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害虫,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 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塔身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不稳定的问题的生动事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精熟的技艺。,1.文字简洁生动。 全以虫治虫只用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正成为秋天田地里的庄稼的危害时应运而生,彻底消灭虫害,保证庄稼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准确地解释了木塔得以稳定的原因。,2.详略得当。 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而对子方虫的介绍则一笔带过,突出了“以虫治虫”的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过程比较详细,体现他技艺的精熟。对于“塔定”的科学原理也交代得比较清楚,而匠师接受喻皓指点后的实施过程则一笔带过,突出了文章中心。,手工时代的中国工匠相信愿力无边,不管是做佛像,还是打家具。即使只是打造一个金丝楠木柜子,可能都不是一个工匠一生就能做完的。往往是爷爷做出粗坯,父亲 做完粗工,孙子再精雕细琢,穷尽三代才打造出一件精湛的柜子。陆续建造了一千六百年的莫高窟,那是多少代无名工匠,用尽了自己的体温去焐热了菩萨的慈悲。 于丹 人间有味是清欢,“傍不肯”的形状像“狗蝎”,它们的嘴上长有钳状的东西。它们碰到子方虫,就用大钳子跟子方虫搏斗,并用大钳子把它们夹成两段。生物防治害虫方面的其他例子:如青蛙吞食害虫保护庄稼,啄木鸟啄食树皮里的害虫保护树木等。 点拨:回答第一个小问题时,先要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加以解释。第二个小问题要联系实际来回答。,一、,匠师认为“塔动”的原因是“未布瓦,上轻”,可布瓦后,塔“动如初”,说明匠师的认识未能解决实际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匠师当然很难堪。为了向钱俶交代而又不失面子,于是“密使其妻”去见喻皓的妻子,请求喻皓解决“塔动”问题。“密使其妻”写出了匠师的难堪和用心良苦。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点拨:这道题可结合上下文,揣摩“密使其妻”的行为和“笑”这一神态描写对表现人物所起的作用。,二、,1.十日后,子方虫全被“傍不肯”消灭干净,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2.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 3.人们都佩服他(技艺)的精熟。 点拨:文言词义的理解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注意词的古今异义。由于词义的发展变化,有的词古今意义有所不同,需要仔细辨别,准确理解。(2)注意一词多义。有的文言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如果理解有误,也容易导致文言难句翻译的失误。(3)注意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有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的意动;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意动;动词的使动用法,等等。(4)注意文化知识。有的文言文选段常常牵扯到古代礼俗、天文、地理、典章制度等文化知识,在翻译时也要留意,以免弄错。,三、,略。点拨:停顿,指语流中的间歇。停顿可以使说话人有调节气息的时间,一个长句不可能一口气说完,需要分成几部分来说;停顿也给听话人思索分析的时间,可以使其更好地领会说话人的意思。朗读课文必须正确地运用停顿,否则就会读成破句,造成歧义。停顿的位置及停顿的时间的长短和标点符号有关系。一般说来,顿号的停顿最短,其次是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的停顿时间稍长;段落之间停顿时间要更长些。重音,指说话时重读的音节。有词重音和语句重音。语句重音包括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强调重音的强度比语法重音要强。强调重音并无固定规律,依说话环境、说话人的需要而定。,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