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002153 上传时间:2019-11-1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8课《论语》六则课件 语文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很多同学的剪报都涉及一些国内外的重要时事,并谈了一些自己看法,可以说是“治天下”之法。但是真正“治天下”决非我们大家那些寥寥数语可以解决的。但有一本书却可以办到,你知道是哪本书吗?是论语,而且只要半部。宋代宰相赵普就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地位之高,内容之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就要来学学这本书其中的六则。,(语录体)散文,论语六则,18,1. 学习目标,2. 作者简介,3. 背景透视,5. 相关资料,6. 检查预习,7. 听读课文,10. 句段品析,11. 疑难探究,12. 板书设计,16. 教材习题讲解,4. 文体知识,9. 整体感知,13. 本课主旨,17. 课后作业布置,8. 翻译课文,14.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15.拓展延伸,(难点),(重点),1. 理解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及成语的意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感知六则论语的含义。 了解孔子其人及论语的相关情况;理解语录的含义,并从中受到启发。 3. 研读课文,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来自点拨,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他首开私人讲学的风气,相传学生有三千人,著名的有七十二人。他被尊称为“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来自点拨,春秋战国之交的“百家争鸣”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诸子百家分别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思想主张。中国传统的很多光辉的思想,都产生于那个时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术流派。,来自点拨,语录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甚至不讲段与段在时间或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为语录体。,来自点拨,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仁”即爱人,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礼”即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智”同“知”,是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儒家思想的核心,来自点拨,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恕”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忠”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局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他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论语 说 愠 罔 殆 好之者 逾矩,部分来自点拨,ln,yu,yn,wng,di,ho,y,不亦yu( )乎 人不知而不yn( ) 学而不思则wng( ),部分来自点拨,说,愠,罔,部分来自点拨,(一)通假字 1.论语 论:通“伦”,伦次,条理 2.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3.学而不思则罔 罔:通“惘”,迷惑 (二)古今异义 1.有朋自远方来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部分来自点拨,2.可以为师矣 古义:可以凭借。可,可以。以,凭借。 今义:常用于表示许可或可能、能够。 (三)一词多义 1.知:人不知而不愠 动词,了解 温故而知新 动词,理解,领会 2.乐:不亦乐乎 愉快,快乐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以(它)为乐 3.而:人不知而不愠 连词,表转折 温故而知新 连词,表递进,部分来自点拨,(四)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和体会。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这里的意思是“以(它)为乐”。 (五)文言句式 1.反问句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点拨:“不亦乎”,表示反问,可译为“不也吗?”。,部分来自点拨,2.省略句 1可以为师矣。 点拨:“以”后省略宾语“之”,应为“可以(之)为师矣” 。 (六)成语积累 1.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例句:在学习时要做到温故知新。 2.择善而从: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采纳、学习。例句:与人相处要择善而从,只有这样自己才能越来越优秀。,部分来自点拨,(七)名句积累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6.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自然的风格。论语六则课文朗读。,1.用方框标出至今还使用的成语。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论语六则 (一) 原文: 子曰1:“学而时2习3之,不亦说乎4?有朋5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6而不愠7,不亦君子8乎?“(学而),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与我探讨学问),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却不怨恨,不也算是道德修养高的人吗?”,译文:,1.曰():说。2.时:时常,常常。3.习:温习,复习。4.不亦说乎:不也很高兴吗?“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说(),愉快,高兴。这个意义后写作“悦”。5.朋:朋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6.知:了解。7.愠():怨恨。 8.君子:这里指道德修养高的人。,注释:,(二) 原文: 子曰:“温9故10而知11新,可以12为13师矣14。”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一点去做老师了。”,译文:,9.温:温习。10.故:旧,这里指学过的知识。11.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12.可以:可以凭借。13.为:做。14.矣:相当于“了”。,注释:,(三) 原文: 子曰:“学而15不思则16罔17,思而不学则殆18。”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加以思考就会迷惑,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译文:,15.而:本则中的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16.则:本则中的两个“则”都是连词,相当于“就”。17.罔:通“惘”,迷惑。18.殆:疑惑。,注释:,(四)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19之者不如乐20之者。” (雍也),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译文:,19.好(ho):喜爱。20.乐(l):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它)为乐”。,注释:,(五)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21有我师焉22;择其23善者而从24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采纳、学习,(对于)他们身上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也有)就加以改正。”,译文:,21.必:一定,必定。22.焉:兼词,在这几个人中。23.其:代词,他们,他们的。24.从:采纳,听从。,注释:,(六)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5,四十而不惑26,五十而知天命27,六十而耳顺28,七十而从心所欲29,不逾矩30。”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不为我做的事疑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时听人说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超越法度。”,译文:,25.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26.惑:疑惑。27.天命:上天的意旨。28.耳顺:大意为听别人的话,就能深刻理解其中的意思。一说,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29.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30.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来画方形或直角的曲尺,这里引申为法度。,注释:,部分来自典中点,1.本课所选六则论语,就内容而言,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答案】前五则是有关于学习的。,部分来自典中点,2.具体说说它们主要从哪些方面谈学习?,【答案】 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个人修养。,部分来自典中点,3.课文中有些话已成为成语,试着把它们找出来。,【答案】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善而从 三十而立 随心所欲,部分来自点拨,1.第一则包含几层含义?,【答案】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既讲了学习方法, 也讲了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层表明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的问题。,部分来自点拨,2.从第一则看孔子认为怎样做才具“君子”之风?,【答案】自己的才能不被人了解,不应该怨恨、不满,要心胸开阔,要有修养, 这样才有“君子”之风。,部分来自点拨,理解表述文章内容法。 解答此类题,先要将文章读透,深入把握文意,再对文章信息进行整合筛选,概括出正确答案。解答此题先要理解“君子”的含义,再结合文章内容找出“君子”之风的具体表现,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部分来自点拨,3.第二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答案】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 这一则讲的是学习与知识的巩固与创新。,部分来自点拨,4. “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答案】 不是。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不去探究,就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有进行思考、总结,才能从温习旧知识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部分来自点拨,5.第三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答案】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部分来自点拨,6. “学”与“思”是什么关系?,【答案】 本题运用理解表述文章内容法。“学”与“思”是辩证关系,“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部分来自点拨,7.第四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答案】就学习而言,我们常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乐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 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部分来自点拨,8.第四则中孔子讲的学习态度的三个层次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什么感悟?,【答案】 此题考查生活体验题答题法。学习态度的三个层次是知之、好之、乐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对知识产生兴趣。只有乐而学之,才能不断积累更多的知识。,部分来自点拨,9.第五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答案】这一则主要涉及学习态度问题,表明学习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即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正反借鉴,择善从之。,部分来自点拨,10.第六则孔子阐述了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答案】在课文第六则,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一生思想经历的各个变化阶段。 要给自己清楚的定位,应该做什么适合做什么;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应该业有所成,对人生或者事业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缺点;要听得进别人的建议。,部分来自点拨,11.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答案】 本题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部分来自点拨,【答案】“学”在今天是“学习”的意思,在论语中,“学”是指学习做人与治学的道理。“习”是指温习。“学”是“习”的基础,“习”是“学”的继续;“学”是为了懂得,“习”是为了巩固,二者是统一的整体。,1.【难点探究】课文中的“学”与“习”的含义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部分来自点拨,【答案】此题运用根据材料谈看法。 观点:学习方法更重要。因为合适的方法会让我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找到了合适的方法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观点:学习态度更重要。我们都知道滴水穿石,只有持正确的态度,才能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一个学生如果态度端正,学习积极,目的明确,那他在学业上必然会有所成就。,2【难点探究】学习了孔子关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一些主张,你认为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哪一个更重要?为什么?,论语六则,谈待人对己: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乐于交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有修养,谈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常复习,非常愉快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知新,可以为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谈学习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而学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求教,处处有师,本文一方面阐述了怎样待人对己;另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还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与学的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1.观点鲜明,思想内容深刻。 作为语录体散文,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主张什么,反对什么,观点很鲜明。它只提论点,不提论据,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而且立意深刻。 2.篇幅短小,语言精练。 论语中记录孔子的话,大多很短。字数虽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清楚、完整。用概括性很强的格言式的语句,表达了精辟的认识和深刻的见解。,关于学习的名言:,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家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鲁迅 知识就是力量培根,一、,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态度: 知之者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体会略。,二、,心得或疑问略。,三、,1.然后 2.但是 3.就 4.但是 5.就 6.就 略。 点拨:背诵课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切忌死记硬背,可以化整为零,一则一则地背。,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