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二.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8222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四章 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 人民版 必修二宏观建议:本专题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也不是很重要。可以辩证分析铁路对近代中国的双重影响。始终抓住近代化和现代化这个主题。外来文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的正确认识。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课标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3、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影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2、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受到唯物史观教育。【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重点、难点】一、重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二、难点: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原因,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教学过程】复习并导入阅读导语部分,思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可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是什么?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 中西合璧,不土不洋20世纪50年代以后 焕然一新,但受政治生活严重影响改革开放后 快速发展20世纪末以来 互联网影响深远讲授新课 第一部分:变迁表现思考:迅速浏览课本54页的课前提示,思考本课讲解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哪几大方面的变迁?答: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这四方面的变迁。一、服饰(一)阅读第一目,思考: 1、19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哪些重大的变化?2、服饰有何 的作用?3、说说服饰变化的特点或趋势。4、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服装变化呈现出哪些阶段性特征?有哪些主要样式?为什么?(二)讲解1、点拔: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共和国建立改革开放。2、作用:服饰除了防寒保暖、遮羞、装饰美观的作用之外,还有时代特征。如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服饰与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是身份的标志。3、特点: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4、表现: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第二个阶段1949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从封闭走向开放。二、饮食(一)阅读第二目,思考: 1、阅读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 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架。孙中山。2、P55学习思考:你能说出四大菜系各有什么特色和招牌菜吗?各地风味小吃都有哪些?走进历史:扬州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请以“吃在扬州”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扬州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课后作业)3、西餐是何时传入中国的,对中国产生哪些影响?4、说一说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二)讲解 1、说明中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四大菜系代表区域口味特点鲁菜山东(济南、胶州)清香、鲜嫩、味纯粤菜广州、潮州等地鲜、嫩、爽、滑川菜四川(成都、重庆)味浓、重辣淮扬菜扬州、淮河流域一带清淡、味甜3、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影响: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4、区别: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中方饮食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三、住宅(一)阅读第三目,思考: 1、中国居民住房有什么特点?近代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2、简述住房的演进过程。中国典型的建筑是什么?你能简单的介绍一下他们的特点吗?3、分析演进的特点。4、P56学习思考:西方居住理念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发生了哪些变化?(二)讲解1、特点:城乡之间、贫富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原因:主要是外国人增多,外来文化的影响。2、中国居室建筑的演进,利用下列图示掌握居室建筑演进的过程和特征。传统建筑 北京四合院中西合璧 北京西站新式住宅 “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出现也西化趋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四、习俗(一)阅读第四目,思考: 1、分析推动社会习俗风尚变化的背景、因素有哪些?2、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3、分别说明这些旧的风俗办随着近现代脚步的到来发生了什么变化?(二)讲解1、重大推动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背景:近代的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代,不仅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发生着巨大变革,连习俗与风尚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移风易俗成为时代的潮流。特点:既有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表现出新旧并存的特点。一批属于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被剔除,取而代之的是西方资本主义习俗改良后的新习俗,这种新习俗和中国传统习俗共同存在,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局面。2、旧习俗:婚姻包办、土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3、变革表现:婚姻自由、火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婚姻风俗的变迁:古代社会:缔结婚约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新潮男女,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丧葬礼节的变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简,出现西式葬礼,城市出现殡仪馆和公墓,更多农村仍然是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殡葬由土葬向火葬改革。其他风俗的变迁民国: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官方实施公历,点头鞠躬代替跪拜作楫,握手成常礼。民众思想观念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会。第二部分 原因及特征1、通过本课学习,请你简单概述一下近代以来,为什么中国人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外因:外来文化的涌入2、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特点: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很多,在这里我们搜集了两种观点: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小结1、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原本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逐步过渡,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革,与此同时,与人民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也在它的影响下发生改变。鸦片战争后,列强们蜂涌进入中国,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西方的商品和资本,同时也把西方的思想、文化带到了中国。中国在这种被动的情况下,古老而保守的传统文化遭受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一方面,传统文化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西方文明又来势汹涌,伴随着这一场拉锯战,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大的变革,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变革显得尤为突出。2、特别注意,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是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的:第一次变化: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洋货”大量涌入、上海等近代化大都市崛起,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民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第二次变化:在1912年,由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极大地冲击,人们的精神生活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第三次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缔了。物质生活上出现了平均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但在城市里生活还是有保障的。第四次变化: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蒸蒸日上,政治环境也越来越宽松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小。3、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有一定的稳定性,虽然时代变了,但是有些东西却根深蒂固,很难一下子完全根除,比如说风俗习惯方面,有些落后的风俗虽然经过了中华民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涤荡,但还顽固地存在,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和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另外,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不平衡性依然存在,东部和西部、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依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作业】1、填充图册及练习册导与练。2、课堂延伸:(1)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服饰内容,结合自身特点,设计一套适合自己的服装。(2)根据本课所学习的饮食内容,结合营养平衡,为自己设计一套丰盛的全天食谱。(3)根据本课所学习的房屋建筑,结合合理想象,设计一座自己的理想家园。【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