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8 人体的稳态及免疫.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8061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8 人体的稳态及免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8 人体的稳态及免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8 人体的稳态及免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 考前三个月 知识专题突破练8 人体的稳态及免疫直击考纲1.稳态的生理意义()。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4.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5.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考点23内环境的组成及稳态的维持判断下列有关内环境稳态的叙述(1)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而糖原不会出现在其中(2011江苏,9B和xx海南,17B)()(2)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都发生在内环境中,其中发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给细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进行(xx海南,12B、2011江苏,9A、xx新课标,3D)()(3)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2011江苏,9D和xx安徽,5D)()(4)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下肢水肿(xx江苏,3A和xx海南,20CD)()(5)人在剧烈运动时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而在寒冷时出现寒颤和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增加,都是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2011四川,3B和xx江苏,9AD)()(6)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则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三者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xx上海,23BD)()(7)正常情况下生成与回流的组织液中氧气的含量相等(xx新课标,3A)()1内环境中的“存在与不存在”、“发生与不发生”(1)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等。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的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水、尿素等。(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等。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等。消化酶,如:胰蛋白酶、脂肪酶等。(3)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的特异性结合。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4)不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过程细胞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消化道等外部环境中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2引起组织水肿的原因图解归纳3血浆pH调节的过程图解1(模式图)如图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A、B、C、D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C中A中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A BC D答案D解析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称做内环境,其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从图中分析可知:A、B、C、D依次为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所以不正确;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释放出来后存在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C组织液,正确;淋巴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正确;DNA解旋酶是胞内酶,存在于B细胞内液中,正确,故选D。2(概念关系图)下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渗透压降低,增多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组织细胞C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答案D解析图中为血浆、为组织液、为淋巴,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合成不足,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A说法正确;K从食物中获得,食物中的K首先进入消化道,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浆,随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组织,然后由血浆进入组织液,最后进入组织细胞,B说法正确;血浆无机盐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C说法正确;淋巴细胞主要分布在血液、淋巴中,所以其生活的内环境有血浆、淋巴等,D说法错误。3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人体与生态系统中,稳态的维持都以正反馈调节为基础B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中温度、渗透压及pH的相对稳定C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中的,其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若淋巴管阻塞会引起组织水肿D若为脑细胞,则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为肌肉细胞,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答案D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调节机制为负反馈调节,A错误。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内环境的稳态即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B不全面,错误。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较少,C错误。若为脑细胞,其内可以进行有氧呼吸,血液流经脑细胞时,氧气进入脑细胞中,a处的氧气浓度高于b处;若为肌肉细胞,血液流经肌肉细胞时,葡萄糖进入肌肉细胞中,进行有氧呼吸,则a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b处,D正确。4如图代表肌细胞与环境的物质交换关系。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若饮食过咸,则Y中渗透压会升高BX中的大分子物质可通过Z进入YC肌细胞的代谢产物可能导致X的pH降低D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调节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X是组织液、Y是血浆、Z是淋巴。X、Y、Z理化性质的稳定依赖于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故D选项错误。若饮食过咸,Na进入血浆,会使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毛细淋巴管收集组织液(包括组织液中的某些大分子)形成淋巴最后汇集到血浆中。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进入组织液中,会使组织液的pH降低。5血浆中的各类蛋白质分子统称为血浆蛋白,下列关于血浆蛋白的说法,错误的是()A有的能维持血浆渗透压B有的能催化肽聚糖的水解C有的可以参与免疫调节D有的可以引起肌肉细胞收缩答案D解析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的含量有关,故A正确;血浆中有许多溶菌酶,能催化肽聚糖的水解,从而使入侵的细菌死亡,故B正确;血浆中的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能消灭入侵的细菌,故C正确;引起肌肉收缩的蛋白质是肌肉细胞内部的蛋白质,血浆蛋白不能引起肌肉细胞收缩,故D错误。6(图解图示类)下图是人体肝脏细胞及其所处组织的的局部结构示意图,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主要组成在图中均有显示B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相同C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抑制过程D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答案D解析内环境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在图中没有显示淋巴,A错;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过程中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B错;胰岛素浓度升高可以促进过程,C错;A可表示由许多C6H12O6连接的物质,D正确。7(图解图示类)下图中甲、乙模型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中D表示细胞内液,A表示血浆B如果乙图中B表示胰岛细胞,则A可以表示下丘脑细胞C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D乙图中激素的传递都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答案C解析甲模型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所以可以推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所以A错;乙代表人体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如果乙图中B表示胰岛细胞,在血糖调节过程中,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刺激下丘脑,下丘脑可以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细胞,不是通过产生激素作用于胰岛细胞,B错;过敏反应中产生的组织胺若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之浓度升高,导致组织水肿,C对;乙图中激素若为性激素,则为自由扩散,不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D错。判一判(1)题1中甲状腺激素和尿素等物质均可能存在于D中,而神经递质可存在于C中()(2)题2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主要有血浆和淋巴()(3)题2中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中,共穿过了7层磷脂分子()(4)题3中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5)题3中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先进入,再进入()(6)题3中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途径是()(7)题4中题干图中的肌细胞换成血细胞,则X、Y、Z表示三种细胞外液的种类和相互关系和原图一样()(8)题5中能催化肽聚糖水解的是溶菌酶()想一想(1)题3中若为肝细胞,则饥饿时a、b处血糖浓度大小如何?其中肝糖原的分解在什么中进行?若为胰岛B细胞,饭后半小时a、b处的胰岛素的浓度大小关系如何?答案ba;肝细胞中;ba。(2)题4中在Y中可以检测到抗体、血红蛋白、葡萄糖载体吗?氧气在图中怎样运行?答案血红蛋白、葡萄糖载体不存在于血浆中。从Y向X自由扩散,再由X向肌细胞自由扩散。考点24下丘脑参与下的血糖、体温、水盐的调节机制1判断下列关于血糖调节的叙述(1)空腹时,血糖的来源是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xx新课标,30节选)()(2)血糖浓度升高时,葡萄糖进入肝细胞后可合成肝糖原,多余的葡萄糖还可以转化成脂肪以储存能量(xx山东,24改编)()(3)健康人进餐后,血糖浓度有小幅度的增加,然后恢复到餐前水平。在此过程中,血液中胰岛素浓度的相应变化是先升高后降低(xx新课标,30(4)()(4)某正常个体在某次运动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如图所示,bc段血糖浓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运动初期血糖消耗量多于产生量, cd段血糖浓度升高主要是由于血液中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明显增加引起的(xx江苏,31改编)()(5)若以正常小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含量的作用,则对实验组小鼠要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xx全国,1改编)()(6)若要验证胰岛素可通过作用于下丘脑神经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可将大鼠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在其下丘脑神经元周围施加适量的胰岛素溶液,另一组施加等体积生理盐水,测定并比较施加试剂前后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xx安徽,30(2)改编)()2判断下列关于体温与水平衡调节的叙述(1)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能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还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2011海南,7ABC)()(2)科考队员登上南极后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机体耗氧量降低、皮肤血管收缩、下丘脑兴奋性增强、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xx山东,3改编)()(3)人在突然受到寒冷刺激时,引起骨骼肌收缩而打寒颤。这一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于身体的皮肤中,效应器为骨骼肌,而神经中枢应包括大脑皮层、下丘脑和垂体(xx海南,9改编)()(4)当健康人体处于环境温度38 时,会引起下丘脑分泌抗利尿激素量增加,经垂体释放,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致使尿量减少(xx上海,54改编)()(5)哺乳动物因长时间未饮水导致机体脱水时,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作用减弱(xx新课标,3改编)()(6)如图表示某人的体温变化曲线,导致ab段和bc段体温变化的事件可能是剧烈运动和出汗增加(xx上海,12D)()1与下丘脑有关的综合图解2体温调节过程图解(1)寒冷条件下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而炎热环境下主要是神经调节。(2)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是神经体液调节模式,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则是神经调节模式。(3)体温调节感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冷觉与温觉形成的部位是大脑皮层,而体温调节的中枢是下丘脑。3血糖平衡调节图解(1)血糖调节中既有神经调节,也有体液调节。(2)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3)调节血糖的激素有多种,但降血糖激素只有一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均为升血糖激素。(4)参与血糖调节的器官有多种,如:肝、肾、胰、肠等。4水盐平衡调节图解(1)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是下丘脑,产生渴感的部位是大脑皮层。(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是在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下,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的。(3)调节水平衡的激素主要是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分泌,并由垂体后叶释放。1(联系实际综合分析)(xx北京,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D解析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D项错误。2(坐标曲线类)如图是基因突变鼠和正常鼠运动对血糖浓度的影响。基因突变鼠出现图中状况的原因最可能是()A胰岛B细胞受损B细胞缺乏胰岛素受体C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D细胞无法吸收葡萄糖合成肝糖原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基因突变鼠的血糖浓度降低后不能再上升恢复到正常血糖浓度,升血糖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有关,原因可能是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不足或缺乏胰高血糖素受体,故选C。3下图表示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正确是()A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途径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若A表示血糖浓度过低,人体可通过途径进行调节来维持血糖恒定C若A表示寒冷环境,人体可通过途径、和来维持体温恒定D若A表示血浆渗透压升高,人体可通过使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量增加答案A解析若A表示人体处于应激状态,人体通过分泌肾上腺素促进细胞代谢,通过属于神经体液调节,故A项正确;血糖浓度过低通过神经调节作用胰岛A细胞(或肾上腺)分泌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或者通过血糖直接作用于胰岛A细胞,故B项错误;寒冷环境下通过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促进细胞代谢,增加产热维持体温恒定,可以表示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可表示肾上腺素的调节,不存在,故C项错误;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分泌,由垂体释放的,故D项错误。4(表格信息类)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分别从其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和动脉采集尿液和血液并进行成分分析,结果如下表。据此结果可以推测注射食盐水后()尿液血浆体积(mL/单位时间)Na(mg/kg)K(mg/kg)Na(mg/kg)K(mg/kg)注射食盐水前25153515545注射食盐水后40123013537A.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C肾小管重吸收水能力增强D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答案B解析根据给实验用的大鼠静脉注射大量的低渗食盐水后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A错误。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B正确。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弱,C错误。该过程不会引起血糖含量的变化,D错误。5(xx山东,25节选)研究者将空腹的大鼠置于冷水中,探究冷水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1)冷水刺激引起实验大鼠皮肤_产生兴奋,兴奋沿传入神经到达神经中枢,经神经中枢处理,使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引起皮肤血管_,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引起_(填激素名称)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稳定。(2)冷水刺激产生的兴奋还可以通过神经中枢作用于胰岛,引起_分泌增加,该激素促进_分解,血糖水平升高,以对抗冷水刺激。答案(1)(冷觉)感受器神经递质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2)胰高血糖素肝糖原解析(1)位于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可感受到寒冷刺激并产生兴奋,兴奋传递到神经中枢经处理后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皮肤散热量;同时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使细胞代谢加快,机体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稳定。(2)根据题意,冷水刺激使血糖水平升高,说明该刺激可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6下图为血糖调节的部分过程,请据图回答:(1)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为_,若靶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则细胞将_(填“加快”或“减缓”)摄取血糖,胰岛B细胞的活动还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则在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中,胰岛B细胞属于_。(2)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在血糖调节中,如果因_(填“抗体1”或“抗体2”)的存在导致高血糖症状,则注射胰岛素能起到有效降低血糖的效果。(3)某糖尿病患者欲检测导致其患病的原因,在医院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病症状,最有可能类似于图1中的_(填“抗体1”或“抗体2”)所致。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患者糖尿病属于_病。(4)某人以健康小鼠为实验对象,在给小鼠喂高糖饲料后一段时间,检测其血液中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含量随时间的变化,得到的结果如图2:从血液中能检测到激素含量变化的理论依据是_。在给小鼠喂高糖饲料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是_。实验者认为,胰高血糖素浓素之所以下降,是由于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若要证实这一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_。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_的浓度变化来确定。后经查阅资料发现,胰高血糖素能够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某人利用细胞体外培养方法验证。简要方案如下:第一步: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细胞和滤液; 第二步:用含有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一段时间后测定培养液中胰岛素的含量。请指出上述方案的两个错误并改正:a错误: _,修改为_;b错误:_,修改为_。 答案(1)几乎全身各处细胞减缓效应器(2)抗体1(3)抗体2自身免疫(4)激素通过内分泌腺分泌后释放到血液中运输先上升,后下降以至维持相对稳定胰岛素胰高血糖素a.不应用高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应该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b缺少对照第二步应补充用等量不含有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的对照组解析(1)体液调节中胰岛素作用的靶细胞为几乎全身各处细胞,若靶细胞表面缺乏胰岛素受体,胰岛素作用会减弱,则细胞将减缓摄取血糖;胰岛B细胞的活动受神经系统的调控,则在反射弧的五个组成部分中,胰岛B细胞属于效应器。(2)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抗体1是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降低了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抗体2是与靶细胞的受体结合,抢夺胰岛素与靶细胞结合的位点,此时胰岛素无法发挥降血糖作用,如果因抗体1的存在导致高血糖症状,则注射胰岛素能起到有效降低血糖的效果。(3)某糖尿病患者欲检测导致其患病的原因,该患者在医院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患者仍表现出糖尿病症状,最有可能类似于图中的抗体2所致。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该患者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4)从血液中能检测到激素含量变化的理论依据是激素通过内分泌腺分泌后释放到血液中运输。据图在给小鼠喂高糖饲料后,小鼠体内的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是先上升,后下降以至维持相对稳定。实验者认为,胰高血糖素浓度之所以下降,是由于胰岛素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的分泌。若要证实这一结论,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通过检测注射前后其周围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浓度变化来确定。生物学实验需要形成对照,然而题目中只用了一组实验,第二步应补充用等量不含有滤液的培养液培养胰岛B细胞的对照组。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血糖浓度升高,所以应该用低糖培养液培养胰岛A细胞。7如图是下丘脑参与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模式图,其中表示相关激素,A、B、C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当所吃食物过咸时,会导致人体_,进而刺激下丘脑兴奋引发一系列生理反应,释放增多的激素是_(填标号),该激素作用靶器官_,促使其_。(2)正常机体血液中的含量变化对_(填图中标号)的分泌起调节作用,此种调控机制为_调节。(3)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参与上述调节的组织和器官有大脑皮层、_以及垂体、肾上腺、胰岛、_等。(4)某人一次性饮1 000 mL清水,1 h内尿量显著增加,这是由于_降低,对相关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减少,其轴突末梢释放的_,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_,使水重吸收减少。(5)肾小球滤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偏高,肾小管壁细胞上_的数量有限,导致滤过液中的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新吸收,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尿液中是否含葡萄糖可采用_试剂检测。答案(1)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原尿中水分的重吸收(2)反馈(3)下丘脑甲状腺(4)细胞外液渗透压抗利尿激素减少通透性(5)葡萄糖运输载体斐林解析(1)食物过咸时,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会升高,刺激下丘脑兴奋使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导致尿量减少。(2)正常机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对促甲状腺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起调节作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图中的,促甲状腺激素是图中的,这种调控机制为反馈调节。(3)人在饥饿的时候遇到寒冷刺激,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机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多,因此有关的器官还有甲状腺。(4)一次性饮水过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降低了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尿量增加。(5)细胞表面的载体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葡萄糖浓度偏高,则葡萄糖不能全部被重吸收,导致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体外,葡萄糖是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测。判一判(1)题1中人在冬泳过程中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尿量增多()(2)题1中人在冬泳过程中,产热量始终大于散热量;胰岛素在血糖调节中起主要作用;寒冷刺激使下丘脑体温凋节中枢产生冷觉()(3)题1中人在冬泳过程中,血糖含量降低时,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升高()(4)在高温环境中作业的工人,皮肤毛细血管舒张,人体散失的热量等于产热量,而体内失水过多,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5)若题3图示水盐平衡调节,则感受器位于下丘脑,且在食用较咸食物时,下丘脑可产生渴感()(6)若题3图中的内分泌腺为甲状腺,则缺碘会导致激素的含量增加,和的含量降低() 想一想(1)用高浓度的糖溶液饲喂一只动物后,每隔30 min检测其血糖浓度,结果见下表。请在下面的坐标图上绘制血糖浓度变化的曲线图,并根据血糖浓度变化在同一坐标图上画出胰岛素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图。时间/min0306090120150血糖浓度/mgmL10.751.251.100.900.750.75答案(2)完善下图相关曲线的信息。(3)尝试绘出人体散热量随环境温度变化的曲线。绘出成年人一次性口服1升水后,抗利尿激素相对量随时间(0.53.5 h)的变化曲线。答案(4)分别写出“低血糖时,神经体液调节过程”和“高血糖时,体液调节过程”。答案低血糖时,神经体液调节过程为“血糖含量降低时刺激下丘脑有关神经作用于肾上腺和胰岛A细胞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血糖含量升高”;高血糖时,体液调节过程为“血糖含量上升时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增加血糖降低”。考点25免疫调节及其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1判断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1)人体免疫过程中,T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可直接转变为效应T细胞,而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并产生抗体,而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增殖(xx江苏,21AB和xx大纲,3D)()(2)灭活病毒注入机体,机体中的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浆细胞,浆细胞再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从而使靶细胞裂解(xx重庆,4A和xx四川,2C改编)()(3)某人因过量注射美容制剂而出现头昏、站立不稳等症状。经诊断后,医生为其注射了肉毒杆菌抗毒素进行治疗,目的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2011重庆,3C改编)()(4)过敏反应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的一种异常生理现象(xx江苏,21C)()(5)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xx浙江,1C)()2(xx山东,3改编)吞噬细胞对细菌抗原的吞噬、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如图所示。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2)溶酶体参与抗原的加工处理过程()(3)加工处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递给B淋巴细胞()(4)抗原加工处理和呈递过程只存在于体液免疫()1图解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2图解记忆细胞的二次免疫(1)结构基础:记忆细胞。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2)过程: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做出反应,即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3)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机体的患病程度很低或不患病的原因是二次免疫反应快而且强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1(示意图)下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表示抗原,表示物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是糖蛋白,能特异性识别B人体内的细胞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C是T细胞,是效应T细胞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快速分泌答案D解析图中左侧为体液免疫图解,右侧为细胞免疫图解。体液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将抗原处理后,T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抗原,然后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快速增殖分化,但不能直接产生抗体。是效应T细胞,可以清除被抗原感染的细胞。2(示意图与柱状坐标图)编码乙肝病毒(HBV)表面S蛋白的基因疫苗,被小鼠骨骼肌细胞吸收后可表达出S蛋白。S蛋白(抗原)引发系列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图甲中数字代表细胞,字母代表生理过程,细胞可诱导靶细胞裂解;图乙中抗体效价用衡量免疫效果的数量单位表示。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甲中细胞和均是T细胞,细胞是效应T细胞B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是识别和处理抗原,呈递抗原S蛋白C经图甲中N过程形成的细胞与细胞细胞膜上均缺少抗原S蛋白的受体D图乙是用50 g空基因载体作对照组,两周后抽取小鼠血清检测抗体含量得到的答案C解析分析题意,树突状细胞为吞噬细胞,可以把抗原呈递给T细胞,图中和均是T细胞,由于细胞可诱导靶细胞裂解,细胞是效应T细胞,故A正确;吞噬细胞可以吞噬抗原,经过处理后暴露出抗原并呈递给T细胞,故B正确;图中能产生抗体,为浆细胞,其不识别抗原,其细胞膜上没有抗原S蛋白的受体,为效应T细胞,细胞膜上有能识别抗原S蛋白的受体,故C错误;图乙对照组为空基因载体,注射不同剂量的基因疫苗后,必须过一段时间后检测抗体的含量,故D正确。3(流程图)(xx天津,6)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a作为抗原能激活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不能被吞噬细胞清除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答案B解析A项,通过题图可以看出,物质a为抗原,能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其中,浆细胞能产生抗a抗体。B项,抗a抗体能与物质a(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从而被吞噬细胞清除。C项,物质a引起的免疫过程通过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作用,则该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项,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竞争AChR,从而使患者体内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AChR特异性结合减少,导致突触后膜不能兴奋,表现为重症肌无力。4(表格信息与坐标曲线)(xx龙岩质检)为了研究人的T细胞对B细胞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来自于同一个体的B细胞等分为三组,每组培养液中加入的细胞种类如下表所示(“”表示加入该细胞,“”表示未加入该细胞)。将三组细胞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实验结果如图所示。A组B组C组B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B组培养液中可能产生了记忆细胞BA、C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不同C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能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D第412天B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答案B解析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B组中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可以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故A、C正确;A、C两组无受抗原刺激的T细胞,也就没有淋巴因子的作用,两组中的B细胞均不能分化成浆细胞,也就不能产生抗体,A、C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相同,均为没有淋巴因子的作用,故B错;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第412天B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第1214天,抗体量逐渐减少,故D正确。5(坐标曲线)根据在免疫应答中的功能不同,可将T细胞分为若干亚群,其中常见的有具有协助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的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具有杀伤靶细胞功能的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某科研组做了用HIV病毒感染上述两类T细胞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判断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HIV病毒破坏T细胞将导致艾滋病患者患癌机率增大BTc细胞数量的减少可能是由于Tc细胞自身凋亡的缘故CTh细胞易受HIV的攻击,将影响患者的体液免疫能力D正常机体接种疫苗后,Tc细胞的形成与Th细胞无关系答案D解析HIV病毒可以使Th细胞下降很多,而T细胞是参与特异性免疫的主要细胞,故A正确。Tc细胞数量的减少幅度不大并不是因为HIV病毒的入侵,应是其自身凋亡的原因,故B正确。Th细胞受HIV的攻击,会影响患者的绝大多数体液免疫,因为体液免疫需要Th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B细胞增殖分化,故C正确。正常机体接种疫苗后主要是体液免疫,但也有部分是细胞免疫,Tc细胞的形成与Th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系,故D错误。6(示意图与坐标曲线)下图甲是某种特异性免疫的大致过程,图乙是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相关情况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表示的是细胞免疫过程B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增殖分化有关C如果图甲中的细胞全部失去,则图甲表示的免疫方式全部丧失D图甲中细胞和细胞可以识别抗原答案B解析图甲中的细胞有抗体产生,该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A错误;二次免疫主要与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的记忆细胞有关,B正确;T细胞缺陷后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C错误;浆细胞的功能是产生抗体,没有识别作用,D错误。7(xx新课标,30)为了探究某种复方草药对某种细菌性乳腺炎的疗效是否与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有关,某研究小组将细菌性乳腺炎模型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草药灌胃)、空白对照组(蒸馏水灌胃)和阳性对照组(免疫增强剂A灌胃),并检测免疫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实验组小鼠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极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这一结果至少可说明该草药增强了小鼠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是_。(2)研究还发现:实验组小鼠的T细胞含量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相近。这一结果说明:该草药可能通过提高小鼠的T细胞含量来增强其特异性免疫功能。通常,在细胞免疫过程中,效应T细胞的作用是_。(3)在特异性免疫中,T细胞可产生_因子,受到抗原刺激的_细胞可在该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_,参与体液免疫过程。答案(1)机体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2)识别并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可使之裂解死亡(3)淋巴B抗体解析(1)机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机体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一定的防御作用。(2)经过抗原的刺激后,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可以识别并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细胞裂解死亡。(3)在体液免疫中,抗原可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使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和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参与体液免疫过程,而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8(综合分析应用)树突状细胞(DC细胞)是具有强大专职呈递抗原能力的细胞,能摄取、处理及呈递抗原,启动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下图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DC细胞是由_分化而成的,其根本原因是_。(2)DC细胞可通过_的方式将抗原摄入,其表面产生糖蛋白并特异性地与T细胞表面的_结合,产生S1、S2信号分子,最终激发T细胞增殖分化成_。这一系列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_功能。(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_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_免疫。(4)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是_。(5)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_功能。(6)艾滋病病毒(HIV)通过T细胞表面的特异性CD4受体识别T细胞并侵染,从而破坏人类免疫系统。科学家正在研究将病毒引诱到能导致其死亡的人体“陷阱”细胞中,以防止病毒增殖。研究思路是:建构HIV可识别的带有CD4受体的人体_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请简要说明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_。答案(1)(骨髓)造血干细胞(只答“骨髓”不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胞吞(特异性)受体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控制物质的进出与信息交流(3)淋巴因子细胞(4)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5)防卫、监控、清除(6)成熟的红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等结构,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无法扩增,蛋白质也无法合成解析(1)由图可知,DC细胞与吞噬细胞功能相似,是由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细胞分化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抗原是大分子物质,进入DC细胞是通过胞吞,体现了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DC细胞的糖蛋白能特异性地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的功能,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T细胞。(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细胞免疫。(4)由图知,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的具体功能是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5)免疫调节不仅积极应对外来抗原的入侵,同时也随时应对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清除功能。(6)研究思路是:建构HIV可识别的带有CD4受体的人体成熟的红细胞,让HIV识别并侵染,侵染这种细胞后的HIV病毒却无法增殖。HIV在这种“陷阱”细胞中无法增殖的原因: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等结构,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无法扩增,蛋白质也无法合成。判一判(1)题1中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不会发生,仅仅会引起和的增殖与分化()(2)题2图甲中M过程中所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淋巴因子和溶菌酶,而其中的细胞不可能攻击正常细胞、组织或器官()(3)题3中抗a抗体与物质a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吞噬细胞吞噬()(4)题4中A、C两组没有检测到抗体的原因都是由于没有淋巴因子的作用()(5)题4中由其中的坐标图中信息可知,B组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抗体量逐渐增加()(6)题5中体液免疫需要Th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B细胞增殖分化()(7)题6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特点主要与图甲中的细胞增殖分化产生的记忆细胞有关()(8)题6图乙中的二次免疫反应过程中的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B细胞的增殖与分化()(9)浆细胞和效应T细胞不具有增殖分化的能力,而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都能增殖分化()想一想(1)在免疫细胞中,受到抗原刺激后,细胞周期会缩短的是什么细胞? 答案B细胞、T细胞和记忆细胞等。(2)在免疫过程中可以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或物质有哪些?答案B细胞、记忆B细胞、T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T细胞、抗体。(3)题6中,图甲中过程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答案是B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题8中DC细胞能将摄入细胞内的抗原分解主要与哪种细胞器有关呢?答案溶酶体。(5)如图表示机体免疫异常引起的糖尿病,下图中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这三种类型的糖尿病都属于什么病?其中哪种(答序号)类型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进行治疗?答案自身免疫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