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79385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单元测试 岳麓版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国语晋语中记载“公食贡,大夫食邑, 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说明A.商周时期手工业被官府垄断 B.民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C.家庭手工业是主要经营形态 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2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3. 右图是甲骨文的“年”字,该字由两部分组合而成,上部为“禾”。卜辞中常见“有年”、“大有年”的记载。据此,“有年”的意思应是A.人寿年丰 B.祈盼丰收 C.庄稼收获 D.祭祀谷神4.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A.B.C.D.5.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列几幅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石器 耜 铁农具 曲辕犁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6. 请辨别下图,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 B C D7. 唐太宗贞观四年曾讲:“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谷不登,恐由朕不躬亲所致也,故就别院种三数亩禾,时自锄其稊莠。” 这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B.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 C.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民本思想 D.古代农业歉收是因为统治者不亲自耕作8. 西周时 “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包括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 社会秩序的稳定 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A. B. C. D. 9. 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早市)。” 这种现象的普遍出现开始于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两宋时期 D.明清时期10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表述,符合历史史实的是A早在西汉中国瓷器生产技术已达到成熟阶段 B景德镇在元代是全国制瓷中心,已能烧制多种彩瓷C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并且已经输往国外 D明清时期开始出现彩瓷,并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广销亚非欧1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重视农业的观念安土重迁的思想ABCD12. 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田亩实数收税。这一税制改革 A成就了鲁国的霸主地位 B加速了土地兼并的进程C促使土地所有制逐步发生变革 D促成了“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13.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14.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 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15. 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荀子王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16.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其“微澜”主要表现为A.手工工场兴起 B.城市商业经济繁荣 C.地域性的商人集团形成 D.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17. 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两则材料反映的是A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B唐朝商品经济发展C徽商活动遍布全国各地 D商人地位不断提高18明清之际,中国人逐渐冲破了“想要富,男子立田女织布”的传统观念,形成“家有良田万顷,不如日进分文”、“街头一席地,强似百亩田”的意识,这主要是由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专制制度的衰落C.西方文明的影响 D.抑商政策的松动19. 明清时期,商业空前繁荣,其发展特点有市场扩大,商品品种增多货币作用加强,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商贸城市与工商市镇发展 商业资本活跃及商人队伍壮大与稳定A B C D20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图1 图2A铁犁牛耕的出现 B耕犁技术的成熟 C精耕细作的开始 D单位亩产量提高21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22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23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xx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葬出土的是A B C D24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为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25汉代形成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若当时一位外国商人来中国采购商品,他可能购买到的商品有丝绸 纸张 瓷器 棉布A B C D26明代闽部疏载:“凡福之紬(绸)丝福漳之桔,福兴之荔枝,泉漳之糖,顺昌之纸,无日不走分水岭及浦城之小关,下吴越如流水。其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皆衣被天下。”材料反映明代福建A海陆交通十分发达 B商品经济活跃 C成为全国经贸中心 D出现资本主义萌芽27表2 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时间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宝钞23、银1、布1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宝钞4、银27、布42、稻谷4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银52、稻谷1表2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28 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年份总额(千两)田赋(%)厘金(%)关税(%)188578276386179188188785787364196243188986187355174257189195394334171251189288816352172260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29明代沉船“南澳一号”发掘引起社会关注,学生以此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一条史料是:“(明中后期,有大臣)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不得往日本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几三十载”。对该史料理解最恰当的是A明代没有民间的海外贸易 B明政府曾奉行重商主义政策C明政府曾有条件地允许海外贸易 D明政府从此废除“海禁”政策30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必修2单元一测试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二、非选择题(第31题15分,第32题25分,共40分)31.(1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明太祖高皇帝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9分)32.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一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徐光启文集卷十一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邹望,亦有田三十万亩,僮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清钱泳登楼杂记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6分)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9分)(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10分)【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151617181920得分ABCCDBABCCACDBBBDAA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得分CCCCDBADCD31. (15分)答案要点:(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6分)(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9分)32.(25分)(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6分)(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9分)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10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