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79104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7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单元检测卷 北师大版必修2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1918年5月9日,列宁给苏俄各地发电报称:“彼得格勒处于空前的危机境地,没有粮食。只能把剩余的土豆粉、面包干发给居民。红色首都因饥荒而处于灭亡的边缘我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名义,要求你们毫不迟疑地支援彼得格勒。”在这种形势下,俄国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运动D第一个五年计划答案A解析列宁的电报时间为1918年,这时正值苏俄国内战争时期,为了应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特征是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处最合适的应是()A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苏俄新经济政策C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中国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A解析本题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征来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中的“国有化”“强行征用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体现了计划、余粮收集制等,因此,这一政策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项正确。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失败可以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概括。这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严重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B严重脱离了苏俄的国情C有利于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D很好地保护了人民的利益答案A解析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损害了人民的经济利益,失去人民的支持,故选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特殊时期特殊的政策,排除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沙皇统治已经被推翻,排除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利益,排除D。4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士兵的话主要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A余粮收集制B企业国有政策C粮食税D义务劳动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把我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可知该战士说的是余粮收集制。5列宁发现“农民并非受人蛊惑,自觉地进行反布尔什维克党的活动,而是感到切身利益受到损害,本能地起来反对苏维埃”。使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的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的实行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帝国主义对十月革命的破坏答案B解析材料中“农民切身利益受到损害起来反对苏维埃”是因为余粮收集制的实行,故选B。6“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主要是因为两者都()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C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D受到国内外环境的制约答案B解析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国家适应“大跃进”而进行的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表明当时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A项错误;在中国,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大跃进”而非人民公社化运动,C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国内外敌人进攻的形势下的特殊政策,但在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后,苏俄还继续实行该政策,D项错误。两者的共性在于严重超越国家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正确答案是B项。7某学者把苏联(俄)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政策看作三个实验,即“追随理想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回归理想的实验”,其中“面对现实的实验”应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第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面对现实的实验”就是退回去。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践的后果,列宁提出“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政权在握,可以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从实际出发,新经济政策应运而生。8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A列宁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改造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根据列宁提出的公式,涉及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制度,说明列宁主张吸收不同国家的进步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9我们承认自己是对农民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是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为此,当时苏俄政府()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实行粮食税政策C实行农业集体化 D取消义务交售制答案B解析从题干所给的材料可以看出,政府是收购粮食而不是无偿地让农民上缴粮食,由此排除A项。从“恢复了我们的工业”这一关键信息可以判断,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B项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10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主要得益于()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D“斯大林模式”答案B解析1921年开始,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效果明显,国民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逐步得以巩固。11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B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忽视轻工业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不高。而“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则强调了斯大林模式忽视了人的需求,即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A、C两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项与材料观点相反。12观察下图,两者的本质相同点是()苏俄农民加入中国农民申请加集体农庄 入农业合作社A消灭农村的剥削阶级B改变分配的方式C服从国家工业化需要D改变所有制性质答案D解析解题时注意区别中国农民加入农业合作社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A、C两项符合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B项没有反映出本质特征。13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A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B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经济危机C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D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答案D解析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是由马克思完成的。14下列一组苏(俄)联时期的宣传画,按时间先后排序应该是()欢迎到我们集体农庄来坚决粉碎不劳而获把和平带给太空努力完成第四个五年计划A BC D答案C解析是30年代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1918年开始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20世纪60年代苏联太空技术的成果;是指19461950年的第四个五年计划。15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BC D答案B解析1958年中国开始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赫鲁晓夫正在搞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而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是在1953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在1929年开始的,两者均早于题目要求的时间。16有人在评述苏联改革时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就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实质上来讲都是由于()A把重点放在农业改革上B把重点放在重工业改革上C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D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两者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即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7有人曾把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C“船长”弃船喻指他辞去最高领导人职务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答案D解析大船喻指苏联。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8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结果却一成一败,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A经济实力的巨大差异B经济和政治改革方式的差异C改革指导思想上的巨大差异D具体国情上的巨大差异答案C解析中国的改革开放遵循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指导思想,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而苏联的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自始至终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从而导致了改革失败。19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回答“您怎样看待苏联解体”时,引用俄罗斯家喻户晓的一句话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大多数俄罗斯人不想恢复“过去的苏联”,主要原因是苏联()A片面发展重工业B忽视民主与法制C体制僵化,社会缺乏活力D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造成经济困难答案C解析僵化的斯大林体制造成了苏联社会缺乏活力,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都没有彻底解决问题。20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认为50年后的苏联是否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A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B已经解决。通过改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C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D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答案C解析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成效甚微并趋于停滞。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二、非选择题(第21题16分,第22题20分,第23题14分,共50分)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说:“我们在夺取政权时便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存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践作出判断。”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二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苏联的共产主义材料三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请回答:(1)材料一中列宁的话表明了什么?为此列宁进行了哪些探索?效果怎样?(8分)(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征。(3分)(3)材料三中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怎样的观点?这种观点与前两则材料有何联系?(5分)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效果:“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新经济政策取得成功,但较早被停止。(2)特征: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3)观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联系: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解析第(1)问通过材料“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类问题”可判断出建设社会主义无经验可借鉴。探索和效果联系“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结合课本和材料进行回答。第(3)问围绕市场经济和生产力两个方面概括观点。对三则材料综合分析不难看出,邓小平提出的观点主要是吸取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22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材料二“他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苏联文学报评论材料三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做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道: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历史风云网请回答:(1)从材料一看,两位人物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6分)(2)结合史实说明,如何理解材料二中的评价?(6分)(3)材料三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戈尔巴乔夫是如何解决“铁轨”问题的?结果如何?(8分)答案(1)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状况:实际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2)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因此说“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但赫鲁晓夫改革又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所以说“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品质的缺陷使他只能“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3)根本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严重阻碍。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政治体制改革使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这次工业化是从英国的纺织工业部门开始的。自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蒸汽机的时代,它改变了人类以人力、畜力、水力作为主要动力的历史,使各种机器有了巨大的动力,导致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为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示范。英国工业化的几个特点材料二1925年,列宁逝世后,苏联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多次发生争论。对于工业化问题,斯大林认为,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岳麓版(历史必修)经济成长历程材料三实现工业化,首先必须解决道路问题。毛泽东以中国经济的落后性为前提,指出:中国的工业化,既不能走欧美式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也不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因此,选择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构想一直为全党所认同,直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毛泽东和党中央才真正放弃了走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的设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工业化思想初探请回答:(1)从材料一、二可看出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苏联相比有何不同?(4分)(2)结合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联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并简要评价苏联的工业化。(6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工业化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答案(1)英国工业化从轻工业开始,而苏联则优先发展重工业。(2)原因:改变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发展奠定基础。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的需要。为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强大的物质基础。评价:一方面,苏联的工业化使其由一个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3)变化:选择由新民主主义工业化道路到走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苏联模式)。改革开放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