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2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75861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2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2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2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第一轮总复习 第一编 考点过关练 考点26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1. xx北京高考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 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 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 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 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解析:A项病毒侵染兔种群,一般抗性较强的个体会保留下来,抗性较弱的个体会死亡,病毒感染确实对兔种群的抗性起了选择作用;B项毒性过强的病毒容易导致宿主的死亡,那么没有宿主病毒也不可能长期大量增殖存在;C项毒性过强或者毒性过弱都不利于彼此维持寄生关系的长期存在,中毒性病毒的比例升高并非是兔抗病毒能力下降而是一个相互选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D项蚊子充当了病毒和宿主之间的媒介,在二者的协同进化中发挥了作用。答案:C2. xx江苏高考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 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 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 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解析:抗生素并非导致突变的因素,即变异在前选择在后,抗生素对细菌只起选择作用,即A选项错误;细菌的变异与是否接触过抗生素无关,所以即使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进入新生儿体内的细菌也存在抗药性的类型,故B选项正确。免疫球蛋白与致病菌的耐药性无关,故C选项错误。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将导致致病菌在体内的繁殖,耐药菌的形成是基因突变所致与疫苗无关,故D选项错误。答案:B3. xx广东高考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 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 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 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解析:变异是不定向的,故A错;新物种产生的必要条件是隔离,故B错;根据题干可知,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结果,故C正确;口器的变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D错。答案:C4. xx上海高考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在一个由600只长翅果蝇和400只残翅果蝇组成的种群中,若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那么隐性基因v在该种群内的基因频率为()A. 20%B. 40%C. 60%D. 80%解析:据题意,共有果蝇1000只,vv有400只,Vv杂合子占所有个体的40%有400只,VV有200只,依据基因频率的计算方式,v的基因频率为(40024001)(10002)60%,所以选C。答案:C5. xx天津高考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 78 20 2乙地区 64 32 4丙地区 84 15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 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 比较三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 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解析:由题目可知,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 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2%20%/2)12%,B 错误;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32%/2)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15%/2)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 错误;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正确。答案:D6. xx上海高考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的问题。研究者对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侧不同海拔高度的358种鸣禽进行了研究,绘制了该地区鸣禽物种的演化图表(部分)及其在不同海拔分布情况的示意图(下图中数字编号和字母代表不同鸣禽物种的种群)。(1)种群内部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体现的是_多样性,该多样性的实质是_多样性。(2)在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两种是_。(3)该研究发现,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是喜马拉雅鸟类新物种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就、形成过程而言,种群X分布区域扩大的意义是_。(4)由种群X进化成为两个物种的历程约为7百万年,和成为两个不同物种的标志是_。下列关于这一进化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_(多选)。A. X中的个体发生了可遗传的突变B. 中每个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C. 一直利用相同的生物和非生物资源D. 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种群X中不同的等位基因E. 不同海拔高度的选择有利于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解析:(1)生物多样性内容有: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种群内部生物个体间形态和大小方面的差异,就是遗传多样性,基因的差异或基因中脱氧核苷酸序列的差异是其根本原因。(2)据图分析,分支越向后,亲缘关系越近,因为、是由最近的同一祖先进化而来的,故四个物种中,亲缘关系最近的是。(3)由于种群分布区域的扩大,会导致、的生活环境可能不同,逐渐形成地理隔离而导致生殖隔离。(4)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就是生殖隔离,导致新物种形成的原因一般是原有物种变异的不同,再由于生活的环境选择不同,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不同方向演化而渐变形成的。答案:(1)遗传基因和基因型/遗传物质/DNA的脱氧核苷酸的序列(2)、(3)有利于在原种群之间形成地理隔离/使原种群之间彼此不能接触,失去交配机会(4)生殖隔离AE1. xx开封模拟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观察到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按照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不同岛屿的环境差别是地雀喙进化的外在动力B. 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C. 不同岛屿上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是相同的D. 物种形成大多是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解析:生物的进化总是朝着更适应环境的方向走,当环境不断变化的时候,生物的进化方向也在不断的改变,因此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是环境的差别,A正确;不同岛屿的环境条件不同,地雀种群可能产生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B正确;导致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不同岛屿的环境条件不同,地雀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变化不同,C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往往导致生殖隔离,但不绝对,如多倍体育种也能产生新物种,D正确。答案:C2. xx安徽安庆联考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如图分别表示某种动物3个种群中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且存在地理隔离。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 种群在第25代时基因型为aa的个体约占总数的25%B. 个体的死亡对种群的A基因频率影响最小C. 第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可能会出现生殖隔离D. 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解析:由题图的信息可知,种群在第25代时A的基因频率为75%,a的基因频率为25%,基因型aa的个体约占总数的1/16;在约150代中,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没有太大变化;长期的地理隔离有可能导致生殖隔离;自然选择使3个种群的A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的改变。答案:A3. xx吉林市高三质检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 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 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 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化的结果是形成新物种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所占的百分比,所以各基因型频率相加之后等于1;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根本原因,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答案:B4. xx山东日照模拟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A. 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 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C. 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解析:这种蜣螂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因此这种蜣螂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B正确;从题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说明该种蜣螂和普通蜣螂之间存在着生殖隔离,A错误。答案:A5. xx北京海淀模拟研究发现,将同种果蝇分别在淀粉培养基和麦芽糖培养基上培养多代,果蝇仍倾向于与在同类培养基上生活的个体交配。对该实验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两类培养基为果蝇提供了不同的生存环境B. 这种交配偏好可视为一种选择作用C. 长期选择性交配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产生差异D. 出现了选择性交配说明果蝇间已产生了生殖隔离解析:出现选择性交配不能说明出现了生殖隔离,D错误。答案:D6. xx无锡模拟下图是对一个物种中两个亚种种群(种群数量较大)的某一性状测量的结果绘制的曲线图,如果将这两个亚种置于同一生态系统中,并使之随机交配而进行基因交流,在进行了相当长时间的基因交流后,根据预测的结果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解析:亚种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隔离而形成的生物性状有所不同的两个种群,但两个种群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故两个种群内的个体再次相遇时,由于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会重新形成一个种群,即符合B项曲线所表示的内容。答案:B7. xx宿迁模拟设处于遗传平衡的某个种群,A基因频率为p,a基因频率为q,且2pqp2q2,若AA基因型个体不断被淘汰,则该种群AA、Aa、aa三种基因型频率的变化过程为()A. B. C. D.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中是AA基因型频率与Aa相等,与2pqp2矛盾,A错误;过程中AA、Aa基因型频率逐渐降低,aa的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B正确;分析题图可知,起点Aaaa,与2pqp2q2矛盾,且aa基因型频率没有逐渐升高,C错误;分析可知,D错误。答案:B8. xx开封市高三一模假设某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8,b0.2,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基因库中B、b的频率B0.3,b0.7。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B. 该动物种群基因库中基因B、b的产生最终来于基因突变C. 该动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D. 在整个过程中,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A正确;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即等位基因的产生最终都来自基因突变,B正确;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该动物一个种群,没有生殖隔离,所以没有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B基因频率与BB,Bb基因型有关,自然环境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最初BB的频率是0.80.80.64,bb的频率是0.20.20.04,Bb的频率是0.32,若干代后BB是0.70.70.49,bb频率是0.30.30.09,Bb的频率是0.42;当B频率降到0.5时,Bb的频率是20.50.50.5;Bb先增加后减少,D正确。答案:C9. xx南京调研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A和a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Q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B. P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C. 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D.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解析:某个基因的频率越高,说明该基因控制的性状对环境的适应性越强。A和a的基因频率之和为1,P点时两曲线相交,表示两者的基因频率相等,所以此时A和a的基因频率均为50%。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虽然A的基因频率逐渐增大,但AA、Aa中并非Aa的生存能力更强,因此不一定会出现“该种群中杂合体的比例会越来越高,逐渐取代纯合体”的现象。答案:C10. xx厦门高三质检羽衣甘蓝、花椰菜和卷心菜都是由野生甘蓝经过人工选择形成的蔬菜。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人工选育蔬菜必须经过选择、隔离种植、选择等过程B. 三种蔬菜属于不同物种,是因为它们形态差异很大C. 选育过程中,野生甘蓝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 能进行人工选育,是因为植物体内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解析:人工选育蔬菜必须经过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为防止杂交,要隔离种植,然后再从中选择,A正确;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叫做物种,而不是根据形态差异来判断,B错误;选育过程中,淘汰认为不符合要求的个体,所以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能进行人工选育,是因为植物体内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D正确。答案:B11. xx山东乐陵一中模拟如图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为甲岛,下为乙岛,A、B、C、D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回答问题:(1)由A物种进化为B、C两个物种的内因是_,外因是_,进化的实质是_。(2)甲岛上的B物种迁到乙岛后,不与C物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_。(3)迁到乙岛的B物种可能会_。(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_;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a的频率逐渐下降,A的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_。解析:(1)物种进化的内因是遗传变异,外因是环境不同以及地理隔离,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B物种与C物种间不发生基因交流,其原因是已形成生殖隔离。(3)迁到乙岛的B物种由于环境发生改变,可能会形成新物种。(4)假设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A的基因频率为0.1,a的基因频率为0.9,那么AA、Aa、aa三种基因型的频率分别为0.10.11%、20.10.918%、0.90.981%。若a的基因频率逐渐下降,A的基因频率逐渐上升,则后代中aa基因型个体的变化趋势是逐渐下降。答案:(1)遗传变异甲、乙两岛环境不同且有地理隔离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2)已形成生殖隔离(3)形成新的物种(答案合理即可)(4)1%、18%、81%逐渐下降12. xx广东肇庆模拟从1978年到1990年,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欧力市中心学院的学生们对患白化病的松鼠(白色肤色)和灰色松鼠组成的种群进行了研究。每隔一年,他们记录了灰松鼠和白化松鼠数量变化情况,从下面的表格中你可以看到学生们收集的数据用哈代温伯格公式来估算正常“野生”基因频率。利用这些数据可以研究基因频率是如何变化的。灰色的基因(G),白化病的基因(g)。隐性纯合子时表现出白化的症状,其他为灰色。19781990年伊利诺伊州的欧力市灰色松鼠和白松鼠的数量年份灰色/只白色/只总数/只GG/%Gg/%gg/%197851117268324.8250.0025.18198048913362228.9049.7221.38198261815176931.0149.3519.64198437810648428.3049.7921.90198653615569127.7149.8622.43198865212277436.3647.8815.7619906179771436.6949.7613.55基因g的频率/%基因G的频率/%50.1849.8246.2453.7644.3155.6946.8053.2047.3652.6439.7060.3036.4363.57(1)画出松鼠的G和g的基因频率在19781990年变化的曲线图;(2)描述各基因型频率变化的趋势:显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_;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_;隐性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变化趋势:_。(3)描述显性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_。(4)上述两类数据(基因型频率,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哪一个能比较好地反映松鼠种群基因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_,你的解释是_。(5)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解析:(1)根据表格中G和g的基因频率在19781990年变化数据画出相应的曲线为:(2)分析表格中基因型频率可知,在19781990年间,GG的基因型频率逐渐升高,Gg的基因型频率基本不变,gg的基因型频率逐渐下降。(3)分析基因频率的表格数据可知,在1978年到1990 年之间,显性基因频率逐渐升高,隐性基因频率逐渐下降。(4)种群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的全部基因,种群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所有等位基因的比例是基因频率,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因此在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中,基因频率能比较好地反映松鼠种群基因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5)由于白色松鼠和周围环境的差异较大,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能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少,所以隐性基因g的频率逐渐降低,灰色松鼠的体色与环境相适应,能生存并繁殖后代的机会大,显性基因G的频率逐渐升高。答案:(1)图见解析(2)上升保持稳定下降(3)逐渐上升(4)基因频率因为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或者表现型)比例的改变。(5)白色松鼠和周围环境的差异较大,不适应环境,数量减少,被自然选择所淘汰。所以隐性基因g的频率逐渐降低,显性基因G的频率逐渐升高13. xx上海闵行模拟综合大熊猫化石及现存种类生活习性和生活环境等多方面的研究,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历史的尽头,仍然具有进化潜力。请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及上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_。(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_的基本单位。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多种,如自然选择和_等。(3)如果大熊猫种群无限大,群体内的个体随机交配,没有突变发生,没有任何形式的选择压力,那么群体中的各种基因型的比例每代保持不变。对某地一个种群随机抽样调查,测知该种群中有基因型AA、Aa、aa的个体若干只,由此可以计算出A和a的基因频率。而根据A和a的基因频率,可以推测出这个种群中Aa的频率(N)大约是()A. 0N100%B. 0N50%C. 0N50%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突变、选择、隔离是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能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答案:(1)基因库多样性(2)生物进化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突变、基因重组)(3)B1. 下列与进化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某地区林场使用农药后导致产生具有抗药性的松毛虫个体B. 达尔文从种群层面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C. 兰花细长的花矩与传粉蛾细长的口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 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从而形成新的物种解析:农药只起到选择作用,不会导致具有抗药性的松毛虫的产生;达尔文从基因的层面解释了生物进化;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形成新物种,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答案:C2. 下图为某哺乳动物某个DNA分子中a、b、c三个基因的分布状况,其中、为非基因序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发生的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根本的原材料B. 若某DNA分子中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了染色体易位C. 若基因a中的碱基发生了替换,则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发生改变D. 该生物基因a、b、c含有碱基A、T、G、C、U的核苷酸共8种解析:基因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根本的原材料,而由题可知,为非基因序列不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若某DNA分子中b、c基因位置互换,则发生了染色体倒位;图示为DNA片段,不含有碱基U,因此该生物基因a、b、c含有碱基A、T、G、C的核苷酸共4种。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