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9919 上传时间:2019-11-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选修)试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20 分,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 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 第卷答在答卷纸上,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考试号填写清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图像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图一上的动物纹饰,商人认为可以沟通神灵图二为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图三记载的所有内容已被证明是确实可信的上述三图所代表的史料互相印证,使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A B C D2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 C注重研究社会现实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3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A分封制 B世袭制 C察举制 D宗法制4古代南京云锦集历代织造工艺之大成,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锦之首,是专供宫廷御用或赏赐功臣之物。云锦配色多达十八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金碧辉煌的独特风格。其织造工艺高超,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就能把杂乱无章的线理得井井有条,成语“七上八下”就出自云锦。南京云锦最有可能生产于A民营手工业 B官营手工业 C工场手工业 D家庭手工业5明朝阁臣制取代了宰相制,后期的阁臣实际权力非常之大,被史家称为“有相权而无相位”。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源是A阁臣是皇帝的政治秘书 B阁臣位极人臣地位极高C皇权旁落阁臣越权越位 D君主专制制度自身弊端6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源,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这位儒学大师是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7“从中国经济史看来,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寡。”“凡政府干预愈深者,则市场机能运作能力愈弱,反之亦愈强。”(台湾学者侯家驹撰写的中国经济史)下列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官僚政治影响经济发展 B中国古代已有市场经济C重农抑商不符经济规律 D政府专营阻碍经济发展8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过:“导致中国落后的一个原因恰恰就是中国的文明在近代以前已经取得的成就本身”。下列不能为此观点提供依据的是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农耕文明的发达C宋明理学的发展 D国家疆域的辽阔9. 鸦片战争后,从事对华贸易的机构洋行在各通商口岸纷纷设立,发展情况见下图。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加速中国融入世界市场的进程 清政府企图加强对外贸的控制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便利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A B C D10“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这个角度来看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是A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便利了英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C使中国被动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推动了中国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11钱乘旦教授指出“反现代化”并不是反对现代化,而是“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用现代化的形式来抵抗现代化的实质。”下列选项符合这一表述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12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这三人的共同目标是A建立民主共和国 B建立君主立宪制度C推翻清政府的统治 D挽救民族危亡13孙文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 这段材料说明平民革命A是“家天下”式的旧式革命 B是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革命C是变革专制制度的国民革命 D是实现君主立宪的平民革命14“自权利之祸于人心,破家族,削亲权,乱男女,蔑尊卑长幼,尽弃吾中国数千年之礼俗教治,而从事于其所谓平等自由之说。”材料反映了道学先生对哪一历史事件后社会变迁的不满A鸦片战争 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51937年9月6日,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在三原誓师,在誓师大会上对不情愿换掉已经穿戴了多年的红军装,五星帽。而要换上青天白日帽徽的士兵们说:“这军帽上的帽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与红军帽告别吧!”他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倡导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 B争取党内合作,保障抗战胜利 C促成统一战线,确保民族大解放 D开辟正面战场,彻底消灭日军16. 民主人士章乃器曾说:“我们在不久以前,还在欢呼北伐的胜利,以为我们这样生活在租界的人也可以不再受外国人的轻视、侮辱了。孰知大好形势突然逆转,国家又濒于危亡,悲痛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语形容的。冶这种“悲痛的心情冶源于A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B日本发动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C汪精卫在武汉大肆捕杀共产党人 D国民党对红军发动第一次“围剿17. 1934 年上海市长指出,“近年以来,上海人口财富,均有巨量之增加,然吾人能谓其冶工商业均已健全发展否? 未也,且去健全甚远。是何故乎? 上海犹鱼,内地犹水,财富集中,而不知所以流通之,非繁荣之象也;人口增加,失业者日众,城市生活之病态也! 欲求鱼之生长, 而不先实池以水,其可得乎?冶这段话体现的施政设想是A强调帮助内地改善经济,营造发展环境 B强调改变城市财富流向,缩小贫富差距C强调限制城市人口增长,提升人口素质 D强调发展城市工商百业,增加城市就业18. 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冶解放军的“下一步冶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A 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C 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 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1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201987 年2 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 月10 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冶两个大字的T 恤衫走上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反映了A“一国两制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冶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0分、第24题11分、第25题13分。)21.(12分)15世纪前半期,郑和船队七下西洋,开创了震惊世界的大航海伟业。然而令人叹息的是,明宣宗的一纸命令竟然令其戛然而止,而其后的西欧各国却争相开辟新航路,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些非凡的远航探险在1433年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的确能发布一道道对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西北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完全不同(他们的)这种权力和声望保证了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实施的欧洲对外国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下册)第21章材料二 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悉健有力,不肯抟手困穷,于是所在连接为盗溃裂以出。其久潜综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接外夷,乡导以入。明张燮:东西洋考卷7饷税考材料三 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200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其中较精致的外销瓷多是国外定烧产品,其造型和装饰图案多属西方色彩明清时期,总数超过1.5亿件的中国瓷器漂洋过海到西方。(美)杜朴、文以诚中国艺术与文化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皇帝的一纸命令使得远航探险突然停止的制度原因是什么?中国商人的低下地位是什么政策导致的?中国为什么对外国产品没有强烈的需求?(3分)(2)据材料二,明代的海禁政策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后果?(2分)(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瓷器海外销黄金时期的特点。据材料四分析中国瓷器外销繁荣的主要原因。(5分)(4)综合上述材料,对当今我国的对外开放有什么启示?(2分)22(14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在中国农业文明演进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兴起,儒家思想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它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孔子的创新在于提出了政治基本上是个伦理问题这样一种观念。既然社会的和谐全靠有德行的统治者为其臣民提供福利和幸福,所以,他没有区分政治和伦理。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孔子之学原本脱胎于与专横暴虐的早期王朝和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相匹配的殷周主流文化,其基本宗旨是维护“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的社会政治制度近代以来,儒学对思想观念现代化的阻滞作用十分明显。在求新求变、救亡强国思潮不断涌起的时候,许多固执儒家政治价值的保守派一而再,再而三地用孔教阻挡新的文化洪流。张分田等应当严禁以行政手段推动“少儿读经”材料三 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形成的多民族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会在全球化浪潮和现代化过程中被“化”掉从历史上看,儒家曾不断吸取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丰富自身。儒家文化不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也是华夏族群的精神形态作为民族的意识与心理,儒家文化在今天仍是活着的。郭齐勇儒家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和宋代是如何“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的“道德准则”的?(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以来,儒学对思想观念现代化的阻滞”。 (3分)(3)材料一、二认为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进程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据材料分别说明。(4分)(4)据材料三,你认为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儒家文化应怎样体现自身的社会价值?(2分)23(10分)20世纪初,在新旧制度更迭前后,“国民意识”在中国逐渐形成、发展,并反拨于国人精神与思想的近代化过程。材料一 国民者,以国为人民公产之称也。国者积民而成,舍民之外,则无有国。以一国之民,治一国之事,定一国之法,谋一国之利,捍一国之患。其民不可得而辱,其国不可得而亡,是之谓国民。 梁启超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材料二 揽中国之大势,十年之中,世变亦亟矣。甲午之后,欲雪割地赔款之耻,于时人人言自强;庚予以后,欲弥赔款失权之憾,于时人人言自立;至于癸卯以来,日俄开衅,战事延长,穷其结果,国患方迫,于是忧时之士,人人则言自存三者之持论,虽有不同,而其救国之心,未始或异。 新闻报自存篇材料三 1904年癸卯学制对各类学堂(部分)及其培养目标的要求各类学堂培养目标初等小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高等小学堂以培养国民之善行,扩充国民之知识,强壮国民之气体为宗旨;以童年皆知作人之正理,皆有谋生之计虑为成效普通中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各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底为宗旨;以实业日多,国力增长,即不习专门者亦不至暗陋偏谬为成效材料四 商务印书馆的共和国新图文的编辑说“本书以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为目的。惟所有材料必力求合于儿童心理,不好高骛远。”到1912年3月,商务印书馆又推出了共和国教科书,中华书局推出中华初等教科书,中国图书公司推出新国民国文课本等。其中,商务印书馆1912年出版的共和国教科书前后印行2560万册,影响最大。 东方早报:理想,政治,还有生意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所说的“国民”的内涵。(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意识出现的时代背景。(2分)(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国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2分)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四中“养成共和国完全国民之人格”的政治因素。(2分)(4)结合上述材料,并联系所学,总结“国民意识”的培养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24(11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吾人鉴于天赋人权之万难放弃,神圣义务之不容不尽,是用诉之武力,冀脱吾人及世世子孙万重羁轭革命者乃神圣之事业,天赋之人权,而最美之名辞也。 孙中山全集第1卷材料三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欧美既无从仿效,我们自己便应该想一种新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孙中山全集第9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革命的目的。(2分)(2)材料二中关于人权的来源较材料一有何变化?(2分)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人民同皇帝相争”的“民权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2分)(3)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对欧美资产阶级民权制度的看法?(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新方法”指什么?(2分)导致孙中山先生能找到新方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25(13分)中国政府历来重视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印度继承英国在西藏的特权,经营西藏的邮政、电报、电话,并在西藏设有12个驿站,在亚东和江孜等交通要地驻有印度军队。西藏解放后中国政府对印度的这些特权,原则上坚决主张废除,而在做法上采取了适当的步骤。对于不损害中国主权而合乎西藏实际需要的惯例,则在平等互惠基础上暂允许其保留。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二 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为改善与印度的关系,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2)关于中印问题,材料二中的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外交新思维?据材料三说明原因。(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新时期中国政府为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开展的外交活动具有哪些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准则的基本认识。(3分)2011-xx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试卷高二历史(选修)答案一、客观题:12345678910BCDBDCADAC11121314151617181920BDCDCBAABB二、非选择题:(3)外销瓷器品种丰富,能根据海外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出口数量庞大。(3分)海禁和通商口岸的开放。(2分)(4)要坚持对外开放;要创造对外开放有利的政策环境;对外开放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促进贸易繁荣;对外封闭造成国民困窘,经济落后;必须提高自身产品的竞争力。(2分,任答两点给2分)22.(14分)(1)汉代: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宋代理学家:道德自律(把伦理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宋明心学;强调内心反省。(3分)(2) 鸦片战争以后,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学习西方(如答洋务派利用儒家思想维护封建统治同样给分);维新变法期间,封建顽固势力反对变法,极力维护封建专制制度;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等借儒学之名,维护独裁统治。(3分)24. (11分)(1)反对封建专制,保护天赋人权。(2分)(2)变化:材料一认为人权源于天赋,材料二则认为人权源于斗争。(2分)成果: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任答两点即得2分)(3) 看法:认为西方国家的民主制度是压迫平民的工具。(1分)新方法:学习苏俄,提出扶助农工的政策。(2分)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孙中山与时俱进。(任答两点即得2分)25(13分)(1)措施:对于印度在西藏的特权原则上反对,具体做法上允许保留部分,适当让步;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2)新思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分)原因: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