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七)语文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3411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七)语文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七)语文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七)语文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暑假作业(七)语文 含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孱头(cn) 内讧(hng) 慰藉(j) 残羹冷炙(zh) B.媲美(p) 纰漏(p) 攻讦(xun) 泥古不化(n)C.咀嚼(ju) 蹩进(bi) 浊淖(no) 刚愎自用(b)D.氛围(fn) 譬如(p) 剽窃(pio) 按捺(ni)不住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永诀 赋予 匮乏 渡过难关 别出心裁B.开销 肿胀 宣泄 事过景迁 浮想联翩C.逻缉 取缔 国粹 独当一面 销声匿迹D.荟萃 脉搏 针砭 至高无上 发扬广大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春天的脚步近了,大草原上的冰雪渐渐 成了朵朵白色的“大蘑菇”煞是壮观。人与人之间要减少误会,化解矛盾,和谐相处,那么加强彼此 是非常重要的。每天天还没亮,位于城郊的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就 起来,人们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A.溶化 沟通 喧哗 B.溶化 勾通 喧闹C.融化 勾通 喧哗 D.融化 沟通 喧闹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A历史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兴盛到衰落,无不是从抱残守缺、歌舞升平、道德滑坡、精神萎靡、信念失落、丧失进取心开始的。B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C一个人年轻时有没有崇高的理想,对他一生为社会所做贡献的大小,往往具有说一不二的作用。D布冯停球时把球“停”出了底线,正是这一不可理喻的低级失误葬送了尤文图斯队的胜利。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A时下流行的便捷、廉价的“散客拼团”旅游方式,存在着旅行社不严格执行事先约定的用车、餐饮和住宿的标准等弊端。B这篇题目为“我国现阶段医药领域的问题与对策”的文章,批评的人很多,大家认为它并没有提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办法。C针对菲律宾在南海肆意侵犯我国领土主权,严重损害我国利益,我们已经没有理由继续忍让,必要的时候必须亮剑!D重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就要本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优化服务流程,增进医患沟通为原则。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苏轼对儒、道、释的融合苏轼在政治上奋发有为、希望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时,曾经批判过释、道思想;但在他处于逆境时,即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而个人又遭受到排斥打击时,则又更多地接受清静无为、超然物外的思想,在释、道思想中找到精神的寄托。在醉白堂记一文中,他借称颂韩琦来表现自己的处世态度:“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同乎万物而与造物游,非独自比于乐天而已。”这完全是用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来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而在超然台记一文中,他通过推究人们“乐少悲多”的原因来阐发和推崇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时说:“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他认为如果认识到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而他之所以能“无往而不乐”,“盖游于物之外也”,可见他的乐天派的性格和生活态度,确实跟庄子齐生死、齐得丧、等富贵的思想是分不开的。他极力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他认为佛、老思想同儒家思想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有其相通之处。在上清储祥宫碑一文中,他说:“道家者流,其道以清静无为为宗,以虚明应物为用,以慈俭不争为行。合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他批评史记中所说庄子诋訾孔子之徒是并不真正了解庄子,实际上“庄子盖助孔子者”。在南华长老题名记一文中,他甚至认为“儒释不谋而同”,“相反而相为用”,并且肯定南华长老所认为的佛家虽是出世的,但与入世的儒家实际相通不悖的思想“宰官行世间法,沙门行出世间法,世间即出世间,等无有二”。本来是很不相同的。他却极力调和,可见他在自己的思想中是要努力使儒、释、道三家熔于一炉。对韩愈他是十分尊崇的,却批评他固守孔孟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他说:“韩愈之于圣人之道,盖亦知好其名矣,而未能乐其实。何者?其待孔、孟甚尊,而拒佛、老甚严。”苏轼尽管怀抱着“致君免舜”的理想,但现实却难尽如人意。那么,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苏轼的回答是:淡化功名意识;守着“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的随机应变的人生哲学;抱定“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苏轼的人生思考超出凡俗,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在逆境中淡泊名利,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其实不仅仅是苏轼,从历代文学家的身上,从他们刚正不阿清廉正直的人格上,我们可以悟出做人的道理,处事的妙章:“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治身。”(选自论苏轼对儒佛道三家思想的吸收与融合,有删节)6关于苏轼“超然物外”思想的理解,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苏轼的“齐得丧,忘祸福,混贵贱,等贤愚”思想,来源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B苏轼认为如果有了美恶齐一,无所谓“去取之择”的认识,就可以“游于物之外”了。C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苏轼人生态度、处世哲学和治乱兴亡上,体现在身处逆境遭受打击时。D这种思想在苏轼的醉自堂记超然台记等作品中都有解释和阐发。7对于苏轼“调和儒学和佛、老思想之间的差别和矛盾”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轼认为“儒释不谋而同”,儒学和佛、老思想不但不是对立的,而且还有相通之处。B苏轼认为,道家的“清静无为”之道与周易“何思何虑”、论语“仁者静寿”之说是吻合的。C苏轼对庄子诋訾孔子之徒的做法是持批评态度的,他认为庄子的做法实际上帮助了孔子。D苏轼批评韩愈待孔盂甚尊而不能吸收佛、老之学。表明他对韩愈的为人颇有微词。8下列表述,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A苏轼在逆境中从释、道思想中找到了精神寄托,表现出了“无往而不乐”的乐天派性格和生活态度。B“相反而相为用”“世间即出世间”表明了苏轼是极力想对本不相同的道佛思想进行调和的。C儒、道、释的融合,使得苏轼既热爱现实人生而又能做到在逆境中淡泊名利,从容自如。D在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种种矛盾方面,苏轼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给了我们很好的启迪。(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912题。王华,字子陵,琅邪临沂人。祖荟,会稽内史。父,廞,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长史。晋隆安初,王恭起兵讨王国宝,时廞丁母忧在家,恭檄令起兵,廞即聚众应之。国宝既死,恭檄廞罢兵。廞起兵之际,多所诛戮,至是不复得已,因举兵以讨恭为名。恭遣刘牢之击廒,廞败走,不知所在。华时年十三,在军中,与廞相失,牢之搜检觅华甚急,王昙永使华提衣幞随后,津逻咸疑焉。华行迟,永呵骂云:“奴子怠懈,行不及我!”以杖捶华数十,众乃不疑,由此得免。遇赦还吴。少有志行,以父存亡不测,布衣蔬食不交游,如此十余年,为时人所称美。高祖欲收其才用,乃发廞丧问,使华制服。服阕,高祖北伐长安,辟华为州主簿。太祖镇江陵,以为西中郎主簿,迁咨议参军,领录事。太祖未亲政,政事悉委司马张邵。邵性豪,每行来常引夹毂,华出入乘牵车,从者不过二三以矫之。尝于城内相逢,华阳不知是邵,谓左右:“此卤簿甚盛,必是殿下出行。”乃下牵车,立于道侧;及邵至,乃惊。邵白服登城,为华所纠,坐被征;华代为司马、南郡太守,行府州事。太祖即位,以华为侍中,领骁骑将军,未拜,转右卫将军。自徐羡之等秉权,日夜构之于太祖。华每闲居讽咏,常诵王粲登楼赋曰:“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出入逢羡之等,每切齿愤咤,叹曰:“当见太平时不?”元嘉三年,诛羡之等,华迁护军,侍中如故。华以情事异人。未尝预宴集,终身不饮酒,有宴不之诣;若宜有论事者,乘车造门,主人出车就之。及王弘辅政,而弟昙首为太祖所任,与华相埒,华尝谓己力用不尽,每叹息曰:“宰相顿有数人,天下何由得治!”四年,卒,时年四十三。追赠散骑常侍、卫将军。九年,上思诛羡之之功,追封新建县侯,食邑千户,谥曰宣侯。世祖即位,配飨太祖庙庭。 (选自沈约宋书,有删改) 注:廞:读xn。牵车:古代的一种以羊驾御的车。卤簿:古代帝王出外时扈从的仪仗队。埒:li,等同。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政事悉委司马张邵 委:交付 B领骁骑将军 领:带领C自羡之等秉权 秉:掌握 D日夜构之于太祖 构:诬陷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A.因举兵以讨恭为名 B.众乃不疑,由此得免 相如因持璧却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从者不过二三以矫之 D.有宴不之诣 以有尺寸之地。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11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王华“志行”的一组是以父存亡不测,布衣蔬食不交游。乃下牵车,立于道侧;及邵至,乃惊。常诵王粲登楼赋曰:“冀王道之一平,假高衢而骋力。元嘉三年,诛羡之等,华迁护军,侍中如故。有宴不之诣;若宜有论事者,乘车造门。上思诛羡之之功,追封新建县侯,食邑千户。A B C D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华十三岁时,因父亲王廞的军队被打败,与父亲失散,被王恭的军队到处捉拿,形势危急,幸亏王昙永急中生智,才侥幸逃脱。B王华年少有志行,被当时的人称颂,高祖也想发挥他的才干,就发布了对王廞去世慰问的讯息,并恩准他为父亲穿丧服,守丧期满后,王华踏上了仕途。 C在太祖未亲政前,张邵掌握朝政大权,每次巡行都带领大量士兵夹车护卫,王华只乘羊拉的车,带领二三个人,想以此纠正张邵的做法。 D王华对徐羡之专权十分痛恨,认为有徐羡之社会就不太平。元嘉三年,终于诛杀了徐羡之,他也因此在死后被追赠为散骑常侍、卫将军、新建县侯。(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听 山冯 源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受了山的熏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山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入涧,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墨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据史书记载,汉建安16年,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亮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己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然而,时代之脚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 (原文有删节)13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 14文章第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15文章第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16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 三、诗词赏析1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人之松江俞 桂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2)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表现离愁的。 18.填写下列名句的空白部分(1)纵一苇之所如,_。(苏轼赤壁赋) 文章千古事,_。(杜甫偶题)(2)故不积跬步,_。(荀子劝学)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3)是故无贵无贱, , ,师之所存也。 四、 19下面是一个以“时间”为对象的句子,请依照例句,换一对象,进行仿句。 时间是一把剪刀,它能剪出成功者不断进取的理想之花,也能剪掉自暴自弃的失败者的大好年华。 , , 。20.以“京剧” 开头,概括下面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超过45字。 京剧是徽剧在吸收了京腔、昆剧等地方戏曲精华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京剧的角色,也叫“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类,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有男女之别,京剧就有生行和旦行;男女都有文、武、老、幼之别,京剧的生行就有小生,老生和武生,旦行就有闺门旦、花旦、老旦、武旦等;有的人粗犷豪放,有的人机巧滑稽,京剧中的男性就又划分出了净行和丑行。在京剧舞台上,唱腔和动作都有一定的程式,一出完整的戏,其实就是表演者根据这些程式把剧情巧妙地连缀起来。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京剧那五光十色、形态生动的脸谱,那精致华美、色彩艳丽的服饰,令人目眩神迷。21.以下是小张在收到郑先生著作后回信的正文,其中有使用不得体的词语,请找出四处并修改。 您寄奉的大作已收到。过目后,深感对我的论文写作有些许帮助,定当惠存。感激之情,无以言表,他日光临贵府,当面致谢。五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哲学家周国平曾说:“我相信,骄傲是和才能成正比的。但是,正如大才朴实无华,小才华而不实一样,大骄傲往往谦逊平和,只有小骄傲才露出一副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有巨大优越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骄傲是一种生活态度,骄傲是一种人生姿态,骄傲更有境界高下之别。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骄傲”的看法或体会,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xx高一语文暑假作业(七)1.D 2A 3D 4A 5A 6C 7B 8B 9B 10A 11B 12D 13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14不矛盾。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不是寂寞的”。15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写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垫。16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时代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17.(1)交代了送别的季节(秋天)、地点,渲染了离别时萧瑟凄凉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凄凉之感,为下文写离愁张势(做铺垫)。(2)首句借景物渲染离愁,“萧瑟西风”渲染了离别的凄凉;第二句直接抒写离愁,第二句送客的离愁使人肠断,两人默然对坐,滴酒未沾;第三句叮嘱友人一定要记住此时的分手处,暗示友人即将离开,孤独愁苦自此开始;尾句漠漠暮烟、蒙蒙微雨中一直目送着孤独的友人悠悠远去,凝聚并深化了离别的凄楚愁苦。18.(1)凌万顷之茫然 得失寸心知(2)无以至千里 思而不学则殆(3)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19.挫折是一个铁锤,它能击打出奋进者东山再起的攀登台阶,也能击毁掉自怨自艾的悲观者的锦绣前程。 20.京剧源自徽剧,角色分类源自生活,表演程式化,表演形式绚丽多彩。21.“寄奉”改为“惠赐”;“过目”改为“拜读”;“些许”改为“莫大”;“惠存”改为“珍藏”“光临”改为“前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