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过关检测题——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1960855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过关检测题——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过关检测题——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过关检测题——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过关检测题文言文阅读试题汇编【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魏崔亮攻硖石未下,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崇违期不至。胡太后以诸将不壹,乃以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将步骑二千赴寿阳,别为行台,节度诸军,如有乖异,以军法从事。萧宝寅遣轻车将军刘智文等渡淮,攻破三垒;二月,乙巳,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李平至硖石,督李崇、崔亮等刻日水陆进攻,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上使左卫将军昌义之将兵救浮山,未至,康绚已击魏兵,却之。上使义之与直阁王神念溯淮救硖石。崔亮遣将军博陵崔延伯守下蔡,延伯与别将伊瓮生夹淮为营。延伯取车轮去辋,削锐共辐,两两接对,揉竹为纟亘,贯连相属,并十馀道,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出没随便,不可烧斫。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克其外城;乙丑,祖悦出降,斩之,尽俘其众。胡太后赐崔亮书,使乘胜深入。平部分诸将,水陆并进,攻浮山堰;亮违平节度,以疾请还,随表辄发。平奏处亮死刑,太后令曰:“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但吾摄御万机,庶几恶杀,可特听以功补过。”魏师遂还。(节选自资治通鉴 ?梁纪有删节)注纟亘:大索,此处指竹做成的索。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无敢乖互,战屡有功 乖:违背 B. 揉竹为 纟亘 揉:柔软 C. 横水为桥,两头施大鹿卢 施:设置 D. 李平部分水陆攻硖石 部:部署2、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无敢乖互,(李崇)战屡有功。 B. (刘智文)又败将军垣孟孙等于淮北。C. 可特听(崔亮)以功补过。 D. 与李崇屡约水陆并进(硖石)。3、文中“胡太后以诸将不壹”的“以”字,与下列句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B. 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另外一个将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最终使赵祖悦出城投降,俘获了他的部下。C. 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不希望要轻易杀戮,让他将功赎罪。D. 胡太后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5、翻译下列句子。(1)既断赵祖悦走路,又令战舰不通,义之、神念屯梁城不得进。(2)亮去留自擅,违我经略,虽有小捷,岂免大咎!【参考答案】1.B( 揉:使弯曲)2.A(应为“李崇、崔亮等”)3.D(例句和D中的“以”均为介词“因为”;A中,连词“来”;B中连词,相当于“而”,不译;C中,介词“凭”。)4.B(“另外一个将领”错,“别将”是“副将”;使“使赵祖悦出城投降”的主要是李平水路夹击。)5.(1)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2)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参考译文 北魏崔亮攻打硖石城没能攻下来,就和李崇约定水陆并进,李崇多次违反约定时间不来。胡太后因为众将不和,就委任吏部尚书李平为使持节、镇军大将军兼尚书右仆射,率领步兵、骑兵二千人赶到寿阳,另立行台,指挥调遣各部队,如果有违抗不听命令的人,便用军法来制裁。萧宝寅派轻军将军刘智文等人渡过淮河,攻破了三座营垒。二月乙巳(初八),又在淮河北部打败了将军垣孟孙等人。李平来到硖石,督促李崇、崔亮等军队水陆并进,没有人敢违背命令,几次作战都获胜。 梁武帝派左卫将军昌义之领兵去解救浮山,军队没有赶到时,康绚已经开始攻打北魏军队,击退了他们。梁武帝派昌义之和直王神念溯淮河而上以援救硖石。崔亮派遣将军博陵人崔延伯驻守下蔡,崔延伯和副将伊瓮生沿着淮河崐两岸扎营。崔延伯把车轮的外周去掉,把轮辐削尖,每两辆车对接在一起,用弯曲竹子作成竹索,连贯并列起来,十多辆车并在一起,横在水里作为桥梁,两头设置大辘轳,使桥可以随意出没,不容易烧毁。既切断了赵祖悦的逃路,又使战船不能通行,昌义之、王神念驻扎在梁城不能够前进。李平部署军队分水陆攻打硖石,攻克了外城。乙丑(二十八日),赵祖悦出城投降,被杀掉,他的部下都被俘获。胡太后赐给崔亮书信,命令他乘胜深入。李平分派各将领从水旱两路一同出发,攻打浮山堰。崔亮违抗李平的指挥,借口患病请求撤还,并且刚刚上书就撤军了。李平上书建议判处崔亮死刑,太后下命令说:“崔亮进退自作主张,违背了我的战略计划,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怎么能免除大的罪过!但是我日理万机,希望不要轻易杀戮,可以听任他将功赎罪。”于是北魏军队就返回了。【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管仲论(节选)(北宋)苏洵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威公何人也?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威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威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威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霸诸侯,攘夷狄 攘:打击 B. 顾其使威公得用三子者 顾:探望C. 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且:将要 D. 可以絷威公之手足耶 絷:束缚2、下列各组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A.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 B. 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C.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D.吾属今为之虏矣!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管仲“不知本”的一项是( )管仲相威公,霸诸侯 其言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 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 彼固乱人者,顾其用之者,威公也。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齐国的安定强盛,不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齐国的祸乱,不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B. 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C. 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D. 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5、翻译下列句子。(1)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2)仲以为威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威公处几年矣,亦知威公之为人矣乎?【参考答案】1.B(顾:回头看)2.C(例句和C为判断句,A 、D为被动句,B为反问句。)3.C(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是假设管仲这样做;说的是“竖刁、易牙、开方”,而非管仲。)4.D(由“威公薨于乱”可知,齐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不是“齐桓公死后宫廷发生内乱”。)5.(1)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2)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参考译文 管仲做丞相辅助,称霸诸侯,打击夷、狄等异族,到死时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 功业的成就,不是成功于完成之日,必有一定的因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必有根源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认为是由于管仲,而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认为是竖刁、易牙、开方,而是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问及丞相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不讲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桓公真的能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桓公相处多年了,该知道他的为人了吧。桓公是个音乐不停歇于耳,美色离不开眼的人。如无此三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他开始不重用他们,只是由于管仲在,一旦管仲没了,这三人就弹冠相庆了。管仲以为自己的遗言就可束缚桓公吗?齐国不怕有这三人,而是怕无管仲。有管仲在,那这三人就只是普通人罢了。若不是这样,天下难道缺少跟这三人一样的人吗?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全部列出而除掉吗?唉!管仲是不懂得从根本上着眼的人啊!如果齐桓公问询时,推荐天下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管仲虽死,齐国却不能说没有管仲了。这三人又有什么可怕的,不说也可明白啊!【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书幽芳亭记黄庭坚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招魂曰:“光风转蕙泛崇兰”,是以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 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A B向之所托,俯仰之间,皆为陈迹 择其善者而从之世论以为国香矣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C D冲冠一怒为红颜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视椒则远矣 视:比 B不为无人而不芳 芳:开花C莳以砂石则茂 莳:栽种 D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时:时机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自古人知贵兰”的原因的一项是( )不为无人而不芳 来岁不改其性 沃以汤茗则芳 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其视椒则远矣A. B. C. 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B. 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C. “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后人“贵兰”,是因为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以此来象征自己的美好品德。D. “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5、翻译下列句子。(1)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2)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参考答案】1.D (A分别为代词、助词;B两个“而”均为连词,分别表并列、修饰;C两个“为”分别为动词、介词;D均为连词“虽然”。)2.B(在此用作动词,“花草发出香味”)3.C(是“兰蕙”所相同的,是说兰与“萧艾”没有什么区别,说的是“蕙”。)4.C(由“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可知C错。)5.(1)兰花(虽然)经历雪霜的残酷的摧残而衰败,(但是)来年仍不改变自己的本性。(2)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参考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人的美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兰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艾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录鬼簿序钟嗣成 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盖阴阳之屈伸,即人鬼之生死,人而知夫生死之道,顺受其正,又岂有岩墙桎梏之厄哉?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但以已死者为鬼,而不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与已死之鬼何异?此固未暇论也。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临终之后,漠然无闻,则又不若块然之鬼为愈也。 予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独不知天地开辟,亘古及今,自有不死之鬼在,何则?圣贤之君臣,忠孝之士子,小善大功,着在方册者,日月炳焕,山川流峙,及乎千万劫无穷已,是则虽鬼而不鬼者也。 余因暇日,缅怀故人,门第卑微,职位不振,高才博识,俱有可录,岁月弥久,凐没无闻,遂传其本末,吊以乐章;复以前乎此者,叙其姓名,述其所作,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则亦幸矣。名之曰录鬼簿。 嗟乎!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至顺元年龙集庚午月建甲申二十二日辛未,古汴钟嗣成序。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门第卑微,职位不振 卑微:地位底下 B. 以为得罪于圣门者 以为:认为C.吊已死之鬼 吊:悬挂 D. 其或稍知义理,口发善言 或:有的人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虽然,人之生斯世也 B. 冀乎初学之士,刻意词章C. 复以前乎此者 D. 吊以乐章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判断正确的的一项是( )人之生斯世也 使冰寒于水,青胜于蓝 未之思也 而于学问之道,甘于暴弃A. 相同 相同 B. 相同 不同 C. 不同 相同 D. 均不同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个人认为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B.人如果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就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没有什么两样。C.作者认为,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的原因是史册记载了他们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最终使他们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D. 作者说即使那些所谓的高尚的,深谙性理学问的人,认为他的看法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他也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5、翻译下列句子。(1)贤愚寿夭,死生祸福之理,固兼乎气数而言,圣贤未尝不论也。(2)余亦鬼也。使已死未死之鬼,作不死之鬼得以传远,余又何幸焉?【参考答案】1.C(吊:凭吊)2.B(A“虽然”是“虽然这样”,今是连词;C“以前”是“把先于此前”,今是“现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D文中指戏曲家们的“作品”,今是“成套的乐曲中具有一定主题的独立部分”;B古今均为“用尽心思”。)3.C(中“之”分别为助词、代词;两个“于”都是介词。)4.A(“作者个人认为”错。)5.(1)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2)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参考译文 贤者愚者长寿早夭,死生祸福的道理,原本就有命运气数的说法,古代圣贤也曾有所论及。大概是说阴与阳的消退和增长,就如同人与鬼之间的生死之别,人们如果知道那些有关生死的道理,就会顺从天命,接受正常的命运,又怎么会有立于危墙或身陷囹圄这样厄运的感叹呢? 虽然这样,那么,人们生活在这个世上,只会把已经死了的人当作是鬼,而不知还有未死之人其实也是鬼,如果这些酒囊饭袋,醉生梦死,(浑浑噩噩)像泥石土块一般没有知觉,那么这样的人即使活着,和已死的人所化之鬼又有什么两样?这本来就不待多言。其他有的人稍稍知道些道理,嘴里总是说着所谓的善言,但对于学问方面的道理,甘愿自暴自弃,死了之后,湮灭不被后人所知晓,那么这又不比泥石土块般的死鬼更甚(好)一些。 我曾经见过一些未死的人间之鬼去凭吊那些已死的阴间之鬼,没有好好想一想这中间的道理,只不过就是这么一点儿区别罢了。 唯独不知道开天辟地,从古自今,人间自有不死之鬼存在,什么原因呢?圣贤般的君臣,忠孝两全的读书人,载入史册的小的善举或大的功业,如日月昭然,如山川流逝耸立,乃至千万年不会穷尽,这就是虽属阴间之鬼却不被视作鬼的原因。 我在闲暇的时候,怀想过去之人(戏曲家),他们门第低微,职位不显,可才识卓越,处处都有可书可写之处,但随着时光流逝越久,其事迹越被湮灭埋没不为后人所闻,于是记述其事迹的原委,附以剧目作为纪念;再把先于此前的(戏曲家)也记述其姓名,录其作品,希望那些初学之人,多多留意他们的词采文章,能够青出于蓝,超出前人,那也是万幸的了。因此,这本书取名为录鬼簿。 唉!我其实也是人间之鬼呀!倘使我能让已死和未死之鬼,成为人间不死之鬼得以流传长远,我又是何等幸运啊!至于那些所谓的高尚的人,深谙性理学问,认为我有悖于圣人法门,离经叛道,我们将不屑与之理论,自会另与深解其味的人述说。至顺元年庚午岁七(甲申)月二十二日,古汴州钟嗣成序。【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治安策贾谊 若此诸王,虽名为臣,实皆有布衣昆弟之心,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幸而来至,法安可得加!动一亲戚,天下圜视而起。陛下之臣虽有悍如冯敬者,适启其口,匕首已陷其胸矣。陛下虽贤,谁与领此?故疏者必危,亲者必乱,已然之效也。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徵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臣窃迹前事,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最强,则最先反;韩信依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豨兵精,则又反;彭越用梁,则又反;黥布用淮南,则又反;卢绾最弱,最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非独性移人也,亦形势然也。曩令樊、郦、绛、灌据数十城而王,今虽已残亡,可也;令信、越之伦列为彻侯而居,虽至今存,可也。 然则天下之大计可知已。欲诸王之皆忠附,则莫若令如长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则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辐凑并进而归命天子。虽在细民,且知其安,故天下咸知陛下之明。割地定制,令齐、赵、楚各为若干国,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孙,毕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尽而止,及燕、梁它国皆然。其分地众而子孙少者,建以为国,空而置之,须其子孙生者,举使君之。诸侯之地其削颇入汉者,为徙其侯国。及封其子孙也,所以数偿之,一寸之地,一人之众,天子亡所利焉,诚以定治而已,故天下咸知陛下之廉。地制一定,宗室子孙莫虑不王;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法立而不犯,令行而不逆,贯高、利几之谋不生,柴奇、开章之计不萌,细民乡善,大臣致顺,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义。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遗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乱。当时大治,后世诵圣。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陛下虽贤,谁与领此 领:治理 B. 臣窃迹前事 迹:遗迹C. 同姓袭是迹而动 袭 :沿袭 D. 植遗腹,朝委裘 植:扶植2、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 B.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C. 功少而最完,势疏而最忠 D. 虑亡不帝制而天子自为者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贾谊提出用“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来保证中央政府的统治的依据的一项是( )同姓袭是迹而动 强者先反 天下咸知陛下之义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诸侯之君不敢有异心 卢绾最弱,最后反A. B. C. D.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贾谊在上呈给汉文帝的治安策中,指出诸侯王封国的强盛必然导致谋叛作乱,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一定会引起天下大乱。B. 亲属诸侯王必定危险,关系疏远的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诸侯王,汉朝已经幸运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有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C. 作者在论述施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好处时,说这样做了之后,皇帝统治天下就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辐条聚向车轮一样,都归顺天子。D. 文章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这个论点为中心,先论不这样做不行,再论这样做好处何在,层层深入,气势磅礴,以理服人。5、翻译下列句子。(1)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黄屋,汉法令非行也。虽行不轨如厉王者,令之不肯听,召之安可致乎!(2)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故天下咸知陛下之仁。【参考答案】1B(迹:推究,考察)2C(A中“在”同“才”,只;B中“倍”同“背”;D中“亡”通“无”。)3D(说的是诸侯有作乱;说的是“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好处。)4B(应该为“关系疏远的诸侯王必定危险,亲属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幸运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有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5(1)(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屋车。他们不执行汉朝的法令。像厉王那样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又怎么能招他来呢!(2)臣子没有背叛的念头,皇帝没有讨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参考译文: 像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是臣子,实际上他们都怀有老百姓那种兄弟关系的想法,大概没有不想采用天子的制度,而把自己当做天子的。他们擅自把爵位赏给别人,赦免死罪,甚至有人乘坐天子的黄屋车。他们不执行汉朝的法令。像厉王那样的不守法的人,命令他都不肯听从,又怎么能招他来呢!幸而召来了,法律怎么能施加到他身上呢!动了一个近亲,天下诸王都环视着惊动起来。陛下的臣子当中即使有冯敬那样勇敢的人,但是他刚开口揭发诸侯王的不法行为,刺客的匕首已经刺进他的胸膛了。陛下虽然贤明,谁能和您一起来治理这些人呢?所以说,关系疏远的诸侯王必定危险,亲属诸侯王也一定作乱,这是事实所证明了的。那些自负强大而发动叛乱的异姓诸侯王,汉朝已经幸运地战胜他们了,可是却没有改变酿成叛乱的制度。同姓诸侯王也袭用了这种做法,发动叛乱,如今已有征兆了,形势又完全回复到以前那种状态。灾祸的变化,还不知道要转移到何处。英明的皇帝处在这种情况下,尚且不能使国家安宁,后代又将怎么办呢? 我私下里考察从前的事件,大体上是势力强大的先反:淮阴侯韩信统治着楚,势力最强,就最先反叛;韩王信依靠了匈奴的力量,就又反叛了;贯高借助了赵国的条件,就又反叛了;陈 部队精锐,也反叛了;彭越凭借梁国,也反叛了;黥布凭借淮南,也反叛了;卢绾势力最弱,最后反叛。长沙王吴芮才有二万五千封户,功劳很少,却保全了下来,权势最小而对汉朝最忠顺;这不只是由于性情和别人不同,也是由于形势使他这样。倘若从前让樊哙、郦商、周勃、灌婴占据几十个城为王,那现在他们由于作恶而亡国,也是可能的。假使让韩信、彭越之流,只居于彻侯的地位,即便今天也还能保全,也是可能的。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大计就可以知道了。要想使天下诸候王都忠心归附汉朝,那最好让他们都像长沙王一样;要想让臣下不至于像韩信那样被杀掉,那最好让他们像樊哙、郦商那徉;要想使天下安定,最好多多建立诸侯国而使他们的势力减小。力量弱小就容易用道义来指使他们,国土小就不会有反叛的邪念。这样就使全国的形势,如同身体使唤手臂,手臂使唤手指似的,没有不听从指挥的。诸侯王不敢有反叛的想法,如同辐条聚向车轮一样,都归顺天子,即使是老百姓,也会知道他们都很安稳。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英明。分割土地,定出制度:把齐、赵、楚三个王国分成若干侯国,让齐王、赵王、楚王的子孙,全都依次受封先人的那份封地,一直到分尽为止。对燕、梁等其他王国也是这样。有些封地大而子孙少的,也都分成若干侯国,暂时空着搁置起来,等着他们的子孙出生以后,再封他当候。诸侯王的封地,有不少已被削除收归汉朝所有的,那就替他们调整侯国所在的地区,等到要封他的子孙到别的地方去的时候,按候国的应有户数,给以补偿。一寸土、一口人,皇帝也不沾他们的,确实只是为了安定太平罢了。这样,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廉洁。分封土地的制度一旦确定,宗室子孙没有不考虑保住自己的统治的。臣子没有背叛的念头,皇帝没有讨伐的想法,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仁德。法令制定了,没有人触犯;政令推行了,没有人抵触。贯高、利几一类的阴谋不会出现,柴奇、开章那样的诡计不会萌生。老百姓都向往良善,大臣都向皇上表示恭顺。所以天下就都知道陛下的道义。这样,即使让幼儿当皇帝,天下也很安定;即使立一个遗腹子作天子,让臣子朝拜老皇帝遗留下来的皇袍,天下也不致于混乱。这样,就可以使天下安定无事,后代也称颂陛下的圣明。【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马周,博州荏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籍此人共康时政也。”(选自贞观政要)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令奏之,事皆合旨 令:命令 B. 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 累:多次C. 令直门下省 直:同“置”,安置 D. 此非臣所发意 意:意见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甚获当时之誉 乃臣家客马周也B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C太宗怪其能 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D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位尊而无功3、对于马周所任官职,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马周最初任的官是监察御史。 B.马周曾由中书令舍人被提拔为中书令。C.马周曾兼任中书令和太子左庶子之职。 D.辞去中书令后,马周担任吏部上书。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求贤若渴,对于自己看重的人能委于重任,十分信赖。B.马周机敏善辩,办事谨慎周到,评论人物又能秉公直言,因此而官至吏部上书。C.马周对太宗的心理十分了解,每次奏对,都能让太宗满意。D.马周看问题全面深刻,能说会辩,亲近忠诚太宗,因此深得太宗赞赏。5、翻译下列句子。(1)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乃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2)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参考答案】1C (A令:使,让;B累:连续,积累;意:心意,意图) 2C (A第一个“之”助词,的,第二个,用在主谓之间,不译;B“乃”分别是:动词“是”和副词“却、竟然”;D两个“而”均为连词,前一个表修饰,后一个表转折;C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 3D (由“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可知,D错误。) 4B(“官至吏部上书”错,文中无此信息。)5(1)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2)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参考译文:马周是博州荏平人。贞观五年,他来到长安,住在中郎将常何的家中。唐太宗下诏让百官谈论朝政得失,马周为他分类条目写了二十多件事,让他把这些报奏上去,都是切中事务的。太宗对常何的才能感到奇怪,便问常何,常何说:“这不是我所能想出来的,这都是家中的门客马周所写的。”唐太宗当天就召见马周,过一会儿还未到,便四次派使者去催促。等到马周前来拜见,太宗与他谈话谈得非常高兴,下诏把他安置到门下省。拜马周为监察御史,连续提拔,授予中书舍人。马周机敏,有辩才,善于陈述奏章,很明白事情得起源根由,说什么都很恰当合适。太宗曾说:“我一时不见马周就很想他。”贞观十八年,他又升迁中书令,兼任太子左庶子。马周身兼二职,处事公平、公正,在当时获得了很好的赞誉。又在本来的官职之外兼任吏部上书。唐太宗曾经对侍臣说:“马周处事机敏迅速,性格非常谨慎。谈论人事行为正直,按正理而办,我近来任用他所推荐的人,多数都能合我的心意。对我既忠诚又亲近,实在是凭他使时政平安康乐啊!”【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魏豹者,故魏诸公子也。其兄魏咎,故魏时封为宁陵君。秦灭魏,迁咎为家人。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魏地已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周市曰:“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齐、赵使车各五十乘,立周市为魏王。市辞不受,迎魏咎于陈。五反,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 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乃使周市出请救于齐、楚。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随市救魏。章邯遂击破杀周市等军,围临济。咎为其民约降。约定,咎自烧杀。 魏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项羽已破秦,降章邯。豹下魏二十余城。立豹为魏王。豹引精兵从项羽入关。汉元年,项羽封诸侯,欲有梁地,乃徙魏王豹于河东,都平阳,为西魏王。汉王还定三秦,渡临晋,魏王豹以国属焉,遂从击楚于彭城。汉败,还至荥阳,豹请归视亲病,至国,即绝河津畔汉。汉王闻魏豹反,方东忧楚,未及击,谓郦生曰:“缓颊往说魏豹,能下之,吾以万户封若。”郦生说豹。豹谢曰:“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汉王令豹守荥阳。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选自史记 ? 魏豹彭越列传)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灭魏,迁咎为家人 迁:放逐,流放 B. 陈王使魏人周市徇魏地 徇:攻占,夺取C. 项羽已破秦,降章邯 降:使投降 D. 传诣荥阳,以豹国为郡 传:驿车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陈胜之起王也,咎往从之 B. 陈王乃遣立咎为魏王楚围之急,周苛遂杀魏豹 乃徙魏王豹于河东C. 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 D. 魏王豹以国属焉于是汉王遣韩信击虏豹于河东 以豹国为郡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陈王)欲相与立周市为魏王 B. (魏豹)至国,即绝河津畔汉C. 方东忧楚,未及击(魏豹) D. 遂从(汉王)击楚于彭城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写魏豹侧重于反复无常,时反时从。郦生说魏豹一节,则通过魏豹之口,道出汉王“慢而侮人”、“非有上下礼节”的待人态度,正与豹之反复叛汉为因果。 B. 史记中的许多故事写得悲壮惨烈,从而带有浓重的悲壮色彩和悲壮的气氛。魏咎,在兵临城下的紧迫关头,他为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着想,提出降服条件,谈判成功后自焚而死,给人以气概豪迈、悲壮慷慨的感受。C.因周市攻打魏地有功,准备立周市为魏王,使者前后往返了五次,周市都拒绝不接受,没办法陈王立了魏咎为魏王。D. 汉王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5、翻译下列句子。(1)天下昏乱,忠臣乃见。今天下共畔秦,其义必立魏王后乃可。(2)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耳。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参考答案】1D(传:在这儿活用作动词,乘驿车。)2B(A中“之”均用在主谓之间,C均为介词“在”,D均为介词“把”,B中两个“乃” 均为副词。前者为“才”,后者为“就”。)3A(应该是协助周市的人,可以补出“大家”。)4C(应该为“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国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5(1)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2)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那样迅速。如今汉王对人傲慢而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样,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我没法忍耐着去见他。参考译文:魏豹,原是六国时魏国的公子。他的哥哥叫魏咎,原来魏国时被封为宁陵君。秦国灭亡魏国,就把他放逐外地废作平民百姓。陈胜起义称王,魏咎前往追随他。陈王派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魏国的土地,魏地被攻占后,大家互相商量,想要拥立周市为魏王,周市说:“天下混乱,忠臣才能显现出来。现在天下都背叛秦国,从道义上讲,一定要拥立魏王的后代才可以。”齐国、赵国各派战车五十辆,协助周市做魏王。周市辞谢不肯接受,却到陈国迎接魏咎。往返五次,陈王才答应把魏咎放回去立为魏王。章邯打败陈王不久,于是进兵临济攻击魏王,魏王派周市到齐国、楚国请求救兵。齐、楚派遣项它、田巴带领着军队跟随周市援救魏国。章邯竟然击败了援军,杀死了周市,包围了临济。魏咎为了他的百姓身家性命的安全,提出降服的条件。谈判成功,魏咎就自焚而死。 魏豹逃往楚国,楚怀王给了魏豹几千人马,回去夺取魏地。这时项羽已经打败了秦军,降服了章邯。魏豹接连攻克了二十多座城池。项羽就封魏豹做了魏王。魏豹率领着精锐部队跟着项羽入关了。汉元年,项羽分封诸侯,自己打算占有梁地,就把魏王豹迁往河东,建都平阳,封为西魏王。 汉王回师平定了三秦,从临晋率兵横渡黄河,魏豹就把整个国家归属汉王,于是跟随着汉王攻打彭城。汉王战败,回师荥阳,魏豹请假回家探望老人病情,回国后,就马上断绝了黄河渡口,背叛了汉王。汉王虽然听到魏豹反叛的消息,可是正在忧虑东边的楚国,来不及攻打他,就对郦生说:“你去替我婉言劝说魏豹,如果能说服他,我就封你为万户侯。”郦生就前去游说魏豹。魏豹婉转地拒绝说:“人生一世是非常短促的,就象日影透过墙壁的空隙那样迅速。如今汉王对人傲慢而侮辱,责骂诸侯群臣如同责骂奴仆一样,一点也没有上下的礼节,我没法忍耐着去见他。”于是汉王派韩信去攻打魏豹,在河东俘虏了魏豹,让他坐着驿站的车子押送到荥阳,把魏豹原有的国土改制为郡。汉王命令魏豹驻守荥阳。当楚军围攻紧的时候,周苛就把魏豹杀了。【8】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唐)柳宗元 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 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 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 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 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 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慄。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 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注释】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滫瀡(xisu)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滫,淘米水。瀡,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齐国人称之为“瀡”。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奋其舌这里指对皇帝劝谏、上疏等。奋,鼓动。孟几道孟简,字几道,擅长写诗,尚节好义,是柳宗元的好朋友。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喙鸟兽的嘴。这里借指人的嘴。许不吊灾,君子恶之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520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许国没有去慰问,当时的有识之士据此推测许国将要灭亡。许,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许昌一带。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 炀:焚烧B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 衔:藏在心里C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 黔:黑色D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 吊:慰问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B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表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遭到火灾的原因的一项是( )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慄。A B C D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译文:_。(2)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译文:_。(3)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译文:_。5当听到朋友王参元家里失火后,柳宗元不但不去慰问,反而祝贺,还写了这封祝贺信,为什么呢?【参考答案】1C(黔:用作动词,可译为“烧焦、变黑”)2B(B项中的“其”均为副词,表示揣测的语气,可译为“大概”。A副词,可译为“竟然”;副词,表判断,译为“是”。C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可译为“知识和道理”。D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为“可是、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因而”)3D(王参元家遭到火灾后,他的才能可以显露出来,他的真才实学也可以表现出来。人们都会谅解王参元,而且会宣扬他的才能,使那些有话藏在心底的人,都能够毫无顾忌地开口为他说公道话了。主持科考的官员才能给他公正的判断而不畏惧。历经了忧劳、辛苦、变乱、动荡,然后才能取得显赫的成就,古代的人都是这样的。然而,当我在同僚中称道王参元的时候,仍然有相视而暗笑的人。这是火神对王参元的帮助)4翻译句子:(1)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简略,还未能确切地了解您的具体情况。假若果真是荡然无存,那么,这正是我特别要祝贺您的了。(2)那些喜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顾忌别人说坏话不敢称道您的才能,只是自己心中明白,藏在心里,不敢说出。(3)这样一来,即使想象过去那样被人疑忌、受到讥笑,难道还能做得到吗?在这方面,我对您寄予很大的期望,因此,最终才非常高兴起来。5柳宗元这种看似违背常情的作法,实则是愤世嫉俗。王参元遭到诽谤而不得伸,赤贫如洗后便没有了可造谣的借口,才能得到公平待遇。作者借此既同情、安慰了朋友,又鞭笞了那些在朝的卿士,挞伐了那些谗言伤人的小人,也抒发了自己受谗遭贬的郁愤。附译文: 收到杨八的信,知道您遭到了火灾,家里没有一点东西留存下来。我刚听说时吃了一惊,继而是怀疑,最后竟感到非常高兴。本来打算慰问您,可现在却改成祝贺您了。由于路途遥远,书信言辞简略,还未能确切地了解您的具体情况。假若果真是荡然无存,那么,这正是我特别要祝贺您的了。 您殷勤地奉养父母,终日安乐,只希望恬静安闲不出事情。如今竟然遇到意外的大火灾,使您震动惊惧,甚至连普通饭食的供给,也许都已经很困难了。因此,我刚听说时吃了一惊。 大凡人们的话都是这样说的:盛衰祸福都是互相依存、来去不定的。一个人将要大有作为之前,最初反而处于困苦动荡不安的境地,遭到水火的灾祸,受到众小人的怨恨毁谤。历经了忧劳、辛苦、变乱、动荡,然后才能取得显赫的成就,古代的人都是这样的。然而,这些道理玄远迂阔而又荒诞,即使是圣人也不能认为它是完全正确的东西,所以我随即又产生了怀疑。 凭着您能读古书,能作文章,又精通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如此多才多艺,但作官却不能超出众人之上,从而获得显赫的功名。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就在于京城的人都说您家里积有很多钱财,那些喜好廉洁名声的士大夫,都顾忌别人说坏话不敢称道您的才能,只是自己心中明白,藏在心里,不敢说出。这实在是因为公正的道理难以彰明,而世人又多疑忌的缘故。谁要一开口,那些惯于讥笑别人的人就会认为这个人准是得了许多贿赂。 我自从贞元十五年, 看见了您的文章,赞誉之心藏在心里大约六七年了,一直没有说出口。这是我只顾个人却长久地违背了公道,不仅仅是有负于您啊。等到我在御史、尚书郎任上时,自以为有幸做了皇帝身边的大臣,从此得到了说话的机会 打算借此向上推荐您,以便消除您的郁闷。然而,当我在同僚中称道您的时候,仍然有相视而暗笑的人。我实在遗憾自己的修养不能为世人所见,清白的名声不能确立,因而遭到世人的疑忌。我经常和孟几道谈到这事,并为此感到痛心。 如今有幸受到天火的荡涤,凡是众人所疑惧顾忌的一切,全都成了灰烬。房屋烧焦了,墙壁烧红了,以此显示出您家已是一无所有了。因而您的才能就可以显露出来,而不再受到辱没,您的真才实学也可以表现出来了。这实在是火神对您的帮助啊。这样一来,我和孟几道十年来对您的了解,还不如这把火一个晚上给您带来的名声。此后,人们都会谅解您,而且会宣扬您的才能,使那些有话藏在心底的人,都能够毫无顾忌地开口为您说话了;那些主考官,敢于授给您官职而不再害怕了。这样一来,即使想象过去那样被人疑忌、受到讥笑,难道还能做得到吗?在这方面,我对您寄予很大的期望, 因此,最终才非常高兴起来。 古时候,各国发生灾祸,同等地位的诸侯国都对该国表示慰问。有一次许国没有这样做,君子都憎恶它。现在我所说的这些情况和古代的有些不同, 所以把安慰改成了祝贺。象颜回、曾参那样奉养父母,从中得到的乐趣是很大的,比照他们的情况,您还缺少什么呢?【9】、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汉)司马迁 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