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谏》ppt课件.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958418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谏》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求谏》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求谏》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猜谜语,两撇弯刀一竖钩, 五湖四海任我游。 文官提笔先用我, 武将磨刀我当头。 世间只有皇帝大, 皇帝见我都摆头。,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中国历史上哪位君王的治国思想?,以铜为鉴,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 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鉴, 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 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魏 征,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 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 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 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 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纳谏”。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朗读课文,正音正字,俨肃 谏诤 鲠议 王珪 刍荛 不讳 丧乱 属文 芜词 诋诃 愆过 纂组 怖慑 罄其狂瞽,yn zhng gng gu,ch ro hu sng zh,w d h qin zun,sh qng g,研习课文,太宗威容俨肃,百僚进见者,皆失其举措。 太宗仪表威武,面容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都举止失当 太宗知其若此,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冀闻谏诤, 太宗知道大家像这样,每次接见臣下启奏事情,必定做出和颜悦色的样子,希望听到臣子的直言规谏, 知政教得失。贞观初,尝谓公卿曰:“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贞观初年,太宗曾对王公大臣们说:“一个人想看到自己的面容,必须要有一面明镜;一个国君想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借助于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 国君如果自以为贤能,臣子又不匡正,想不陷入危亡失败的境地,怎么可能呢? 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所以,国君失掉国家,臣子也不能单独保全他的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至于像隋炀帝那样残暴淫虐,臣下都闭口不说话, 终于听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国破身亡,他的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诛杀。 前事不远,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前朝的事情不远,你们今后凡看到我做的事不利于百姓的,一定要直言规劝。”,第一段中唐太宗的论述包含几层 意思?他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式来表 达自己的观点?,这一节主要有两层意思:,论证方式,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贞观元年,太宗对侍臣说:“正直的国君任用了奸邪的臣子,不能使国家太平;忠正的臣子侍奉邪恶的国君,也不能使国家太平。理:顺,指天下太平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只有(正直之)君遇上(忠正之)臣,如同鱼得到水,这样天下才可以安定。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 我虽然不聪明,幸而有你们多次匡正补救,希望凭借你们耿直的议论,使天下太平。” 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谏议大夫王珪说:“我听说木头经过墨线斧锯加工就能变直,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 所以,古代的圣明君主一定有直言谏诤的臣子七个,向国君进言不被采纳就要以死相谏 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 陛下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我等鄙陋之人的意见,愚臣处在这个不避忌讳的朝代,实在愿尽自己愚劣的能力。” 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大宗称赞王珪说得好,下令从今以后宰相进宫筹商国家大事,一定让谏官跟随进去,让他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 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如果有什么进言,一定虚心采纳。,第二段中君臣的谈话时围绕什么内容 进行的?两人在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什么 方法?,(1)从这一段对话和做法的叙述,可见唐太宗君臣之间关系如何?请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2)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唐太宗怎样的形象? 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追求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 他是一个正直、有作为、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关系融洽。君臣相遇,有同鱼水。,3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君臣都有正邪两类,正主和邪臣的组合、正臣和邪主的组合,都不能使国家太平。这是从反面做的论证,意在说明只有正主和正臣组合,“君臣相遇,有同鱼水”,才能“海内可安”。 比喻论证:鱼儿有水才能活,离开了水,就成了枯鱼。 用木头经过墨线标定就能锯直,比喻国君采纳规谏就会圣明。 举例论证:古圣主有诤臣七人。,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 贞观五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古以来,帝王之中多有放纵情性、喜怒无常的,高兴时就任意赏赐无功的人,发怒时就乱杀无罪的人。 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 因此,国家遭受损失,造成混乱,没有不是从这里开始的。,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我现在从早到晚,无时不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常常希望你们尽情极力规谏。你们也要接受别人的规谏,怎能因为别人的话不符合自己的心意,便立即庇护自己的短处而不采纳呢?假若自己不能接受别人的规谏,又怎能规谏别人呢?”,第三段中唐太宗的话又包含几层意思?,唐太宗先列举了帝王“任情喜怒”的现象: “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指出这样 做的结果就会导致“天下丧乱”。为避免这种 情况,唐太宗认为大臣们应该“尽情极谏”。,不仅如此,唐太宗还把纳谏的意义扩展到大臣身上,指出不仅我做皇帝的要接受劝谏,你们做大臣的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谏语”,不能因为“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接着又用一个反问做了进一步强调:“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这就使得求谏、纳谏的意义扩充了,泛化为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意思,这对于今天我们每个人的为人处事无疑都有借鉴意义。,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贞观八年,太宗对侍臣说:“我每次闲居静坐,就自己从内心反省,常怕自己的所作所为,上不符合天意,下被百姓怨恨。 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只想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希望自己的视听能与外界相通,使百姓不在心里埋怨郁结。 又比见人来奏事者,多有怖慑,言语致失次第。 另外,近来看见前来奏事的人,大都心怀恐惧,致使语无伦次。,寻常奏事,情犹如此,况欲谏诤,必当畏犯逆鳞。 普通奏事,情况尚且如此,更何况想直言规谏,一定会畏惧触犯君王。 所以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 所以每有前来进谏的,纵然所奏之事不合我的心意,我也不认为是他冒犯。 若即嗔责,深恐人怀战惧,岂肯更言!” 假若当即对他喝斥责怪,我深怕奏事人心怀恐惧,怎敢再说话呢。”,第4段中你读到一个怎样的唐太宗?,谨慎、勤奋、宽厚体谅 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很多措施。 “贞观之治”局面的开创,不能不说与他点点滴滴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贞观十六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贞观十六年,太宗对房玄龄等说:“能正确了解自己的人是明智的,但确实很难做到啊。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 就像写文章的人和从事技艺的工匠,都自以为有超人之术,别人赶不上。 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 如著名的工匠和文士,互相品评比较,诋毁斥责,杂乱无章的文词、低劣的技艺于是就暴露出来了。 见: 通“现”,显露,由是言之,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从这点说来,国君必须得到匡扶规谏的大臣,指出他的过失。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每天国事纷繁,由一个人听政决断,虽再三思虑劳神,又怎能件件事都处理得好呢? 常念魏征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我经常想到魏徴遇事随时规谏纠正,许多事都切中我的过失,就像明镜子照见自己的形体一样,美丑一定会显现。” 因举觞赐玄龄等数人勖之。 于是举起酒杯,赐酒给房玄龄等几人,来勉励他们。,唐太宗首先从人性的弱点出发阐述纳谏的必要性。他说“自知者明,信为难矣”,也就是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却是很难做到的。由此,他得出结论:“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 这是他从自身的实际体会中得出的经验,实际上已经触及到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弊端。他当然不可能有这种超前的认识,因为他不可能否定自己的存在,因此只能在现有的体制内寻找合理的措施消除这种弊端,纳谏是他的第一选择。,接下来,他想起了魏征这位经常“随事谏 诤”的忠臣,认为他的谏诤“多中朕失”,他 的存在就像一面镜子一样,使自己的优缺点都 显露无遗。唐太宗在不同的场合无数次提到过 魏征,无疑这是唐太宗树立的一个纳谏的典 范,一个群臣学习的榜样。结尾唐太宗举起酒 杯,赐酒给房玄龄等人以勉励他们。勉励什么 呢?自然是期望他们能像魏征一样“随事谏 诤”。,史书上讲唐太宗也惧怕下属的批评。有一回,唐太宗得到了一只很漂亮的鹞子,于是带着玩弄。突然,魏征来了,太宗赶紧把鹞子放进怀里。魏征心知肚明,却假装不知道,上前和皇帝谈正经事。而且,还谈到古时一些因纵于逸乐的故事。他故意拖时间,太宗一向尊敬他,又不敢破坏纳谏的规矩,就只好耐心地等他讲完。魏征还没说完,可怜小鸟早已闷死了。还又一次,太宗罢朝之后,怒气冲冲地回宫,喊打喊杀,说非杀掉那个“倔老头”不可。可这时,正巧把深明大义的皇后惊动了,赶紧问发生了什么事,谁斗胆触怒了皇上。太宗说,还不是魏征那家伙,“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原来魏征当着百官面前和皇帝争议,不给皇帝面子,使得皇帝恼羞成怒,但又不敢公开发作。-,太宗纳谏故事,太宗纳谏故事,唐太宗有一匹骏马,特别喜爱它,常在宫中喂养。一天,这匹马没有疾病而突然死去。太宗迁怒于养马的宫人,打算杀掉他。长孙皇后规劝太宗说:“过去齐景公因为马死了要杀人,晏子就请求列举养马人的罪过说:你养马而马死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让国君因马死的原因而杀人,百姓听到后,一定埋怨我们的国君,这是你的第二条罪。诸侯听到这个消息,必然轻视我们的国家,这是你的第三条罪。齐景公于是赦免了养马人的罪。陛下曾经在读书时看到过这件事,难道忘记了吗?“太宗的怒气才缓和平息下来。又对房玄龄说:“皇后在很多事情上对我进行启发协助,很有帮助及益处着。“,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说:“过去,虞舜制造漆器,夏禹雕镂案板,当时规谏禹舜的有十几个人。装饰食物器具这些小事,何必要苦苦规谏?” 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 褚遂良说:“雕刻器物会贻误农业生产,织造五彩丝带会耽误妇女织布做衣的工作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首先倡导奢侈淫逸之风,这是国家危亡的开始。 渐:指事物的开端,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 漆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会用金来做。金器不停做下去,一定又用玉来做。 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 所以刚正的大臣一定在事情开始时加以劝阻,等到过失已多得不能再多时,就没有再规谏的必要了。,金,名作状,用金,太宗曰:“卿言是矣。 太宗说:“你说得对啊! 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 我所做的事,如果有不妥当的,有的正在开始,有的已快结束,不管哪种情况,都应进言规谏。 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 我近来看前代的史书,有的大臣向国君规谏事情,国君就回答说:已经办过了。或者说:已答应过了。 竟然不为之马上停止并改正错误。 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这样做的话,那国家危亡的灾祸,可以像翻转手掌那样很快就会到来啊。”,唐太宗君臣对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请用一个成语概括。,防微杜渐,造漆器、雕镂俎,这都是无关国家大 政方针的小事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苦 苦规谏呢?,造漆器、雕镂俎影响了农业生产,所以群臣会苦谏。 更重要的是此种行为从性质上来讲是“首创奢淫”,而这恰恰是“危亡之渐”,因为人的贪欲是无穷无尽的,久而久之,小的错误就会发展成大的错误。,唐太宗为何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他对大臣提出了什么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是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对君主自己的要求是?,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亡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采用的论证方法有:,问题研讨:,唐太宗在论述“纳谏”时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 常念魏徵随事谏正,多中朕失,如明镜鉴形,美恶必见。,类比论证: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假设论证: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对比论证: 如属文之士,伎巧之徒,皆自谓己长,他人不及。若名工文匠,商略诋诃,芜词拙迹,于是乃见。,事实论证: 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问题研讨,从课文中,我们可看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勤于政事,他希望得到大臣的规谏,以匡救自己的过失,对此“夙夜未尝不以此心”。,虚怀若谷,为了求谏,他放下架子,“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为了防止大臣因恐惧堵塞言路,“每有谏者”,纵使不合他的心思,也“不以为忤”。,宽厚体谅,处事谨慎,对大臣进谏时的心情和处境表示理解,努力创造一种君臣相得的良好氛围。,时常将前代帝王覆亡的教训挂在嘴边,提醒自己和大臣。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古时谏者“及其满盈,无所复谏”,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目的在于不能防微杜渐,也要亡羊补牢。,当然,由于唐太宗晚年居功自傲的 情绪增长,逐渐“不悦人谏”,独断专 行,留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历 史遗憾。,你还能想起历史上有哪些从善如流的佳例?有哪些闭目塞听的例子? 参考示例:历史上从善如流的佳例:尧设谏鼓,禹拜昌言;齐威王邹忌;鲁庄公曹刿;秦孝公商鞅;刘邦樊哙和张良;朱元璋朱升。 历史上闭目塞听的例子:夏桀关龙逢;商纣王比干;周厉王邵公;蔡桓公扁鹊;楚怀王屈原;吴王夫差伍子胥;项羽范增;隋炀帝。,课文对于纳谏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 生活、工作和学习有什么借鉴意义?,纳谏指的是上级接受下级的意见,抛掉等 级的外衣,它与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是同一个 意思。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我们每个人都 要面对别人的意见。这些段落对于纳谏的论述 告诉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人贵有 自知之明,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有时候自己很 难发现,别人发现并指出来了,这是对自己有 好处的事情,绝不能因为别人的话不中听,或 者认为别人的话揭了自己的短,而拒不接受。,纳谏之风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昭示闻谏之诚,倡导直谏; 二是纳谏方法得当,兼听则明; 三是注重纳谏效果,择善而从; 四是完善制度措施,畅达言路。,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求谏一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唐太宗以“天下太平”为追求目标,愿意得正臣事己,希望听取诤谏,匡救政教过失,并能够付诸行动,真正虚心地采纳谏言。他是一个正直.有作为.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