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整合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943179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整合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整合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高中语文专题十“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整合课件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蚜.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 “格高韵远”的北宋词(二),专题整合,内容索引,归纳提升 整合拓展,对接高考,读写空间 积累素材,赏读佳作,归纳提升,词 牌 词牌又称词调,是音乐与歌词间的桥梁。词牌与词旨无关,词的内容可见词牌下所附之题目。但早期词作,多只有词牌而无题目。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的格式和律诗的格式不同:律诗只有四种格式,而词则总共有一千多个格式,给每种格式取一个名字,就是词牌。 关于词牌的来源,大致有三种情况。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是原菩萨蛮曲的沿用,西江月、蝶恋花等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取词中几个字作为词牌。如忆秦娥,因为依照此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为此称,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梦江南,又名谢秋娘,因白居易有咏“江南好”的词,末句是“能不忆江南”,故称;念奴娇又称大江东去、酹江月,只因苏轼词中有相关词句的原因。 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等。,古诗中的虚与实 一、理论讲解 本专题诗歌中踏莎行(雾失楼台)中的虚实结合的手法十分典型。它属于高考中“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考点范畴。下面我们就这种手法作一详细的讲解。 古人评论虚实,有云: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这样的评论很经典。那么古典诗词中的虚实,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虚实有何不同?古典诗词中的虚和实之间又有何种关系?,(一)虚实与情景的关系 人们在分析艺术作品虚和实的关系时,常说:“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这一现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李白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写景,但这景中却包含了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意,是抒情。写景是实,抒情是虚。这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法。再如李忱的诗瀑布: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诗中描写了雄伟壮观而最终历尽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这是客观的景物,是实。而诗人在这首诗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一个人,决不可满足于现状,要志存高远,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是言志,是虚。这实际上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托物言志的写法。以上几例,作者把主观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观的景物之上,“化景物为情思”。从表达的内容看,是情和景的关系;从表现手法看,是虚和实的关系。,(二)古典诗词中的虚与绘画艺术中的空白艺术的关系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一条生动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都是运用了空白的手法,画面虽空灵却有韵味。艺术家通过画面上的物象启示观众,充分调动观赏者的想像,重现艺术的美好境界。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通过想像补充画面内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也可以称之为诗歌中的空白艺术。我国的古典诗歌,语言精练,言简意丰,有许多诗歌都运用了这种空白艺术,特别是以白描手法写景叙事的诗更是如此。虚实结合,从而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三)虚实与烘托手法的关系 诗人在描写景物的时候,有时正面描写景物的特征即可以传神,但当有的景物的特征难以正面表达,或诗人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的美时,他们会采取侧面描写的方法,进行烘托或暗示,从而达到表现景物的目的。例如古人写女人美貌,常说闭月羞花、沉鱼落雁。虽然没有对其美貌作正面的描写,但却能引起人们丰富的想像,从而引起审美的体验。如陌上桑: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诗人通过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失常反应(实)的描写来烘托罗敷的美貌无比(虚)。,(四)虚实与比喻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诗人用这种方法对具体景物作生动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国亡家破,妻离子散,一国之君,沦为囚徒,终身受辱,千古蒙羞,胸中怨恨,难以尽言。词人用一比喻,极言愁苦之多。“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化虚为实,以实写虚,把“愁”物化为一江东流的春水,多而不绝的愁绪被形象地表达出来。这种用比喻来抒情的写法,以实写虚,化无形为有形,比直抒胸臆更形象,所以更富感染力。,(五)当前之景为实,已逝之景为虚 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经历过的,或是历史上发生过的景象。作者把这些景物写入诗词中,大多是通过与当前的实景构成某种关系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怀。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中的“雕阑玉砌”、“朱颜”是词人对故国的追思,“雕阑玉砌”也许还在,但红颜却已迟暮。但这些都不是眼前的实景,所以是虚写。“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传达出国亡家破、物是人非的无限悔恨与怅惘。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这首词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衬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凸显出梦醒后的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表达感情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写法。,(六)当前之景为实,设想未来之景是虚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诗句是设想未来之景,诗人把它与当前之景当前之情进行对比或烘托,以虚衬实,来抒发情怀。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酒醒梦回所见到的景象。晓风扶弱柳,残月挂枝头,这是虚写。词人设想的这种凄清的景象为面前与恋人分别的场景平添了一层惜别感伤之情。又如李商隐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后两句是作者设想将来团聚的时候能把自己今夜听着秋雨思念亲人的情景向妻子讲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杜甫月夜:“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两句是诗人设想他日与妻子相聚时的情景。劫波度尽,夫妻团聚,情到深处,泪流成行。这种未来团聚的喜悦(虚)正好反衬了分离的悲凉和伤痛。,(七)从己方的角度写为实,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如杜甫月夜的前四句:“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此为诗人在安史之乱时身陷长安时思念妻子儿女之作,原本是诗人思念妻子儿女,而诗人却采用了“对写法”。从对方落墨,想像妻子在月夜里如何对月思念自己,而孩子还不懂得母亲为何要思念长安。有评论家说:“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这种写法比说自己如何想念妻子儿女来得委婉,但感情却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所以感情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常见的运用“对写法”的诗词还有高適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本是自己思念千里之外的亲人,却说故乡的亲人思念千里之外的自己。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前两句写冬至之夜,诗人羁留他乡的孤独冷清的生活画面。思乡之情,不言而喻。可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人,却想像家人于冬至节之深夜还坐在一起念叨着自己。,(八)客观之景为实,梦境、仙境、誓愿为虚 严格地说,设想未来之景和从对方的角度写的均是主观之景,这里为了阐释的方便,我们用“主观之景”来特指诗词中所描绘的梦境、仙境、誓愿等等。通过写梦境、仙境来抒发感情、表达理想的诗词,最有名的当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些诗句写出了神仙世界的吉祥与美丽,反衬了现实世界的凶险和丑恶,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憎恶。又如李清照的渔家傲:“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塑造了一位关心民瘼的温和的天帝形象,反衬了畏惧强敌,一路逃窜,置百姓于水火之中的宋高宗以及昏庸无能的朝廷。“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词人虽才华出众,但她却无力力挽大厦于既倒。她希望到仙境去过幸福美好的生活,从而反衬了现实世界的苦难和无望。又如苏轼的江城子:“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作者与妻子王弗伉俪情深,虽生死殊途而旧情难忘。积思成梦,悲喜交加,这是虚写,接着写梦醒后的悲伤,这是实写。虚实结合,写出了词人对亡妻思念之深之切之苦。,二、真题剖析 (2010江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答案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答案,三、技法规律 古典诗歌鉴赏,着重考查学生从各个层面、不同角度去赏析古典诗歌的能力。关于选材方面的虚实,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像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解答此类题时,要关注题中所给的注释,注意作者生活的背景和年代,从一字一词出发,深入分析并挖掘诗中的形象。注意运用联想和想像品味诗歌语言,明辨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点明诗作技巧的艺术效果。,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凉州词(其一) 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 碛:沙漠。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 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案,答案 虚实结合(或想象联想)。一列长长的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驼铃发出悦耳的声响,使人不由地想起往日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明朝王世贞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请结合诗句对后两句作赏析。,答案,答案 全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是题中之义;“犹是”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这样虚实相对,荣枯迥异,虚实结合,造成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读写空间,1.词人心中的春天 春天是可爱的,但每个人对春天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对春天喜爱的表达也有所不同,因人而异。黄庭坚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王观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王沂孙云:“怕此际、春归也过吴中路。君行到处,便快折,河边千条翠柳,为我系春住。”梁贡父云:“拼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归。”词人有词人的天地,对万物莫不有自己的理解。,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可用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情感”、“喜爱春天”、“观察角度与效果”等话题的作文中。“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性格和内心情绪,以及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果。,2.满怀愁绪寄诗词 贺铸少年时期侠气凌云,肝胆照人,热血沸腾,重然诺,轻生死,在同辈中也是豪迈过人、骁勇著名的。以其个性、胸怀、气度、才能、作为,用之于为国家建功立业,他自信应该是成绩非凡、前程远大的。但是,词人无论如何也想像不到理想与现实有那么大的距离,少年的美好愿望只是一枕黄粱。进入仕途后,词人只是一名低级武官,居于下僚,羁宦千里,到处漂泊,为繁杂无聊的事务所纠缠,才能无所用,志向成为一句空话。即使如此,他依然心有不甘,将满腔的热情与愤恨,寄托于琴弦和诗词中,抒发自己积极用世之意志和热忱报国之激情,以及失意后的愤懑与牢骚。,应用指南 这则素材可用于“理想与现实”、“得与失”等话题的作文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理想的实现还有赖于现实社会环境。所以个人的命运是与时代背景、国家形势相联系的。,从兔子和狼身上看到的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寓言故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一只饥饿的狼发现了一只野兔,便不停地追赶。兔子走投无路,情急之中钻进了一个树洞。狼哪肯放过就要到手的美味,便死死守住洞口。夜深了,狼冷得直发抖,但为了吃到野兔,狼怎么也不愿离开。第二天早上,野兔从树洞里探出头来,发现狼已经冻死了。野兔大摇大摆地走出洞口,踏过狼的尸体扬长而去。,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邓乐群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秋虫潜鸣,是对寒冷的畏惧和哀叹;鸿雁南翔,则是对寒冷的抗争,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和向往。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尽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境开阔,精神振奋。故秋虫的审美基调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杨抡伯牙心法飞鸣吟:“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一举万里兮,天下何小小!”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在中国古代词汇中,“鸿志”喻指大志,“鸿程”喻指远程,“鸿业”喻指大业,“鸿风”喻指高风亮节西晋奇士嵇康临刑前“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其生死达观和胸襟气度被传为千古佳谈。,鸿雁是大型水鸟,体重可达四至五公斤。鸿雁因个体庞大,起飞时常用双翅击打水面向前俯冲,然后借助惯力徐徐离水起飞,飞翔时引颈向前,脚紧贴腹部,一只接一只,蔚为壮观。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水落江空天气清,西风萧飒雁南征”;“辍耕垅上鸿鹄志,长啸山中鸾凤音”。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闹海蛟”对“摩天鸿”五代史朱汉宾传:“朱瑾募其军中骁勇者,黥双雁于其颊,号雁子都。”则更是将鸿雁作为果敢精壮的象征。,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雁行”、“鸿序”,遂成为秩序井然的代名词。风宣玄品秋鸿曲列序横空:“后先有序列成行,天际飞扬。翼拂云声闻天上,影照秋潭形象。云间波上,带影一行作两行。”就以清丽的文笔,赞美了鸿雁的这一特征。鸿雁的行序整齐之美,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礼记“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即取鸿雁飞翔有序之义,举形于旗首,藉以警众。,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即或停歇,也往往选择水草茂密、荒无人烟的洲渚。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中的鸿雁。“春光深浅没人知,我正南归雁北归”;“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之语。鸿雁列队飞翔时,头雁的双翅下各产生一股微弱的气流,后雁顺着这股气流排成“人”字形依次飞翔时,比较轻松省力。在飞行中,头雁遇到的空气阻力大,消耗的体力多,坚持不了多久,它就得退居“人”字的一翼,,由它身后另一翼的头雁接替,如此循环,雁阵也就在“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宛如一支变幻莫测的神笔,连真带草,在天空中有规律地挥洒,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杨西峰重修真传秋鸿曲列序横空:“列序横空,身世在云中,舞影动西风。横斜字列无穷,小异也大同。云淡淡,月蒙蒙,身点破苍穹。”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由衷赞叹。 鸿雁为水禽,性爱洁净,且南翔在深秋之季,其时天寒月冷,水碧沙净,中国古代的不少文人因看破红尘,超然物外,往往在诗词中赋予鸿雁以空灵澄澈的美学色彩,以寄托自己的逸怀高行。,鸿雁的南迁始于农历八月,终于十月,愈近冬季,雁阵的出现愈为频繁,其阵容也愈加壮观。故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李益五城道中“沙鸣后骑来,雁起前军度”,贾岛赠李金州“晓角吹人梦,秋风卷雁群”,温庭筠秋夜出户观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均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以雁阵的长空鸣叫烘衬秋季长征的军旅生活,并藉此抒发其重整旗鼓、东山再起的雄心壮志。,“诗言志”与“诗主情”是汉文学创作的两大传统理论,长期以来,这两大传统理论各持己见,互立门户。实际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如“鸿志不汝较,奋翼起高飞”、“但当养羽翮,鸿举必有期”等等;也有侧重抒情的诗句,如“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雁飞高兮远难寻,空断肠兮思愔愔”等等;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如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去衡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叹,又有因岁月流迁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韵的抒情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 情景互生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情景各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中国古代美学的“景中情”与“情中情”是两个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的审美移情层次:由物及我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由我及物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前者因景入情,以情化景,景处处成了情;后者由情观物,以物体情,情处处变成了景。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均能找到生动例证。如前面所论述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大都属“景中情”;王船山咏雁诗词中的“同文从鸟纪,驰檄指龙庭”、“清姿从倒韭,壮志欲眠戈”、“清泉涵片影,井底血函经”等诗句,则属“情中景”;至于苏轼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徐志摩的“已是萧萧落叶声,更闻孤雁客心惊。关山到处多矰缴,冷月凄风况独征”等诗,则“内极才情,外周物理”,已淳然进入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