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讲 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隋朝,儒学家提出了“ 三教合一 ”的主张。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大师 韩愈 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北宋儒学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形成过程 (1)创立“二程”: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 格物致知 ”的认识论,认为“物皆有理”。 (2)成熟朱熹: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 存天理,灭人欲 ”;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发展心学 陆九渊:把“心”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的主张,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提出“致良知”和“ 知行合一 ”的学说。 3.影响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原因 (1)经济因素: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市民工商业者 阶层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文化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受西学东渐影响。 (4)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社会矛盾空前尖锐。,2.四位思想家 (1)主要思想及作用,(2)影响 思想家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一 宋明理学,角度1:“三教合一”与理学 材料一 两宋诸儒,门庭径路半出于佛老。 摘自全祖望题真西山集 材料二 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老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巧。厌薄世故,而尽欲空了一切者,佛氏之失也;关机巧便,尽天下之术数者,老氏之失也佛老之学,不待深辨而明。只是废三纲五常,这一事已是极大罪名!其他更不消说。 摘编自朱子语类 【问题】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儒对待“佛老之学”的态度。 【答案】 一方面,宋儒吸收借鉴了道家和佛教思想,形成了理学。另一方面,宋儒认为“佛老之学”废三纲五常,所以对其持批判态度。,角度2:程朱理学 材料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泽。” 摘编自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 【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程朱理学何以对女性贞节作为地方道德标准产生影响。 【答案】 “二程”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就是天理,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在宋代以后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并成为地方教化的工具;女性贞节观是程朱理学的体现,受到地方推崇和不断强化,从而成为地方道德标准。,考点二,考点一,角度3:陆王心学 材料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朱熹的字)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 摘自宋元学案 【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陆九渊对“理”的理解同朱熹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 陆九渊主张用本心去体验天理。南宋时心学的兴起说明理学的弊端已经显现;这一时期学术活动活跃的现象说明了思想界比较开放,学术思想能够有自由交流的空间,统治者的思想控制不严格。,考点二,考点一,一、宋明理学的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传统儒学经过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功名论等,均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吸收佛、道教的因素。宋明理学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引进了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并作为其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考点二,考点一,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考点二,考点一,典例1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 B. C.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明朝时期的理学和心学。朝鲜使者不理解王阳明心学的流行,侧面体现出了朝鲜学者还是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正确;理学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心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可以说心学是对理学“世界本源”这一命题进行了继承性的“批判”,但并没有超越了理学范畴,所以错误,正确;王阳明心学并没有叛逆儒学,而是对儒学的发展,故错误。 【参考答案】 C,考点二,考点一,1.下面分别是北宋“理学五子”籍贯分布图和明朝儒学家籍贯分布图。其变化的根源是 ( ) A.西学东渐的影响 B.文化中心的南移 C.经济重心的转移 D.政治中心东迁 C 【解析】明清进步思潮与西方学说无关,故A项错误;文化中心的南移是伴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而进行的,不是根源,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在传统经济之外出现了新经济因素,思想方面的新变化反映了经济方面的新变化,故C项正确;政治中心东迁与思想方面的变化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考点二,考点一,2.陆王学派是宋明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下列言论属于此派的是 ( ) A.“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 B.“凡语乐妄想,不闻真实慧,语言三苦本,真实灭苦囚” C.“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D.“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D 【解析】本题考查陆王心学。A项观点主张功利思想,与宋明理学不符,错误;B项强调“苦”,可知其为佛教主张,错误;C项为程朱理学,错误;D项主张从自我内心出发看待世界,符合心学主张,正确。,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二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角度1:离经叛道的李贽 材料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 然安知其言之至哉! 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摘自李贽焚书卷三 【问题】 材料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答案】 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角度2:明清之际的思想家 材料 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摘编自顾炎武亭林文集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摘编自王夫之思问录 【问题】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答案】 黄宗羲:学校的功能不应仅局限于培养官员,还应该培养社会需要的相关人才;学校还应该成为评定国家大事的机构。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一、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的特点及对其的评价 1.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十分惊惧。 (2)反封建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论断;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有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3)提倡经世致用。他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他们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2.评价 (1)积极: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考点二,考点一,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 1.对理学的批判 (1)黄宗羲从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角度,批判理学视君臣之义为天理的伦常观。 (2)顾炎武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提倡实学,批判理学空谈。 (3)王夫之通过气和理的关系,论述物质第一,意识第二,对理学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通过运动绝对、静止相对的辩证关系批判理学形而上学观点。 2.对儒家的继承 (1)对于民本思想的继承,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 (2)探索精神和倡导个人的社会责任感,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考点二,考点一,典例2 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材料所说的“异质” ( )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解题思路】材料所说的“异质”有别于封建性,具有新的因素,明清之际出现的进步思想家提出了反映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的主张,促使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A项正确。B项不能体现材料中所说的“异质”,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与“西学东渐”无关,C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D项错误。 【参考答案】 A,考点二,考点一,1.有专家认为,黄氏(黄宗羲)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谋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尺度。材料中“新见”是指 ( ) A.保留君主制 B.君臣分治 C.以民为本 D.民贵君轻 B 【解析】明清时期,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认为它是“天下之大害”,但是仍主张保留君主制,因此不是“新见”,A项错误;黄宗羲要求对原有的制度进行改革,主张建立“学校”,实行君民分治,这体现了新的主张,属于“新见”,B项正确;中国的儒家思想一直倡导“以民为本”,因此不属于“新见”,C项错误;“民贵君轻”思想是孟子提出的,主张统治者重视百姓,不属于黄宗羲提出的“新见”,D项错误。,考点二,考点一,2.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 ( ) A.根植于高度繁荣的农耕经济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本质上是对传统思想的继承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C 【解析】早期启蒙思想产生的根源是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项错误;黄宗羲等的思想是批判君主,限制君权,没有适应君主统治需要,B项错误;黄宗羲等的思想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批判继承,C项正确;黄宗羲等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不大,并没有动摇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D项错误。,考点二,考点一,一、认识“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的联系与区别 【辨析】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虽然一个认为要格物致知,一个认为要反省内心,但两者的实质相同,都属于“穷理”的方法。从哲学观上看,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的“发明本心”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理学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人的善性或美德,被后天欲望蒙蔽,因此需要“穷理”,反省内心和格物致知皆可明理。 【检测】 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 )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解析】 “知行合一,发于本心”和“心就是理,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的内容,故A、C两项错误;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是程朱理学的主张,D项错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人的欲望应该得到遏制,B项正确。,二、把握明清之际批判思想的实质和影响 【辨析】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但并不属于资产阶级思想,跟西方启蒙思想没有关联。其思想是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不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但对近代中国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检测】 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这是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 ) A.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 B.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C.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 D.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解析】 黄宗羲的思想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与启蒙运动无关,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没有跳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理想,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B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法治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C项正确;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在近代,D项错误。,1.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 )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C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通过材料可以看出道教、佛教在唐代的政治地位都发生过变化,而儒家相对稳定,C项正确。宗教的兴亡不是由皇帝的好恶决定的,A项不正确;材料中仅涉及儒、道、释三教比较,不能表明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B项不正确;佛教的社会基础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正确。,2.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D 【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思想。朱熹认为父兄长辈要教导后生子弟,使其“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实际上是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3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2)材料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经学在明清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2)儒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思想文化专制,统治者强化儒家经典的科举考试地位;宋明时期理学新发展,“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