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0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城市 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西装、旗袍、仿欧洲风格的裙子在大城市流行。 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社会风俗:断发易服, 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也改为简约文明。 (2)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中山装,废止缠足,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 a物质生活:国家对一些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低。 b社会风尚:勤俭节约、 是社会主流。 (2)改革开放以来 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 食:1987年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丰富了餐桌。 住: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风俗习惯:休闲方式多样化及新风尚的形成。,无私奉献,菜篮子工程,通史链接 过渡时期(19491956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多元思维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有哪些? 提示:(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发展密切相关。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随着中国民主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虽然变化但始终保持着民族特色。,1交通工具 (1)铁路建设 19世纪70年代:外商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 铁路。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 辛亥革命前夕: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 、兰新等铁路。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机车制造: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淞沪,宝成,(3)公路 20世纪初, 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开始传入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 获得较快发展。 (4)水运 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 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公路运输,轮船招商局,汽车,(5)航空 1909年,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归纳总结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了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冯如,2通讯工具 (1)电报 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_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 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有线电报,无线,多元思维 2近代成都的竹枝词有“火车更比包车好,男女相逢坐一堆”的内容,请结合该竹枝词说明火车的影响。 提示:冲击传统礼教;等级关系弱化;加速经济发展。,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 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 (2)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自办报刊,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大众传媒的变迁,申报,(4)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电影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3)新中国成立后, 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定军山,工农生活,3电视 (1)1958年,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4互联网 (1)历程 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接入: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北京电视台,1994,网络构建,史料一 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 史料二 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主题一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问题 依据材料,说明史料一从哪些角度说明了剪辫易服的必要性?史料二反映了民国初期的什么社会现象?实质反映了什么? 读史支招 (1)从史料一关键信息“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可以看出,辫子、传统服饰限制了人们的行动,不利于操作机器,也不合时宜,表明留学生主张剪辫易服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 (2)史料二信息反映了民国初年社会形成一种主张接受西方社会生活习俗的思想潮流;实质表明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变化的影响。,史论拓展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 1原因 (1)根本原因: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冲击。 (2)政治上:政府、重大政治文化运动和仁人志士的推动。 (3)思想上: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民主思潮的传播。 (4)经济上:近代工商业的发展。,2特点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史料一 辛亥老人回忆湖南的情况时说:“革命后,男女交际自由,结婚自由和男女平权的呼声很高”“湖南女子开始冲破旧礼教的封锁线”“要有选择配偶的自由”“自由结婚也不是家长能阻止的了的”。 史料二 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变化的表现、影响,史料研读 两则史料主要描述了近代思想观念及习俗的变化,具体解读如下: (1)史料信息主要说明辛亥革命导致了人们的服饰、女性解放、婚姻形式等发生了重要变化,表明辛亥革命民主思想对社会生活、习俗及思想观念的影响。 (2)史料信息主要反映了中国的丧葬礼仪由重视和铺张到简洁节约的转变,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习俗深受西方的影响,发生了重大变化。,要点精讲 近代人们思想观念及习俗变化的表现、影响 1表现 (1)摒弃等级观念,平等意识增强。古代封建等级的三纲五常伦理观念逐渐被民主、平等的思想所代替。表现在社交礼仪由跪拜、作揖演变为鞠躬、握手的礼节;发型服饰发生变化,男子留辫到剪辫易服,女子裹足到迫令放足,倡导男女平等;人们之间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由老爷、少爷变为先生、某君等。 (2)摒弃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权意识增强。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道德观念逐渐被男女平等观念所代替。表现在提倡女权,倡导妇女解放;提倡妇女走出家庭,走向社会,也引起了婚姻观念和家庭伦理观念的变化;同时近代西方婚葬习俗逐渐引入中国,中国的婚葬仪式逐渐简化等。 (3)近代人们生活和习俗逐渐西方化,求奢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意识。吃西餐、穿西服、住洋房、乘汽车,讲究奢侈成为有钱人追求的一种时尚。,2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中国文化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史料一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 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主题二 交通、通讯、大众传媒的发展,史料二 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曰苏嘉,曰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 孙昌富、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 问题 据史料一指出洋务派代表刘铭传主张修筑铁路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有哪些?史料二针对铁路权利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实质说明了什么?,读史支招 (1)史料一关键信息“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表明洋务派主张修筑铁路是为了经济发展,加强国防建设,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等目的。 (2)从史料二信息“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表明史料的主要观点是主张筹款赎回路权;实质表明了绅商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史论拓展 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1原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中国社会发展。 (2)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人们的观念等影响交通发展的地域不平衡。,史料一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史料二 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史料研读 两则史料主要描述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功能与作用,具体解读如下: (1)史料信息主要反映了报纸具有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2)史料信息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留学生国外创办民报的目的是宣传“民族”“民生”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要点精讲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受到西方报刊产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 (2)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先进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4)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进了各种报刊的不断涌现。,2影响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例1 (2014年高考浙江卷)从图1到图2,表明( )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解题思路 本题以清初和民国初期关于发辫的有关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图1中清初的“剃发蓄辫”说明清朝统治者强行推行民族发饰,而图2中民国初期的“剪辫”说明其与辛亥革命的革命宗旨有关,两幅图充分说明习俗变迁与当时政治密切相关,故本题选择B项。 答案 B,视角透析,新题预测 1龚祥瑞在自传盲人奥里翁中记载:“辛亥革命那一年,在我出生的那一天(旧历六月初八),父亲头上留了四十多年的辫子竟被守城门的乡勇给剪去了。”这一材料说明( ) A清末已出现市民的辫子被乡勇强迫剪掉的现象 B清末新军和军官学堂的学生剪辫子之风已形成 C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 D清朝末年乡勇自作主张强迫市民剪掉辫子成风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斗争的对象是清王朝,剪辫子是反清的表现,故A项正确;“剪辫子之风已形成”“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巨大变化”是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移风易俗措施的影响下出现的,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那一年”,故B、C两项错误;D项不能反映材料内容,排除。 答案:A,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 A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大众传媒的发展,解题思路 材料只是涉及国产电影与外国电影播放比例,电影制作水平无法通过材料得出,A项错误。当时,中国电影大多为上海生产,上海播放国产片的比例比京津高,据此可推知电影拷贝流通税费比较重,导致京津放映国产片比例较上海要低,故C项为正确答案。B、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答案 C,视角透析,新题预测 2中国现代化一书记载:“民国元年后出现的几百家报纸、几十家学术或政论性杂志,以及十几万所大小学校,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这反映了民国成立后( ) A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B报纸满足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需要 C报纸实现了专门分工 D报纸进一步开启了民智,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不仅使知识分子在数量上猛增,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为独立的职业(例如教师、记者)、社会地位和更大的社会流动可能性”,可知反映了报纸促进了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壮大,推动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群的关注,故选D项。A、B、C三项都是对材料的不正确解读,排除。 答案:D,1(2014年高考江苏卷)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 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 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解析:本题以漫画发辫之将来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漫画获取信息并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从漫画中找准有效信息,漫画中剪辫子的人剪掉一部分,代表崇尚西洋,还保留了一部分表示保留国粹,说明时人传统观念依然存在,故本题选C项。A项只显示漫画一部分信息;B项错在“刻意保存”,这是受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D项说法不符合漫画意旨。 答案:C,2(2014年高考北京卷)右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墙上画作的风格 人物的发型 照明手段 饮食方式 A B C D 解析:本题以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从图片提供的信息看,墙上悬挂的仍然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方式,无法反映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图片中的人物剪去了长辫,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会风尚的变化;照明已经使用了电灯,反映近代物质生活的变化。故选B项。 答案:B,3(2014年高考浙江卷)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 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 D世界文明之演进 解析:本题以20世纪初某报截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解答图表类题目时,需留意图片中的信息。从题干“某报截图”说明与出版印刷业发展有关,故A项分析正确;从图片中“求婚广告”可获取广告业和婚姻习俗变迁的信息,故B、C两项分析正确;图片反映不出“世界文明之演进”的信息,故本题选择D项。 答案:D,420世纪八九十年代,受西方学术影响,社会史研究在中国兴起并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社会史研究的视角相对于以前主流的政治史有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总结:如果说以前的政治史是“眼光朝上看”的话,那么社会史则是“视线的下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时令风俗等都成了研究的重点。导致中国史学研究转型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B改革开放的促进 C政治的大众化和民主化推动 D市场经济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受西方学术影响”可知对外开放促进国外社会史理论传入,为国内史学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同时国内改革导致现实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史学领域的思想解放,推动历史学者把目光转向普通社会群体和社会生活,这样带来了社会史研究的兴起。由此可见,正是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中国史学研究开始转型。故B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B,5下图是一幅残缺的历史图片,有人认为它描绘的是中国近代的情景。作出这一判断最明确的依据应该是( ) A服饰 B发型 C交通工具 D建筑装饰风格 解析:黄包车是近代从外国传入的,故C项正确;图片上服饰没有体现近代气息,A项错误;图片上人物的发型也是属于传统发型,没有体现近代气息,B项错误;图片上没有看出建筑装饰风格,D项错误。 答案:C,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及大众传媒的发展,61907年,革命家秋瑾被清政府杀害,在当时中国舆论中心上海,几乎没有一家报纸不发出哀惋和抗争之声,仅申报第八天就刊出秋瑾诗六首,有关秋瑾的文字达三万多字,使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这一现象表明( ) A广大人民肯定了报纸的教化功能 B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 C工商业发展促进报纸产业多元化 D报纸舆论受到专制政府控制 解析:题干反映的是报纸刊发秋瑾被清政府杀害的相关文章的历史现象,带来的影响是“广大人民进一步认清了政府的反动本质”,说明报纸宣传成为社会变革的推动力,故B项正确。 答案:B,7(2015年徐州一模)袁昶乱中日记残稿:“顺(天府)属州县中穷民,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材料反映铁路的修筑( ) A阻碍当地经济发展 B利于反抗外国侵略 C促进社会经济转型 D改变传统就业结构 解析:铁路的修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阻碍经济发展,材料中也未体现,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铁路的修建有利于反抗外国侵略,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贫民受铁路之害,没有体现出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C项错误;材料“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约四万余人”说明由于铁路修筑使四万人失业,从而说明传统就业格局被改变。故D项正确。 答案:D,8渔光曲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其外景是在浙江象山县石浦渔村进行拍摄完成。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电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8世纪末电影在中国上海首次出现 B渔光曲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 C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的特点是题材丰富多彩 D近代中国首部国产电影取材于传统戏曲 解析:中国最早的一部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定军山,A项错误;1931年歌女红牡丹公开上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由此问世,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电影选材主要围绕革命和建设,题材并不广泛,C项错误;首部国产电影定军山取材“京剧十三绝”之一的谭鑫培表演的京剧,故D项正确。 答案:D,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