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 杂文与随笔,学法提示 1.阅读杂文和随笔,可从理清作者的思路入手。作者的思路是文章内在的结构骨架,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就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文章的观点。 2.要善于抓关键语句。杂文、随笔中往往有一些议论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开头结尾的语句,它们往往是全文的观点。 3.要注意体会作者的笔调。杂文比较犀利,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随笔”往往是小中见趣,笔调闲适,讲求“文化”品位,读之能增人智慧,悦人性情。,8 拿来主义,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六卷),写于1934年6月4日。,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919年“五四”前后,是中国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时期,与以往历次的文化革新不同,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几乎彻底产生了怀疑,传统中国似乎“老旧”得只剩下了小脚、八股文和染缸似的大家庭,“全盘西化”一呼百应。可是没过多久,新文学的过分年轻、稚拙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人们发现,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化也是行不通的。于是,20世纪30年代“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一度抬头。这时,国民党政府奉行卖国主义政策,实行反革命文化“围剿”,主张“全盘西化”。在左翼文艺队伍中,一些人反对继承旧文化,反对吸收外国文化,造成思想混乱。1934年6月,鲁迅先生借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的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写下了这篇杂文,批驳了错误思潮,提倡“拿来主义”。,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且介亭杂文,收集1934年所作杂文,共三集。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因此鲁迅先生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憎恨。“且介亭”表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1.注字音,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2.写汉字,3.解词语 (1)碰钉子:比喻遭到拒绝或受到指责;碰壁。 (2)自诩:自我夸耀。 (3)礼尚往来:在礼节上讲究有来有往。现也指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么样。 (4)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5)孱头:懦弱无能的人。,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4.辨近义 (1)未免 不免 辨析:“未免”和“不免”两者都是语气副词,作状语,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未免”用来缓和句子的语气,表示前面所说的情况不合适或对某种过分情况的不以为然,含有委婉批评的意味,不能作谓语。“不免”是免不了之意,用来加强句子的语气,表示某种结果在客观上不可避免,有时还可以作谓语。 (2)毕竟 究竟 辨析:“究竟”除可作名词外,两者均可作副词。“毕竟”,表示追根究底所得的结论,强调事实或原因。“究竟”,用法较广,既可用于非疑问句,表示强调或肯定;又经常用于问句,表示追究;用作名词,表示结果、原委。,背景助读,相关链接,知识梳理,(3)冠冕堂皇 富丽堂皇 辨析:两者都有盛大或庄严的意思。前者侧重在外表的庄严或正大,多用作贬义词;后者则指建筑物宏伟华丽,气势盛大。也形容诗文辞藻华丽,这是“冠冕堂皇”所没有的。,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目标一 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行不通? 提示: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 2.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3.“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提示: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一般不怀有什么不良的动机或目的。抛给有目的、带恶意地输出。,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4.“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的? 提示:第2段点到“拿来”后,第5、6段再次提到,直到第7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5.“拿来主义”者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提示:有益的(“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无用但有一点文化价值的(“烟灯”“烟枪”),少许送博物馆,其余的毁掉;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6.文章最后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提示: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目标二 学习文章的论证手法 1.作者要提倡“拿来主义”,为什么先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提示: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2.作者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 提示:采用类比手法,通过与尼采的类比,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必沦为乞丐。,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3.作者用“大宅子”批判了哪几种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实质是什么? 提示:孱头徘徊不敢走进不敢继承;昏蛋放火烧光拒绝继承;废物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4.为了说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请根据喻体,写出本体,指明作者的态度。 提示: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鸦片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害(合理使用);烟枪、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姨太太糟粕彻底抛弃。,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1.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已经是经济强国,“拿来主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提示:作者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主张,与马克思、列宁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就其见解来说,这篇文章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保持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的科学文化时必须要“挑选”,要摒弃外来的一切腐朽的东西。要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2.近年来,在我国“洋歌”“洋节”“洋快餐”大肆流行,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提示:观点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外国的物质和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我们需要提高区分、鉴别的能力。 观点二:文化上的腐蚀是一种比起枪炮征服更具有危害性的侵略。有些“洋歌”“洋节”“洋快餐”宣扬的理念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不相符的,不要一味模仿、接受。 观点三:我们要对外来文化抱有宽容的态度,要批判地吸收借鉴,我们传统中落后的观念要抛弃,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要吸收。正如鲁迅所讲,只要有生命力的都是我们应该吸收和学习的,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与创新。,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巧用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形象 比喻论证法又叫喻证法,是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恰当地使用这种方法,能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让人易于理解与接受。 拿来主义是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的典例。文中的八、九两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法。第八段中,作者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引出后面的若干比喻:“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等,比喻文化遗产和不同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在第九段中,作者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两段中的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和具体,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以致用 请尝试使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阐述某种道理,200字左右。力求体现语言雄辩性的特点。,问题导思,多维探究,文脉图解,技法鉴赏,写作示例: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只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作轻重倒置。(摘自毛泽东反对党八股),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寂寞的鲁迅 佚 名 当我们中的不少人在感叹文化沙漠日益蔓延的时候,出版家和赞助商们正以饱满的热情和敏锐的洞察力纠正着这种偏见。名人名著的一版再版,使文化走下神秘的祭坛,还原成地地道道的生活方式。稍微留心都能在市井间找到一本梁实秋、林语堂的小品,徐志摩、戴望舒的诗,郁达夫、王映霞的情书。看到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文字和名字,不觉油然想起那些勇者隐士、才子佳人“你方唱罢我登台”的激动人心的年代。只是未见鲁迅。,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是鲁迅没有知名度吗?非也,且不说连中学生都能熟练背上几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单是一个阿Q式的悲剧人物就成就了今日众多的喜剧明星。放眼百年中国文坛,还没有谁敢说超过了鲁迅。是鲁迅著作不够丰富吗?你只要在图书馆里翻阅一下鲁迅全集的书目,便会惊叹一个人怎么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写这样多的文章,从而对比出“著作等身”的说法又何其渺小。是鲁迅不值得重视吗?也未必,全中国人民似乎都记得“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句被反复强调的语录式的评价。,美文品读,素材开发,能够使自己走向社会和日常生活的条件,鲁迅自身都具备了。看来,被冷淡的缘由还得从深层次上去挖掘。思来想去,恍然大悟:的确,硬骨头的鲁迅还缺少点什么悠闲、散淡、随和、感性经验,抑或小家碧玉似的情调。他没有周作人的闲情,徐志摩诗意般的缠绵悱恻,郁达夫的温文尔雅,而这些恰恰以其感性十足的面目被今人心仪、景仰和摩娑。鲁迅曾批评小品文“雍容、漂亮、缜密”,是抚慰麻痹人的“小摆设”,如今他批评过的东西正是以附庸风雅的“摆设”使他“濒临危机”。是历史嘲弄鲁迅,还是鲁迅调侃历史?,美文品读,素材开发,鲁迅的悲剧意义就在于,他首先是作为思想家的鲁迅而存在。他摒弃感性,没有风花雪月供人消遣的生花妙笔,有的只是充满痛苦和悲吟的理性认识、灵魂拷问,是“长歌当哭”“痛定思痛”的战斗精神,是能够杀出一条生存血路的匕首投枪,这些都无法给他带来好运。如果说,几十年前鲁迅思想的超前性注定了他一世的孤独寂寞,那么,几十年后的世纪末,鲁迅同样难觅知音。他充满钟爱和期望的后世读者,股掌间玩弄着金钱物欲,追逐着轻松、自在、浪漫和潇洒,把“文化”作为烫金的标签随处张贴,已经远远不习惯阿Q、孔乙己、闰土们呆头呆脑的穷酸相,不习惯那个天寒地冻的大年夜里要了祥林嫂命的祝福声,以及涓生和子君充满伤逝意味的个性自由、婚姻解放,更不习惯他坚韧不拔的反封建呐喊,虽然时至今日封建意识还在以拉帮结派、“关系”“后门”、腐化堕落等改头换面的形态侵蚀着现代肌体。在日益物化的感性社会里,鲁迅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义无反顾的理性精神,作为珍奇的装帧,被尘封在故纸堆中;作为实在的财富,却被悄无声息地遗忘了。,美文品读,素材开发,有鉴于此,当学生不止一次地问我,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不能成为畅销书、流行色?我认认真真地告诉他们:鲁迅是伟大的,而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不合时宜”。 品读提示鲁迅不同于任何一位流行作家,也不同于任何一位伟人;他的伟大,在于他的“不合时宜”,他太超前,太深刻,他能洞烛人心,直指灵魂。这篇文章的作者正是从这一方面解读了鲁迅寂寞的原因,也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伟大。,美文品读,素材开发,对于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我们需要传承,需要发展,需要创新。但是,我们需要怎样做,才会找到正确的传承方法和创新途径呢?我们可以从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一文中,找到正确的答案。拿来主义要求我们“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要求我们“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要求我们要“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只有在文化传承中采用“拿来主义”的方法,我们才有可能让古今中外的传统文化变成属于我们的新文化。 运用方向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借鉴与模仿等。 西方发达国家固然有其文化的精华,但决不能因为是西方的文化,不管其有无害处,不管其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一股脑儿地全盘接受。如果是这样,就是典型的崇洋媚外,是缺乏文化自尊、文化自信的表现,是不动脑筋、死板机械的做法。对待西方文化,要有理性认识,要按照中国的国情去学习,去借鉴,去创造性地运用,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运用方向学会借鉴,提高辨别力,走创新之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