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5课 恶乎往而不可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939216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5课 恶乎往而不可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5课 恶乎往而不可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5课 恶乎往而不可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 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教版 先秦诸子选读,庄子选读,第五单元,第五课 恶乎往而不可,第五单元,“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吐丝,为的是留作他人御风寒;蜡烛燃烧自己,是为照亮别人。春蚕和蜡烛的无私奉献,连失去生命都在所不惜,生命为了爱情而燃烧,给心爱之人送去光明和温暖是生命的本色与辉煌。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去追求真挚的爱情是生命的绝响。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岁月无情人有情,纵然你的青春风华不再,也丝毫不会改变我对你的一往情深。月下吟咏,夜深露重风冷,在外面待得太久你会着凉。诗人以独特的情感视角,选取“晓揽镜、夜吟咏”这两种人的情感最容易发生微妙变化的光景,写出了心爱之人在最需要精神支持时,对方心有灵犀送来细致入微的体贴与关怀的真切感悟,使得诗作的悲壮之美更加感人。,“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的结尾以美丽的神话传说为发端,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哪怕是稍纵即逝的再次相见的一线希望的恒心与决心;同时,也将诗作沉凝浓重的悲壮基调幻化出瑰丽迷人的传奇色彩,炼铸出了这魅力无比的千古名篇。,2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具有浪漫色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被视为千古绝唱。蚕丝象征爱情,烛泪象征相思之泪。相思难尽,泪悲何极,但爱情仍坚贞不屈,至死不悔。全文又从对方虚拟设想,见其思念之深。七、八句是写急切的托情探看,“蓬山”指对方住地之远,故以神话传说的海外仙山名之,蓬山虽远,但在情深者看来,却是“此去无多路”。下句接以“殷勤”“探看”。“青鸟”是传说中西王母的传信使者,曾在西王母与汉武帝之间传递消息。诗人借西王母的故事,与“蓬山”相应,文情奇丽,想象浪漫,余韵无穷。,(2015年高考重庆卷)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_”。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_,_”。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_,_,_”。,【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憩”字易错。(2)根据提示推断,“渭水、樊川”为“二川”,“水流平缓”对应“溶溶”。“溶溶”易错。(3)“嘉”“胥”“仓皇”易错。 【答案】 (1)策扶老以流憩 (2)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3)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重点学习第1则选文,领会庄子的奇思异想;鉴赏、评价文中所用寓言故事。 3理解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及其启发意义。,3一词多义,1庄子在这两则故事中为什么将哀骀它和生病后的子舆的外貌描写得极为丑陋古怪? 庄子常常能从人生的绝境中发掘出光明的前景,指出一条实现突围的路径。卫国的哀骀它丑得使天下人惊骇。照常人看来,这是人生的一种绝境。然而在庄子笔下,哀骀它极大地发展了自己的内在潜能,使精神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面对世人认为无可奈何的死与生、存与亡、困厄和通达、贫穷和富有、有才德和无才德、毁谤和赞誉、饥和渴、寒和暑等一切变化,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平和、快乐、通畅而不失于愉悦,充满盎然的生机。他高超的德行就在于养成了这种外在事物无法摇荡的内心的纯和。,而正是由于他大大超越了常人的德行,使人们都忘记了他形体的残缺和丑陋,感受到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跟哀骀它相似,子舆、子来都面临着某种困境。子舆大病一场,变得腰弯背弓,五脏比头都高,下巴藏到肚脐上,肩膀高过了头顶,弯曲的颈椎骨指向了天空。然而他安然处之,世俗的哀乐不能惊扰他内心的平静。子来有了病,气喘吁吁地将要死亡。可是他以天地为炉,以造化为大冶,变成鼠肝也好,变成虫臂也罢,无往而不可。这种奇特的思想,显示了庄子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他试图使世人在陷于绝境的时候,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人生的突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2怎样理解教材的第一部分? 在庄子看来,为生老病死而乐而哀而戚戚不安的人,是被头下脚上地倒悬着。解除倒悬之苦只能靠自己。那么自己又怎么去解决呢?答案是以不解决解决之。怎么以不解决解决之呢?答案是要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那么又怎么在自己的心上用功夫呢?答案是要做到心安。庄子说:“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庄子德充符);又说:“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只有有德者才能安然地领受那些人生的无奈,就像顺从命一样。反过来说,承受这种人生的无奈而能做到心安的人也就是有德之人了。,像子舆、子来那样安于得失安于生老病死,像哀骀它那样安于死生存亡穷通贫富美丑,都是安然随顺不可奈何之事的有德者的例子。庄子试图使人在陷于绝境时,靠内在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突围,而不是被困境压垮。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固然折射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超越。当无可奈何之事不能扰乱你内心的安静和美的时候,这无可奈何之事对你就无可奈何了,从精神上说你就赢了,从实际上说你的生命显示出了更大的强度和韧性。在危难丛集的人世间,庄子的目的就是要启示人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3如何理解庄子解决人生倒悬之苦的方法? 庄子这种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固然折射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超越。当无可奈何之事不能扰乱你内心的安静和美的时候,这无可奈何之事对你就无可奈了,从精神上说你就赢了,从实际上说你的生命显示出了更大的强度和韧性。在危难丛集的人世间,庄子的目的就是要启示人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含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4本文谈了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你有何看法? 庄子力图以他特有的方式和观念,为世人解脱生命的负累。对大多数人来说,人生最大的困境就是病和死,尤其是死。“人固有一死”,死永远都是人生不可改变的结局。然而如果对死亡的忧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承受的重压的话,那么生命就丧失了强度和韧性。庄子认为,被生死的哀乐捆缚住的人其实在承受着倒悬之苦。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一倒悬之苦呢?答案是要在自己的心上下功夫,要做到心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也就是要安然地去领受人生的无奈,顺从命运的安排。,庄子的这种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的思想,固然折射着灵魂在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却也不失为一种难得的超越。当无可奈何之事不能扰乱你内心的安静和美的时候,这无可奈何之事对你就无可奈何了,从精神上说你就赢了,从实际上说你的生命显示出了更大的强度和韧性。庄子的目的就是要启示人们从精神方面着手,来增加生命的强度和韧性。它蕴涵着对社会人生的大同情和大关怀。,5本文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庄子的寓言故事人物描写鲜明独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写生病后的子舆,“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肩高于顶,句赘指天,阴阳之气有沴”,这些近乎夸张的描写写出了子舆严重的病态,为写他的奇特的思想作了铺垫,他试图使世人在陷于绝境的时候,靠内在的精神力量的培育自解倒悬之苦,实现人生的突围。再如写哀骀它丑得使天下人惊骇,但他的内心不为所动,具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巨大魅力,是极生动、极有个性的人物,代表中国艺术中极高深、极纯粹的境界。,6本文在刻画人物时,使用夸张、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论是写子舆的怪状,还是写哀骀它的丑相,作者都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并且还将子舆的怪状与子舆的态度,哀骀它的奇丑与别人对他的尊敬、拥戴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的巨大力量,给人以强烈的震撼。,7对话描写是选文的一大特色,试简要说明它的作用。 选文采用问答式,将人物的思想状态显示出来,避免了直白的解说,既有生动性、趣味性,也有助于提示中心思想。在人物的言谈中,其个性、其观点、其神态都能很形象地表现出来,成为庄子寓言的又一特色。在选文中,不管是子祀与子舆,还是子犁与子来,他们的对话有声有色,有理有据,能够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阅读下面选段,完成68题。 俄而子来有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曰:“叱!避!无怛化!”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化!又将奚以汝为?将奚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以汝为虫臂乎?” 子来曰:“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彼何罪焉?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7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妻子环而泣”,说明子来的妻、孩子对生与死还不能安然地顺受。 B子犁对子来妻子儿女进行了斥责,鲜明地表达出子犁对不能坦然面对生死的人的鄙夷。 C(子犁)“倚其户与之语曰”,一个“倚”字,可以看出子犁对待生死的态度很坦然。子犁对子来病情的态度与子来的家人不同,是由他们和子来的亲疏关系不同决定的。 D子来认为,人不可在生死问题上过于偏执,而要顺从,这些是庄子的目的。 【答案】 C(最后一句不对。),8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从之。 _ (2)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 _ 【答案】 (1)儿子对于父母,向东向西向南向北,一切听命于父母。 (2)现在完全把天地看成大炉子,把造物者看成造诣极高的铁匠,到哪里去、变成什么不可以呢!,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0题。 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曰:“孰能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体者,吾与之友矣。”四人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遂相与为友。 9这段话中包含一个成语,这个成语是_,其意思是_。 【答案】 莫逆之交 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的朋友,10如何理解四人“死生存忘之一体”的含意? _ _ 【答案】 四人把死生存亡看作一个整体,体现了他们超然的生死观。在现实生活中,死生存亡之中最基本的两个环节是生与死。既然它们是一体的,那么贪生怕死、好生恶死、乐生哀死就都无所谓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