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篇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1934895 上传时间:2019-11-11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1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篇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篇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四篇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篇 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作为基本的价值资源,既与我国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相传承,为中华儿女所普遍认同和遵循,又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相一致、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承接,充分展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民族性、传承性,充分展现其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持久魅力和独特风貌。,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旗帜。在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尤其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生存、延续和发展,积淀了深厚的思想文化根基,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和优秀道德精神。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紧紧地与培育中华儿女的优秀道德精神联系在一起,贯穿到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各个方面。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重视个人道德品质的锤炼,重视道德规范的践行,重视整体利益价值的追求,既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为人处世、成就事业的价值标准和品德基础,又是中华民族进步、社会发展、国家稳定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它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推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第一讲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向来十分重视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的规范作用。“三纲五常”的出现,使他们如获至宝,称“三纲五常”是“救世俗,致祯祥,为万姓获福于皇天者也”(后汉书曹褒传)。于是,把它作为封建社会的根本思想、核心价值观念和最高道德原则,著书立说,办学兴教,教育百姓;用它去设官分职,取士选官,奖励名节;把它写进封建家谱族规中,转化为风俗习惯和民间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起到教化、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的作用。,“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自成体系、高度概括、简洁明了,易记易懂易传,便于普及推广。它具有基础性和系统性,“三纲”明确规定了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三种最基本的伦理关系,“仁义礼智信”被认为是用以调整、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价值准则和五种永恒的道德规范,名教观念明确规定了道德践行的基本法则,即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它具有根源性和主导性,“三纲五常”和名教观念牵动着整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道德教化,其他许多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都是从它引申、推论而来的,在历史上对培育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发展、塑造国民性格,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二讲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在我国近代的传承,自1840年以后,我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华民族从此面临着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两大历史任务。外国侵略者的炮声,清政府的没落腐朽、不堪一击和屡遭失败,唤醒了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一些开明的思想家,不仅从经济、技术层面去寻找中华民族贫穷落后挨打的原因,同时也从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思想文化等层面,去寻找中华民族贫穷落后挨打的原因。他们寻找先进的理论,比较与中华民族不同的思想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注入新的时代要求,阐发新的时代内涵。民族资产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念,逐渐开始酝酿、形成和发展。,一方面,晚清封建统治阶级极力维护封建纲常名教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中的进步分子,运用传播进来的西方近现代思想价值观念,对封建纲常名教给予猛烈抨击。他们吸收近代以来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价值观念,建立新的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认为人人都有天赋的自然权利,大家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无所谓大人、小人;人人都是生而自由的,这是人们相爱、相助的人性基础;主张确保人权、平等、独立;主张建立一个没有不平等现象、至治至仁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大同世界;主张“开民智”、“新民德”,以科学文化和资产阶级思想道德改造国民性。,梁启超则把中国的旧道德与西方的新道德作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旧的封建道德,尤其是对束身寡过和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方法进行猛烈批判,认为我国传统的道德修养方法偏重于私德而缺乏公德,注重的只是一私人为一私人的事,而西方的思想道德观念更重视社会伦理和国家伦理。他认为,应该把私德和公德有机地结合起来,据此塑造新国民,建立新国家。 在我国近代重新诠释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潮流中,我国民族资产阶级革命领袖孙中山、章太炎,是走在最前列、最典型的代表。孙中山、章太炎对孔孟的“仁学”思想给予了新的解释,强调要发扬救世之仁、救国之仁。,孙中山(18661925年),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深受全国各族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崇和景仰。他沿用中国“固有的道德”,提出了要大力弘扬“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道德精神。 孙中山深刻地认识到,“大凡一个国家所以能够强盛的缘故,起初的时候都是由武力的发展,继之以种种文化的发扬,便能成功”,非常强调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和智能”。,更为可贵的是,孙中山还对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改造,并赋予了其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内容,使之成为“三民主义”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提出“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中华民国”的核心价值观,以期恢复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同时,他还提出,中华民族“固有的智能”,即人生对于国家的观念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应该恢复起来”。他认为,中国政治落后是因为受外国的政治经济压迫,而推究其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中国人不讲修身,告诫国人要注意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五四时期,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我国进步思想家,学习西方新思想,批判封建旧道 德,沉重打击了统治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礼教,提倡民主与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我国无产阶级新文化的诞生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无产阶级新文化新道德,批判继承我国传统道德奠定了思想基础。毛泽东指出: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 孙中山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中华民国”时期的核心价值观,传承了 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了中华民族“固有的道德”的积极意义,为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中的优秀价值元素,提供了有益借鉴,具有重要启迪意义。,经过近代以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宣传、改良和革命的洗礼,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倡导的“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新文化运动开始兴起,并逐步发展成为反对封建孔教和旧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学的全面冲击封建主义文化的潮流。五四时期,我国一些激进思想家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鲜明口号。中华民族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学习西方新思想,批判封建旧道德,体现了历史的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全面否定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倾向。这是我们今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冷静分析、辩证对待的。,第三讲 仁义礼智信: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在革命到来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剧烈变化,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社会先进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道德精神,必然强烈地冲击和涤荡一切落后的、腐朽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道德精神,给社会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社会发展和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发展变化的必然规律。在革命过后,对旧有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再作重新清理、调整和提升,也是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建设的客观需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对我国古代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思想,确立了“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的“古为今用”的方针,正确地解决了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法论问题。,毛泽东说: “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 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 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 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 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如果按照这个方针和方法坚持去做的话,那么到今天,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工作,也许会有一个很了不起的景象。但遗憾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期,由于存在着来自“左”的和右的思想影响,从而使我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挖掘和整理工作,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对我国传统文化批判的多、继承的少,一概而论的多、具体分析的少,否定的多、肯定的少。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甚至把我国整个传统文化都看作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社会秩序的旧思想旧道德,曾一度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全盘否定”的氛围。,“仁”,可以表述为对人类的内在关怀、尊重与热爱,是万物共生的根基; “义”,可以表述为超越自我,面向现实世界的正义,是人间正道的准则; “礼”,是处理人伦关系与现实秩序的行为规范,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智”,是认识世界和处理人际矛盾的理性原则,是人类进步的源泉; “信”,是保证人类自由交往活动的道德责任和精神纽带,是立身兴国的根本。,在我国2000多年来的历史进程中,“仁义礼智信”始终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 根本,牵动、影响和辐射着我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和道德规范体系,推动着我国传统社会思想道德的教化与进步,提升着我国传统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文明水平。这五个核心价值理念,对于确定中华民族文化发展路向,锤炼民族性格,培育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历史作用。其中,“仁”与“义”,在“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价值理念中,又占据主导地位,在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第一层面,尤其具有核心作用。,正是由于“仁义礼智信”,尤其是“仁义”这一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力 量、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才得以长存不亡,衰而复兴,在多灾多难中始终奋进不止。我们完全有理由把“仁义礼智信”作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民族性内容,从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出发,把历史与时代、中国与世界连接起来,赋予其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内涵新诠释,建构既与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相传承、为中华儿女所普遍认同和遵循、高度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又与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相一致、与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相承接的核心价值观。,批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从微观上讲,涉及如何看待我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一些具体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问题。例如,除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外,还有“智仁勇”(天下通行的美德)、“忠孝廉耻”、“恭宽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具体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从宏观上讲,涉及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问题,这是自近代以来我国一直争论不休的问题。因此,批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既离不开对我国传统价值观中一些具体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具体分析,更离不开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的宏观分析。,第四讲 对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态度,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是该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与历史发展中积淀起来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历史的伟大民族,如何对待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核心价值观,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中,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在如何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问题上,不仅中国存在许多争议,而且在世界上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例如,20世纪世界两大著名的文化学(史)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和塞缪尔亨廷顿,都把目光聚焦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核心价值,塞缪尔亨廷顿则从“文明冲突论”的角度,把中国的儒教文明同伊斯兰文明一道,列为21世纪对西方文明构成最严重挑战的两种文明,认为在21世纪,将会发生一场以“一个文明的核心国家(美国)干预另一个文明的核心国家(中国)与该文明成员国之间的争端”为起因的全球战争,主张一种“中华文明威胁论”。1996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今天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估这种“条件”,如何在批判、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是我们首先碰到并需要正确面对的问题。五四时期,曾有人提出过“全盘西化”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后,也曾出现过一种否定一切传统文化的倾向,曾出现过一股“蓝色文明”的思潮,它们都以极端的态度来否定这种“条件”的价值,表现出一种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断绝了历史与传统的联系,主要是指对一个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予以全盘否定,其中,尤其是对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全盘否定,把传统与今天截然对立起来,否定历史的承传性。国粹主义、复兴主义则主张全面复古,主张全面恢复一个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认为现代社会的价值观问题、道德问题和文化问题,都是否定和丢失民族传统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的结果。显然,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国粹主义、复兴主义,都是以一种极端的态度对待一个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道德精神和传统文化,不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的、应有的态度。,一是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深厚价值资源的基础之上; 二是使批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成为自觉地克服和剔除封建糟粕,积极地汲取人类文明、世界文化尤其是各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有益成果的过程。 前者是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必要条件;后者则 是保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代表世界先进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前提。,我们应该认识到,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农为本、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一种与自然经济社会相适应、与专制政治相协调、以天道神意为核心的一元化价值观念体系,与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产生的现代价值观念体系,有本质区别。现代价值观念,是一种以工为本、商品交换的市场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一种与市场经济社会相适应、与民主政治相协调、以崇尚理性与尊重个性为核心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价值观念体系。“仁义礼智信”作为封建社会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是同“三纲”紧密相连的,是受“三纲”制约,并从属于“三纲”的。,一、正确分析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论语是我国儒家学派的一部重要经典,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根据直接记录和传闻,整理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汇编。该书内容非常丰富,尤详于政治、伦理,其核心内容为“仁”。其注释甚多,主要有三国魏何晏的论语集解、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北宋邢骨的论语正义、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清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已经绵延2000多年,其内容、结构和功能屡有变化,可以说,在不同时代都有所不同。尽管对“仁义礼智信”的理解都遵循大体一致的理论框架,有着相似的思维方法和相同的问题意识,在根本的理论根源上彼此认同,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难免发生变异。因此,我们今天要研究、评估、改造、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要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就要进行谨慎而细致的辨别真伪的工作,要明确原来意义上的“仁义礼智信”的含义是什么?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又发生了什么变异?如何用当代的视野去观照“仁义礼智信”的时代含义?也就是要辨析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原义、他义和今义。,三、科学区别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原义、他义和今义,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规律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多方面汲取 养料,其基本途径主要包括: 第一,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变“古为今用”; 第二,大胆地吸收人类文明和世界文化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发展进程中所取得的一切有 益成果,变“洋为中用”; 第三,积极探索体现社会主义价值本质和价值理想、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核心价 值观,积极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长达2000多年的我国封建社会发展历程中,“仁义礼智信”始终是体现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的基本范畴,是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和时代精神的前沿,对“仁义礼智信”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得以新生和传承,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在“仁义礼智信”五常中,“仁、义、礼”三个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我们可以用“仁爱、正气(义)、礼让”明确其内容,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既保留其民族原色、民族特色,又能为时代所传承、所认同、所接受;“智”和“信”,是两个可以与世界文明交融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可以用“智慧”和“诚信”明确其内容,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世界文明交汇中人们普遍遵循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第五讲 赋予“仁义礼智信”以新的时代内涵,一、仁:以人为本仁爱、人道、和谐 “仁”,是我国儒家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 也是我国古代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理念、道德精神和行为规范,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和道德精神的象征。西方讲“博爱”,我国讲“仁爱”。 宋代朱熹说:“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朱子语类卷六)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伦理学史中说,仁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意思是说, “仁”是一个统摄诸种美德的总体性范畴。 以“仁”为核心的中华传统美德,对中国人的道德人格与气质,中华民族的意识、心理与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仁”是“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首。“仁”的核心,是“爱人”。,(一)仁爱。 仁爱思想,是我国传统核心价值理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中国固有的精神”。 (二)人道。 “仁”,就是“爱人”。从根本上说,“仁”这一核心价值理念,是一种重视个人内心修养和协调人伦关系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其目的是要求人们从“仁”出发,不要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而要把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达到的目的,想办法让别人也达到。,(三)和谐。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把“仁”作为最高的价值和德行,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以人际间的亲和性维护社会安定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因此,“仁”的价值观,事实上是以社会和谐为最高价值目标,以“和”为最高价值的。儒家提出“明分使群”,“人能群”以“分”为前提,以“和”为本质,要求建立“群居和一之道”。,二、义:公平正义正气、平等、奉献 “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神的精神,是传统核心价值观对人生 的终极目标和根本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义”的繁写是“ 义”,由“羊”和“我”构成。羊象征“善”和“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意蕴,十分丰富。“义”可为仪,包括礼仪和风貌;可指适宜、正当,“义,宜也”;可为善、公正,“唯无不流,至平而上,义也”;可为道德原则的总称;亦可指“有利、利益”。,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把“义”看作是人的根本价值追求,即人的立身之本和基本道德规范,基本的含义是判断是非、辨别善恶的标准,是人之为人的根据。“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义”,还泛指一切道义。归结“义”的核心要义,在于“义者,宜也”。“宜”的意思,是应当、应该、合宜,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因此,可以说,“义”就意味着公平正义,是善的和美的,是应当的和合理的。公平正义,是人类具有一般性、共同性、普适性的价值理念,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可以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加以弘扬。,(一)正气。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认为,“义”是行为的价值标准,它包含三层意蕴: 首先,“义”是指适宜,即正当与否的度。宜与不宜,该与不该,须以“义”为标准; 其次,“义”的度,即是天理,是宇宙万物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则; 再次,“义”又是人们内在的一种价值观念,是行为主体的价值理性原则和实践理性原则。 人们敬仰文天祥的忠义,在其家乡江西吉安修建了文天祥纪念馆。文天祥所作正气歌一诗,成千古绝唱。,(二)平等。 中华民族的传统核心价值观,立足于农耕为“本务”、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现实来看待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认为个人是不能离开他人而独立存在的,任何人只有在他人、大我中确认自身的本质,肯定自身的价值。正是这种以对人的社会本质的自觉认识,中华民族才建构起以“仁”为核心的传统核心价值体系,形成重义轻利、先公后私、杀身成仁等价值追求和道德精神。传统核心价值观讲“仁民爱物”、“民胞物与”,讲“以身任天下”,要求人们应尽自己的社会责任,把个人的安身立命与天下兴亡、百姓福祉联系在一起,表明了做人的一种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奉献。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视“义”,强调“公义”与“私利”的对立与统一,强调“公利”与“公义”的一致,凸显了“奉献”在人生价值中的地位和意义。荀子主张“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先义而后利”。汉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朱熹把正确认识人的道德行为与物质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国家利益的关系,视为“儒者第一义”。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把“义”作为人的立身处世之本,主张处理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的原则,是先公后私,大公无私。,三、礼:德体法用礼让、贵德、守法 “礼”,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突出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礼仪之邦”是对中华民族的美称。“礼”,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被称为“国之干”。左传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王之大也。”“礼,国之干也。” “礼”,本作“豊”,指祭祀之仪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一个包容性极强的概念,它起码包含三层含义: 一是礼俗,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应遵循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二是礼教,指外在形式的礼,被赋予价值内涵和道德内涵,是一整套道德规范体系; 三是礼制,是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制度,官制、军制、法制、田制等等,都被纳入其中。,四、智:智慧明辨科学、求真、创新 “智”通“知”,即理智、智慧。 “智”,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价值理念之一,也是世界文明共同赞赏和追求的价值理念之一。从人类文化的本义理解,“智慧”是一种人格境界,不仅指处世的技巧和机心,也不仅仅是谋取名利的手段和本领,更重要的是指一种人之为人的价值追求和良知德行,表现为对社会公道正义和人生价值的大彻大悟,是对是非、善恶、美丑的断惑、证真、辨伪。 “智”作为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理念和重要传统美德,不仅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而且已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基本精神品格。,西方文化也把“智慧”纳入价值理念和道德精神的范畴,提出哲学意在引导人们向善,“爱智”就是“爱德”,认为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关于人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如何分清正义和邪恶,如何对待各种社会问题等等的知识,认为“美德”即知识。因此,人生只存在一种需要追求的美德,即知识、智慧、认识真理。西方还提出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大德”,把“智慧”放在“四大德”之首。可见,“智”是一个与世界文明交汇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是我国智慧形象的化身之一,被后人推为“智圣”智慧化身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君典型。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讲“智”,主要包括以下含义: 其一,“明智”在于懂得遵“道”; 其二,“明智”在于利人利国; 其三,“明智”在于自知知人; 其四,“明智”在于慎言慎行; 其五,“明智”在于见微达变。 此外,“明智”还包括好学知过,量力而行,居安思危等。,(一)科学。 所谓“智”,即知识和理性,在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中,主要指道德认识和道德理性。孟子把它规定为“是非之心”,即人们意识中判断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和观念。后儒称“智”为“德行之知”,就是认识、把握自己的道德本性,促进道德完善,即“穷理尽性”,通过“穷究天地万物之理”,认识万物的本性,从而认识自己的本性,扩充、完善自己的本性。儒家认为,人与万物具有共同的本性天理,“吾性中之理”与天地万物之理,只是一个“理”,认识了“万物之理”,便认识了“吾性中之理”。,(二)求真。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强调“智”是道德认识,是认识“仁、义、礼、信”四德的工具,是人类道德自觉的前提。在儒家看来,禽兽也有类似于道德的行为,如所谓“虎狼、父子之仁”、“蜂蚁、君臣之义”等,但“仁义”在于动物只是自然行为,在于人则是“好学”、“力行”的自觉行为,是“人之独”。这种区别,即在于人有理性,即价值理性,能获得道德认识,并以此自觉地指导自己的行为选择。,(三)创新。 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讲“智”,并非追求纯粹理性,而是追求价值理性和道德理性,即对“仁、义、礼、信”等的认同与理解。即使是价值理性和道德理性,也不能脱离人的道德品质,特别是要落实到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上,使理性原则与实践行为相统一、相一致,真正成为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即知行统一、知行合一。,五、信:诚信尽职真诚、敬业、忠诚 “信”,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公认的价值标准和基本美德,被视为“立人之道”、“进德修业之本”、“立政之本”和“立国之本”。“信”,即诚实、守信,也是世界各国肯定和赞赏的价值理念和道德品质,是一个与世界文明交融的核心价值。 左传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 贞观政要曰:“德礼诚信,国之大纲。” 旧唐书魏征传曰:“君子所保,唯在于诚信。”,诚信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与“忠”相通,也与“仁、义”相连。“诚”在于“仁”,“信”近乎“义”。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荀子不仅认为“诚信”是朋友伦理、交际伦理的道德规范,而且认为一切伦理关系都应以“诚信”为本。 从总体上讲,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所讲的“信”,重在经世致用,强调无论上下关系,还是左右关系,都要讲“诚信”之德,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真实好善,博济于民;重在要求人们安于本分,忠于职守。,(一)真诚。 儒家肯定宇宙万物是一种客观实际的存在,它并非虚假的、虚无的、被设定的,而是真实的存在。“人道”作为“天道”在人类社会的具体表现,也同样真实无妄,道德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天、地、人“三才”之中。人应该效法“天道”,具有真实无妄的品德。因此,“诚信”首先是对宇宙存在的价值肯定,是对人的本性、道德价值的肯定。 一个社会的结构、秩序、行为规范,应该真实无妄,具有稳定性;一个人的行为,必须与自己的内在本性相符合,不能反复无常,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秩序,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保证社会生活的有序进行。,(二)敬业。 敬业,即指忠于职守,即“尽职”。中国古代有所谓“百工”之说,有士、农、工、商“四民”的划分。各种不同的职业活动,共同维系社会的运转,推动社会的发展。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责任,它们都为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不同职业的人,都可以对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尽职”首先要求每一个人必须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求士、农、工、商,对待自己的工作,都应当兢兢业业,即尽职尽责。,(三)忠诚。 “信”的实质,是“真实无妄”,是对宇宙万物真实本性的价值肯定。从价值理念上说,“信”是对人的真实本性的忠实,是对道德的忠实。它追求道德上与“善”相一致的“真”,而非任何存在的“真”“信”的价值理念,强调在人际交往中不应轻易许诺,许诺就是承担一种责任。符合道德的,应大胆承担责任;不符合道德的,不能随便许诺。所说的话,是否需要践行,同样要以“义”为标准去衡量。“信”不仅仅是“信于约”,更要“信于义”。“信于义”,就是对自己真实本性的忠诚,对自己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责和道德义务的高度自觉性与一以贯之的坚定性。,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针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第一次把生态文明建设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倡导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对中国自身发展有深远影响,也是中华民族面对全球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做出的庄严承诺。,“信于义”,即忠诚于“义”,其意义扩展开来,就是为人忠实,忠于真理、忠于正义、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于职守。 论语学而云:“为人谋而不忠乎?” 荀子尧问曰:“忠诚盛于内,贲于外,形于四海。” 范仲淹岳阳楼记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忠诚,在我国古代最基本的意义,就是忠于国家。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苏轼杭州召还乞郡状);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富贵倘来君莫问,丹心报国是男儿” (于谦题苏武忠节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日知录正始);,在广东省增城市何仙姑景区有一个三忠殿,供奉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等三位南宋抗元名将塑像。三位忠烈抗敌护国,其事迹可歌可泣,在岭南地区广为流传。据传,在此立庙,一是缅怀三位忠烈功绩;二是激励后人继承先烈遗志。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 “信”,是人之为人的基本价值理念和道德品质,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在今天的意义上,“忠诚”就是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忠于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