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 3.3.1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一)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4.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883676 上传时间:2019-11-0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数学 3.3.1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一)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数学 3.3.1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一)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中数学 3.3.1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一)课件 北师大版必修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一),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sincos+cossin,2sincos,coscos-sinsin,2cos2-1,1-2sin2,1判一判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sin 2=2sin .( ) (2)cos 2=sin2-cos2.( ) (3)tan 2= 对任意的都成立.( ) (4)sin2= ( ),【解析】(1)错误.因为sin 2=2sin cos . (2)错误.因为cos 2=cos2-sin2. (3)错误.因为 (kZ)时公式不成立. (4)错误.因为sin2= 答案:(1) (2) (3) (4),2.做一做(请把正确的答案写在横线上) (1)sin 15cos 15=_. (2)cos215-sin215=_. (3) =_.,【解析】(1)sin 15cos 15= sin 30= 答案: (2)cos215-sin215=cos 30= 答案: (3)原式= tan 45= . 答案:,【要点探究】 知识点 正弦、余弦、正切的二倍角公式 1.对二倍角中“倍”的说明 (1)“倍”具有广泛的涵义.例如,2是的二倍角,同样 地,4是2的二倍角,2n是2n-1的二倍角,是 的二 倍角,3是 的二倍角等. (2)在具体应用中可先对角进行观察,寻求待求的角与已知角 之间的差异,再决定用哪种“倍”的关系.,2.二倍角的应用 (1)直接应用公式进行升幂、配方、开方、求值化简证明等运算.,(2)变形应用公式主要体现在化异角为同角、化异次为同次、 逆用公式等方面,其中二倍角的余弦公式最灵活.如:1+ cos 2=2cos2;cos2= 1-cos 2= 2sin2;sin2= 不仅仅是逆用,更重要的是体 现了幂指数的变化,其中是从一次幂向二次幂转换,因此 把它们称为升幂公式,则是从二次幂向一次幂转换,因此 把它们称为降幂公式.,【微思考】 (1)公式S2,C2,T2的适用范围是否相同? 提示:公式S2,C2中角可以是任意角,但公式T2只有当 k及 (kZ)时才成立,否则不成立 (2)逆用正弦、余弦、正切的二倍角公式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关键是将待化简的三角函数式化到公式右边所满足的结 构,再逆用公式,【即时练】 求值:(1) =_. (2)12sin2750=_. (3)tan 150+ =_.,【解析】(1)原式= = 答案: (2)原式cos(2750)cos 1 500cos(4360 60)cos 60 . 答案:,(3)原式= = = 答案:,【题型示范】 类型一 用二倍角公式解决给值求值问题 【典例1】 (1)(2013新课标全国)已知sin 2= 则 =( ),(2)(2013四川高考)设sin 2=-sin , 则 tan 2的值是_ (3)已知 0x ,求 的值,【解题探究】1.题(1)中如何将 化简? 2.题(2)中求tan 2的关键是什么? 3.题(3)中cos 2x, 如何用 -x的三角函数值表示?,【探究提示】1.利用降幂公式得 2.由已知求得tan 后用正切二倍角公式求解. 3.cos 2x=,【自主解答】(1)选A.因为 所以 选A. (2)根据题意sin 2=-sin ,可得2sin cos = sin ,可得cos = ,tan = ,所以tan 2 = 答案:,(3)因为x 所以 又因为 所以 又cos 2x 所以原式,【延伸探究】把第(3)题的条件改为 x 求sin 4x. 【解析】因为 所以cos 2x .,因为x 所以2x(,2), 所以sin 2x 所以sin 4x2sin 2xcos 2x,【方法技巧】 1.用二倍角公式求解给值求值问题的常用策略 (1)当已知和待求式含有三角函数的平方式时,需先降幂,再求解. (2)先探寻到已知和待求式中角的倍、单关系,再正用或逆用二倍角公式求解. (3)当式子中涉及的角较多时,要探寻其间的关系,化异角为同角.,2. x与2x的关系 当遇到 x这样的角时可利用角的互余关系和诱导公式沟通 条件与结论,如cos 2x 类似这样的变换还有:,【变式训练】(2014江苏高考)已知 (1)求 的值. (2)求 的值.,【解析】(1)由题意cos = 所以 = (2)sin 2=2sin cos = cos 2=2cos21= 所以 =,【补偿训练】已知 (1)求tan 的值. (2)求 的值.,【解析】(1) = 解得tan = (2) =,类型二 利用二倍角公式化简与证明 【典例2】 (1)设k+ ,kZ,求证: (2)(2014西安高一检测)已知函数f(x)=2asin xcos x-2bsin2x+b(a,b为常数,且a0)的图像过点(0,3),且函数f(x)的最大值为2.求函数y=f(x)的解析式,并写出其单调递增区间.,【解题探究】 1.证明三角恒等式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2.题(2)中如何将f(x)化为一个角的三角函数式. 【探究提示】 1.应本着“异名化同名,复角化单角”的原则. 2.先逆用二倍角及降幂公式,再用辅助角公式.,【解析】(1)左边= = = = =右边. 所以,(2)f(x)=asin 2x+bcos 2x, 由f(0)= ,得b= . 又由 =2及a0,解得a=-1. 所以函数y=f(x)的解析式是f(x)=-sin 2x+ cos 2x = 所以f(x)的单调递增区间是 (kZ).,【方法技巧】 1.化简三角函数式的策略 一般地,三角函数式的化简要从减少角的种类,减少函数的种类,改变函数式的运算结构入手,通过切化弦、弦化切、异角化同角、高次降幂、分解因式、逆用公式等手段,使函数式的结构化为最简形式.,2.证明三角恒等式的原则与步骤 (1)观察恒等式的两端的结构形式,处理原则是从复杂到简单,高次降低,复角化单角,如果两端都比较复杂,就将两端都化简,即采用“两头凑”的思想. (2)证明恒等式的一般步骤是:先观察,找出角、函数名称、式子结构等方面的差异,然后本着“复角化单角”“异名化同名”、变换式子结构“变量集中”等原则,设法消除差异,达到证明的目的.,【变式训练】求证: 【证明】要证 只需证,上式:左边= = =右边. 所以原等式成立.,【补偿训练】化简:sin3sin 3+cos3cos 3. 【解题指南】先利用变形公式sin2= 和cos2= 降幂,再整合化简,注意公式的逆用和变形用.,【解析】原式=sin2sin sin 3+cos2cos cos 3 = sin sin 3+ cos cos 3 = (cos cos 3+sin sin 3)+ cos 2 (cos 3cos -sin 3sin ) = cos(-3)+ cos 2cos(3+) = cos 2+ cos 2cos 4 = cos 2(1+cos 4) = cos 22cos22 =cos32.,拓展类型 利用对偶式化简求值 【备选例题】 1.计算:cos 72cos 36=_. 2.计算:sin 10sin 30sin 50sin 70=_.,【解析】1.方法一:cos 72cos 36 = = = 方法二:令x=cos 72cos 36,y=sin 72sin 36, 则xy=sin 72cos 72sin 36cos 36 = sin 144sin 72, 故 答案:,2.因为sin 10cos 80,sin 50cos 40, sin 70cos 20, 所以原式 cos 80cos 40cos 20,答案:,【方法技巧】 1.对偶式的概念 在三角学上,如果把某个三角式中的角的位置转化为同角互余的弦值,那么得到的式子叫原式的对偶式.这两个式子互为对偶式. 2.对偶式的应用 在化简求值或证明一些三角问题时,如果能灵活地运用对偶的数学思想,合理地构造出对偶式,并对原式和对偶式进行和、差或积的计算,则可以使问题得到巧妙解决.,【易错误区】利用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求值过程中忽视角的范 围致误 【典例】(2014榆林高一检测)已知sin(2-)= sin = 则sin =_.,【解析】因为 所以22,0- , 所以2- . 由 得22- , 所以cos(2-)= 因为- 0, 由sin = 得cos =,所以cos 2=cos (2-)+ =cos(2-)cos -sin(2-)sin = 由cos 21-2sin2,得sin2 又 ,所以sin = 答案:,【常见误区】,【防范措施】 1.审题问题 已知条件角度的认识不到位,不能够结合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将已知角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在本例中求得sin(2-)= 0,可以将2-的角度进行再缩小,得22- 就可以轻松求解其余弦.,2.技巧问题 熟练将所求角与已知角联系,建立关系式是解题的关键.本例 在求解过程中要求cos 2,所以需要构造角度,即cos 2= cos (2-)+,这需要结合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求解.,【类题试解】sin +cos = 0,则sin 2= _,cos 2=_. 【解析】sin +cos = ,0,则 又sin +cos = 两边平方得1+sin 2= , sin 2= 因为2 所以cos 2=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