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外文翻译--远程教育与虚拟实验室

上传人:外****家 文档编号:18808 上传时间:2016-12-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外文翻译--远程教育与虚拟实验室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机械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外文翻译--远程教育与虚拟实验室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机械专业外文文献翻译-外文翻译--远程教育与虚拟实验室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he of it of of 1st of in of to of in of in is is to of is of a of is a of of of V Of of to V. be In as of In 0 in in as of no a is on to a of of in on be As as of an eb be to be to to to to of a of be to a of by 989, it a to in to an In a of of of of in on of as of in is a in is of of a of to it is a by is of to of as of in a to to of of is in a of is to To is by s a of of is a of of of in at ut of a of in At in as s in to to in of on a in At 991, of up a to of is to of to of As of of to of in a a of of a is up a a e of a of of a ,of be to in a (1) or a of a to of of of (2) he of a is of of in to do To to a of a (3) at of is to a of an of (4) in a to to (5) n s of of be up to to at at to of of of 远程教育与虚拟实验室 因特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 ,使之成为各种信息的载体 。 因特网虚拟实验室已成为 21世纪新型的远程教育模式 ,备受人们的重视 ,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水平、节约教育投资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虚拟实验室 远程教育 因特网 一、引 言 远程教育是为克服传统的面对面教育模式的某些不足 (招生人数有限、教育方法不灵活、教育资金浪费等 )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 。 最初的远程教育是函授教育 ;此后出现了由广播电台传播信息的广播大学 ; 当电视普及以后 , 电视大学应运而生 。在上述三种远程 教育方法中 , 以电视大学的教学方式最优 。 不仅能听到声音 , 而且可以看到图像 。 近些年来 ,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 , 出现了教育多媒体系统 , 它能够交互地同时处理、传输、管理文本、图形、图像、语言、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 多媒体远程教育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电视大学的某些不足 , 但仍不能实现实验操作 。 网上虚拟实验室的出现 , 使远程教育更趋完善 , 为教育发展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在不足 20 年时间里 , 因特网在全球得到了迅速发展 , 已成为当今世界上覆盖面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 作为远程教育的关键 的传递 ,因特网无疑具有明显的优势 。 虚拟实验室正是建立在以因特网为信息载体的基础上 ,它的产生向人们展示了信息时代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和科学研究方式 。 二、虚拟实验室是今后高层次远程教育的发展主流 函授、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模式的所有功能 , 在因特网上均能轻易实现 。 只要建立一个教育网站 , 用户就不再受时空的限制 , 访问教育网站就能够接受到远程教育 。 但仅限于此还不能充分体现出因特网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 。 基于因特网的虚拟实验室的出现 , 将远程教育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 。 虚拟实验室 (概念 , 是由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的威廉沃尔夫 (教授于 1989 年首先提出的 , 它描述了一个计算机网络化的虚拟实验室环境 , 致力于构筑一个综合不同工具和技术的信息化、网络化的集成环境 。 在这个环境里 , 用户可以非常有效地利用世界上分布的各种数据、信息、仪器设备及人力等资源 。 虚拟实验室提出的初衷是为了方便科学研究工作 , 科 研人员在远程即可从事研究工作 :使用仪器设备、共享数据资源、交流信息等 。 虚拟实验室实质上是一个分布式计算机系统 , 在该系统中 , 配置有遥控、 遥测能力的网络化研究设备和数据采集平台 , 有支持协作活动的各种工具 , 建有可以支持数据共享的数字式图书馆 。 加入到因特网的虚拟实验室可视为建立了一个可以演示、操纵、控制实验的特殊网站 。 用户可以在任何时候 , 从任何地点访问虚拟实验室网站 。 它的建立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伸缩性和适应性 。 不同的学科专业的虚拟实验室有各自的特点 。 但无论是学科专业的虚拟实验室都是由各自的虚拟仪器 (组成的 。 虚拟仪器是指通过应用程序将计算机与功能化硬件结合起来 , 用户通过友好的图形界面来操作计算机 ,从而完成了对被测对象的数据采集、分析、判断、显示和数据存储等 。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相比 , 有其相同的一面 , 又有不同的一面 。 相同点是 :虚拟仪器同样具有三大功能 , 即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处理、结果显示 。 虚拟仪器以透明的方式把计算机资源和仪器硬件的测控能力结合起来 , 实现仪器的功能运作 。 与传统仪器不同的是 :在给定计算机运算能力和必要的仪器硬件以后 , 构造和使用虚拟仪器的关键技术在于软件 , “软件即仪器” 。 应用软件程序将可选硬件 (如 S - 232 、 ) 和可重复使用源码库函数等软件结合起来实现模 块间的通信、定时与触发 , 源码库函数为用户构造自己的虚拟仪器系统提供了基本的软件模块 。当用户的学习目的或测试要求改变时 , 可以方便地由用户自行增减硬软件模块或重新配置系统以满足测试要求 。 综上所述 , 虚拟仪器是由用户自己定义、自由组合的计算机平台、硬件、软件以及完成系统功能的必需附件组成的 。 虚拟仪器的这个特点是功能固定、彼此分离的传统仪器所不具备的 。 三、虚拟实验室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虚拟实验室概念的提出至今仅为十余年的时间 , 但因其诱人的应用前景 , 各国均在大力开发 , 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 目前 , 虚拟实验室在发达国家已 十分普及 。 美国作为当今的科技强国 , 为继续保持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 尤其重视信息技术的研究 , 并已将虚拟实验室列入其科研发展的战略规划 。 在 1991 年底 , 美国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顾问委员会所属的计算机与远程通信部组成了一个“全国 (科学 ) 合作实验室委员会” ,其任务是调查科学家对信息技术的需求 , 协调科研合作关系 , 组织并实施具体的信息技术开发 。 此后 , 美国联邦政府投入资金在海洋学、天体物理学和分子生物学三大领域建造了各自的虚拟实验室作为示范工程 , 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 美国一些政府部门 , 如能源部 , 正在制定计划将其所属的科研机构过渡到虚拟实验室环境中 。 目前 ,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正投身于构筑一个覆盖全美国的虚拟实验室的工作中来 。 作为首先提出虚拟实验室概念 , 并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和强大财力的美国 , 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虚拟实验室的研究与开发 , 在该领域的研究已处于领先地位 。 虚拟仪器系统及其图形编程语言已成为各大学理工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 其普及程度是相当广泛的 。 国外的一些大学已组建了远程虚拟实验室 。 德国的汉诺威大学建立了虚拟自动化实验室 ;西班牙大学电子系开发了电子仪器虚拟工作平台 ;意大利帕瓦多大学建立了远 程虚拟教育实验室 ;新加坡国立大学开发了远程示波器实验和压力容器实验 。 四、虚拟实验室的功能特点 虚拟实验室具有传统实验室无法比拟的功能特点 , 决定了它在科研、教育 (特别是远程教育 ) 中的良好应用前景 。 (1) 透明性 虚拟实验室的所有数据库、硬件 , 甚至人员集成于一个系统 , 使用标准的统一命令来实现功能服务 , 这种 透明的结构决定了虚拟实验室的透明特征 。 (2) 资源共享性 建立虚拟实验室的宗旨之一就是为了做到资源共享 。 为达到此目的 , 需要建立统一查询标准的电子图书馆、数据库、智能化检索系统、应用软件库等 , 用户可以共 享数据、软件、硬件等相关资源 。 这个特性能够减少重复投资 , 大大节约投资成本 。 (3) 互动操作性 虚拟实验室一旦开放 , 即具有互动性 , 远程用户同样可以操作本地实验室 , 同时用户之间可以交流信息 。 开放远程用户程序需要有一系列软硬件的支持 , 它们都是虚拟实验室的组成部分 。 (4) 用户自主性 用户可以制定自己使用的虚拟仪器的方式 , 允许用户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自己的数据、资料 , 用户具有充分的自主性 。 (5) 扩展性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里 , 知识更新速度十分迅速 , 新型的、性能更优的仪器设备更新周期越来越短 。 因此 , 虚拟实验室的硬件 必须随时更新 , 软件也要随时升级 ,服务功能也要随时增加 , 虚拟实验室必须具备性能升级、服务功能增加的特性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外文翻译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