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853568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1.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高中地理 第三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件 中图版必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单元总结提升,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第三章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和区域差异,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 的作用,第一节 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第一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等各气候形成因子对气候的影响,理解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三维目标,第一节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从地理现象入手寻求问题原因的探究能力。,第一节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气候因素关联性的分析,特别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分析,树立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环境观。,第一节 重点难点,重点 气候形成因子分析。 难点 气候形成因子分析。,重点难点,第一节 教学建议,本节以气候为例说明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表明虽然自然地理环境某些方面的演变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自然因素仍然是地理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因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本节内容以气候为例说明自然要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为一节举例说明课,当学习到第二节时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气候在地理环境影响中是一个因素,因此我们可以把它认为学习第二节的先导课,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以以学习气候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为例,自主学习其他因素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教学建议,第一节 新课导入,(阅读课前探索,引导学生从土壤、植被和动物等方面来对比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的自然景观差异)(引言)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存在着差异,例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都不相同。撒哈拉沙漠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自然景观为什么存在那么大的差异呢?这是因为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不同,那么地理环境受哪些要素影响呢?其中,最主要的要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新课导入,第一节 学习目标,1了解地理环境的概念、组成和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人文地理环境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气候的组成要素,分析说明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正确认识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的特殊作用及其内在联系。,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地理环境 1分类 _地理环境和_地理环境。 2自然地理环境 (1)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_,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_。 (2)组成:由气候、水文、_、生物、_等要素组成。,第一节 课前梳理,课前梳理,自然,人文,自然界,自然基础,地貌,土壤,3人文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_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_的人工环境。,第一节 课前梳理,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布规律, 知识点二 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1概念 气候是一个地区_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_的综合表现。 2影响气候的因素 (1)太阳辐射 图311,第一节 课前梳理,长时期内,经常性天气,(2)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不同降水的多少和_特点不同气候不同。 (3)下垫面因素 海陆差异的影响 气温:由于_不同,陆地上的气温日较差、年较差比海洋上的大。 水分:海洋上水分蒸发总量、空气湿度及降水量比陆地上的大,而且海洋上降水量的全年分配_。 洋流的影响 调节高低纬度间的_和_。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有降温减湿作用。,第一节 课前梳理,季节分配,海陆热力性质,比较均匀,热量,水分,地形的影响 气温:气温随海拔_;坡向不同,气温也有差异。 降水:_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其他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表物质组成对太阳辐射的_不同,直接影响太阳辐射能的_,导致地区间_状况出现差异。,第一节 课前梳理,升高而降低,迎风坡,反射率,吸收,热量,(4)人类活动 释放废热影响到大气的温度。 改变大气成分,使大气的热力性质以及气候发生变化, 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产生“_”。 改变下垫面性质,使局部地区气候发生变化,进而对_产生影响。,第一节 课前梳理,温室效应,整个气候, 知识点三 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_在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自然地理环境是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才形成的,所以_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神圣职责。,第一节 课前梳理,气候,保护环境,第一节 要点探究, 探究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图312,要点探究,第一节 要点探究,1太阳辐射(影响气候最基本的因素) 纬度位置不同、太阳高度差异形成热量的地区差异,形成五带。 图313,第一节 要点探究,2大气环流(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不同的大气环流条件,气候各不相同,例如30N亚欧大陆东、西岸的气候就是在不同的大气环流形势下形成的。,第一节 要点探究,3.下垫面因素 (1)海陆差异的影响 海陆热力性质对气温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海陆水分条件对降水的影响 大陆性气候:降水量小且降水全年分布不均。 海洋性气候:降水量大且降水全年分布均匀。,第一节 要点探究,(2)洋流的影响 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3)地形的影响 海拔的影响: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 阴、阳坡的影响:阴坡蒸发少,湿润;阳坡蒸发多,干旱。 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影响: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其他因素的影响 地表物质组成不同,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不同。,第一节 要点探究,例1 读气候形成因子关联图(图314),回答下列问题。 图314,第一节 要点探究,(1)A、B、C、D代表的气候形成因子名称是:A_,B_,C_,D_。 (2)下列气候特点的不同是因为分别受哪个气候形成因子的影响?(填字母)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_。 泰山比济南的气温日较差小_。 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_。 同纬度亚欧大陆东岸和西岸气候不同_。 三峡工程建设对周围地区气候有影响_。 欧洲西部比同纬度的其他地区气温高_。,答案 (1)太阳辐射 大气环流 下垫面因素 人类活动 (2)A C C B D C,第一节 要点探究,解析气候的形成因子从大的方面来说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因素和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太阳辐射是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子,是形成热带、温带、寒带及决定各地气候的最基本因素。不同纬度间的热量不均,又导致了大气环流的形成,大气环流对气候起着直接的控制作用。气候在空间分布上的复杂性,在时间上的多变性,主要是由大气环流决定的。下垫面状况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不同的下垫面,如海洋和陆地、山地和平原、寒流和暖流等使地区气候产生差异。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包括改变大气成分,向大气中释放热量;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等。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上述四个因子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解题时要结合气候形成因子关联图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一节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图315,第一节 图表解读,图表解读,1教材第62页,图311 我们根据景观图比较撒哈拉沙漠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景观差异,结合位置图分析两地自然景观差异的形成原因。比较景观差异主要从植被、土壤等方面入手;分析景观差异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方面入手,重点抓住两地的气候差异及其成因。,第一节 图表解读,两地景观差异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第一节 图表解读,(续表),第一节 图表解读,2.教材第64页,图312 图中表示迎风坡上升的湿润气流带来降水,而背风坡下沉气流带来干燥的空气。这是因为,湿润气流在沿着山坡上升的过程中,由于海拔高度的上升,气温随之降低,气温降低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云致雨,这就叫“地形雨”。在山的背风坡,由于气流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海拔高度的降低,气温不断升高,空气中的水汽不易凝结,故空气干燥,云和雨难以形成。,第一节 图表解读,3教材第64页,图313 本图主要说明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的规律: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越近,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多,气温越高;离地面越远,获得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大致是海拔每增加100米,气温平均下降0.6。,第一节 教材活动,教材活动,【P63思考】 气候的主要指标有气温和降水。,第一节 教材活动,【P67思考】 1城市“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区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气温的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凸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其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第一节 教材活动,2在“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有害气体、烟尘会在市区上空聚积,形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下发生的。医学研究表明,环境温度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舒适的感觉;温度过高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气温高于34,并伴有频繁的热浪冲击,还可以引发人体的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高温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率,使大气中有害气体的浓度增加,进一步危害人体健康。,第一节 教材活动,【P67复习题】 1上海的“热岛”效应,是典型的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性质,进而影响气候的例证。 原因: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建筑物等不断增多,植被减少,交通工具和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燃料,排放大量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形成城市“热岛”。,第一节 教材活动,2对城市气候的影响,形成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如下图:,第一节 教材活动,城市中,人口集中,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排放过多废热,产生“热岛”效应。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空气在市区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市区与郊区之间形成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热岛环流”。 “热岛”效应导致城市雷暴天气增多,降水过于集中,导致防汛形势严峻。 措施:搞好城市绿化,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合理规划城市绿化布局。,第一节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气候的基本特征是由影响气候的因素长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据此回答13题。 1非洲热带沙漠面积广大的原因有( )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面积大 东部有高大山脉,对海洋湿润气流有阻挡作用 加那利寒流流经西海岸 A B C D,第一节 课堂随练,2青岛、大连成为我国夏季避暑胜地的原因是( ) A地处沿海,气温年较差小 B地处沿海,气温日较差大 C地处沿海,台风雨较多 D地处沿海,白天吹陆风,夜晚吹海风 3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改变( ) A下垫面性质 B气候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状况 D太阳辐射,第一节 课堂随练,答案 1.D 2.A 3.A 解析 第1题,非洲热带沙漠面积广,主要是因为回归线穿过地区广,因此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面积大;西海岸有寒流经过,寒流起到减湿作用,使沙漠直逼海岸。第2题,青岛、大连因地处沿海,气温年较差小,夏季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偏低,因此成为避暑胜地。第3题,人类活动影响气候的主要途径:释放废热、改变大气成分、改变下垫面性质。,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二节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理解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3)明白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三维目标,第二节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不同景观图和景观分布图,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区域综合的地理思维能力。,第二节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2)通过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域分异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第二节 重点难点,重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难点,第二节 教学建议,1通过案例进行教学。选用生物这一要素来学习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以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为例对比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身边的整体性事例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让学生体会学习地理就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知识。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教学建议,第二节 新课导入,导入一 教师安排: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的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一行同学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自己大致代表的纬度。,新课导入,第二节 新课导入,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3)描述一下你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貌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貌等) (5)通过分析地理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貌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整体),第二节 新课导入,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地貌、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第二节 新课导入,导入二 西欧人要求巴西人保护亚马孙雨林,巴西人却要西欧人付氧气费,这说明森林有何生态效益?其实,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广大,有“地球之肺”的美称,又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森林面积的锐减,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这证明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 又如,埃及阿斯旺水坝在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鱼类减少,蚊虫孳生,疾病蔓延。这说明地理环境中的各个要素是一个整体,某个要素发生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第二节 学习目标,1通过图解或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阅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和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掌握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学习目标, 知识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地貌、_、水文、_、土壤等。 2表现 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_、相互影响。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_的变化。,第二节 课前梳理,课前梳理,气候,生物,相互作用,整个地理环境, 知识点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定义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征的_,而在另一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_,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2基本原因 (1)太阳辐射的_差异。 (2)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_差异。 3自然带 由于热量和水分的不同,受气候的影响,自然景观有明显的_,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_分布。,第二节 课前梳理,相对一致性,差异性,带状,纬度间热量,水分,地区差异,4分异规律 图321,第二节 课前梳理,(1)纬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各自然带沿着_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它的产生是以_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在_和_地带表现得更为明显,如图中序号_。 (2)经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是各自然带沿着_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它的产生是以_的变化为基础的,导致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_带、_带、_带的有规律更替;在_表现明显,如图中序号48。,第二节 课前梳理,纬度,热量,低纬度,高纬度,13,经度,水分条件,森林,草原,荒漠,中纬度大陆,(3)垂直地带性:山地从山麓到山顶的_状况随着_的增加而变化,从而引起自然带的_变化。类似于从该地向_地区的自然带变化。 (4)非地带性现象:受_、_、洋流等影响,自然带会出现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第二节 课前梳理,水热,垂直,高度,高纬度,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第二节 要点探究, 探究点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图322,要点探究,第二节 要点探究,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三大循环,实现了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二节 要点探究,(续表),第二节 要点探究,(续表),第二节 要点探究,例1 读滥伐森林与植树造林的环境变化模式图(图323),回答下列问题。 图323,第二节 要点探究,(1)将下列地理事象的数字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空白处。 水土流失 鸟类、兽类减少 生态失衡 生物多样性增加 风速减小、湿度增大 气候恶化 水旱灾害减少 土地沙化 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2)上图所示地理环境具有_特征。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影响很大,特别是分布于赤道附近区域的_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第二节 要点探究,答案 (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第一行,第二行;第三行。 (2)整体性 热带雨林 解析森林植被对地理环境其他组成要素的影响十分明显,滥伐森林会造成许多环境问题,导致生态失衡。要解决生态失衡问题,最基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植树造林,我国在许多山地、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就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第二节 要点探究, 探究点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二节 要点探究,(续表),第二节 要点探究,例 读图324,回答(1)(2)题。 图324,第二节 要点探究,(1)据各自然带在图甲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大 Dob纬度越来越高 (2)据图乙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的特征是( )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第二节 要点探究,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oa,热量条件在不断增强,纬度越来越低,反映了纬度地带性。ob,自然带呈现出从热带向寒带的变化,热量条件在不断减弱,表明ob纬度越来越高。第(2)题,从图乙中可知,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分布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第二节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图325,第二节 图表解读,图表解读,1教材第69页,图321 (1)结合图例看非洲大陆自赤道向北,其气候依次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疏林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沙漠和草原气候、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2)从图中可以看出,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沙漠,撒哈拉沙漠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上,常年受副热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沙漠和草原气候。其他地理要素也在气候的影响下呈现出热带荒漠景观特征。,第二节 图表解读,(3)撒哈拉沙漠图(图322)及其文字介绍说明该地区气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要素都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形成了热带荒漠景观。,第二节 图表解读,2教材第69页,图323 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第二节 图表解读,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是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中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第二节 图表解读,3教材第70页,图324 (1)“理想大陆”是指海岸线平直、地表平坦(即不考虑山地、平原等地形因素),赤道经过大陆中部的理想状态下的陆地。,第二节 图表解读,(2)读“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归纳总结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自赤道向北极: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疏林草原带、荒漠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到寒带(苔原带、冰原带),各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做有规律的更替,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的变化为基础的,水分条件的差异也起了一定的作用。纬度地带性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更明显。,第二节 图表解读,在北半球中纬度大陆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呈现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的有规律更替,体现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它的产生受水分条件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一定温度条件的影响。经度地带性在宽广的中纬度大陆如亚欧大陆上表现比较明显。,第二节 图表解读,图中热带雨林带在大陆东岸明显向南北方向延伸,是由于大陆东岸地处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的迎风岸,同时沿岸又有暖流经过;北半球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东西延伸,体现了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而南半球则缺失这两大自然带,是由于海陆分布的差异,南半球该发育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的地方没有陆地;南半球中纬度大陆东岸温带草原带的形成原因是地形的隆起,阻挡了盛行西风。上述三现象是由于海陆分布、地势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出现的非地带性现象。,第二节 教材活动,教材活动,【P68探索】 本探索以植被破坏引起的连锁反应为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植被破坏引发的连锁反应如下图所示:,第二节 教材活动,这一事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各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再如,人类大量开采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将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重大变化。,第二节 教材活动,【P69思考】 如果刚果盆地的森林被大量砍伐,首先会影响非洲地区的生态平衡,使其森林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将受到严重影响。其次还会影响到赤道两侧非洲的气候,赤道附近的热带草原气候可能变得更加干旱,甚至变为沙漠气候。最主要的是没有森林对气候的调节,全球的气候会变得越来越恶劣。,第二节 教材活动,【P72思考】 并不是所有的陆地都是距海洋越近,降水越多。如非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副热带大陆的西岸,由于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或者是受自陆地吹向海洋的信风的影响,干燥少雨。这些地区的西岸海域全部是寒流,寒流对沿岸陆地起降温减湿的作用,加剧沿岸陆地的干燥程度。所以这些地区距海洋越近,降水反而越少。,第二节 教材活动,【P73思考】 1珠穆朗玛峰附近的垂直自然带,南坡明显而复杂,北坡比较简单。这是因为南坡相对高度大,南面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降水丰富,气候的垂直分异明显;北坡相对高度小,基带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又处于背风坡,降水较少,气候寒冷,自然带的垂直分异简单而又不太明显。南坡出现一系列的森林带,而北坡出现的只是高寒环境下形成的草甸、草原、荒漠与积雪冰川带。南坡的积雪冰川带反而比北坡的低四五百米,这和南坡降水丰富、北坡降水少有密切关系。南坡的冰川属海洋性冰川,海拔较低;北坡的冰川则属大陆性冰川,海拔较高。,第二节 教材活动,2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所以从珠穆朗玛峰的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就像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但是因为夏季风(偏南风)使其南坡为迎风坡,因而南坡降水多,北坡为背风坡,降水少,所以,同一高度的南坡和北坡的自然带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南坡的自然带相对复杂、完整一些,由下到上为:常绿阔叶林带针阔叶混交林带针叶林带矮曲林带高山草甸带冰碛和地衣带冰川带。,第二节 课堂随练,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湿地”,包括各种咸水淡水沼泽地、湿草甸、湖泊、河流以及洪泛平原、河口三角洲、湖海滩涂、河边洼地或漫滩、湿草原等。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调蓄径流等多种基本生态效益。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第二节 课堂随练,图326 东北地区沼泽地分布图,第二节 课堂随练,图327 三江平原沼泽率与垦殖率的变化图,第二节 课堂随练,(1)简析东北地区大面积沼泽地的形成条件。 (2)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指出三江平原沼泽地发展趋势对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夏季降水多;河网较密,径流丰富;土质黏重,有冻土层,地表水不易下渗。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湿地生态功能下降,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淡水资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旱涝灾害增加、水质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第二节 课堂随练,解析第(1)题,大面积沼泽地一般具有地势低洼、来(降)水量大、排水不畅的共同特点。东北地区因为纬度较高,其沼泽地的形成还有气温较低、蒸发弱和冻土层阻碍地表水下渗等原因。第(2)题,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整体。图示三江平原沼泽率降低,湿地萎缩,水环境趋于恶化,对气候、水文、生物等环境要素影响明显。,第二节 课堂随练, 对点随练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大高加索山脉,全长约1200千米,最宽处约200千米,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自然带谱。大高加索山脉中许多山峰海拔在5000米以上,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642米)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据此完成23题。 2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第二节 课堂随练,3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 ) 图328,第二节 课堂随练,答案 2B 3.C 解析 第2题,大高加索山脉主要位于温带草原气候区,山地基带自然带为草原带。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先增加后减少,自然带有向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高山苔原带高山冰川带的变化过程。第3题,厄尔布鲁士山西坡地处西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第二节 课堂随练,4读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329),回答下列问题。 图329,第二节 课堂随练,(1)图中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是_,其气候特征为_。 (2)图中字母B代表的自然带是_,其在南美洲的分布特征是_, 影响该分布特征形成的因素有_。 (3)C地区远离赤道,但和赤道地区的自然带相同,请分析其形成原因。,第二节 课堂随练,答案 (1)热带草原气候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2)热带荒漠带 分布在低纬度的大陆西海岸,南北狭长延伸,跨纬度广 大气环流、洋流(寒流)、地形(山地) (3)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 解析 图示为南美洲部分自然带分布示意图,A、B分别是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西岸寒流使热带荒漠带向低纬延伸;C地区为热带雨林带,是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单元总结提升 知识网络,知识网络,图T31,单元总结提升 章节核心,章节核心,1气候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人文地理环境是人类在自然地理环境基础上改造形成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内在联系的、具有地域分布规律的人工环境。,单元总结提升 章节核心,(2)气候一种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 概念:气候是一个地区长时期内大气的一般状态,是该地经常性天气的综合表现。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和人类活动。 (3)气候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形成:自然地理环境是经过长期的演化形成的,气候在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演化:气候的变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得以不断改造,并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单元总结提升 章节核心,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a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单元总结提升 章节核心,(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 专题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例 图T32为我国天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整合拓展,图T32,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1)关于图中所示山地自然带分布特点及其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坡云杉林带缺失坡度大 B乙坡自然带海拔较甲坡的低热量充足 C丙坡积雪冰川带下界比丁坡的高降雪多 D丁坡自然带数目比丙坡的多高差大 (2)图中天山山脉大致为( )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B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C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分界线 D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线,答案 (1)D (2)D 解析 第(1)题,根据纬度判定,左图为天山,右图为喜马拉雅山。甲坡位于天山南坡,为向阳坡,山麓降水少,不适合森林生长;乙坡自然带海拔较甲坡的低,主要是因为位于阴坡,热量较少;丙坡的积雪冰川带下界海拔比丁坡的高,主要原因是降雪量小;丁坡为喜马拉雅山南坡,相对高度大,自然带类型较多。第(2)题,天山以北为中温带,以南为暖温带,故D项正确。,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专题提升】 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一般情况,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见图T33,以北半球为例)。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量越多;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图T33,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2山地基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 3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变化,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降水增多,可能在一定高度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几个因素 (1)山地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2)山地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有极限,如雪线以上都是冰原带)。 (3)与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有关相对高度大,自然带谱就复杂。,单元总结提升 整合拓展,5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海拔高度的因素 (1)山地所在纬度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低纬的山地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的分布,在阳坡高、阴坡低。 6雪线高度的分布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与融雪的平衡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1)山地所在纬度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雪线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海拔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