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中草药ppt课件

上传人:y****3 文档编号:1852433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PT 页数:225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客家中草药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25页
客家中草药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25页
客家中草药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膳用草药,地胆草,一.,地胆草,客家名:地斩头、红花地斩头 别名:苦地胆、地胆头、药丸草 民间功用:全草煲水鸭、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止咳利尿 药性:寒、味苦辛 药用部分:全草、根 分布:产华南地区、生山坡、路旁 识别方法:草本、金株被白色硬毛,,基生叶丛生,叶状苞片3-4片,花紫红色,瘦果有棱,顶端有4-6枚长而硬的冠毛。 白花地胆草与红花地胆草区别:前者花白色。叶茎生,但药用性能、功能则相同。,二.鸡矢藤,鸡矢藤,客家名:臭屁藤(大埔) 别名:狗屁藤、清风藤、女青、臭鸡屎藤(潮汕) 民间功用:主治风湿关节痛、胃痛、民间常熬汤(配以猪肺、猪小汤、猪骨)、消肿解毒、祛风,除湿 药性:辛、微苦、微湿 药用部分:全草 分布:生于山坡灌木丛中 识别特征:全株揉后有鸡屎臭味、叶对生、有三角形托叶,早落,花淡紫色,浆果球形,熟时红色、淡黄色。 毛鸡矢藤:茎、叶两面具毛,功能相同。 图鉴P270,三.白花败酱,白花败酱,别名:苦斋草(潮汕)、胭脂麻、白花苦菜、苦猪菜 客家名:苦斋 识别特征:草本、有特殊臭味、基生叶丛生、茎生叶对生、花白色、果为圆翅、夏秋开花 分布:生山坡或沟边湿地,药用部分:全草 性能:苦,微寒 民间功用:清热解毒、排脓消肿、常熬汤 药用:治痢疾、肠炎、胆囊炎、肠炎,四.石豆兰,石豆兰,别名:极香石豆兰 客家名:石橄榄、石榄祗 识别特征:根状茎粗约2mm,假鳞茎近矩圆形,长12.5cm,粗25mm,相距27cm,具叶,叶革质,长约24cm,宽213mm,顶端凹,分布:附生岩石上、树上 药用部分:全草 性能:甘、淡、凉 功用:熬汤、清热止咳、润肺化痰、肺热咽干,五.小号石橄榄,小号石橄榄,客家名:石橄榄(梅县)、串珠莲(兴宁)、小号石上莲(五华)、小号石花子(平远) 别名:石米(潮阳)麦斛(广州) 分布:附生溪旁岩石或深山老林树干上 药用部分:全草,性能:甘、淡、凉 功用:熬汤、清热滋阴养胃、润肺化痰止咳、治肺热咽干。 识别特征:多年附生性草本,茎柔软有节蔓生,茎上有一个麦粒样假鳞茎,花生米大小,卵圆形,肉质,绿色无毛。假鳞茎顶生一片小叶,椭圆形,革质,光滑黄绿色,中脉凹陷。春季开白色小花,1-2朵着生于一条短梗上。,台湾榕,客家名:牛乳树根 别名:长叶牛奶树(广东)、细叶牛奶树(惠阳)、山槟榔(湛江)、羊奶子(海南) 识别特征:叶互生、膜质或纸质、倒卵状矩圆形或披针形,长411cm,宽13 cm,先端渐尖或尾,尖,全绿或中部有13对钝齿、托叶三角状披针形、叶柄长27 mm 分布:产全省各地,生溪边,旷野的疏林或灌木丛中 药用部分:根,有特殊的芳香气味 性能:甘、微涩、平 功用:熬汤后为牛奶味,乳白色,清热利湿,补肾,治急、慢性肝炎,腰脊扭伤,急性肾炎,七.艾,艾,客家名:艾 赤P559 别名:家艾、艾叶、艾、祈艾 识别特征:多年生草本,被密茸毛,叶片羽状深裂或浅裂,被白色茸毛,花小,黄色。 分布:产全省,生菜地林缘 药用部分 :全草,性能:苦,辛,温 功用:艾板(清明板)艾丸、熬艾汤、散寒除湿、瘟经止血治痛经、月经不调、艾根熬汤(土当归),八.了哥王,了哥王,客家名:地棉根 别名:同雁皮、埔银、山棉皮 识别特征:根茎绵质、叶对生、枝条红褐色,花黄绿色,果鲜红或紫黑色(核果) 分布:产全国各地,极常见,生丘陵、路旁,药用部分:根 药性:苦、辛|、烈、有毒,溪黄草,客家名:溪黄 别名:山羊面、溪沟草、熊胆草、风血草 识别特征:茎直立,四棱,叶对生,叶缘粗锯齿状,鲜叶用手揉烂有黄色汁液溢出,故称“溪黄草”。花细小,白色略带紫色,,圆锥花序疏散,1012月开花。 分布:生田边,山间溪旁,山谷水沟边。 药用部分 :全草 药性:凉,寒,苦,清热利湿,凉血散瘀 功用:(1)溪黄煲鲤鱼,鲫鱼。 (2)溪黄煲水加红糖,治急性黄疸型肝炎,传染性肝炎。,(3)溪黄加丁葵加马鞭草配成方剂治上述病症,十.土茯苓,土茯苓,客家名:硬饭头,土伏 别名:光叶菝葜 分布:生于土层深厚的山坡灌木丛中 识别:攀援灌木,茎圆而光滑,根状茎不规则结节状,肥厚,表皮暗褐色,质硬,内面粉性肉质。叶,基出3脉明显,上面深绿色,背面粉白色,叶腋有两条长卷须(托叶),伞形花序腋生,桨果球形。 药用:地下根状茎(根茎) 药性:甘,凉,清热,凉血,解毒,除湿(大便稀烂) 功用:生地+土伏各50g,煲猪骨头汤,作膳用中草药,十一.鼠麴草,鼠麴草,客家名:白头翁 、田艾的(兴宁) 别名:土白头翁、清明菜、黄花曲草 分布:生荒地,路旁,山坡草丛中(田埂) 识别:草本,茎丛生,密被白色棉毛,叶匙形,无叶柄,全缘,头状花序密,生成球形,花均为管状,金黄色,瘦果长圆形,冠毛黄白色 药用:全草. 药性:甘,平,止咳化痰,健脾和胃,主治感冒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 民间功用:清明全米做粘糕,水煎服治感冒咳嗽.,二、药用草药,三叶鬼针草,客家名:一包针、老蟹夹 别名:金盏盘。肓肠草,黄花母 识别特征:草本,茎四棱形,管状花(中央小花)黄色,边缘花白色,瘦果,条状,顶端 有钩刺。 分布:生荒地,路旁,药用部分:全草 药性:微苦,平,辛,凉,透,解暑热,消肿解毒,清热去湿。 功用:A、1株加姜片加红枣(内服) B、1株加姜片加桑叶加龙眼树叶(外洗) C、 小儿水肿(外洗),二.马蹄金,马蹄金,客家名:金钱草、细金钱草、落地金钱草(兴宁、蕉岭) 别名:马蹄金(潮汕) 识别特征:匍匐草本,叶柄长1-5cm.茎节生根,花小,单生叶腋,花冠钟形。 分布:生山坡草地,路旁,沟地。,药用部分:全草 药性:微辛、凉、清热利湿,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百日咳。 功用:马蹄金60g,积雪草30g ,车前草15g水煎服。,千根草,客家名:赖地蜈蚣,猪麻乳行草,别名:小飞扬(广州),小号乳汁草,红奶汁草 识别:叶全部对生,全株被疏柔毛,茎淡红色,贴地 分布:多见于山地冲积土,沙质土中。,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五华:乳汁草,兴宁:细乳汁草,蕉岭:细号猪麻乳 药性:淡,微凉,清热解湿 功用:治皮炎,肠炎,湿疹,皮肤搔庠,过敏性皮炎,车前草,客家名:车前草。 别名:车茶草(潮汕) 钱贯草(广州) 药性:甘。微寒 清热去湿,利水通淋,祛痰止咳,五.狗肝菜,狗肝菜,客家名:青射的(兴宁)、小青(梅县)、屎缸青(蕉岭、平远)、离下青(大埔) 别名:竹叶菁、肝火草、九头狮子草 识别:叶对生,茎节膨大,具四条线棱,具倒卵形叶状苞片2个,,花唇形,淡红色。 功用:治痈疽(一种疮毒),疮疖痈肿。 治喉炎,急性扁桃体炎:鲜狗肝菜、马鞭草各30g,酢浆草20g 水煎加醋服用。治疳积:根30g 加15g爵床水煎服。,六.马鞭草,马鞭草,客家名:平远,蕉岭:狗咬草、牛膝头 别名:铁扫把、铁马鞭、疳积草。 识别:茎四方形,叶对生,花淡紫色到深蓝色。 分布:生山坡,路旁,溪边。 药用部分:全草,,药性:苦酸,微湿,祛风散热,活血消积, 治各种炎症 功用:方选见P146 袖P98 民间:榨汁治中耳炎,七.积雪草,积雪草,别名:崩大碗、大叶金钱草、马蹄草、 雷公根、铜钱草、 落得打、 乞食碗 客家名:钱凿头,粪箕笃,田勺头(田凿口)赤脚医生P477 手册P278,识别:匍匐草本。茎节生根,叶丛生,叶片圆形或肾形,花紫红色 分布:生于草坪,村旁,路边,阴湿荒地 药用部分:全草 五华,兴宁:钱凿口 丰顺,大埔:大水钱 广州:崩大碗 药性:辛,微苦,凉, 清热解毒,行气利湿,消肿,凉血利尿,化痰,治胸闷,功用: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车前草,马蹄金) 风热感冒,砒霜,大茶药中毒,取鲜草榨汁大量灌服,八.天胡荽,天胡荽,别名: 落地金钱,破铜钱草, 民间称金钱草(P428) 鱼擦里(兴宁),细号鱼擦里(大埔,蕉岭),铺地锦(潮汕),盆上芫茜(广州) 识别:用手揉之有芹菜香味,叶圆肾形,具5-7浅裂,花小,绿白色,分布:生于路旁潮湿地,墙角阴湿地,多年生伏地草本,基纤弱,节上生根 药用部分:全草 药性:微苦,辛,凉,清热解毒 功用:治胆囊炎,口腔炎,扁桃体炎,急性黄疸型肝炎 天胡荽60g,白英(P225-茄科),积雪草各30g,水煎服治急性黄疸型肝炎,钩吻,客家名:钩吻、大茶药 别名:胡蔓草、大茶王、断肠草、脚蟒枯(潮汕) 识别:枝叶光滑,叶对生,根皮淡黄色,花黄色,漏斗状,内面有淡红色斑点,秋冬开花,花形与金银花极为相似,花期8-11月,果期12月至,翌年2月,蒴果长圆形。 分布:喜生于潮湿肥沃的丘陵,疏林下,灌木丛中,我省随处可见。 药用:根皮、叶,多为鲜用。 药性:苦,微辛,热,全株有剧毒,人误食三几片叶子即中毒,有药书记载人误食其茎叶20滴汁液,一小时即死亡,因其含剧毒化学物质胡蔓藤碱,次胡蔓藤碱等生物碱,其叶芯(嫩叶)最毒,中毒后的症状是:,眩晕,视物模糊,瞳孔散大,呼吸麻痹,全身肌肉松弛,剧烈的腹痛,胃肠道出血,二便失禁,以至死亡。 功用: 功毒拔脓,散瘀止痛,治疮疖痈肿,毒疮,癣等皮肤病,外敷,切忌内服。中毒时,可用鲜温羊血趁热灌服或鲜积雪草榨汁灌服或金银花叶加米浆水捣烂,大量内服。,十.乌蔹莓,乌蔹莓,客家名:猪麻藤(五爪龙,五龙草,过江龙),鸟脚迹 识别:茎紫绿色,草质攀援藤本,五出掌状复叶,形成鸟趾状,顶端的一片较大,茎具纵棱,有2分叉的卷须,花小,淡绿色,果熟时黑色。 分布:产全省各地,生山坡路旁或,灌丛中。 药用部分:根,全草 药性:性凉,叶酸苦,活血散瘀,消肿止痛,清热解毒。 功用:常P106(1)牙痛,根捣烂,酌加白酒调敷痛处,(2)创伤,鲜草适量,天胡荽少许,每日换药一次(3)无名肿毒,一份乌蔹莓+鲜木芙蓉叶二份。,十一.一点红,一点红,客家名:红背祗 别名:红背叶,叶下红 猫菜里(五华),猫菜祗(兴宁),大叶红背草(蕉岭),红背子(大埔,平远),叶下红(潮汕),羊蹄草(广州) 识别:草本,上部叶长三角形,下部,叶琴状,形如羊蹄,叶背紫红色,头状花序,均为管状花,紫红色。 分布:生于山坡,路旁湿地 药用:全草 药性:凉,微苦,凉血解毒,拔脓消肿,治皮肤湿疹,跌打扭伤。 民间功用:鲜草捣烂加红糖热敷,治无名肿毒,皮肤红肿,鲜草煎水冲洗患处,方选:治肠炎、腹泻, 一点红,番石榴叶各120g加水适量煎服。,十二.蛇莓,蛇莓,客家名:蛇泡的 识别:伏地草本,可出复叶,花黄色,聚合果球形,红色 分布:生荒野湿地 药性:淡,凉,清热凉血,消肿解毒,治咳嗽胸闷,十三.黄荆,黄荆,客家名:布惊,山布惊, 赤P350 别名:山埔姜, 五叶埔姜,埔姜(潮汕) 识别:灌木或小乔木,枝四方形,密生灰白色绒毛,掌状复叶,小叶5片中间小叶最大,小叶叶缘有少许锯齿,对生,花淡紫色,果实,球形,黑色(布惊仁) 分布:产广东各地,生山坡,路旁,村边,小疏林灌丛中。 药用:果实,根,茎,叶 药性:性平,叶甘苦,祛风化痰,行气止痛,清热止咳 民间功用:布惊仁:制作布惊茶,清热化痰,理气止痛,治中暑腹痛,受寒胃痛(去壳研末),制作药枕,清凉镇痛,驱蛲虫 根:慢性支气管炎:鲜黄荆根120g水煎2-3小时,过滤去渣+20%红糖,浓缩放100ml,每日二次,每次50ml, 10日为一疗程,连服两个疗程。,十四.土牛膝,土牛膝,客家名:牛膝头 别名:掇鼻草(潮汕),倒扣草(广州),丰顺,大埔(倒扣草) 识别:茎披散,节膨大,叶椭圆形,对生 分布:生旷野,路旁 药用:全草,根,药性:甘,淡凉,苦辛表,清热解表,利水,治感冒,久热不退,风湿性关节炎 民间功用:(1)急性扁桃体炎:土牛膝,9g 水煎服 (2)风湿关节痛:土牛膝20-90g水煎服 (3)高血压:土牛膝15g ,夏枯草9g水煎服 (4)尿道炎:叶30-60g ,榨汗服,(5)中耳炎:捣汁滴耳,疗效好,水煎服,水煎洗,捣敷,孕妇忌服(禁服).,琴叶榕,客家名:牛麻乳 别名:铁牛入石,牛奶树,倒吊葫芦 识别:琴形叶,折断有乳汁,落叶小灌木,花序托近梨形 分布:生于灌木丝路旁 药用:根,叶,药性:微甘,辛,温,祛风通络,健脾利湿 民间功用:风湿关节痛:琴叶榕60-90g,猪脚一只,酒水炖服,治疟疾:急性传染病,病原体:疟原虫.传染媒介:蚊子,16.少花龙葵,客家名: 驳仔草、扭抵草 别名:乌点规、古钮草 识别:草本茎直立,多分枝,叶卵形,互生,伞形花序,腋外生,花3-6朵,白色,浆果球形,熟时黑色,形如古代唐装的钮扣,故名古钮草。 分布:溪边,路旁等阴湿地,极为常见, 药用:全草 药性:微苦、寒、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发热感冒、牙痛。 功用:痢疾:少花龙葵30g,水煎,饭前服,日服二次,17.井栏边草,客家名:凤尾草 识别:叶二型,羽状,下部羽片2-3叉裂,几全缘,营养叶较短,锯齿缘,孢子囊群线,生羽片边缘(8月),上部叶柄有狭翅。 分布:生井边,阴湿墙角,石缝中 药用:全草,药性:微苦、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治肝炎、肠炎、痢疾 民间功用:水煎服、清热凉血,18.地耳草,18.地耳草,客家名:田基黄、田唇黄(蕉岭)、黄花一枝香(丰顺、大埔)、禾霞气(五华) 别名:黄花仔(潮汕),黄花草(潮州,揭阳,澄海)、雀舌草、合掌草 识别:茎稍呈四方形,有纵棱,叶卵,形,对生,基部抱茎,基出三脉,有微小黑腺点,花小黄色,蒴果圆柱形。 分布:生田埂,路旁,山坡等湿地 药用:全草 药性:微苦,辛,性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散瘀。 主治:急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区疼痛,痈疮疖肿,阑尾炎(白花蛇舌草),民间功用:(1)肝炎:地耳草,白茅根各30g,积雪草15g水煎服 (2)治痈疮疖肿,鲜草捣烂外敷,19.白花蛇舌草,19.白花蛇舌草,客家名:蛇舌草 别名:细叶蛇利草(河源,连平),蛇利草(清远,乐昌,阳江,阳春) 分布:生潮湿的田埂,路旁,荒地。 药用:全草,药性:凉,甘,淡寒,凉血,利尿,消炎止痛,清热解毒。 识别:一年生草本,叶对生,无柄,叶片线状披针形,花常单生叶腋,花小白色,(伞房花耳草,叶短而柔韧,2-5朵小花排成伞房状生叶腋,民间常混用),小蒴果扁球形,外形象石榴。 民间功用:水煎服,凉血利尿,治感冒、各种感染,如尿路感染,扁桃体炎等,牙龈肿痛。方选如下:,(1)肺炎:鲜草30g,陈皮6g,水煎服。 (2)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鲜草60-120g,轻者每日一剂,重者每日二剂。 (3)白花蛇舌草可治消化道肿瘤,淋巴系统肿瘤。,20.地稔,客家名:矮脚稔、矮脚布罗罐 分布:生山坡,路旁酸性土中 药用:全草、根 药性:淡、平、微甘、酸、舒筋活络、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识别:葡萄草本,茎多分枝,疏被粗毛,3基出脉,花常单生叶腋,果熟,时黑色。 民间功用:主治腰酸背痛、腰扭伤、方选:猪脚(蹄)一个+根30g+酒炖服 急性细菌性痢疾:本草根30g+凤尾草20g+马齿苋15g水煎服用,21.野牡丹,21.野牡丹,客家名 :高脚稔、高脚布罗罐 别名:活血丹 分布:生山坡湿地 药用:根、叶 药性:酸、平、活血通络、消肿解毒,主治跌打扭伤,风湿关节痛。,识别:茎密被鳞片状粗毛,花大紫红色,常3朵聚生枝梢,蒴果壶状被鳞片状粗毛。 功用:主治风湿关节痛:根+勾儿茶30g +鸡血藤20g 水煎服,22.穿心莲,22.穿心莲,客家名:穿心莲 别名:苦草、印度苦草(潮汕)、一见喜 分布:原产亚洲热带,我国引种栽培 识别:茎直立,四棱形,多分枝,叶对生,花白色,下唇3深裂,带紫色斑纹,上唇微2裂,雄蕊2,花丝一侧有柔毛,蒴果长椭圆形,二瓣开裂. 药用:全草 药性:寒、极苦、清热凉血、消肿止痛、,消炎、降火。 功用:主治咽喉炎,扁桃体炎,腮腺炎,水煎服或鲜草10g,嚼烂吞服 治肺炎:穿心莲20g、白花蛇舌草30 g、野菊花20g、金银花20g水煎服。,23.光叶花椒,客家名:两面针、鸟不踏 别名:入地金牛、山椒、野花椒 分布:生于山野灌木丛中 识别:叶中脉两面生钩状皮刺,单数一回羽状复叶,小叶3-11.有透明油点,揉之有芳香气味,花白色,果熟时紫红色,根皮黄色. 药用:根、全株 药性:辛,苦,温,有小毒,祛风消肿,散瘀止痛,活络解毒,民间功用:叶捣烂外敷治无名肿毒,溃疮排脓,(伤口红肿,感染,毒蛇咬伤),24.慢性千斤拔,24.慢性千斤拔,客家名:牛大力, 分布:生山坡草丛中,旷野荒地 识别: 根长而粗壮,小叶3,中脉两侧不称,卵状披针形,根多无分枝且长,上粗下小,故称为金牛尾”,老鼠尾” 药用:根,叶 药性:微苦,平,祛 风除湿,消肿解毒,主治风湿关节痛,腰肌劳损 民间功用:(1)根摩酒擦治肿毒,浸酒擦,治脚软,关节痛 (2)风湿关节痛,根30g,两面针根皮10g,水煎服,25.海金沙,客家名:罗网藤(丰顺、大埔)、蛤蟆藤(五华) 别名:金沙藤 , 分布:生于山坡,溪边灌丛中 识别:攀援藤本,根茎黑色,1-3回羽状复叶,叶二型,营养叶三角形,孢子叶卵状三角形,孢子囊穗生于小羽片边缘成流苏状。 药用:全草、孢子囊(即中药海金沙),药性:甘、寒、苦涩,清热利尿,主治肾炎水肿,尿路结石(小便刺痛、不尿疾) 民间功用:干藤50g,煎服治不尿疾,孕妇忌服。,26.赛葵,客家名:小叶虱麻头 别名:黄花草 分布:生旷野,路旁,农村屋旁 识别:茎直立,被毛,叶菱状狭卵形,两面疏生贴伏长毛,花1-2朵腋生,果实扁肾形,被刚毛,分果。 药用:根,全草 民间功用:根(30g)+猪蹄(尾骨)水炖服,治风湿关节炎, 叶水煎服,洗治感冒(30-60g, 200g),28.酢桨草,28.酢桨草,客家名:月光花、参仔草、鹁鸠草(梅县、大埔) 别名:咸酸仔(潮汕)、酸味草(广州) 分布:生旷地,路旁,极为常见。 识别:伏地草本,3出复叶,小叶倒心形,先端凹入,开黄色小花、红花(红花酢桨草、大酸味草),伞形花序,蒴果有5棱。 药用:全草 药性:咸、酸、凉,清热利湿,活血散瘀,消肿解毒。 民间功用:治流感、咽喉炎、水煎服。,29.叶下珠,29.叶下珠,别名:珍珠草、叶后珠、日开夜闭 分布:生于路边菜地 识别:叶排成两列,互生,长圆形,花单性同株,无花瓣,蒴果扁球形,有瘤状突起,熟时红色,生于叶腋而向下,故名“叶下珠” 药用:全草 药性:苦,甘,凉,清热解毒,消肿平肝,主治肝炎,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消疳积(小儿面黄肌瘦,腹部膨大)可用猪肝,鸭肝炖服。,民间功用:鲜叶下珠60g黄疸草(马蹄金)60g田螺个鸭肝个冰糖炖服。,30葫芦茶,30葫芦茶,客家名: 狗舌犁、田刀柄, 剃刀柄(丰顺) 别名:龙舌红、摄肚草(潮汕) 分布:生旷野,山坡草丛中。 识别:茎四棱, 叶狭披针形, 叶柄有宽翅, 花冠蝶形,荚果密生柔毛。 药用:全株 药性:甘、平、微苦, 消痰拔脓, 清热解毒。 主治伤风感冒、流感、疳积、驱钩虫。 民间功用:水煎服代茶饮,驱钩虫(早,晚空腹服),制凉茶。,31.小驳骨,客家名:驳骨丹、接骨草 别名:裹篱樵,乌骨沿藤 分布:生于林下,灌丛,常栽培作绿缡 识别:小灌木,节部膨大,叶渐尜,无毛,对生,共序穗状,生顶部或上部, 叶腋,花冠白色或带粉红色有紫斑,上唇2微裂,下唇3微裂,蒴果. 药用:全株. 药性:甘,平, 微酸.祛瘀生新,续筋驳骨, 主治跌打扭伤,骨折,关节肿痛,无名肿毒. 民间功用: 捣烂外敷外作跌打药.,32、水蜈蚣,32、水蜈蚣,客家名: 爬匙草 别名:金钮草 分布:生于田地,河岸, 旷地潮湿处. 识别:丛生草本,茎三棱形,叶线形。 药用:全草. 药性:微辛,平,清热利湿,去瘀消肿,消炎祛风。 民间功用: 主治疟疾, 急性病毒性肝炎等急性传染病. 水煎服,治风湿骨痛。外敷治刀伤骨折。,33. 苎麻,33. 苎麻,客家名:苎麻,苎叶 别名:青麻,白麻,野麻 分布:生山坡,山沟,路旁 识别:亚灌木,茎密生短毛,叶背密被白色绵毛,基出三脉,圆锥花卉腋生 药用:根,叶 药性:甘寒,清热解毒,凉血,安胎 民间功用:苎叶榨汁,清明合米制粘糕(煮水) 治胃肠,34.淡竹叶,34.淡竹叶,客家名:山鸡米 别名:竹叶麦冬、金鸡米 分布:生于丘陵或山地林中阴湿处 识别:叶似竹叶,根中部膨大呈纺缍形 ,穗状花序,疏松. 药性:甘、寒、淡,清热解毒除烦、利尿、凉血退烧 民间功用:水蒸服治凉退烧感冒、尿路结石,方选:(1)尿血:淡竹叶、白茅根各10g水煎服。 (2)肾炎:淡竹叶根、地态各25g ,水煎服。 (3)发热:心烦、口喝 ,淡竹叶根或叶10- 15g ,水煎服。 化学成分: 含芦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lindrin)、无羁萜(friedelin)-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蒲公英萜醇(taraxerol)及氨基酸等。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利尿。用于热病烦渴、 小便赤涩淋痛、口舌生疮。,35.竹叶椒,35.竹叶椒,客家名:野胡椒 别名:万花针、大花椒 分布:生于稍阴湿的林缘及疏林中 识别:枝上具宽扁的皮刺、叶互生、奇数状复叶、叶轴上有宽翅,小叶椭圆状披针形,3-7片, 最下一对小叶最小,主脉两面有皮刺,果两瓣开裂,露出球形黑色种子 药用:成熟果实(花椒)种子(称椒目)、根、叶,药性:温辛有小毒、散寒止痛 民间功用:风湿关节炎、腰肌劳损:根30g 、水煎、黄酒兑服 跌打损伤:根60100g、白酒250 g泡浸7天擦伤处。叶适量,捣烂,加黄酒少许,炒热,外敷或擦患处 急性胃炎:果6g 生姜9g 水煎服,36.半边莲,36.半边莲,客家名:半边莲 别名:半边花、蛇利草 、细米草 分布:生于田埂,河边,山坡潮湿处 识别:茎横卧,节上生根,分枝直立,叶互生无柄,花单生叶腋淡红或淡紫色,花冠裂片偏向一侧,像开了一半的莲花,故称“半边莲”。蒴果,顶端2瓣开裂。 药性:辛,平,凉血解毒,散瘀消肿,消炎利水。,药用:全草 民间功用:(1)急性扁桃体炎:鲜草250g +黄酒60-90g共杵取汁含漱,时间越长越好,连续2-3次,鲜草30-60g,捣烂榨汁内服。 (2)烫火伤:半边莲,陈石灰各重量,杵烂绞汁,用麻油调成胶状,涂搽患处。 (3)毒蛇蛟伤要药:捣烂取汁,甜酒30g调服,药渣捣烂外敷。 (4)痈肿疖毒:鲜草+少许食盐,捣烂外敷。 (5)急性肠炎:15g水煎空腹服。,37.半枝莲,37.半枝莲,客家名:耳耙草、半枝莲(兴宁、丰顺)、四季春(梅县)、金耳挖(五华)、细叶红背草(蕉岭) 别名:牙刷草,铁棍草 分布:生田埂,山坡潮湿处 识别:茎四棱形,叶对生,茎下部叶有短柄 ,上部叶近无柄。最上部叶极小,变成苞片,花腋生,花蓝色,小坚果,具瘤,卵形,萼片耳耙状,药用:全草 药性:平,微苦。活血解毒,消肿软坚,消炎拔毒,治胸膜炎,肝炎,肠炎腹泻 民间功用:肝硬化腹水.熬汤(骨头)治风热感冒,38. 丁葵草,客家名:乌蝇翼 别名:人字草,丁贵草 分布:生于旱地 识别:茎多分枝,叶柄顶端有2片小叶,披针形,花冠蝶形,黄色,雄蕊10,花丝联合,荚果,表面有小针刺。 药用:全草 药性:甘,凉,祛瘀消肿,清热解毒,调气利湿,清肝祛痰,主治感冒,中暑发热,急性肠胃炎,肝炎。,民间功用:制凉茶或治外感50-100g鲜植株煎水服。,39、秤星树,客家名:土甘草、岗梅 别名:梅叶冬青、岗梅、假甘草 分布:生于山坡灌木丛中 识别:灌木,高1-2米。茎枝上有白色皮孔。叶互生,膜质,阔卵形长3-8厘米,宽2-5厘米,边缘有疏齿,背面有细腺点。花白色,腋生。果卵圆形,有棱,黄豆大小,熟时黑色。根较粗壮,黄白色,尝之先苦后甜。,药用:根、茎、叶 药性:甘、凉、微苦、清热解毒、生津活血、消肿止痛。主治:外感高热、咽喉炎。 民间功用:制凉茶,或治外感高热50-100克鲜植株煎水服。,40.香附子,客家名:雷公头 别名:莎草,铲不尽,香头草(广州)、草头香(潮汕) 分布:生丘陵,山坡,路旁 识别:有匍匐根状茎和椭圆状块茎,叶基生,叶鞘棕色,常裂成纤维状,苞片叶状2-3枚,长于花序。 药用:块茎,药性:甘,平,苦,辛 ;理气止痛,调经解郁,治月经不调,痛经。 功用:治胸胁胀痛,气郁不舒(鲜草100-150g煎水内服),块茎20g煎水服治月经不调,痛经。,41. 白蔹,41. 白蔹,客家名:地老鼠 别名:见肿消,山地瓜 分布:生于灌木丛中 识别:藤本,块根纺锤形或卵形,棕褐色。掌状复叶,叶轴有宽翅,裂片茎部有关节,花小,黄绿色,果球形,熟成白色或蓝色 药性:苦,平,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功用:主治烫火伤,冻疮,42.桃金娘,42.桃金娘,客家名:乌肚的、娘抵树 别名:岗稔 分布:向阳山坡酸性土壤中 识别:叶革质,椭圆,叶背密生短毛,花1-3朵腋生,粉红色或紫红色,桨果卵圆形,顶端有宿萼,熟时暗紫色。 药用:根,叶,果。 药性:根酸、辛、温,叶甘、微温,果甘、平、酸。,功用:根:主治风湿关节痛,酸痛(祛风行气,理气止痛) 叶:主治肠炎,胃炎,结肠炎。 果:浸酒,行气拔毒,治胃寒。,43.毛梗豨莶,客家名:沙虫草 分布:生于荒地,路旁,屋边,园边 识别:草本,茎直立,叶三角状卵形,头状花序集成圆锥状。 药性:苦寒,祛风燥湿,清热降压。 功用:治皮肤热毒,全草煮水洗搽身。(民间带身上,挂门前,用于祛风,辟秽),44.红腺忍冬,44.红腺忍冬(金银花),客家名:金银花、左转藤(兴宁、平远) 别名:忍冬 分布:生于山坡灌丛或蔬林中 识别:常绿木质藤本,茎中空,幼枝绿色,密生柔毛和腺毛,老枝赤褐色。叶宽披针形至卵状椭圆形,长3-8cm,幼叶两面有黄柔毛,老叶近无毛,对生,花成对腋生,花冠长3-4cm长管状,唇形,上唇4裂直立,下唇1,反转,裂片约等长于花冠筒,初开时白色,后转黄色,芳香,黄白相映,故称“金银花”。花冠表面有短柔毛及腺毛,桨果球形,黑色,(长期5-7月)果期7-10月. 药性:甘,寒,清热解毒,凉散风热,治感冒,流感,咽喉炎,肠炎。 功用:(1)主治感冒咳嗽,急性肺炎。 (2)民间常煎水作凉茶,预防中暑、感冒、肠道传染病。,45.益母草,45.益母草,客家名:猊乌草 别名:益母艾、红花艾、山青麻、茺蔚 分布:生于路旁,荒地 识别:茎四棱,全株有倒生细毛,叶对生,深裂,轮伞花序生于叶腋,花红紫或淡红色,小坚果,(茺蔚子),褐色,三棱形. 药性:苦辛,微寒,活血调经,解毒利尿,主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明目平肝,降压,祛瘀,生新。 药用:叶,茎,小坚果(茺蔚子) 功用:鲜或干益母草适量煲鸡,煮蛋,46.白花益母草,花白色,上唇白色,直立长圆形,全缘,下唇略短,3裂,中裂片倒心形,侧裂片小,卵圆形,花萼管状,萼齿5,微唇形,前2齿长约3mm,后3齿较短,均阔三角形,功用与同45。 47.链荚豆-袖P659 广药P184 图P455 赤P345 客家名:假地豆 别名:大青叶、地豆草,蟋蟀草,分布:生空旷草地上 识别: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基部浅心形,花冠蝶形,紫蓝色,果圆柱形 药用:全草 药性:苦,甘,寒,清肝毒,清心火,治口腔溃烂,肿胀,风热眼赤肿痛。 功用: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链荚豆9-15g,水煎服,每三天服1次,连服数次。 腮腺炎:链荚豆15-30g,水煎服。,48.石荠宁,48.石荠宁,客家名:月贝草 别名:野香薷,臭香草 分布:生荒野,路旁,村边,极常见 识别:茎多分枝,四棱形,边缘有锯齿,花萼钟形,萼齿5,基部一边肿胀,花冠唇形,粉红色,内有毛环,小坚果黄褐色,球形,轮伞花序有花2朵 药用:全草 药性:辛,微温,疏风止痒,祛湿行气 功用:煎水洗可止皮肤骚痒和退热痱,49.马齿苋,49.马齿苋,客家名:老鼠耳、马齿苋 别名:酸味草 分布:生菜园边,村旁,路边湿地. 识别:肉质草本,茎多分枝,伏地,叶倒卵形,总苞叶状4-5枚,花黄色,蒴果圆锥形,盖裂,夏秋开花. 药用:全草 药性:叶酸性寒,清热利湿,杀菌止痢,消炎退肿. 功用:泡汤喝,外治疖肿,100-150g(鲜),水煎服.,50.蟛蜞菊,50.蟛蜞菊,客家名: 蟛蜞菊 别名:黄花龙舌草 分布:生于田边,水沟边等潮湿地 识别:草本,茎匍匐,被短伏毛,头状花序,单生枝顶或叶腋,有长梗,花黄花,缘花舌状,雌性,盘花管状,两性果倒卵形,春夏开花 药用:全草 药性: 微苦,凉,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治狂犬,毒蛇咬伤,白喉,急性黄疸型肝炎,百日咳,51.金樱子,51.金樱子,客家名:糖罐子 别名:黄茶瓶 分布:生于向阳山坡的灌丛中 识别:叶互生,复叶3,枝条上有倒钩刺,花单生新枝顶端,花大白色,花序托膨大成瓶状(壶状),表面有细刺,果橙红色,密生褐色,刺毛,顶端有宿存的5枚萼片 药用:果(含花序托)、根、叶 药性:平、酸涩、收敛固肾、涩精,果、叶:甘酸,拔毒排脓 根治肾虚遗精,白带,月经不调,子宫脱垂。 功用:(1)叶适量与米煮饭食,治慢性肾炎。 (2)果和猪腰炖水治肾亏。,52.防风草,52.防风草,客家名:抹草,秽草 别名:落马衣,广防风 分布:生于山坡,荒地,路旁 识别:草本,揉之有臭气,被细白短毛,花冠唇形,淡紫色,冠筒内有毛眼,假轮伞花序,小坚果近圆形. 药用:全草 药性:苦,微辛,温,祛风解表,行气止痛,治感冒,风湿,毒蛇咬伤 功用:煎水洗治皮肤搔痒(小孩),53.肖梵天花,53.肖梵天花,客家名:大号虱麻头 别名:野棉花 分布:生于向阳山坡,旷野 识别:亚灌木,全株被星状绒毛,叶卵圆形,花单生叶腋或丛生枝梢,淡红色,蒴果密生钩状刺毛 药用:全草 药性:甘,辛,平,祛风利湿,行气活血,主治关节痛,胃痛.,54.阴香,客家名:阴香 别名:山肉桂,假肉桂 形态:乔木,叶长圆形,离基三出脉,叶背带苍白色,圆锥花序,果卵形. 分布:生于杂木林中 药用:树皮,叶 药性:辛,甘,温,驱风行气,散结消肿 功用:主治风湿关节痛,胃痛,55.木棉,55.木棉,客家名:木棉 别名:红棉 英雄树 分布:生于丘陵或低山,多栽培 识别:落叶大乔木,树皮有圆锥状皮刺,掌状复叶,长叶长圆形,花单生叶腋,雄蕊多数,花深红色,蒴果木质,内面有绵毛. 药用:根,基皮,花 药性:根,茎皮微苦,凉,祛风利湿,通经舒络,花甘淡凉,清热解暑,收敛止血 功用:花煎水用,56.杠板归,56.杠板归,客家名:梨头草、百劳舌(五华)、猫牙筋(兴宁)、蛇舌子(蕉岭)、猫公叉(平远)、扛板归(大埔) 别名:老虎刺,三角藤 分布:生于树旁荒地,沟旁 识别:蔓性草本,茎有倒钩刺.叶近三角形,叶嚼之有酸味。叶柄成盾状着生,托叶叶状圆形,贯茎.瘦果蓝色,包宿存花被内.,药用:全草 药性:苦,酸,平,清热去湿利水,消肿解毒 功用:治黄疸、疟疾、感冒发热、化脓感染。,57.臭茉莉,客家名:臭梧桐 别名:臭牡丹,鬼点火 分布:生于山坡,沟边或路旁 识别:灌木,小枝近四棱形.叶宽卵形,揉碎有特殊臭虫气.密集聚伞花序,花冠紫红色,雄蕊与花柱伸出花冠处.核果半包于红色宿萼内. 药用:根,叶 药性:微辛,平,祛风除湿,消肿解毒 功用:治风湿关节痛,扭挫折伤等,58.鱼腥草,58.鱼腥草,三白草科 常P14 抗P142 赤P365 手册P180 客家名:狗贴耳 别名:鱼鳞草 分布:生于山坡,路边,田边阴湿处 识别:多年生草本,全草有鱼腥气味,故称“鱼腥草”。根状茎有节,节上生须根,叶互生,叶面暗绿色,背面紫红色,叶片心形,佛耳状,叶柄基部有鞘状托叶,穗状花序与,叶对生,花穗基部有4片花瓣状白色苞片 药用:全草 药性:微温,味辛,有小毒,清热利湿,消肿解毒 功用:(1)煮鸭蛋(干草,鲜草),治肺炎,肺痈。 (2)治急性肺炎:鲜草适量榨汁服用 (3)非典肺炎:鱼腥草30、板蓝根15、银花15、荆介15、菊花15、黄芪12、防风12、薄荷12、甘草6。,59.栀子,59.栀子,茜草科 抗P151 赤P400 手册P192 客家名:黄果抵树(兴宁)、赖地黄果(五华)黄枝子(蕉岭、大埔) 别名:山黄枝(潮汕)、枝子(广州)、山枝(惠州) 分布:生于低山坡温暖阴湿处,常有栽培。 识别:常绿灌木,叶对生或三叶轮生,有假托叶抱茎,花单生枝顶或叶腋,花萼圆桶形,花冠高脚碟状,裂片5或更多,白色,雄蕊6,子房下位,蒴果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有翅状纵棱5-8条,顶端有宿存花萼,熟时橙黄色,即中药的栀子. 药用:果实、根 药性:味苦性寒,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 功用:果含栀子甙、山栀子甙,治膀胱癌,肝癌,宫颈癌,白血病,黄疸型肝炎,感冒发热, 果能做天然黄色染料。,60.玉叶金花,60.玉叶金花,茜草科 袖P191 赤P363 手册P68 客家名:山甘草(大埔)、大叶藤(五华)、山豆豉(平远) 别名:白纸扇(广州)、仙甘藤、蝴蝶藤(潮汕)、凉茶藤、白头公 分布:生于山坡,沟谷,村旁灌木丛中 识别: 叶对生,两面有毛,有对生托叶,花黄色,管状,有一枚白色叶状苞片相衬,故名“玉叶金花”或“白纸扇”。果圆球形,揉碎后有粘性。 药用:全草 药性:甘,苦,凉,清热解毒,祛湿消肿,治痢疾,肝炎,肾炎等.,61.紫茉莉,61.紫茉莉,紫茉莉科 袖P648 赤P426 客家名:胭脂花 别名:水粉、入地老鼠、白鼓首花根(潮汕) 分布:野生村旁,路边或栽培 识别:主根纺锤形似老鼠,表面黑褐色,内面粉质,茎节膨大,花单生或3-5朵集生,花紫红。,药用:根,叶 药性:甘,苦,平,清热利湿,凉血散瘀,祛瘀消肿,理气止血。 功用:糖尿病:根30-60g+猪胰脏,63.三点金草,63.三点金草,袖P32 客家名:刮沙草,三叶桃 别名:大号苍蝇翼 分布:生于荒野草地 识别:平卧草本,小叶3倒心形,花冠蝶形,紫红色,果镰状弯曲 药用:全草,药性:苦辛,温,理气止痛,祛风除湿风活络,治中暑腹痛,关节痛,跌打损伤 功用:捣烂括痧治中暑急性病+水煎内服,64.红丝线,64.红丝线,爵床科 赤P405 客家名:红丝线(梅县)、菊草(蕉岭) 别名:山蓝(红蓝草)、天生娘(潮汕)、枪刀药、红蓝叶 识别:多年生草本,茎枝交互对生,具5-6钝棱,叶卵形,干时黑紫色,嫩时两面被柔毛,后渐无毛,花紫红色,排成腋生或顶生聚伞花序,苞片叶状,萼5裂,花冠二唇形,雄蕊2,花丝被毛,蒴果扁圆形,被毛。 药用:全草 药性:甘、淡、凉,清肺止咳,凉血止血,散瘀止痛。 方选:(1)痰火咳嗽,吐血:鲜红丝线60g,煲瘦肉120g,服汤食肉 (2)肺结核咳血:红丝线10-15g,水煎服 (3)跌打肿痛:鲜红丝线适量,捣烂敷患处 民间:每年清明节,用水煎之,取煎液(紫红色)煮糯米饭呈紫红色,有滋补功用。,65.夏枯草,65.夏枯草,唇形科 客家名:夏枯草 别名:夏枯头,铁色草,大头花,棒槌草 分布:生于草坡,林边或路边 识别:茎四棱,分枝,有白色短柔毛,叶对生,叶片,狭卵形,全缘或疏生,小锯齿,夏初开花,穗状花序顶生,花红紫色,小坚果椭圆形,褐色.,链荚豆P345(赤) 袖P658 土人参-马齿苋科 五指毛桃 石斛(蚕),66.爵床,66.爵床,爵床科 袖P739 手册P140 客家名:疳积草 别名:六角莫 小青草(茎具纵棱6条) 分布:生于水沟边或湿草地 识别:草本,茎六棱,节稍膨大,生根,动枝有灰白色细柔毛,叶对生,有疏生短硬毛,穗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苞片1,小苞片2,萼裂片4,花冠2唇形,淡红色,夏秋开花,蒴果线形,有种子四颗 药用:全草,夏秋,鲜用或晒干 药性:寒,微苦,凉,清热散瘀,利湿,消炎,消肿解毒 民间功用:晒干,研末,用药末10g+鸡肝一副或猪肝60-90g水炖,食肝服汤治疳积 药用:急性病毒性肝炎, 爵床+积雪草+车前草30g水煎服,67.何首乌,67.何首乌,蓼科 赤P589 分布:生于山野石缝中,墙旁 识别:多年生缠绕草质藤本,地下有黑褐色块根,托叶鞘膜质,褐色易破裂,秋末结果,瘦果三角形. 性味:性微湿味苦涩,通便,解疮毒,制熟补肝肾,益精血.块根:乌须黑发,补肾益血 藤:宁心神,活经络,药用:块根 主治:神经衰弱,遗精,失眠,血亏眩晕,慢性肝炎 方选:1.何首乌藤或根60g,水煎服,治失眠,神经衰弱 2.血虚发白:何首乌,熟地黄各15g水煎服,68.龙芽草,68.龙芽草,蔷薇科 袖P210 图P210 客家名:流明草(蕉岭,梅县) ,龙芽草(兴宁),止血草(大埔) 别名:仙鹤草 识别:萼筒外有槽并有毛,顶端生一圆钩状刺毛,瘦果倒圆锥形,萼裂片宿存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大小不等,卵圆形,两面被柔毛边缘有粗齿,秋季开黄花,顶生或腋生总状花序 性味:叶苦涩,性平,收敛止血,清热消肿,69.大飞扬,大戟科 手册P774 赤P421 客家名:大乳汁草(兴宁),大叶猪麻乳(蕉岭),猪麻乳草(平远),大号乳汁草(大埔) 别名:大乳草(潮汕)、大飞扬(广州) 识别:1.一年生草本,全株被生,折断有乳汁,茎紫红色,基部分枝. 2.叶对生,斜卵形,主脉明显,边缘有小锯齿.,3.四时有花,腋生稠密的聚伞花序 分布:生于荒地,路旁,村边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叶酸性凉,清热去湿,祛风,抑菌止痒。 功用:治皮肤过敏,瘙痒,皮肤湿疹。,70.扇叶铁线蕨,铁线蕨科 手册P277 客家名:乌脚枪(兴宁、大埔、五华)、铁线草(丰顺)、铁罩楼(梅县) 别名:过坛龙、黑脚蕨、黑骨芒、乌脚枪、乌罩楼 识别: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披针形鳞片及金黄色簇毛。叶簇生,近革质,叶柄亮紫黑色。叶片扇形,鸟足状二叉分枝,各分枝再一回或二回分枝,小羽片扇形或斜方形,外缘或上缘浅裂,叶脉扇形分叉。孢子囊群椭圆形,生于由裂片顶部反折的囊群盖下面 。 分布:多生于湿地岩石上或阳光充足的红壤土上。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区。 药用部分:全草入药 药性:味淡微苦、清热利湿、解毒、去瘀消肿 功用:治感冒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痢疾、肠炎、跌打、火伤、烫伤、蛇咬伤、尿路结石等症。,71.木贼,71.木贼,木贼科 手册P694 赤P338 客家名:木贼草(丰顺)、木贼(大埔)、节节草、驳节草(梅县) 别名:鳖别葱(潮汕)、木贼(广州)、笔管草 识别:多年生草本,根匍匐蔓生,茎挺直如管状,中空有节,表面有纵棱,粗糙。叶退化,茎顶着生孢子囊,呈笔头状,故名“笔管草”初绿后黄. 分布:生于河滩,坑沟边。,药用:全草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疏肝明目、宣肺清热、利湿。 功用:治风热感冒、鼻衄热淋、外障目赤、肠炎腹泻、黄疸型肝炎、尿路结石。,72旱莲草,菊科 赤P562 客家名:胡墨花(大埔)、白花墨菜(梅县) 别名:墨菜、白花蟛蜞菊、莲蓬草、白花蟛蜞草(潮汕)。 识别特征:(1)一年生半伏地草本,高60厘米左右。全株有粗毛,枝条红褐色,揉碎后汁液变成黑色,故又称“墨菜”。,(2)叶对生,长披针形,长25厘米,近全缘或稍有锯齿,两面均有白色短粗毛。 (3)头状花序,单生于叶腋或顶生,花白色,中央为管状花,外层两列为舌状花,花序形如莲蓬,所以叫“旱莲草”。 生长环境:喜生于塘边、沟旁、草地、田野等湿润处。全国大部地区都有分布。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夏秋采集,洗净,晒干备用。,性味功能:甘酸微寒。凉血止血,清肝热养肾阴。 主治用法:(1)主要用于内脏出血,如肺结核咳血、胃肠出血、尿血;(2)慢性肝炎,小儿疳积发热;(3)痢疾;(4)脚癣,跌打损伤,疖肿。 每用干品5钱1两,水煎服,小儿酌减。鲜品捣烂外敷跌打疮疡,煎水洗脚癣、皮炎。,73.半边旗,凤尾蕨科 赤P604 客家名:单片芽(丰顺)、侧面虎(蕉岭、大埔) 别名:单边旗、半边梳。 识别特征:(1)多年生直立蕨类植物,根状茎长而横走。 (2)叶根生,为羽状复叶,叶的顶端为深羽状裂;中部以下半边深羽裂, 上侧无裂片,故称“半边旗”,(3)孢子囊群沿叶背边缘连续生长。 生长环境:生于山坡、山沟阴湿处、林荫下。 主产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 采集加工:药用全草,全年可采。洗净,晒半干,再扎把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苦辛凉。清热解毒,收敛止泻。 主治用法:(1)毒蛇咬伤,疮疡疖肿。(2)肠炎痢疾。 每用干品12两,水煎服。,74、茅莓,74、茅莓,别名:红梅消 三月泡 早禾泡 识别特征:(1)攀援状灌木。茎、枝、叶柄、花梗有毛及钩刺。 (2)叶互生,为羽状三小叶,很少是五枚;小叶卵圆形,有锯齿,背面白色,顶端一片较大。 (3)春天在叶腋或枝顶开粉白色小花。结红色球果,由多数小圆果组成的聚合,果,味酸甜可食。 生长环境:喜生于坡地、路旁、荒地灌木丛、草丛中。 见于我国大部分地区。 采集加工:药用根,秋冬采集。洗净,切段,晒干备用。茎、叶多随采鲜用。 性味功能:甘苦凉。清热解毒,祛风除湿。 主治用法:(1)感冒高热,咽喉肿痛;(2)急、慢性传染性肝炎,肝脾肿大;,(3)咳血,吐血;(4)肾炎水肿,尿路感染;(5)跌打瘀痛,风湿骨痛。 每用干根5钱1两,水煎服。亦可用茎叶煎水外洗、湿疹,捣烂外敷疮痈毒。,75山芝麻,75山芝麻,别名:山油麻 岗芝麻 假芝麻 识别特征:(1)灌木,高约1米,分枝较少。小枝有绒毛,茎皮纤维丰富。 (2)叶互生,长圆状披针形,长48厘米,宽1.52.5厘米,上面近无毛,背面有灰白色绒毛,叶脉特点是基出三脉。 (3)花淡紫色,生在叶腋。果外形如芝麻果,有毛。,(4)根直生,较粗壮,皮黑色,尝之很苦。 生长环境:喜生于荒山、丘陵、荒坡、路边向阳干旱地带。 主产于我国南方各地。 采集加工:药用根,全年可采。洗净,切片,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苦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主治用法:(1)感冒高热不退,扁桃体炎,咽喉炎,肠炎腹泻,每用干品5钱1两,水煎服。(2)毒蛇咬伤,皮肤湿疹,用干根研粉,米酒调涂患处。,76、白茅,76、白茅,别名:茅草 茅根 甜根草 识别特征:(1)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高约一米。(2)叶似水稻但较硬,线状披针形,边缘粗糙。(3)花序呈圆柱形,长5-20厘米,有白色丝状毛。(4)地下根茎匍匐走,白色,有节,节上生须根,味甘甜。 生长环境:多生于山坡、荒地,尤能在,生境:瘠薄土地上生长,全国各地均产。 采集加工:药用根茎、花,冬春采集。洗净,除去鳞叶,切段或扎把,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甘凉。凉血止血,清热利水。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热病烦渴、黄疸、水肿、热淋涩痛、急性肾炎水肿;尿路感染,肾炎水肿;口舌生疮。 用量:每用干根1-2两,鲜根2-4两,干花1-2钱,水煎服。,77、侧柏,77、侧柏,别名:扁柏 识别特征:(1)常绿乔木,高达20米,塔形,小枝扁平。(2)叶紧贴在小枝上,鳞形,绿色,每节4片,交互对生。(3)球果卵圆形,长1.2-2.5厘米,内有种子八枚。 生长环境:喜生于坡地,温暖湿润地。 多为栽培,亦有野生,见于全国各地。,采集加工:药用叶,全年可采。晒干备用。 性味功能:苦涩寒。凉血,止血,散瘀。 主治用法:(1)咯血,衄血,胃肠出血,尿血,子宫出血,紫癜。每用干品3-5钱,水煎服。(2)跌打扭伤,可配方研粉外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压缩资料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