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目标导航,预习导引,1.课程标准 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2.学习要点 (1)早期改良思潮。 (2)康梁维新思想。 (3)公车上书和强学会。,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一、早期改良思潮 1.产生背景 19世纪70年代,近代民族工业的出现。 2.代表人物 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人。 3.主要目的 解救民族危难,缓和社会矛盾。,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4.基本主张 经济方面: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通过“商战”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竞争;政治方面: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设立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5.历史影响 其观点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潮,成为甲午战争后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先声。,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二、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1.康有为的早期变法活动 (1)上书皇帝:1888年,在北京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主张变成法,求自强,挽救危局。 (2)寻找变法的理论依据: 康有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提出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要经过“据乱世”“升平世(小康)”和“太平世(大同)”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积极宣传变法。,他在梁启超等人的协助下,写成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变法理论。,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2.由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公车上书 (1)概况: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立即联合各省应试举人上书朝廷,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等主张。 (2)影响:公车上书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目标导航,预习导引,一,二,3.维新变法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1)表现: 维新报刊、学堂的创办:18951898年,维新派创办的学会、学堂、书局、报馆达三百余所。著名的报刊有中外纪闻时务报和国闻报等。 维新团体的成立:1895年8月,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不久,康有为又赴上海成立强学会,南北呼应。,(2)影响: 维新派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组织力量、制造舆论的作用。 维新派的活动表明,维新派已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问题1,问题2,如何看待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1)特点: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是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披上了一层儒学的外衣,从而使其思想具有“儒表西里”和“托古改制”的特点。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最有代表性的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问题1,问题2,康有为不是直接移植西方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三权分立等学说,而是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变法的合理性。在新学伪经考中,康有为把西方的进化论同古代传统文化相结合,否定中国古代的历史循环论,阐述时代是不断变化的进步观点。孔子改制考将孔子当作民权、平等的倡导者,主张变革的先师,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依据。把西方的进化论、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的文化融合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 (2)看法: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这一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以及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势力面前的软弱。,问题1,问题2,【例题1】 近代史上,顽固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解析:19世纪末,康有为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借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把孔子装扮成改革的先师,把历代封建统治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古文经斥为伪经,目的是为其维新变法作理论宣传。 答案:C,问题1,问题2,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有着怎样的联系和区别? (1)联系: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即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都主张变法。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2)区别: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将其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问题1,问题2,【例题2】 19世纪末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发展”是指( ) A.要求进行政治改革 B.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由社会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 C.由政治运动发展成为思想解放运动 D.与洋务派划清了界限 解析:“进一步”的意思是指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超越的含义,仅仅相同而没有超越,不能叫“进一步”。A、D两项只是两者的相同之处,不是进一步发展的表现。C项说法错误,可排除。故选B项。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