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第12课,本质区别: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 课程标准: 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 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 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结合以下材料思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 中全会在怎样的背景下召开的?,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华国锋,思考: “两个凡是”的实质是什么? 继续推行这一思想会有什么 影响?,背景1:“两个凡是”(继续“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背景2:文革结束后两年, 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 背景3:通过开展真理标准 大讨论,实现了思想大解放。,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结合教材和视频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结合教材归纳: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 义。,抛弃,确立,作出,确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结合教材归纳: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 义。,抛弃,确立,作出,确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结合教材归纳:十一 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并结合内容思考其意 义。,抛弃,确立,作出,确定,思想路线,政治路线,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转折一:“左”倾 实事求是,转折二:阶级斗争 经济建设、改 革开放,拨乱反正;形成了以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 第二代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知识回顾: 中共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有哪几次? 实现了几次工作重心的转移?,1.1927年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 总方针,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2.1935年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党中 央的不正确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提 出党的总任务是把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 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4.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 上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 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1.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 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 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 不早于 ( )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2.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D,C,1.含义: 2.前提: 3.目的: 4.内容: 5.目标: 6.实质:,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环节,最 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 个环节,(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1.原因 历史原因: 现实原因:,人民公社体制长期压抑农民积极性,(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 代化建设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 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问题探究2: 结合P57学习延伸中的材料,分析中国经济 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2.措施,先是在安徽、四川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的生产责任制,向全国推广,逐步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试行,推广,深化,抉择18个红手 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 把他们的小孩养到 18岁。,(1)试行:农民为温饱自发进行改革,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改革是中国 的第二次革命”, “我们的方针是, 胆子要大,步子要 稳,走一步,看一 步。” 邓小平,(2)推广: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推向全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 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 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生 产基本上变成分户经营,自负 盈亏。 农民生产的东西:“大包干, 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 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 都是自己的。”,经营方式的改变,(3)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采取提纲式的方法记忆),1.经营管理:,2.分配方式:,3.基层组织:,4.流通体制:,5.产业结构:,由高度集中统一到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由平均分配到按劳分配,由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到乡、镇、村,由统购派购制度到市场机制,由单一型到发展多种经营,大力发展 乡镇企业,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 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 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意义?,生产力,劳动者积极性,生产关系,推动,调整,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 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 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结合以下材料思考: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有何意义?,(4)意义: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 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城市改革的进行。,1.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 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2.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B,A,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 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 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 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 个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 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 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 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 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1.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失去活力,(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说明:计划经济下企业没有自主权,不能发 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官僚主义,造成大量的 浪费,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中心环节:,管理体制:,所有制:,分配制度:,内容:,时间:,1984年,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扩大企业 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一的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经 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 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经过:,(09福建)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 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 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 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 “松绑”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3.作用:,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 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 益显著提高。,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 (结合教材56页),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地束缚生 产力的发展,导致商品供应的不足。,1989年前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内外 斗争。,(1)提出:,(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3)基本框架确立:,(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4)理论进一步完善:,2.过程,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中共十五大,21世纪初,由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转化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3.主要特点:,四、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1.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_, 极大的解放了_,推动_的 高速发展。 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 成为世界上_国家,创造了世界_ 史上的新奇迹 3._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总 体达到_水平,并朝着全面建设_ 的新目标迈进,积极性,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小康,社会生产力,小康社会,最快,经济增长,一个历史的重任,问题探究:中国是人口大国,解决中国人的吃饭 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改革开放后,有人说: “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两平”。 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指出“两平”指的是哪两 位人物?为什么说“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主要靠 两平”?,邓小平、袁隆平。 原因: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农村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决了农民温饱问题 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的大 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启示:体制创新(或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促进了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从上述问题中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