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842811 上传时间:2019-11-08 格式:PPT 页数:212 大小:2.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1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12页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课件 岳麓版必修3.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课 孔子与老子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 宋明理学 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第6课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单元总结提升,目 录,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 思想与科技,第1课 孔子与老子,第1课 孔子与老子,第1课 课标展示,1了解孔子、老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理解孔子、老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课标展示,第1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孔子和老子,了解他们的思想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地位;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读教材,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基本史实和概念;分组提出问题或解答老师设计的相关问题;自主探究,灵活调整具体探究方式;知识检测和反馈,升华思想认识。,三维目标,第1课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习和尊重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意识品质,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第1课 重点难点,【重点】 理解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主张;联系现实分析这些思想对中国的影响。 【难点】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当时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原因。,重点难点,第1课 教学建议,建议本课用1课时。 (1)教师导入新课。 (2)对于“孔子的学说”一目,教师可以以“你所了解的孔子”为题,要求学生自愿讲述所知道的关于孔子的故事。进而教师概括孔子的生平和著作,接着指出,孔子的学说包括政治学说、哲学观和教育思想三个部分。 (3)对于“老聃与道德经”一目。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观看教材插图福建泉州清源山老君岩,从而对老子的形象形成直观的认识,然后导入本目内容。关于老子的思想,,教学建议,第1课 教学建议,教材分为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哲学思想包括核心思想“道”和精华思想“辩证法”。政治思想注意从两方面去分析。 (4)正文讲完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孔子和老子的思想进行列表比较:,第1课 新课导入,【导入一】 据统计,全世界现有孔庙1300多座,每年孔子诞辰日都有祭孔活动,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自1984年以来,孔子的故乡山东曲阜已经连续举办了21届“国际孔子文化节”,被誉为中国最能代表汉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节庆活动。孔子是何许人?为何在当代思想文化界产生这么强烈的反响?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去了解一下他博大精深的思想。,新课导入,第1课 新课导入,2014年全球联合祭孔大典活动照片,第1课 新课导入,第1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孔子的学说 【自主梳理】 1孔子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_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内容 (1)核心思想:“_”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实现的途径分别是遵循“忠恕”之道和“正名”。 (2)政治思想:提倡“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课堂导学,儒家,仁,为政以德,(3)哲学思想: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4)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实施“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3影响 (1)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其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_。,第1课 课堂导学,主流,【合作探究】 探究点:孔子思想的地位及影响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孔子是主张积极入世的领着一班学生东跑西颠,周游列国十四年,向各国君主进行游说。可是,人家对他常常是敬而远之,尊敬他却不重用他。孔子四处碰钉子,最后只好又回到鲁国。 摘编自中国通史故事,第1课 课堂导学,请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主张进行评价。,第1课 课堂导学,主张:“仁”和“礼”。评价:一方面,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礼”的目的是恢复周朝的社会等级秩序,这是其保守的一面。,(2)依据材料二,指出孔子周游列国的主要目的和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第1课 课堂导学,主要目的: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结果: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原因:“仁”和“礼”的主张无法适应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要求。,【拓展提升】 对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的理解 (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意义;对当今社会提倡的人本理念、建设和谐社会也有借鉴作用。 (3)“礼”的实质是维护没落的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具有落后性和保守性。 (4)“仁”和“礼”的关系:“仁”与“礼”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仁”是理想,是目标;“礼”是方法,是途径。,第1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二 老聃与道德经 【自主梳理】 1老子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_学派的创始人。 2著作:后人将其思想整理为道德经,又称老子。 3思想 (1)哲学 本原论:“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天命观:“天法道,道法自然”。 辩证法: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2)政治:主张“_”。,第1课 课堂导学,道家,道,无为而治,4影响: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影响深远。 【合作探究】 探究点:对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认识 材料一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道德经 材料二 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无所追求,而是适可而止,不可贪得无厌。颇有些像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 摘自老子哲学,第1课 课堂导学,请思考: (1)概括材料一反映出的老子思想。,第1课 课堂导学,“无为而治”。,(2)依据材料二,指出“无为而治”的含义。如何认识这一思想的历史意义?,含义:“无为”并不是“不为”,所谓“无为”是指统治者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和为所欲为。意义:这种思想对约束统治者暴政、缓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秩序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第1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1孔子与老子思想的区别,2如何看待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1)老子认为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条件,还提出矛盾双方可以互相转化。 (2)老子的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他把转化看作无条件的循环往复,具有很大的消极性。,第1课 课堂导学,第1课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1复旦大学的校训来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经典。按语义判断,复旦大学的校训应当出自以下哪部典籍( ) A荀子 B墨子 C老子 D论语,第1课 当堂集训,D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仁在其中矣”可知是孔子的思想。故选D项。,当堂集训,2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其核心思想是( ) A以德服人 B“仁” C克己复礼 D仁政,第1课 当堂集训,B 解析 材料信息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为政以德的思想基础就是“仁”。故选B项。,3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四处碰壁,他曾经自嘲是“丧家之犬”。孔子自认为是“丧家之犬”的原因是( ) A各国国君不尊重他 B西周统治秩序未能恢复 C他的思想不受重视 D战争使其流离失所 C 解析 孔子周游列国时四处碰壁,这从本质上说明了其思想不受当时的统治者重视。故选C项。,第1课 当堂集训,4老子的思想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其思想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 ) A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B小国寡民的理想 C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D 解析 老子的本原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但其辩证法思想却充满着东方的哲学智慧,C项错误,D项正确;A项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B项是老子思想中非常保守的一面。故选D项。,第1课 当堂集训,5春秋时期的某位哲学家有句名言:“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位哲学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荀子 A 解析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选A项。,第1课 当堂集训,6右图说明孔子的教学理念是( ) A“有教无类” B启发式教学 C“温故而知新” D“当仁不让于师” B 解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反映了孔子在教育方式上主张启发式教学。A项是孔子的教育原则,C项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D项是孔子提倡的学习态度,三者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选B项。,第1课 当堂集训,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2课 课标展示,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展示,第2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道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能够区分各家的主张;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以及各家学说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比较各家各派主张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对于“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问题,采用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的方法;对于“战国时期各派代表人物”这一问题,建议采用历史比较、问题探究法。,三维目标,第2课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辉煌灿烂以及思想文化在争鸣和碰撞中不断发展的规律。,第2课 重点难点,【重点】 “百家争鸣”的代表人物、主张及评价。 【难点】 认识社会转型中各派思想的立场,并分析先秦思想对中国人人格、个性形成的影响。,重点难点,第2课 教学建议,建议本节用1课时。 (1)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回忆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导入新课。 (2)关于“孟子、荀子与儒家”一目。教师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回答“孟子的主张与荀子的主张有何不同?谁更能代表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观点”,可以用表格来做。,教学建议,第2课 教学建议,(3)对墨子与墨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影视资料如墨攻等,要求学生观察总结墨家的思想主张,然后结合课本进行讲解。 (4)对庄子一目来讲,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朝三暮四”“混沌之死”等故事对庄子有个形象的认识。然后从齐物论、逍遥的观点以及天人观去分析庄子的主张。,第2课 教学建议,(5)对于韩非与法家,应注意以下几点:1、简单理解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2、韩非的主张要注意两点:一是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国家,二是发展的历史观。 (6)对于孙膑和兵家,简单了解即可。 (7)对于百家争鸣的影响,重点强调儒家、道家和法家思想怎样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第2课 新课导入,【导入一】 交流课前预习的情况: 师:诸子百家,你知道哪几家?你了解他们的思想吗? 生:我知道孟子,常说孔孟之道。 生:我知道庄子,读过他的散文。 生:还有兵家的吴起、孙膑及孙子兵法。 师:大家对诸子百家有一点了解。孔孟之道是何“道”?庄子有何“想”?孙子兵法有何“思”?学完这节课,我们就知道了。,新课导入,第2课 新课导入,【导入二】 在山东邹城市庙户营村,每年的腊月初八和孟子的诞辰日,都要举行隆重的祭奠孟母、孟子的活动。祭祀的场所就在村中的孟母三迁祠。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了舍生取义,为忧世忧人而谋国、谋天下的“圣人”。今天就让我们追溯历史,重回那个诸侯争霸、思想自由、百家争鸣的时代,去探求以“亚圣”孟子为代表的构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诸子百家的思想。,第2课 新课导入,第2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孟子、荀子与儒家 【自主梳理】 1孟子 (1)历史地位: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 (2)主要思想:“_”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在人性论上,孟子主张_说,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课堂导学,仁政,人性本善,2荀子 (1)历史地位: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主要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人性论上,主张“_”;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第2课 课堂导学,性恶论,【合作探究】 探究点: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 孔子主张“仁”,即仁者爱人。孟子主张“仁政”,就是要求统治者要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惠民”。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读完孟子一书后,大为恼怒,下令修编孟子节文。,第2课 课堂导学,请思考: (1)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仁政”有何关系? “仁政”思想是“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仁”是“仁政”的理论基础;“仁政”发展成为一整套系统的政治学说。,第2课 课堂导学,(2)孟子的哪一主张令明太祖大为恼火?上述材料共同反映的治国理念是什么? 思想:“民为贵,君为轻。”理念:民本主义。,第2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1全面认识孟子的“仁政”思想 (1)“仁政”学说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2)“仁政”就是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3)实现“仁政”的途径是“重民”,即民本主义思想。 (4)民贵君轻思想是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5)孟子的“性善论”是“仁政”思想的理论基础。 (6)孟子的“仁政”思想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继承与发展。,第2课 课堂导学,(7)“仁政”思想有利于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8)“仁政”思想的实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 2孟子的“仁政”思想与孔子“仁”的思想关系 从纵向来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是“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第2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二 墨子与墨家 【自主梳理】 1思想内容:“_”“非攻”“尚力”“节用”“节葬”。 2主要影响:其思想代表了_,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他的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但到战国以后,便不受人们重视了。,第2课 课堂导学,兼爱,下层劳动群众,【合作探究】 探究点:墨子的“兼爱”与孔子“仁”的区别 材料一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人之事,亲也,如事天。” 材料二 墨子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请思考: 孔子的“仁”思想与墨子的“兼爱”有何区别?据此分析两者代表的阶级利益有何不同。,第2课 课堂导学,第2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三 庄子与道家 【自主梳理】 1哲学观:提出了“_”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人生观: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 3天命观:认为,天与人“_”,人必须顺应自然。,第2课 课堂导学,齐物,不相胜,【拓展提升】 如何认识庄子“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 庄子提出的“人必须顺应自然”的观点有一定道理,尤其是人不应当破坏自然,应该顺应自然这一观点。否则,必将遭到自然的惩罚。但此观点也有不足之处。人类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应该学会改造、利用自然。,第2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四 韩非与法家 【自主梳理】 1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_的中央集权国家。 (2)在社会历史观上,认为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主张_。 2评价:韩非是战国后期法家的集大成者,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_,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第2课 课堂导学,君主专制,变法革新,互为表里,【拓展提升】 1韩非的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1)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是其提出的基本前提。 (2)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是其基本内容。 (3)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相辅相成。其中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 (4)法家思想的实质是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5)法家思想是当时最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理论。,第2课 课堂导学,(6)法家思想被秦国(秦朝)所采用,成为其统治思想。 (7)法家思想过分强调严刑峻法,容易导致阶级矛盾尖锐。 (8)法家的法治思想与现代法治思想不同,现代法治思想是为民主制度服务的。 2韩非的“法治”思想与今天的“法治”思想的区别 现代“法治”思想的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利益,否定任何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韩非的“法治”思想是为了让君主利用法律强化中央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对专制统治者有利,法律是用来镇压人民的。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第2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五 孙膑与兵家 【自主梳理】 孙膑是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他主要受_的影响,同时又广泛地吸收了法家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知识点六 百家争鸣的影响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_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 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_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第2课 课堂导学,孙子兵法,政治理想,变革,第2课 课堂导学,【合作探究】 探究点:百家争鸣 材料一 稷下学宫,因位于齐国都城临淄稷门的附近而得名。稷下学宫在当时成为各国学术文化的一个交流中心,对中国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二 战国时期,思想领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墨、道、法是主要学派。,第2课 课堂导学,请思考: (1)齐国的稷下学宫当时能够成为各国学术文化交流中心的经济、政治、文化原因是什么? 经济:齐国通过改革,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齐国国力强大,政治稳定。思想:统治者重视人才,学术氛围宽松。,第2课 课堂导学,(2)诸子百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拓展提升】 百家争鸣的地位和意义 (1)文化方面: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2)思想解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第2课 课堂导学,(3)政治需要:各派学说为不同阶级和阶层服务,各取所需,有的成为诸侯国改革变法、立国发展的理论基石。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前奏,促进了社会变革的进一步发展。,第2课 课堂导学,第2课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1儒家经典的儿童启蒙读物三字经的第一句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有的儒家学者却持与之相反的观点。这两种观点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孔子、老子 B孟子、荀子 C墨子、荀子 D孟子、韩非 B 解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两者的观点是相反的。故选B项。,第2课 当堂集训,当堂集训,2近来,中国兴起了“光盘行动”的节约运动。其实,早在战国时期某一学派就倡导“节俭”“节用”。该思想流派的创始人是(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 B 解析 墨子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的利益,提倡“节俭”“节用”。故选B项。,第2课 当堂集训,3与孔子的“仁”相比,墨子的“兼爱”更注重( ) A人的善良本性 B倡导重义轻利 C道德的重要 D. 无等级差别的爱 D 解析 孔子的“仁”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有等级差别的爱,墨子的“兼爱”是无等级差别的爱。故选D项。,第2课 当堂集训,4中国古代许多成语出自先秦诸子,下列成语出自韩非子的是 ( ) A舍生取义 B守株待兔 C朝三暮四 D兵贵神速 B 解析 A项出自孟子,B项出自韩非子,C项出自庄子,D项出自孙子兵法。故选B项。,第2课 当堂集训,5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为中国传统文化奠定道德准则和哲学基础的思想流派是( ) A道家、墨家 B儒家、道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道家 B 解析 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准则,道家思想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故选B项。,第2课 当堂集训,6“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异则事异。”这段话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思想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老子的“无为”主张 C 解析 “世异则事异”是论点,而“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是论据,论点体现了法家的改革观。故选C项。,第2课 当堂集训,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3课 课标展示,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课标展示,第3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及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新儒学产生的原因、条件与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三维目标,第3课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第3课 重点难点,【重点】 汉代统治思想的发展及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确立。 【难点】 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重点难点,第3课 教学建议,建议本课用1课时。 (1)教师导入新课。 (2)对于“西汉初的黄老年之学”的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西汉初年的社会、“萧规曹随”等的内容,要求学生归纳出西汉初年社会的特点、黄老之学的内容、特点。 然后教师进行总结,进而把握黄老之学的影响和衰落。,教学建议,第3课 教学建议,(3)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 教师可以先播放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有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兴趣。结合教材有关部分简单地介绍一下汉武帝和董仲舒的生平。 对于董仲舒新儒学体系与先秦儒学的不同之处,可以从董仲舒新儒学体系的来源简单地介绍一下。新儒学体现了新内容,新来源,新色彩等。 关于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三个方面,教师要着重点明一些理解上的难点。一是阐述春秋大一统理论的关键在于统一、集权和君主的权威。二是关于“天人感应”学说,要从两个层次总结: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主权力的有限性。,第3课 教学建议,三纲五常理论在于将等级尊卑关系加以神圣化,以稳定统治秩序。 (4)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教师可以从政治和思想两个方面和积极、消极两个维度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第3课 新课导入,【导入一】 2014年中华泰山封禅大典实景演出再次在泰山上演,成功再现了历史上的盛世王朝“封禅大典”的壮观景象。封禅之仪在“三皇五帝”时便已有之,至秦汉时期已经成为帝王们的盛世大典,唐宋之后,礼仪更加完备。“封”是指在泰山极顶筑圆坛祭天;“禅”是指在泰山前的小山上筑方坛祭地,封禅是古代帝王与天地沟通的方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把皇家与“天”融为一体,将“天”与“地”紧密结合起来始于何时?又是谁率先提出的?让我们走进第3课来追寻答案。,新课导入,第3课 新课导入,【导入二】 这是一幅传统吉祥图案“三纲五常”。三个缸,五个人尝酒。缸与纲,尝与常同音。寓人要有德行礼仪规范。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这是董仲舒为了维护封建专制提出的理论,它是封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的武器。儒家在经历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初的“黄老之学”之后,是如何一跃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第3课 新课导入,三纲五常图,第3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自主梳理】 1背景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黄老思想适应_政策的需要,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2组成:“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3内容:强调“_”,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课堂导学,休养生息,无为而无不为,4影响 (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 (2)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不再适应强化_形势发展的需要。,第3课 课堂导学,中央集权, 知识点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儒家学说经过自我调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_事业。 2思想来源:汉代的儒学是董仲舒依据_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第3课 课堂导学,大一统,公羊春秋,3主要内容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_”学说。他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_。 (2)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而“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则为天经地义、绝对不能改变的“王道之纲”。 4影响 (1)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第3课 课堂导学,天人感应,仁政,(2)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第3课 课堂导学,【合作探究】 探究点: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材料 董仲舒以春秋公羊学的基本观念为核心,通过对儒家、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经典的诠释,将历史哲学、社会政治理想和信仰体系一起囊括在他的天人合一即天道观思想之中,构建了一套系统的儒学理论和核心价值体系,使得先秦天道观和王道理想进一步罩上神圣的光环,“大一统”思想更加凸显了政治化、伦理化意蕴,最终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请思考: 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新儒学有哪些特点。,第3课 课堂导学,第3课 课堂导学,第3课 课堂导学,第3课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第3课 当堂集训,1下列历史关键词与“黄老之学”无关的是( ) A治身、治国 B黄帝、老子 C无为而治 D无所作为 D 解析 黄老之学“无为而治”的含义是无为而无不为,强调的是积极无为。故选D项。,当堂集训,2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提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的观点。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李贽 B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作者强调的是“春秋大一统”,这是董仲舒的观点。故选B项。,第3课 当堂集训,3明史记载:“丁未,帝(崇祯)崩于万岁山,御书衣襟曰:上干天咎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材料反映了崇祯皇帝的政治观是( ) A民贵君轻 B爱无等级差别 C天人感应 D君权至上 C 解析 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及其影响。崇祯皇帝把自己的死因归结为“上干天咎”,这体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中如果人君无道则要受天罚的思想。故选C项。,第3课 当堂集训,4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这句话强调君主应( ) A加强君权 B独尊儒术 C推行教化 D施行仁政 D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君主必须顺应天意,才能实现国家太平。要实现天下太平,君主就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施行仁政。故选D项。,第3课 当堂集训,5有学者评价一位古代皇帝时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统治者,他首次凭借君权的影响力将儒学推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文中的“他”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学推向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故选B项。,第3课 当堂集训,第4课 宋明理学,第4课 宋明理学,第4课 课标展示,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理解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课标展示,第4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和浅显的文字材料,帮助学生弄清宋明理学家的主要思想,比较分析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以图片材料或历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宋明理学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讨论如何看待宋明理学。,三维目标,第4课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第4课 重点难点,【重点】 三教合一、程朱理学的内容、地位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和地位。 【难点】 理学和心学的异同;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重点难点,第4课 教学建议,建议本课用1课时。 (1)教师导入新课。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讨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思想,激发学生学习、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2)与学生一起探讨中国儒学思想的发展过程。要注意结合一 定的社会背景来展开。 (3)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唐宋时期“三教合一”高潮的出现。包括此时佛教、道教兴盛的原因,以及这种局面的出现对儒学造成的影响和唐宋时期儒学者对此的反应。,教学建议,第4课 教学建议,(4)教师接着讲述宋朝理学的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展。首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理学的认识。然后教师重点讲述程朱理学及其博大精深。教师要简单介绍理学大家的生平和学术成就,重点讲述程朱理学的内容及其在几百年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同时还要讲述程朱理学对东亚文化圈形成的巨大影响。 (5)教师讲述陆王心学,首先也可了解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认知程度,然后介绍心学的主要观点、代表作品,指导学生了解心学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6)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比理学的两大流派,并列表总结两者的异同,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第4课 教学建议,(7)教师通过介绍一些事例,如文天祥成仁就义、后世对贞洁观的片面强调等,引入对理学的评价。注意从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进行评价,以树立批判继承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第4课 新课导入,【导入一】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政治上的统治地位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从此儒学便深入中国人的骨髓与血液,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历史的长河滚滚而流,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儒学的权威会不会受到挑战呢?答案是肯定的!儒学的信徒们是如何应对挑战的呢?儒学又如何保持它的主流地位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学说!儒学之所以能够保持它在中国,新课导入,第4课 新课导入,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儒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思想体系。 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宋明理学阶段。理学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将儒家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为什么会兴起?他们的主张有哪些?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宋明理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内容。,第4课 新课导入,【导入二】,第4课 新课导入,行走于中国乡间,偶尔你会在田间或者古老的乡村口看到几座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贞节牌坊。贞节牌坊通常是用来表彰一些丈夫死后永不改嫁或自杀殉情而兴建的牌坊建筑。可以说,每一处牌坊下不是埋葬了一个活泼的生命,至少也埋葬了一个女子数十年的青春。为什么对女人的贞洁这么苛求,这源于中国封建社会“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思想。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辩证看待宋明理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第4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儒学的危机 【自主梳理】 1原因 (1)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以及赤裸裸的恐吓已无法控制人心。 (2)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生的苦难造成人们对宗教的渴求。 2表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课堂导学,3回应: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弘扬_、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第4课 课堂导学,积极入世, 知识点二 程朱理学 【自主梳理】 1主要含义:理学是在宋代确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是儒学在宋明时期的新发展。 2代表人物:程颢、程颐兄弟是北宋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南宋_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3主要内容 (1)世界观:他们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_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第4课 课堂导学,朱熹,哲学,(2)方法论(求理方法):理学家认为,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_”的方法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其最终目的在于融会贯通而明“理”,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 4地位确立:程朱理学在南宋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官方哲学;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_确定了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第4课 课堂导学,格物致知,明初,探究点:朱熹的理学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二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请思考: (1)材料一中,朱熹是如何把天理、社会和个人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世界观的?,第4课 课堂导学,“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必须要遵循的普遍原则。“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完整的理学世界观。,第4课 课堂导学,(2)材料二反映出朱熹主张怎样的“求理方法”?这种方法与我们通常说的“实践出真知”是否相同?为什么? 求理方法:格物致知。不同。“格物致知”是指探究万物来达到“明理”的目的,而并非是对客观规律和真理的探索。实践出真知的“真知”指的是客观规律和真理。,第4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1程朱理学的特点 (1)从本体论的高度探讨宇宙与人生的问题。程朱理学把传统儒学的积极入世思想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 (2)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哲理化和精致化。程朱理学把天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囊括在一个天人关系的哲学理论体系中。 (3)更多吸收了佛道因素,尤其是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4)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理学强调的义理,实质上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第4课 课堂导学,2程朱理学官方化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第4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三 陆王心学 1陆九渊 (1)世界观: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_”,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2)方法论(求理方法):提出“_”以求理的方法。 2王守仁:思想核心是“_”,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人天生具有良知,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第4课 课堂导学,心即理也,发明本心,致良知,【合作探究】 探究点:王守仁的思想主张 材料一 王守仁同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指着山中开花的树问:“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山中树上的花自开自落,同我心有何相关?”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材料二 王守仁曾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地方平叛,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第4课 课堂导学,请思考: (1)材料一中王守仁对“花”与“人心”关系的解释,反映了他的什么观点?你认为他的解释合理吗?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实际是阐述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不合理。,第4课 课堂导学,(2)材料二中“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王守仁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 镇压农民起义容易,去掉人心中的私欲很难。提出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第4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相同点 派别相同:两者都是宋明理学的代表,都属于理学。 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哲学范畴:在哲学上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影响: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第4课 课堂导学,(2)不同点 对“理”的具体认识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外在的,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陆王心学认为“心”即理也,“理”是内在的。 哲学类别不同: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是客观唯心主义思想;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是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认识方法不同: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 地位:程朱理学在明初取得思想界的统治地位;陆王心学没有取得统治地位。,第4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四 理学的影响 1消极:强调_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第4课 课堂导学,三纲五常,【合作探究】 探究点:宋明理学的影响 材料一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理学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材料二 2014年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提到了义利观。“我们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只有义利兼顾才能义利兼得,只有义利平衡才能义利共赢。”,第4课 课堂导学,请思考: (1)依据材料一,概括宋明理学的影响。 积极影响:是中国古代最完备、最精致的理论体系;对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发挥了重要作用。局限性:“存天理,灭人欲”压抑、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重义轻利的思想具有消极影响。,第4课 课堂导学,(2)材料二中习近平是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义利观的?有何现实意义? 继承发展:继承了先秦儒学先义后利的优秀传统,同时又主张义利平衡。现实意义: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义利关系提供了典范;有利于中国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第4课 课堂导学,第4课 总结归纳,总结归纳,第4课 当堂集训,1山西恒山悬空寺是我国现存的唯一一座体现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儒、佛、道“三教合一”的趋势开始出现于( ) A西汉 B东汉 C南北朝 D南宋 C 解析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开始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出现危机。故选C项。,当堂集训,2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佛教进入中国既带来了另一种思维,也迫使中国固有的思想体系不断与佛教互动,终于融合为中国型的思想体系。”符合这一特点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D 解析 宋代儒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理学,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朱熹。故选D项。,第4课 当堂集训,31241年正月,南宋皇帝下诏,规定朱熹与孔子在孔庙中一同受祭祀。这主要是因为朱熹( ) A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思想基础 B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第4课 当堂集训,B 解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故排除A项;C项是董仲舒的贡献;“格物致知”是“明理”的方式和途径,故D项不选。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万物的本原是“天理”,“天理”在人世间的体现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朱熹的理学规范了社会人群的伦理道德,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出现了“朱熹与孔子在孔庙中一同受祭祀”的现象,故选B项。,第4课 当堂集训,4有位宋代的儒学大师,在思想上深信“心”是世界的本原,而要了解宇宙的真相,只须向内探索,不必向外格物穷理。这位儒学大师是( ) A程颢 B朱熹 C陆九渊 D王守仁 C 解析 材料反映该思想家是心学的代表人物,且主张“发明本心”的求理方法,他是陆九渊。故选C项。,第4课 当堂集训,5有学者指出,后代的儒学家从当时的现实利益出发,对孔子思想进行改造。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等。“朱熹的孔子”是指( ) A知行合一 B天人感应 C心即理也 D存天理,灭人欲 D 解析 A项是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陆九渊的主张,D项是朱熹的主张。故选D项。,第4课 当堂集训,6王守仁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 ) 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 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 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 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 A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他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故选A项。,第4课 当堂集训,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5课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第5课 课标展示,1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理解明末清初儒学思想发展的社会背景。,课标展示,第5课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 (1)分析明清之际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概括明清之际思想批判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进行全面评价。了解并掌握经世致用的内容、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了解并掌握“工商皆本”思想产生的背景。了解并掌握批判君主专制的思想内容、影响。 (2)比较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四个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理解历史人物和历史史实的能力。,三维目标,第5课 三维目标,【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情境教学法。用一个书生上京考试的经历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课件或老师的语言描述等再现历史,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与问题下体验历史,解决问题,加深认知。 (2)采用分组讨论方法。鼓励学生分析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讨论分析中理解和感悟思想家的思想,在发言中表现自己,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第5课 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认识进步思想家们反封建思想和经世致用思想,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思想观念。通过对“亡国”、“亡天下”内涵的区分,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第5课 重点难点,【重点】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难点】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产生的社会背景。,重点难点,第5课 教学建议,建议本课用1课时。 (1)教师导入新课。 (2)本课所引用的原始材料比较多,所讲问题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背景复杂,建议教师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资料,弄清一些概念和有关引文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所要探究问题的答案要点。,教学建议,第5课 新课导入,【导入一】 “自督读书”是顾炎武的读书方法。首先,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要求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再次,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自督读书”使顾炎武获取了渊博的知识,同时造就了他崇实的学风。明清之际,以顾炎武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如何引领了当时的进步思潮?这些思潮为当时的思想界带来了哪些生气?他又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就是今天我们这节课要讲述的内容。,新课导入,第5课 新课导入,【导入二】,第5课 新课导入,明万历十二年,湖北麻城龙湖“芝佛寺”住进了一个怪老头,之所以说他怪是因为这老头讲学跟别的先生不一样。别的先生只收男孩,他却男女收在一起教;别人专讲“四书”“五经”,他专教些实用的东西;别人尊孔子为“圣人”,他却说是庸人,气得官老爷和卫道士们骂他是“盗教”“邪教”“异端”。这个怪老头就是明朝第一“思想犯”李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时代,去认识李贽以及继之涌现的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三位思想家,了解明清之际儒学的新发展。,第5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一 “异端”思想家李贽 【自主梳理】 1时代背景 (1)明代晚期,以_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出现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2)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3)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课堂导学,程朱理学,2思想主张 (1)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_是万世之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 (2)提倡个性解放,提倡男女平等。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摇撼了“_”的理论基础。,第5课 课堂导学,孔孟学说,存天理,灭人欲,【合作探究】 探究点:李贽的思想 材料一 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焚书 材料二 余自幼读圣教,不知圣教;尊孔子,不知孔子何自可尊。所谓矮子观场,随人说妍,和声而已。 续焚书 请思考: 材料反映出李贽的什么“异端”思想?,第5课 课堂导学,挑战孔孟学说的正统地位,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李贽认为,人人都有权作出自己的判断。,第5课 课堂导学,【拓展提升】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产生的条件 (1)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阶级因素:工商业者阶层队伍的壮大。 (3)思想因素: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进步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 (4)政治因素:阶级矛盾尖锐,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化。,第5课 课堂导学, 知识点二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自主梳理】 1背景: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猛烈批判_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开创了一股进步思潮。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1)王夫之:强调“理在气中”;在认识论方面宣扬“形、神、物三相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