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说:“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北宋中期,随着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宋神宗在位时期,任用王安石为相,进行了以“理财”为核心的社会改革,使北宋积贫积弱局面得以改善,但后来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变法的精神发生了变化。 (1)宋神宗在怎样的情况下起用了王安石进行变法? (2)为什么人称王安石为“拗相公”? (3)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有何影响?之后,变法有何变化?,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1重点把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作用等基础知识。 2重点理解下列概念:“三冗”、“积贫积弱”、“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市易法”、“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3重点归纳和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4客观认识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古代改革史中的历史地位。 5关于教材中“新法的变质”这一内容,其设计的目的重在说明变法的结局,简单了解即可。,一、背景 1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1)北宋初采取的_措施,使北宋中期出现了“三冗”问题。 (2)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_局面的形成。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后果是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导致连年战败,形成_的局面。 (3)“三冗”、“两积”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危机,革新除弊成为朝野的共识。,(1)加强中央集权 (2)积贫 积弱,2王安石的改革精神 (1)少年立志,要学以致用,为时代和社会肩负责任。 (2)在地方为官时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以后的变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调到中央任职后,上书_,要求“变革天下之弊法”。 (4)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宋仁宗,二、主要内容:核心是富国强兵 1富国之法 (1)青苗法 内容:每年夏秋两收前由_提供钱或粮食低息贷借给农民,收获后农民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作用:限制了_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_。,(1)政府 豪强之家 财政收入,(2)募役法 内容:由州县政府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用来_。 作用: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了政府收入。 (3)其他:理财新法还包括_、均输法、方田均税法、_等。,(2)雇人服役 (3)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2强兵之法 (1)内容 实行“_”措施,精减军队,缩减编制。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2)作用:节省了_,使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取士之法 (1)内容 改革_,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批评“_”制度,选拔人才贯彻_的原则。 (2)作用:为变法选拔了一批人才,推动了变法的进行。,恩荫 择优录用,省兵,军费开支,科举制度,三、新法的局限与变质 1局限 (1)王安石变法损害了_、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然而执行不善,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_攻击新法的借口。 2结果:_死后,太皇太后高氏临朝听政,起用_等,逐步废除了全部新法,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_”。,1.(1)大官僚 (2)反对派 2.宋神宗 司马光 元祐更化,3变质:宋哲宗亲政,逐步恢复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新旧两派斗争激烈。宋徽宗时期,宰相蔡京借恢复新法之名,行聚敛之实,王安石变法原有的精神已经完全改变。 温馨提示:改革的实质就是政治经济利益的再分配,因此也必然遇到阻力。改革要想成功,除了需要变革的决心勇气外,还需要统治者的支持,措施的配套,用人恰当等等。总体来看王安石变法是失败的,但不能因此否定变法。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评价时不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评价,1失败原因 (1)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的既得利益,遭到了激烈的反对。 (2)用人不当和执行不力,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现象,引起民间不满。 (3)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4)宋神宗迫于压力动摇妥协,他去世后反对派最终废除新法。,2评价 (1)变法的进步意义:促进了经济发展,打击了豪强地主,增加了政府收入,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积贫积弱的局面有所改变。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不足: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针对训练,1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影响认识较准确的是( ) A使北宋改变了积贫积弱局面,与辽、西夏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 B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C选拔了大量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D使北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象,解析:本题考查对王安石新法成效的理解,A项“改变了”是错误的看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已;B、C均是其影响的一部分,只有D最全面。 答案:D,试分析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我们可以从这两次改革中得到什么认识?,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 2不同点:背景不同:商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3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而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要最大限度地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针对训练,2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是( )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解析:A项和D项是商鞅变法的特点,B项是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只有富国强兵是二者共同点。 答案:C,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评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的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据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材料2: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使用大、中、小地主代表以及革新派、守旧派等概念,都不能确切地反映当时的客观史实,应该分为官户、乡村上户和坊郭上户(北宋文献中的概念)三个阶层。从出身看,变法派与反变法派分子同属官户客观上,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农民负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三冗”问题,但从流通领域进行了利益分配,将权力收归中央,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应予基本否定。 据王安石变法简论 (1)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 (2)材料1、材料2研究王安石变法,采用的相同方法是什么?结论有何不同?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当如何评价历史上的变法运动。,解析:第(1)问较简单,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经济措施即可,第(2)问应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如材料1中“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材料2中“王安石不应算做是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可判断都是用的阶级分析法、辩证法。第(3)问要通过对(1)(2)问的总结得出评价历史人物的一般方法。 答案:(1)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募役(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方法:阶级(阶段)分析、一分为二。 结论:材料1,基本肯定;材料2,基本否定。 (3)避免简单贴标签,应历史地看问题。,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对变法的评价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在学习中应重点掌握。本题还启发我们对于任何历史现象的评价都要依据当时时代背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进行正确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复杂时局及其措施,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范仲淹)国家专以辞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2:(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2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 (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 点评:本题创设了新情景,考查了王安石变法所面临的复杂的思想路线斗争,突出体现了新高考能力立意的趋向,值得我们思考。通过本题也使我们认识到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一、选择题 1从如下对比表中,得出的信息是( ),A. 北宋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积贫 B“三冗”、“两积”引起社会危机 C养兵、养官巨额费用是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战争耗费及高额赔款是财政危机因素之一,解析:关键在于准确的提炼材料直接体现的信息。从对比表中只能反映出北宋入不敷出,财政危机。 答案:A,2.(2012四川卷)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 ) 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 B. C. 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河北民的内涵。“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中的“官家”指朝廷,“事”是供奉,“夷狄”指辽和西夏。大致意思是:边境百姓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成果全都上缴朝廷,然后供奉给辽和西夏。这里,既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也点明其缘由是“官家事夷狄”,从而讽刺了北宋王朝苟安的屈辱行为,故正确。“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句中,“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里诗人将国富兵强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唐代治世的向往,故中的“赞美”一说违背史实。至于冗官冗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排除。本题选择D项。 答案:D,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有( ) 青苗法 募役法 将兵法 市易法 A B C 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王安石变法理财方面的具体措施,理财方面的具体措施有: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不包括将兵法。 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