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成才之路 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 必修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专 题 七,第3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专 题 七,这是师东先生创作的一幅漫画,时间大约是在2007年的4月23日以后,也就是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因心脏病突然去世之后。整个漫画由左右两部分组成。左边漫画展现的是叶利钦“终止”苏联。一座简单的纪念碑,上面的五星是苏联的象征,下面的碑铭上写着“苏联,19221991”,其中“1991”的字样刚刚刻完,而完成这个雕刻的正是叶利钦,他的手中还拿着“作案”的工具锤子和凿子;右边的漫画也是一座小型的纪念碑,上面的头像是叶利钦自己,下面是叶利钦的生卒年月字样“叶利钦,19312007”。 你知道面对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苏联进行了哪些改革,苏联又是如何一步步被变成“历史”的吗?,本课主要讲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一、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_的弊端日益显现。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问题暴露,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增无减。 (2)可能性: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改革提供了契机;赫鲁晓夫感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弊病,尝试改革。,斯大林模式,2内容:,自主权,开垦荒地,冒进思想,独立自主,斯大林,3.评价: (1)开创性: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_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体制。 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的突破口和重点,工业改革侧重于管理体制,政治改革具有“以新的个人崇拜取代旧的个人崇拜”的特点。,二、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将重点放在_上,推行“_”,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 2成效: (1)前期: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_大为增强。 (2)后期:20世纪70年代后,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放慢改革步伐,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困境。,工业,新经济体制,综合国力,1.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没有科学理论作指导,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没有从根本上纠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致使苏联的政治经济问题积重难返。,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目的: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_地位。 2内容: (1)经济方面 改革初期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_”。 重视_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试图以_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超级大国,加速发展战略,科技进步,经济管理,(2)政治方面 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代替“_”;纵容自由化思想。 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从根本上动摇了苏共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3结果: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国家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_愈演愈烈。,科学社会主义,多党制,民族分裂运动,戈尔巴乔夫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但是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四、苏联解体 1开始:1991年8月,将苏联改名为“_”,使苏联变成松散的邦联。 2加速:“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3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_。 4消失:_年12月26日,“苏联”被宣布正式停止存在。,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阿拉木图宣言,1991,2.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哪些? 苏联解体原因: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政策上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史料】 20世纪5080年代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材料二 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虽然拥有世界最多的耕地并实现了机械化,但粮食连年歉收并且不得不花稀缺的外汇大量进口粮食。 勃列日涅夫时代:丧失改革良机 丧失人民最后的信任,材料三 中国市场化改革已经进行了27年(目前)中国的国情已经和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前的情形极为相似,即生产相对过剩和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在这种形势下,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对农村采取投入倾斜政策:增加水利设施建设减轻农民负担和增加农民消费将发挥长效作用,不仅有助于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矛盾,而且能够缓解工业化产能过剩的现象,这恰恰是罗斯福新政的精髓。 钱敏泽中国式的罗斯福新政,【问题】 (1)从材料一看,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对苏联经济的作用如何?20世纪80年代初,苏联经济状况如何?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勃列日涅夫时期“粮食连年歉收”的历史根源。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当前中国对农村采取“倾斜政策”借鉴了罗斯福新政中哪些政策的精髓。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提示】 (1)作用:在一段时期内有一定效果,但长期而言都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失败的境地,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经济存在的问题。状况:苏联GDP平均为负增长,横向比较,低于世界水平,纵向比较,也是苏联经济史上的“低谷”,苏联经济已陷入危机边缘。 (2)历史根源: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3)精髓:兴办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4)启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农业政策必须符合国情;必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比较苏联三位领导人的社会主义改革,(2015吉林四平市期末)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了,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答案】 D 【解析】 考查戈尔巴乔夫改革。“剥光为止”说明苏联这位领导人把苏联原来的社会通过改革给改没了,即苏联丧失了社会主义政权,故选D。,1“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材料说明( ) A个人崇拜愈演愈烈 B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效 C赫鲁晓夫的功绩高于斯大林 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赞美 【答案】 A,【解析】 从材料中的“溢美”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登频率,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对照备选项,B项说法有误,C、D两项不符合史实,可以判断选择A项。,2(2015江西上高二中月考)“阴谋家的帽子刚脱,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送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这是对苏联一位政治家的评价,这位政治家的“蛮干”主要表现在( ) A开展种植玉米运动 B实行余粮收集制 C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 D实施经济“加速发展战略” 【答案】 A,【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赫鲁晓夫在改革中试图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但是其经济改革失败,缺乏实事求是的作风和科学理论的指导开展种植玉米运动。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3下面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经济成就表 上表反映了( ) A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收到一定效果 B改革突破了斯大林体制的束缚 C改革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D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案】 A 【解析】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A项正确。但其改革仍是对原有体制的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反映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史实,时间不符。,4有人曾把20世纪80年代末的某大国比喻为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当时的“船长”很不称职,缺乏应有的胆略和能力,仓促应对,危难关头,“船长”竟弃船而逃,使得这个大国走向衰败。对此解释错误的是( ) A“满载军火”讽喻该大国大搞军备竞赛 B“方向不明”是由于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C“船长”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D“船长”是该大国走向衰败的祸首根源 【答案】 D,【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的能力。题干中的“船长”应为戈尔巴乔夫,苏联走向衰败的历史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长期存在。D项过分夸大一个人在历史剧变中的作用,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5(2015江西上高二中月考)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1991年12月25日辞职时发表的电视演说里谈到:“所有局部的改革(已为数不少)均先后以失败而告终。”这些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 ) A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B与美国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C历次改革在政策上缺乏延续性 D历任国家领导人专断独行,政治生活僵化,【答案】 A 【解析】 苏联的改革在戈尔巴乔夫之前就没有打开局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指导思想上尚未摆脱传统观念和僵化模式的束缚,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小修小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