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 谭嗣同,一、法令出一皇帝制度的确立,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经用这 样的话形容秦代的皇帝制度:“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1、创立:秦始皇开始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为历代继承,2、特点:皇帝具有天下独尊的地位,皇权至高无上。,3、影响: 君主专制政体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的理念,往往影响 着政治决策,政治成为一个人的政治。 后来历代官僚体制虽有所变化,但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 基本原则。 君臣关系,实质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皇帝的思索,1、如何防止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2、如何防止地方权力过大威胁中央,形成割据势力?,3、如何选拔官吏帮助自己管理天下?,4、如何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好了歌 人人说做皇帝好,其实皇帝也苦恼; 忠奸难辩睡不好,后宫争宠吃不消; 要是官吏选不好,贪污腐败治不了; 最怕地方造反了,身家性命也难保。,自秦以后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简表,二、君权与相权,1、原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丞相权力过大 威胁皇权。),(1)汉朝削弱相权的措施:,中朝:针对“外朝”而言,指由皇帝的亲信左右、侍中、尚书等组成的参谋、决策机构。 外朝:是指有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官组成的官僚机构。,2、措施,1)汉武帝频繁更换丞相(治标),2)中朝制度(治本),执行,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2)唐朝削弱相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政事堂,决策,审议,特点: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分工、合作,监督、牵制;保证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枢密院,参知政事 副 相,三司使,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宰相职,长官枢密使,低于宰相,皇帝,二 府,机构,职能,官职及权利,中书门下,最高军政机构,削弱宰相权利 皇帝总揽大权,(3)宋代削弱相权的措施,分军权,分行政权,分财权,3、调整相权的目的:防范宰相擅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补政事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4、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中写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经验,防止滥用权力的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三、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秦代: 西汉: 唐代: 宋朝: 元代: 清代:,中央上:御史大夫 地方上:郡设监御史,中央上:御史大夫 地方上:州部设刺史(十三个监察区域),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按。,都察院集行政监察、司法检察和财政审计一体的国家最高监察机关。,1、演变,2、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1)积极: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止腐败、有利于政治清明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2)消极:,专制制度本质决定其效能有限.,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四、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1.世官制:贵族子弟世袭官位(主要在秦朝以前实行),2.察举制,(1)概念:官吏察访(察),向中央推荐(举),(2)创立:汉武帝,(3)演变(魏晋南北朝):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制) ,出身门第成为选官实际标准,被世家大族垄断,(4)评价:积极:在当时看来比较完善。 消极: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3.科举制,(1)概念:考试选官的制度,(2)创立:隋朝,(3)演变:唐宋发展完善,明清八股取士,(4)评价:,利,a.破除士族垄断;,e.吸引人才,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b.保证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c.促成社会读书风尚,益于形成重学风气;,d.比较公平,有合理性;,弊,a.考试内容仅限儒学;,b.八股取士摧残人才,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c.易被最高掌权者控制。,选官制度变化表,4、建立选官制度的目的,强化专制统治,重视集纳人才以充实执政集团,提高行政效率。,2011年陕西卷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10分),(1)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原因: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10分),五、地方行政机制,1、秦汉-明清地方行政的设置概况,秦朝,汉末魏晋,唐朝,宋朝,元朝,郡,道,路,行省,州,州,县,县,县,州,郡,县,路,州,县,明朝,清朝,承宣布政使司,府,县,省,道,府,县,府,目的:,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统治。,2.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度,常设地方行政机构:,十个行中书省,单列的行政区划,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3、元代中央对地方的节制措施:,政治、军事、财政权力节制;定期觐见述职制度;监察制度;省官互迁制度。,4、行省设置的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巩固和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有极大意义.,小 结,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 (2)中央对地方的集权不断加强,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的效能十分有限。,元代的行省,蒙古:,东北:,云贵:,台湾:,岭北行省,辽阳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检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