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的各种名字final.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819652 上传时间:2019-11-07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1.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茶的各种名字final.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茶的各种名字final.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茶的各种名字final.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茶的各种名字,荼 槚(ji) 茗 荈(chun ) 蔎 皋芦 瓜芦 水厄 其它,荼,第一个含义,苦菜。 尔雅释草第十三,“荼,苦菜”。苦菜为田野自生之多年生草本,菊科。 诗经国风邶国之谷风有“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诗经国风豳(bn )国之七月有“采荼樗(ch)薪”。 诗经大雅绵有“堇荼如饴”. 一般都认为上述诗中之“荼”是指苦菜。,三国吴国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记苦菜的特征是:生长在山田或沼泽中,经霜之后味甜而脆。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十七“苦菜”条记:初春时生苗,茎中空,折断时会流出白汁,开黄花和野菊相似,其种子附生白毛,能随风飘扬。 苦菜是荼的本义,其味苦,经霜后味转甜,故有“其甘如荠”、“堇茶如饴”。,第二个含义,茅秀。 东汉郑玄周官注云:“荼,茅秀”,茅秀是芽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 诗经国风郑国之出其东门有“有女如荼”,成语有“如火如荼”。 上述之荼一般认为是指白色的茅秀。 茅秀是荼的引伸义,因苦菜的种子附生白芒,进而由苦菜白芒引伸为茅草之“茅秀”。,茶具苦涩味,所以,便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这是唐代以前用的最多的一个字。,槚,槚,又作榎。 说文解字:“槚,楸也。”“楸,梓也。”按照说文,槚即楸即梓。 埤雅:“楸梧早晚,故楸谓之秋。楸,美木也。”则楸早在早秋落叶,故音秋,是一种质地美好的树木。 通志:“梓与楸相似。“韵会:“楸与梓本同末异。“陆玑毛诗草木鸟兽鱼疏:“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 埤雅:“梓为百木长,故呼梓为木王。“,茗,茗,古通萌。说文解字:“萌,草木芽也,从草明声。“芽,萌也,从草牙声。“,茗、萌本义是指草木的嫩芽。茶树的嫩芽当然可称茶茗。后来茗、萌、芽分工,以茗专指茶(茶)嫩芽,所以,徐铉校定说文解字时补:“茗,茶芽也。从草名声。“ 茗何时由草木之芽演变而专指茶芽?旧题汉东方朔著,晋张华注神异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 晋郭璞尔雅“槚,苦茶”注云:“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茶。”唐前饮茶往往是生煮羹饮,因此,年初正、二月采的是上年生的老叶,三、四月采的才是当年的新茶,所以晚采的反面是“茗”。 以茗专指茶芽,当在汉晋之时。茗由专指茶芽进一步又泛指茶,沿用至尽。,荈,陆羽茶经“五之煮“载:“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陆德明经典释文尔雅音义:“荈、荼、茗,其实一也。“魏王花木志:“荼,叶似栀子,可煮为饮。其老叶谓之荈,嫩叶谓之茗。“ 南朝梁人顾野王玉篇:“荈,尺*切,茶叶老者。“综上所述,荈是指粗老茶叶,因而苦涩味较重,所以茶经称“不甘而苦,荈也。“,茶经“七之事”引司马相如凡将篇中有“荈诧”。 荈不像、槚、荼等字是借指茶,只有茶一种含义,所以,凡将篇中的“荈”指茶是可能的。 荈为茶的可靠记载见于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荼荈以代酒”,荼荈代酒,荈应是茶饮料。 晋杜育作荈赋,五代宋初人陶谷清异录中有“荈茗部”。 “荈”字除指茶外没有其他意义,可能是在“茶”字出现之前的茶的专有名字,但南北朝后就很少使用了。,蔎,说文解字:“蔎 ,香草也,从草设声。“段玉裁注云:“香草当作草香。“ 设本义是指香草或草香。因茶具香味,故用蔎借指茶。西汉杨雄方言论:“蜀西南人谓茶曰蔎 。“ 但以蔎指茶仅蜀西南这样用,应属方言用法,古籍仅此一见。,皋芦,东晋裴渊广州记称:“西平县出皋芦,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瓜芦,东汉桐君录称:“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通夜不眠。”,水厄,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称茶为水厄。 温庭筠采延录:“晋时蒙好茶,人过车饮之,士大夫甚以为苦,每欲饮,蒙必云;今日有厄”。洛阳伽蓝记载:“魏彭城王勰见刘镐慕王肃,专习茗饮,谓镐日:卿好苍水厄,不好王侯珍,如海上有逐臭之夫,里内有效颦之妇,以卿言之,即是也。”可知在南北朝时,“水厄”二字已成为“茶”的代用语。,苦菜,诗经:“堇茶如饴,皆苦菜也。” 许慎说文:“茶苦菜也。 ” 梁代陶弘景以茶作苦菜。,其他,姹、选、过罗、物罗 别称,美称:不夜候,清友,余甘氏(子)、涤烦子,一物多名以及其间夹杂的一名多物的现象,造成许多不便。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章,辑录了中唐以前几乎全部的茶资料,经统计,荼(含苦荼)25则,荼茗3则,荼荈4则,茗11则,槚2则,荈诧3则,设1则。荼、苦荼、荼茗、荼荈共32则,约占总茶事的70%。槚、蔎都是偶见,茗、荈也较茶为少见。况茗是荼芽,荈是荼老叶,荼、茗、荈,其实是一。,茶经中采用开元文字音义的用法,一律改为茶字,直至中唐以后,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而沿用至今。,茶名的演变,荼, 公元前5世纪 到前2世纪,槚、蔎、茗、荈等 公元前2世纪 至公元7世纪,茶 公元7世纪至今,China的新解,西方人把“中国”称为“china”,旧时曾音译为“支那”。通常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瓷”在西方久负盛名,西方人便以“瓷”指代中国,而china一词则是“瓷”的英语译音。然而,藏语言学家王晓松却另有新解:china并非“瓷”的英译,而是源于藏语对“茶”的称谓。,据王晓松考证,茶马古道不仅把汉藏两族紧紧地维系在一起,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可以说,西方人对东方中国的认识,首先是经由这条茶马古道开始的。王晓松说,中国在西方被称作china,研究者多以为其称来自汉语“瓷”的对音。但实际上,因为青藏高原上早在上千年前就开通了这条绵延万里的茶马古道,茶叶经由西藏传入西方要比瓷器经由“丝绸之路”传入西方早得多,因此,china一词更有可能源于“茶”而非“瓷”。,早在上世纪上半叶,我国著名古史学家任乃强先生就曾提出过china一词也有可能来源于西方人对“茶”的音译的观点。王晓松经过对茶马古道的深入考察研究,从藏语言学和汉藏文化交流的新视觉,印证了china一词确实渊源于“茶”,而且,还极有可能是藏语对“茶”的称谓直接影响了西方人对中国的称呼。他说,藏语中“茶”发音为“甲”,到藏族兄弟家中作客,主人会一遍又一遍殷切地招呼你“甲统”,就是“请喝茶”的意思。为什么藏语会称“茶”为“甲”呢?其实也是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因为在古汉语中,“茶”曾被称为“木贾”。茶马古道对汉藏兄弟民族同生共存的意义究竟有多大,可能人们已很难想象。直到今天,藏语仍把汉族同胞叫做“甲米”,意即“产茶或贩茶的人”,而祖国内地则被藏族同胞称为“甲拉”,意即“生产茶叶的地方”。,而自滇入藏和自川入藏的茶马古道,又从青藏高原延伸至印度、尼泊尔直至西方,茶由此成为西方人十分喜爱的饮品。西方人追寻茶从哪里来,供给他们茶的印度人、尼泊尔人、波斯人自然会依据藏族人的称谓,告诉他们来自“甲拉”,于是,西方人也跟着把茶叶的故乡中国称作了china。“这是极有可能的。”王晓松说:“因为甲拉一词的发音与今天的china已经非常接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