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走向高考 地理,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湘教版 高考总复习,第三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必 修 一,第一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三单元,滚动检查反馈,基础知识整合,考试大纲解读,高频考点梳理,图表技能培养,课堂同步演练,2,3,4,5,6,1,课 时 作 业,7,(2014安徽亳州高三一模)读“我国某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季节变化曲线图”,该地区年降水量为682 mm,可能蒸发量为1 802 mm。读图完成12题。,1该地区最干燥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2该地区的河流( ) A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B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C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有夏、秋两个汛期,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图示以5月份为中心的春季降水量很少,但蒸发量很大,说明最干燥。第2题,根据该地区的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可知,该地区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流量随雨水的多少而变化;夏季降水较多,径流量较大,形成夏汛,冬季降水少,径流量小,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下图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的关系。A、B、C表示三大类岩石,甲、乙、丙、丁表示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箭头a、b、c、d表示岩石圈与水循环各环节的作用。读图回答34题。,3A、B、C中,其形成与水循环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 C海陆间循环 A B C D,4若乙表示水汽输送,则a,b、c、d和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相符的是( ) a四川盆地多夜雨 b云贵高原地表崎岖 c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d长江三角洲的形成 A B C D,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岩石圈中A为岩浆岩,B为变质岩,C为沉积岩,沉积岩的形成既参与了陆地内循环,又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第4题,结合图示内容分析可知,甲,乙、丙、丁分别表示水循环环节中的大气降水、水汽输送、蒸发、径流,a表示地形对水汽输送的作用,b表示河流对地貌形成的作用,c表示地形对大气降水的影响,d表示地貌对径流的影响。所以b与云贵高原地表崎岖的成因相符,c与东非高原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相符。,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命出现以前_演化过程 生命出现以后_演化极其活跃,化学,生物,(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两次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_和_。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_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如_增强。 (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_,防止过度的_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自然资源,温室效应,自然规律,开发活动,二、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是_ 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_。 (3)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_的改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整体环境,4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与其他地理要素的关系为例),物质基础,物理性状,水热状况,性质与强度,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有机物质,土壤肥力,温度、降水和湿度,垂直气候,植被,理化性质,快,慢,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太阳辐射,温度,蒸发量,水分,“温带气温低,分解慢,土壤层厚度比热带地区大”。这一说法正确吗?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思考:从寒冷的苔原带到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带,随着温度、降水、蒸发以及不同植被生产力的变化,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加强,有机残体归还逐渐增多,风化壳逐渐加厚,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一般比温带和寒带地区大得多。,5意义: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指导人类综合利用_、修复_和改善环境质量。,自然资源,生态系统,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及环境变迁对生物灭绝的影响,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地质历史上的生物演化、生物灭绝说明了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整体环境演变的影响。重点是掌握三条线索和两个时期。三条线索:(1)地质年代的时间先后关系: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2)动物界的演化顺序:原始生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3)植物界的演化顺序:藻类植物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两个时期:古生代末期以三叶虫为代表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大规模灭绝;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归纳总结,古生代的石炭纪到二叠纪是地质历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代,可以推知当时环境特点为( ) A气候干燥、冷热多变 B藻类植物繁盛 C全球气候分异明显 D气候湿润、森林密布,答案:D 解析:石炭二叠纪时大量孢子植物繁殖发展,如鳞木、芦木、封印木、大羽羊齿等,并形成万木参天、森林密布的地理环境。,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荒漠景观。如下图所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图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后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可用六个字来理解记忆,即“关联性”和“制约性”。“关联性”就是指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程;“制约性”就是指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改变,以及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其他区域。,方法技巧,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1)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 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 (2)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 ) 耕地面积不断增加 水库面积增加 经济林面积增大 灌溉面积增加 A B C D,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和19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2)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作用。,例: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回答(1)(3)题。,(1)判断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土壤水增多 库区蒸发量增大 蒸腾加强 植被覆盖率增大 A B C D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 土壤肥力下降 产生土壤盐碱化 洪涝灾害加剧 渔业产量下降 三角洲面积扩大 A B C D,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题 解题思路:第(1)题,修建水库后,土壤水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大,库区蒸发量增大,植物蒸腾作用加强,会使库区周围的降水增多。第(2)题,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第(3)题,阿斯旺大坝建成之后,拦截大量泥沙,洪涝灾害减轻;河口地带,随着泥沙淤积的减少,土壤肥力下降;输入河口地带的营养物质减少,饵料减少,渔业产量下降;海水的入侵导致土壤的盐碱化,海水的侵蚀也会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小。 答案:(1)C (2)A (3)D,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关联示意图是指一种运用文字框图和箭头、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各地理事物间相互联系或结构特征及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关联示意图通常借助带箭头的线段将有关地理事物的形成、内部结构、外部特征、发展趋势等要素联系起来。它一方面从整体的角度来构建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特征。,知识链接,有的关联示意图会留几个空框要求同学们填空或选择填空,在推理时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当已知条件逐渐增多时,再推理其他空白处的内容就相对容易了。判读关联图时一定要在完成了各框内容之后,利用所掌握的概念、原理、分布规律等将所填内容验证一遍,确保其正确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