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十六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41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从性质上说,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从过程上说,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 决定 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从时间上说,社会意识有时会 落后于 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从性质上说,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 阻碍 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 性质 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 最革命 、 最活跃 的因素。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 反作用 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 适合 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 推动 作用;反之,则起 阻碍 作用。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表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反作用 于经济基础。 (1)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 促进 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则会 阻碍 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当上层建筑为 先进的 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推动 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体现了两者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的规律。 提示: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而上层建筑既包括制度和设施等社会存在的内容,也包括意识形态等社会意识的内容。,四、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前进的 、 上升的 ,发展的过程是 曲折的 。 2.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运动 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3.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 (1)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 的矛盾。这一矛盾是 非对抗性的 矛盾。 (2)解决方式:通过社会主义的 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改革 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 推动 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人民群众是社会 物质财富 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 精神财富 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 决定力量 。 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 解放 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3)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考点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要点归纳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最主要的内容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方式。 (2)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2.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的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把这种反作用,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4)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不是矛盾的。图示如下:,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为什么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社会生活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历史的发源地,没有物质生产活动,人类也就无法生存。由于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物质生产水平就不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就不同,从而形成的社会意识也就不同。不同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及其在这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客观经济关系决定的。,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易错辨析 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辨析】 并不是所有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命题探究 命题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典例1 (2016江苏常州一中检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为“土豪”添加新的释义:“旧时地方上的豪强,即农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地主,今也指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这一释义体现了( )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社会意识在不同程度上带有阶级性 D.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项错误;不是所有社会意识都有阶级性,C项说法片面;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词典中新添的释义是对现实存在的反映,体现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A项正确。 【参考答案】 A,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命题点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典例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唯物史观依据在于 ( )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 历史发展离不开先进意识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 B. C.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及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就是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先进社会意识,其建设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入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建设有利于巩固我国的经济基础,入选。与题意不符;先进意识对历史发展具有指导作用,夸大了先进意识的作用。 【参考答案】 A,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1.(2015河南实验中学质检)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党在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决策。党做出这一决策的理论依据是 ( ) A.社会意识要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B.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充满着复杂的各种形式的矛盾 C.意识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D.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发展基本规律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实践能把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C项表述错误;新形势推进新决策体现了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不符合题意。,A,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2.近年来,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此,我国政府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水污染防治法),规范取水许可管理,完善水资源综合规划,深化水价改革,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推动了饮水安全、节水改造等民生水利工程建设。 请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水资源利用中的民生问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要求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解决这一问题。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科学发展观和水污染防治法是正确的社会意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采取一系列措施,能够有效推动民生水利工程建设。,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考点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要点归纳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而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2.社会基本矛盾及基本规律,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1)人类社会两对基本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平列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是一切矛盾的物质根源。这一矛盾是生产方式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也是包括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在内的整个社会形态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要服从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2)区分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社会发展的主体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易错辨析 1.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两个根本不同的问题 【辨析】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人类社会发展的两条基本规律是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二者在本质内容上是一致的。 2.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相同的 【辨析】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基本矛盾同主要矛盾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命题探究 命题点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典例1 (2016江苏苏州中学质检)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有诗云:琴棋书画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般般皆交付,柴米油盐酱醋茶。下列名句与这一古诗所蕴涵的哲学道理相似相通的有 ( )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先使民“富之”,然后才能“教之” 人们首先要进行物质生产,然后才能从事艺术、宗教等等 A. B. C.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物质生活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反映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古诗包含的哲理不符;都包含了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入选。 【参考答案】 C,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命题点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 典例2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以通过转让、出租等方式依法进行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步伐。从唯物史观看,以土地流转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体现了 (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主观与客观要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律。C项属于唯物论内容,不选;土地流转有利于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巩固所有制结构,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实现,这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要求,A项符合题意;B、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参考答案】 A,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命题点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典例3 (2015新课标全国卷)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从唯物史观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 ( )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上层建筑改革的必然要求 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由自发到自觉转变的标志 我国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由不适应走向适应的标志 A. B. C. D.,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举措,但不是标志性的行为,都不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是正确处理社会基本矛盾的体现,有助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入选。 【参考答案】 A,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1.(2016浙江邵兴春晖中学检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经过30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个个令人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题干中“根本动力”指向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项正确。,D,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2.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有 ( ) 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状况 生产方式变革决定社会性质的变化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 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革的相关知识。上层建筑只有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的过程体现了生产关系只有适合生产力状况才能发展,入选;农村改革带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现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入选。,A,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3.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着,之所以进行政府机构改革,是因为 (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题干中的“政府机构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调整,其目的是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状况,B项正确。A、C两项与题意无关;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D项错误。,B,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考点三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要点归纳 1.社会历史发展的实现方式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实现途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改革实现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2.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之间的关系,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易错辨析 阶级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动力 【辨析】 在阶级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即通过改革实现的。但不论在什么社会,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命题探究 命题点1:社会发展的趋势 典例1 (2016浙江宁波效实中学质检)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这段话揭示了 ( ) A.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多变的 B.社会历史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C.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D.人类社会的矛盾永远不会解决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趋势。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表明社会历史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C项说法符合题意。规律不具有多变性,A项说法错误;B项说法正确,但与题意无关;人类社会在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向前发展,D项说法错误。 【参考答案】 C,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命题点2:改革 典例2 (2012天津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2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来,我国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优势结合起来,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注:表中的“中央企业”指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土地、收藏品等)获得的收入。,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20年来,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也取得可喜的进步。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原理阐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解题思路】本题设问视角宽泛,考生要牢牢抓住“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一关键句,以寻找教材中对应的知识。“经济体制改革”对应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对应了上层建筑的调整;另外,改革也是一种辩证否定,基于这些认识,组织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通过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就是改变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上层建筑中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环节和方面,使之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最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全面进步。2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就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体现。,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1.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这就要求在该阶段尤其要注重 ( ) A.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 B.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C.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D.变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环节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社会结构平衡难度加大的阶段”启发我们要调整经济结构,以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B项符合题意。,B,考点二,考点三,考点一,考点四,2.(2015四川绵阳中学期末检测)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并对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了部署。主要有6个方面: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中还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试运用“社会发展的规律”相关知识,谈谈对我国全面启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有利于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启动经济体制改革能够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增添活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考点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要点归纳 1.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推动物质生产发展的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他们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他们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3.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依据 第一,从政治生活看,是由党和国家性质决定的;第二,从认识论角度看,与实践第一的观点一致;第三,从唯物史观看,是由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易错辨析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辨析】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指在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中,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观点是灵魂,群众路线是对群众观点的具体落实,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命题探究 命题点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典例1 (2013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唯物史观看,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是因为( )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劳动贡献是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程度的根本尺度 劳动群众能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创造历史 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致的 A. B. C. D.,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劳动的作用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错误,贡献是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错误,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尊重劳动和劳动群众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都入选。故选B项。 【参考答案】 B,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命题点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典例2 (2013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从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从唯物史观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 ) 是顺应群众期盼、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 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教育的重要形式 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举措 以宣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为根本目的 A. B. C. 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错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了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举措,符合题意;该活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错误。故选C项。 【参考答案】 C,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1.(2016武汉华中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质检)“十三五”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努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造福于民。其世界观依据是 ( ) A.政党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B.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的基本要求 C.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工作方法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解析】本题考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A项错误;B、C两项属于方法论,不选。D项符合题意。,D,考点二,考点一,考点三,考点四,2.(2012广东高考)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 )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接地气”“两腿泥”都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也说明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符合题意;在材料中未体现。,A,以劳动托起中国梦 热点材料 2015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因此,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始终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汇聚强大正能量。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来自于伟大的人民。我们一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热点分析 【问题1】 结合材料,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阐释劳动的重要意义。 【分析】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 【问题2】 结合材料,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劳动及劳动者的重要性。 【分析】 (1)物质资料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创造。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始终重视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命题预测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指出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这引发了某中学一时政社团成员的热议。他们以“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为主题搜集资料,发表看法,请你参与其中。 社员甲:“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既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辟概括,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中能读出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风尚。要让这种观念蔚然成风,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1)请你结合社员甲的发言,运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知识,分析上述劳动观念产生的积极影响。另外,就如何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说明经济依据。 社员乙:只有初中文化的窦铁成通过刻苦学习成为电力高级技师和知识型工人,不仅创造多项专利,所带的徒弟更是在许多工程项目中挑起大梁。所以我认为,只要努力奋斗、辛勤劳动,人生一定精彩。 (2)请运用“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评析社员乙的观点,并指出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1)影响:弘扬了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完成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有利于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议:示例一: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依据:维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提高劳动者收入,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示例二: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工程。依据:维护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提高劳动者素质,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生产力发展。 示例三:健全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劳动、技术等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劳动、技术等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增加劳动者收入、推动经济发展。,(2)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窦铁成的例子也印证了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努力奋斗和辛勤劳动。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是不可能的。社员乙的观点割裂了社会与人的内在关系,没有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1.(2015新课标全国卷)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从唯物史观看,这是因为 ( ) 文艺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 文艺的发展取决于文艺创作方法的创新 文艺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的形式与风格是统一的 文艺是反映并服务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材料中的“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体现出文艺创作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符合题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扎根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符合题意;不属于唯物史观知识,故排除。,B,2.(2015海南高考)马克思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对这一论断理解正确的是 ( ) 劳动是人特有的实践活动和存在方式 人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 生产工具决定人类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生产方式决定于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表述错误;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不是由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决定,表述错误。材料中“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体现了劳动的重要性,入选;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入选。,A,3.(2014江苏高考)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创新设计”起着重要作用。以奔驰、通用、波音、西门子等为代表的汽车飞机、电力电器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以英特尔、微软、苹果、联想等为代表的芯片、软件、智能终端设计,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这说明 ( ) A.创新推动社会制度的发展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C.创新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创新设计”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创新设计引领了现代交通和电气化社会,造就了信息网络社会的生活方式,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项正确。A、C两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B项在材料中未体现。,D,4.(2013江苏高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中国人民的跨世纪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这是因为 ( )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借鉴 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A. B. C. D. 【解析】题干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从生活与哲学角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正确;从文化生活角度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正确;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题干中没有涉及各种思想文化,不选。故选B项。,B,5.(2013四川高考)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 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须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 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的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 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调整上层建筑,进行机构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发展社区自治,培育社会组织,推动社会进步。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民服务,实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