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0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1798925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70 大小:4.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0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0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0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考点34 神经调节,考点35 体液调节,专题10 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考点37 免疫调节,考点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法1 关于内环境的相关判断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应试基础必备,1内环境的成分 (1)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 人和动物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内环境。,(3)内环境的成分 血浆的主要成分:如图所示,,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构成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即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淋巴只能来自于组织液,并成为血浆的一部分,但血浆不能转化成淋巴。,(血浆中90%是水,无机盐约占1%,蛋白质占7%9%。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也有不同,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的主要区别是前两者蛋白质含量很少。,应试基础必备,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1)溶液渗透压 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2)酸碱度 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 维持酸碱平衡的因素:存在酸碱缓冲对,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血浆pH调节的过程如图所示:,(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也是37 左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3内环境的生理作用 内环境是细胞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与体内各系统间发生密不可分的功能联系。,4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1)概念及实质 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实质: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 (2)稳态的调节机制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及失调的表现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a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b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c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内环境稳态失调的表现 血糖平衡失调导致低血糖、糖尿病等;pH失调导致酸中毒、碱中毒;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导致细胞形态、功能异常;体温失调导致发热、中暑等。,返回考点目录,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高考考法突破,考法1 有关内环境的相关判断及内环境稳态的维持,角度1 内环境化学成分的判断 1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于内环境成分。 (1)血液运送的气体及各种营养物质:如O2、水、蛋白质、脂质、氨基酸、维生素、葡萄糖、核苷酸、无机盐等。 (2)血液运送的各种代谢废物:如CO2、尿素、尿酸、氨等。 (3)血液运送的各种功能性物质:如激素、血浆蛋白等。 (4)组织液中的各种功能性物质:如神经递质等。,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2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 (1)细胞内及细胞膜上的成分(不分泌出细胞):如血红蛋白、载体蛋白、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呼吸酶、H2O2酶以及DNA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等。 (2)细胞外直接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尿液、原尿、消化液、泪液、汗液等)。,角度2 内环境中发生的生理过程的判断 1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血浆pH的调节;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 2体内所有细胞直接获取营养物质的场所:都是内环境,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 3代谢废物首先到达的场所:组织液。代谢废物包括CO2、尿素、多余的H2O和无机盐。,高考考法突破,角度3 体内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的判断,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角度4 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相关图形的分析与判断,2拓展:由内环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归纳组织水肿的原因。 (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 (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血浆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 (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 (4)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 度降低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 (5)肾小球肾炎,导致血浆蛋白透出而流失。,角度5 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示分析,(1)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人体与此直接相关的四大系统是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 消化系统负责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循环系统负责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的运输。 呼吸系统排出CO2和少量H2O(以气体形式)。 泌尿系统排出尿素、H2O和无机盐;皮肤排出部分H2O、无机盐和尿素。,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角度6 内环境稳态的维持 1内环境三大理化性质的维持 (1)血浆渗透压的维持:与蛋白质含量和无机盐离子有关。 (2)血浆pH的维持:血浆pH的缓冲体系主要由H2CO3和NaHCO3构成。 剧烈运动血浆pH维持平衡的原因:剧烈运动后产生的乳酸进入血浆,与血浆中的NaHCO3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不稳定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pH的平衡。,2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原因分析 (1)肌无力:血液中钙盐过多引起肌无力。 (2)不同物质及对稳态的影响:失水过多,可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代谢废物上升,可导致尿毒症;O2缺乏可导致乳酸中毒;血浆中Ca2过低,可出现抽搐。 (3)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可参考本考法角度4相关内容)。,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本考点结束,考点33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考点34 神经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法2 有关反射弧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考法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4 神经调节,考法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应试基础必备,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基本方式 (1)神经元:神经系统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由细胞体和突起构成。 突起可分为树突和轴突。轴突一般是一条较长的神经纤维,分支较少;树突是多条较短的神经纤维,分支较多。,考点34 神经调节,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并传导兴奋。有些神经元具有分泌功能,如下丘脑神经细胞。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或动物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的应答。 反射的类型: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结论: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应试基础必备,(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的结构,考点34 神经调节,反射弧组成及作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是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2)动作电位的形成:神经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兴奋,由于Na内流而产生的内正外负状态,如图所示:,如图所示:a.两个反射弧都包括五部分基本结构。 b相应反射完成都离不开外界条件刺激和反射弧的完整。 c在传入神经都有神经节结构。 d两者中枢都在脊髓,属低级中枢,都受高级中枢调控。 e缩手反射由3个神经元组成,内有2个突触结构,而膝跳反射只有2个神经元,内有1个突触结构。 f最简单的反射弧至少包括两个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1)静息电位的形成:由于K外流而产生的内负外正状态,如图所示:,(3)兴奋的传导,传导形式:局部电流。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位之间由于存在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了局部电流。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 传导特点:双向传导。 传导方向:与膜内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一致,与膜外的局部电流传导方向相反。,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4 神经调节,结构,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 概念: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鞘只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 分类,神经递质 a突触小泡释放的递质:兴奋性递质或抑制性递质。如:乙酰胆碱为兴奋性递质。b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神经冲动的传导,传导过程:轴突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 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特点:单向性(原因是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突触延搁(兴奋在突触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慢,原因是兴奋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需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4 神经调节,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和突触间传递的比较,5.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与人脑的高级功能 (1)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a大脑皮层: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不同部位具有不同功能。 b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c脑干:有许多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等。 d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e脊髓:有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如排尿、排便等低级反射活动的中枢。,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4 神经调节,(2)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返回考点目录,(4)记忆的形成,(3)人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皮层言语区发生障碍的表现:W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发生障碍,不能看懂文字;S区发生障碍,不能说话;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4 神经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法2 有关反射弧结构与功能的分析,考点34 神经调节,角度1 反射发生的必要条件 1反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条件的刺激。 若反射弧不完整,如传入神经损伤,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仍能使效应器产生反应,但该过程不叫反射。 2能发生反射的生物:反射是有神经系统的生物具备的特征,并不是所有生物都具备。,角度2 相关概念辨析 1感受器和效应器的区别 两者都包含相应神经元的神经末梢,但感受器是感觉神经元,而效应器是运动神经元;效应器除包含神经末梢外还包括相应的腺体和肌肉。 2中枢神经和神经中枢的区别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中枢神经是神经系统分类中的概念,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大部分,周围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之外的所有神经结构。 (2)神经中枢是神经元细胞体聚集在一起而完成特定功能的区域。 神经中枢是一个功能概念,即中枢神经中的某些功能区域的相互间建立了一定联系并协同完成一定神经信号的接收、分析、综合和最终处理结果的外传。如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神经中枢。,高考考法突破,角度3 反射弧中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的判断 即:反射弧中兴奋传导方向的判断,考点34 神经调节,角度4 反射弧中相关结构破坏对反射弧功能的影响 1判断依据 (1)反射弧破坏部位的判断 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神经中枢破坏后,产生的结果都不能引起效应器发生反应,但引起的原因各不相同。感受器被破坏无法产生兴奋,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被破坏兴奋无法传导,神经中枢被破坏无法对兴奋进行分析综合。,“,(2)神经中枢对反射弧其他部分的影响:神经中枢的兴奋只影响效应器的效应活动,而不影响感受器的敏感性。 2结果分析,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4 神经调节,考点34 神经调节,考法3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角度1 基础概念辨析 1静息电位与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产生原因主要是K外流造成的。受刺激后变为动作电位,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产生原因主要是Na内流造成的。 2突触和突触小体的辨析 突触小体与突触的关系,范围不同,位置不同,但都包括突触前膜,(1)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 (2)构成突触前膜部分的神经元轴突末梢呈球形膨大,形成突触小体,内有大量的突触小泡,小泡内贮存有神经递质。突触小体内线粒体和高尔基体两种细胞器的含量较多。 3神经递质的作用效果及释放方式 神经递质作用效果是产生兴奋或抑制。 神经递质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释放后由突触后膜(下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部分)上的受体识别,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4 神经调节,角度2 有关动作电位的曲线图分析 受刺激部位神经细胞膜内电位变化曲线分析(细胞外为零电位)。,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4 神经调节,角度3 兴奋传导的特点及电流计指针偏转问题分析 1在神经纤维上,(1)测某一位点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电流计一端在膜外,一端在膜内(同一点)。 未受刺激时:测静息电位,电流计指针向右侧偏转(如图甲)。 受到刺激时:测动作电位,电流计指针向左偏转一次(如图乙)。,(2)测两点间的电位差:电流计两端均在膜外 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方向先左后右。,刺激c点(ab的中心):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刺激e点:d点先兴奋,b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方向先右后左。,2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计两端横跨突触 刺激b点: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方向先左后右。 刺激c点:a点不能产生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指针只向右偏转一次。,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4 神经调节,角度4 有关兴奋传导特点的实验验证 1验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方法设计:电刺激图处,观察A的变化,同时测量处的电位有无变化。 结果分析:若A有反应,且处电位改变,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若A有反应,而处无电位变化,则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角度5 兴奋传导的异常情况分析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或者被转移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次兴奋做好准备。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递,可能的原因有: (1)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阻断神经递质的合成或释放。 (2)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神经递质失活。 (3)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使神经递质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4)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体的酶活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2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方法设计:先电刺激图处,测量处电位变化;再电刺激处,测量处的电位变化。 结果分析:若两次实验的测量部位均发生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双向的;若只有一处电位改变,则说明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单向的。,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4 神经调节,考点34 神经调节,考法4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及人脑的高级功能,角度1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人脑既有语言、学习、记忆等高级功能,也有对低级中枢的控制功能。 如:控制排尿的低级中枢都在脊髓,高级中枢在大脑皮层。低级中枢受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角度2 相关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 1生理或病理现象与神经中枢的关系,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4 神经调节,2.大脑皮层的言语区,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4 神经调节,本考点结束,考点34 神经调节,考点35 体液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法5 激素调节的相关分析,考法6 有关动物激素功能的常见实验验证方法,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5 体液调节,应试基础必备,1促胰液素的发现 (1)假设: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的促胰液素。 (2)实验: (3)实验结论:人和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除了神经调节,还有激素调节。,考点35 体液调节,2激素调节的概念及特点 (1)激素调节的概念: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 (2)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3人体的主要激素 (1)人体内的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5 体液调节,应试基础必备,(2)激素间的关系 协同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同的作用。如:促进生长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 升高体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 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 拮抗作用:不同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考点35 体液调节,(3)激素的化学本质,4.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例: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负反馈调节,如图所示:,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受垂体调节,垂体对甲状腺的调节通过分泌促甲状腺激素实现。 下丘脑可以通过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调节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量,实现对甲状腺的间接调节。 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活动受体内甲状腺激素浓度的影响。甲状腺激素浓度高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减少,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TSH)减少;反之,则增多。,返回考点目录,高考考法突破,考法5 激素调节的相关分析,考点35 体液调节,角度1 激素调节的特点分析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 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常见激素的名称、分泌部位及靶器官(细胞)归纳:参考本考点应试基础必备相关内容。,角度2 激素、酶、神经递质的区别和联系 (1)激素、酶、神经递质的区别:产生部位不同:激素是由内分泌腺产生的,所有活细胞都能产生酶,神经递质是在突触小泡内产生的。运输途径不同:激素通过血液循环运输;蛋白质类的酶在细胞内以囊泡的形式运输,在细胞外通过导管运输,如消化酶类;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2)激素、酶、神经递质的相同点: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均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都不供能、不组成细胞结构。 (3)激素和神经递质的相同点:可在细胞之间传递信息;发挥作用后被分解或灭活。而酶可以反复利用。 (4)激素与酶的相同点:微量和高效;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都有一定的特异性)。,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5 体液调节,角度3 内分泌失调引起的疾病 (1)甲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 (2)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缺碘,甲状腺激素不能合成。 (3)呆小症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4)侏儒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5)巨人症幼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6)肢端肥大症成年生长激素分泌过多。 (7)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角度4 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及反馈调节的理解 (1)基本模型。,(2)分级调节中存在反馈调节机制 大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增加。 大量注射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量减少。 大量注射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都减少。,考点35 体液调节,考法6 关于动物激素功能的常见实验验证方法,1方法归纳,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5 体液调节,2.实例分析 例1.探究甲状腺、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实验,例2.探究胰岛素对动物血糖调节的影响,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5 体液调节,本考点结束,考点35 体液调节,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高考考法突破,考法7 血糖平衡的调节,考法8 体温平衡、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1神经体液调节实例分析 (1)体温调节的过程,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2)血糖调节的过程,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返回考点目录,(3)水盐调节的过程:(图中“”表示促进,“”表示抑制),高考考法突破,考法7 血糖的平衡调节,角度1 血糖调节的基本过程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调节途径。 (1)神经调节途径:血糖含量变化刺激下丘脑相关区域胰岛细胞及肾上腺分泌相关激素。(2)体液调节途径:血糖含量变化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相关激素进行调节。 【注意】血糖含量变化若直接刺激胰岛细胞,仅能分泌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但若血糖含量变化刺激下丘脑调节激素分泌,除了胰岛素或胰高血糖素还会有肾上腺素的分泌。下丘脑作用于胰岛细胞是通过有关神经实现的,并不是通过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 3调节中枢:下丘脑的相关区域。 4有关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注意】胰岛素是降低血糖含量的唯一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协同可使血糖升高。 5血糖的来源与去路,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角度2 糖尿病的病因、防治及检测 1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伤,胰岛素分泌不足,糖代谢出现障碍。 2症状:“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体重减轻。 3尿糖的测定方法 实验组:斐林试剂1 mL糖尿病患者尿液0.1 mL混匀呈蓝色,加热12 min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对照组:斐林试剂1 mL正常人尿液0.1 mL混匀呈蓝色,加热12 min后无变化。 4曲线图的含义及判断方法,图甲表示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浓度曲线,根据含量和变化波动幅度去判断,含量多而且波动幅度大的A为正常人的曲线,B为糖尿病患者的曲线。 图乙表示正常人和血糖异常患者的血糖浓度的曲线,根据初始浓度和波动范围去判断,波动范围在0.81.2 g/L且起点也在该范围中的b为正常人的曲线,a为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的曲线,c为低血糖患者的曲线。 图丙表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相对含量的变化曲线,根据进食后曲线的波动趋势进行判断,即进食后含量增加的a为胰岛素的曲线,进食后含量减少的b为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的曲线。,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考法8 体温平衡、水盐平衡调节的分析,角度1 体温调节的分析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调节原理: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产热: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放能,以骨骼肌和肝脏产热为多。 散热:主要借助于汗液的蒸发,皮肤内毛细血管的散热、呼气、排尿、排便等。 3相关中枢:体温感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 4感受器:冷觉和温觉感受器。 温度感受器是感受温度变化速率的感觉神经末梢,它不只分布在皮肤,还广泛分布在黏膜及内脏器官中。 5效应器:皮肤血管、汗腺、立毛肌、骨骼肌、甲状腺、肾上腺等。 6有关激素: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但主要是甲状腺激素。 7关于产热与散热的分析 (1)机体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脏和骨骼肌,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加快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新陈代谢来增加产热。,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3)冬天,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夏天,外界温度高时,机体产热少,散热也少。 (4)当产热多于散热,则体温升高;当产热少于散热,则体温降低。如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温度保持不变,则产热就等于散热。,角度2 水盐调节的分析 1调节方式: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2调节原理:水的摄入量等于排出量;水的来源主要是饮水;排出途径主要是肾脏排尿。 (1)神经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大脑皮层产生渴感,主动饮水。 (2)体液调节途径: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促使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减少。 3相关中枢 (1)水盐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2)渴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4感受器: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5效应器: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6有关激素:抗利尿激素。,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考点36 神经体液调节的实例,本考点结束,考点37 免疫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法9 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的判断,考法10 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分析与判断,考法11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关于免疫学的应用,考点37 免疫调节,应试基础必备,应试基础必备,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1)免疫系统的组成,考点37 免疫调节,(2)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包括由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构成的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 监控功能:监控人体内异常细胞的产生,如癌细胞。 清除功能: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他因素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7 免疫调节,2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种途径。 (1)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的过程,吞噬细胞可对抗原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给T细胞。T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产生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抗体可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二次免疫反应 a过程:相同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会更快识别抗原,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消灭抗原。 b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更快,更强,抗体产生量更多,患病程度轻且病程短。,(2)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可以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的抗原被抗体特异性结合,进而被吞噬或消灭。,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7 免疫调节,(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3.免疫疾病,应试基础必备,考点37 免疫调节,返回考点目录,4.免疫学应用 (1)免疫预防:疫苗在免疫中相当于抗原,其作用是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2)疾病的临床检测:人工标记抗体可检测追踪抗原在机体中的位置。 (3)器官移植:免疫抑制剂可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高考考法突破,考法9 免疫物质和免疫细胞的种类和功能的判断,角度1 抗原和抗体的比较和判断,考点37 免疫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7 免疫调节,角度2 有关免疫细胞的判断 (1)免疫细胞的种类、来源和功能,(2)能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其中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其余的细胞都有特异性的识别能力。浆细胞只能分泌特异性抗体,不能识别抗原。 (3)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成分:免疫细胞。 (4)免疫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吞噬细胞不属于淋巴细胞。,考点37 免疫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法10 特异性免疫过程的分析与判断,考点37 免疫调节,角度1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和判断,角度2 吞噬细胞的作用 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又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如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则属于特异性免疫。,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7 免疫调节,角度3 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的判断 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若在唾液中杀菌则为第一道防线,若在血浆中杀菌则为第二道防线。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中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等。,角度4 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判断方法 (1)据免疫过程和结果判断,(2)据材料信息判断 若材料中出现:效应T细胞、靶细胞、移植器官、肿瘤细胞、胞内寄生菌(如麻风杆菌、结核杆菌)等表示细胞免疫。 若材料中出现:B细胞、浆细胞、抗体、血清治疗、抗毒素等表示体液免疫。 若材料中出现:吞噬细胞和T细胞,则无法界定。,考点37 免疫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法11 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关于免疫学的应用,考点37 免疫调节,角度1 免疫疾病的分析与判断 三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判断依据 (1)过敏反应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相关部位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2)自身免疫病抗体与自身正常结构成分相结合。 (3)免疫缺陷病免疫功能先天不足或遭到破坏而使得免疫功能低下,角度2 过敏反应与正常体液免疫的比较,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7 免疫调节,角度3 关于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 (1)艾滋病(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致病机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侵入并破坏人体T细胞,使免疫功能逐渐丧失,无法抵抗各种病原体侵入,或发生恶性肿瘤而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输入血液制品或使用未消毒的、病人用过的注射器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危险行为。 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 (2)艾滋病病毒(HIV)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遗传物质:RNA。 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此过程需要逆转录酶,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T细胞的核糖体。 变异类型多、突变频率高的原因: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给研制疫苗带来困难。生活方式:寄生。,角度4 关于免疫学的应用 (1)两种常见的抗体 抗毒素:是指能中和某种毒素的抗体或含有这种抗体的血清。应用类毒素进行免疫预防接种,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毒素,可以预防疾病。 凝集素:是植物或动物中提取出来的能凝集红细胞的一种糖蛋白或结合糖的蛋白。 (2)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也称自动免疫。是指将疫苗或类毒素接种于人体,使机体产生获得性免疫力的一种防治微生物感染的措施,主要用于免疫预防。 被动免疫:机体被动接受抗体、致敏淋巴细胞或其产物所获得的特异性免疫能力。它与主动产生的自动免疫不同,其特点是效应快,不需经过潜伏期,一经输入,立即可获得免疫力,但维持时间短,一般用于免疫治疗,或在特殊情况下用于紧急预防。按照获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天然被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7 免疫调节,本考点结束,考点37 免疫调节,考点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法12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分析,考法13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考点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法12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分析,角度1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图示分析(上),考点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角度1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的图示分析(下),角度2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比较,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考法13 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角度1 下丘脑在神经体液调节中的地位 高等动物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相互协调,共同协作维持机体的稳态。下丘脑最能清楚地说明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即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下丘脑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具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在机体的内分泌系统中居于最高的统治地位,可以说是机体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垂体,而垂体是人和高等动物内分泌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它可以分泌直接调节动物某一生理过程的激素(如生长激素)。垂体最重要的是分泌多种促激素,通过促激素调节相应内分泌腺的活动,间接调节动物的某一生理过程。垂体具有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作用,但垂体的活动要受到神经系统,主要是下丘脑的控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腺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角度2 下丘脑在体温平衡、水盐平衡及血糖平衡调节中的功能归纳,如图所示,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下丘脑的相关功能归纳如下: 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变化,从而调节水盐平衡。 作为效应器:具有分泌功能,合成的激素有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 作为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高考考法突破,考点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本考点结束,考点38 内环境稳态的综合调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