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总复习 2.2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核心主干+热点聚焦+考题回访)课件 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797349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48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总复习 2.2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核心主干+热点聚焦+考题回访)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 2.2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核心主干+热点聚焦+考题回访)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考历史总复习 2.2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核心主干+热点聚焦+考题回访)课件 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讲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题一 三国鼎立 【历史主线】,1.经过: (1)官渡之战:200年,_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大败_,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曹操,曹操,【拓展延伸】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结局不同的原因 官渡之战中曹操采取了正确的计谋,火烧袁绍军粮,导致袁绍军心涣散。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自大,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火攻曹军。,2.形成:,曹丕,成都,孙权,【拓展延伸】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1)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最根本的一点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无论是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主题二 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 (1)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自然条件。 (2)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_和先进的 生产技术。 (3)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动力,2.表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荒地被开垦为良田。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 3.影响:为_奠定了基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主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_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黄河流域。 (2)黄河流域出现了_的趋势。 2.目的: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3.措施:迁都_;说汉语;穿汉服;改用汉姓;与汉族联姻; 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 4.作用:促进了_。,鲜卑,民族融合,洛阳,民族融合,【图片精读】 【中考指数】 【图片名称】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 【关键信息】北魏孝文帝改革,穿汉族服装,促进民族融合,【拓展延伸】正确评价北魏孝文帝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帝王,是一位有胆识的改革家。他顺应历史潮流,不顾守旧势力的反对,坚持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社会的发展。,【史论要旨】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相比,反映了由割据到局部统一的进步,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 2.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经验。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4.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闪记助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问题整合】 政权分立、民族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东汉末年以来,北方战乱频繁,政权并立。为了躲避战乱,北方人民(包括少数民族)纷纷向南迁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江南地区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请回答: (1)东汉末年以来,群雄割据,纷争不断,列举这一时期以少胜多的战役及影响。 提示: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淝水之战,南方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三国鼎立,政权分立。请指出三国指的是哪些国家?建立者分别是谁?后来,又是哪个政权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提示:曹丕建立的魏国,刘备建立的蜀国,孙权建立的吴国。西晋。,(3)内迁的民族杂居相处,彼此交往,相互影响。哪一民族为革除落后习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而进行改革?哪项改革措施有利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提示:鲜卑族。迁都洛阳。,(4)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地区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变化: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原因:江南地区具有农业发展的优越条件;北人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战争较少,社会比较安定;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 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历史启示】 1.你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怎样的认识? (1)在民族交往和民族冲突交织在一起的情况下,民族大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为大唐的开放繁盛奠定了基础。 (3)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2.怎样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 (1)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要发展则必须要改革,只有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才能使社会发展。 (2)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重视与时俱进,符合人民意愿,有利于民族融合。,3.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今天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意义? (1)一个民族要想进步和发展,就必须与先进的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主题一 三国鼎立 1.(2012桂林中考)三国故事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三国鼎立形成过程中发生过两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即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相关人物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 官渡之战刘备 赤壁之战曹操 官渡之战袁绍 赤壁之战孙权 A. B. C. D.,【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曹操与袁绍决战官渡,曹操以少胜多。孙刘联军与曹操决战赤壁,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所以D是正确的。,2.(2013无锡中考)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而它们都与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有关,这场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官渡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利用题干中的信息“三国鼎立形成的关键战役”,结合所学可得出,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A项羽打败秦军,B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D东晋打败前秦。故选C。,3.(2013牡丹江中考)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刘备 B.曹操 C.孙权 D.诸葛亮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辨析能力。220年曹操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属于三国时期。,4.(2012南京学业考)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六朝古都、十代都会。下列曾以此为都城的是( ) A.吴国 B.辽代 C.北宋 D.元朝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选项中朝代或政权的都城的现今名称。辽的都城上京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北宋都城东京即今天的河南开封,元朝都城大都为今天的北京,只有三国时吴国的都城建业为今天的南京,符合题意。,【拓展延伸】从三国的吴国开始近400年间,连续有六个朝代(吴、东晋、宋、齐、梁、陈)在南京建都,后人称南京为“六朝古都”。此外,南唐、明(洪武)、太平天国以及国民党政府也曾建都于此,因此,历史上盛称其为“六朝古都、十代都会”。,5.(2013德州学业考)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评价,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一项是( ) A.局部统一,为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B.战乱频繁,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C.政权割据,形成了国家分裂局面 D.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必然结果,但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B、C只是从一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故不全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利于民族融合,故D不正确。,主题二 江南地区的开发 1.(2013咸宁中考)公元383年,哪一场战争之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 ) A.官渡之战 B.淝水之战 C.赤壁之战 D.巨鹿之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383年东晋与前秦决战淝水,东晋获胜,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2013连云港中考)下图(魏晋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中历史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江南经济发展 B.北方文化繁荣 C.专制统治加强 D.国家统一完成,【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魏晋时期”,图片信息是北民南迁,结合选项分析,故选A。,3.(2012临沂学业考)今浙江省的乌镇 (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 “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 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在东 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 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辨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浙江”“江南”“东晋、南朝时期”。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江南以种植水稻为主,稻田里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宋朝时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原产南美洲的玉米明代时从国外引进,清代不断推广种植。故A符合题意。,主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1.(2014福州中考)北魏时期,促使鲜卑族从语言、服饰、姓氏到思想观念与汉族日趋一致的改革是( ) A.商鞅变法 B.孝文帝改革 C.大化改新 D.戊戌变法 【解析】选B。本题以孝文帝改革为考查点,考查学生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问题能力。由题干信息“北魏”“鲜卑族”“语言、服饰、姓氏一致”可确定本题选择B。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鲜卑贵族在朝廷使用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2.(2013龙东学业考)北魏时期,把都城迁到洛阳的皇帝是 ( ) A.孝文帝 B.阿骨打 C.阿保机 D.元昊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为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洛阳。,3.(2014菏泽中考)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 ) A.用汉姓 B.穿汉服 C.说汉话 D.与汉族通婚 【解析】选C。本题考查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考查学生提炼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能力。由材料中“断诸北语”“语音不听仍旧”“当加降黜”可知材料反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是说汉话。,4.(2013杭州中考)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是社会转型时期进行的重大改革。相比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除旧布新”主要体现在( ) A.废分封行县制 B.废土地国有兴私有 C.废旧俗兴汉化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孝文帝改革的目的是革除鲜卑旧俗,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故选C。,5.(2013聊城学业考)下边是小明同学整理的某皇帝施政政策要点。这些政策产生的结果应是( ) A.推进大一统格局 B.形成三国鼎立局面 C.加快江南经济开发 D.促进北方民族融合,【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中的五项政策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它促进了北方民族融合。故本题选D。,【概念链接】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新民族,是多民族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惯上密切联系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