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讲 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和 表现手法,-2-,新闻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是新闻考查的高频考点,侧重考查新闻的结构特征、新闻背景与新闻核心事件的关系、新闻表现手法及访谈技巧、新闻导语的作用等。,-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材料一 历史,常常于无声处照亮未来。两千多年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拉开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序幕,也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自此“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今天,沿着茶马古道、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等故道,“一带一路”倡议正在编织出沿线国家深化交往的全新图景。历史与现实昭示人们,开放是民族成长的催化剂,文明更因交流互鉴而绽放异彩。,-4-,丝绸之路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一带一路”追求的是百花齐放的大利,不是一枝独秀的小利。“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吸引了世界的关注和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三年来,已有7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积极响应,30多个国家与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2015年,中国同“一带一路”参与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49个国家的直接投资额近150亿美元。“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丰厚福利。,-5-,“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正式运营,丝路基金、中国欧亚经济合作基金等陆续组建;中泰铁路、土耳其东西高铁、匈塞铁路等一批重大项目正加快推进。仅以2016年上半年为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514.5亿美元,同比增长37%。凡此种种,映照着中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真诚落实,更彰显出相关合作的巨大潜力。 (摘自奏响“一带一路”的时代和声,人民日报 2016年7月27日),-6-,材料二 斯诺普科夫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给白俄罗斯带来了发展机会,也带来了中国的发展理念和人文精神。 斯诺普科夫表示,中白工业园是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它集合了很多创新型的企业,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他说,中白工业园的政策不仅是面对中国的企业而且是面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企业。中白工业园的优惠政策是前十年免税,后十年的税减半。 (摘自央视新闻斯诺普科夫:“一带一路”拉近欧亚大陆,2015年7月26日),-7-,材料三 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综合了包括经济基础、社会风险、政治风险、中国因素、能源因素和环境风险在内的六大维度上的37个具体指标,全面量化评估了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的程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旭在发布会上表示,与2016年的评估相比,2017年,高风险和较高风险的国家均有增多,低风险和较低风险国家则有所减少。从区域来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地区仍在南亚、西亚和北非,投资风险较明显提升的区域是中东欧和独联体国家。但是,从整体看,中东欧的投资风险仍然较低。,-8-,根据报告,这些变化主要归因至三个方面:一是欧元的大幅贬值对中东欧等国的汇率变化产生较大影响,二是欧美对俄罗斯采取的经济制裁产生各种后果,三是国际油价下跌打击了资源国家的经济。 (摘自人民大学评估报告:“一带一路”首重能源合作, 中国证券网2017年1月15日),-9-,1.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材料一先是回顾历史,然后联系现实,引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介绍,指出中国以此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合作关系。 B.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白俄罗斯认为“一带一路”给他们带来了发展机会,他们对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非常支持的。 C.材料三对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分析,该报告对2016、2017年投资风险进行了比较。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一带一路”倡议,而且都认为该倡议必将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中国应该加大与其他各国的经济合作力度。,答案,解析,-10-,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三则材料来源不一,时间不同,但都聚焦“一带一路”倡议,说明最近几年我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视。 B.材料一,记者运用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详细报道。 C.材料二,中白工业园作为目前中白两国最重要的合作项目,惠及中白两国,促进了中白两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D.材料三,2017“一带一路”能源资源投资政治风险评估报告出自知名学府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团队,可见其是最权威的。 E.三则材料的来源有纸质媒体,也有网络媒体,它们对“一带一路”报道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对事件的报道都是客观真实的。,答案,解析,-11-,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参考答案: 从历史的角度看,“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历史渊源,曾经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给中国和沿途各国带来了商业的繁荣。从发展的角度看,“一带一路”能促进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使沿线国家实现共赢。从现实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机遇与风险并存,它的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应科学规划。(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解答时分别概括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即可。材料一介绍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第二则材料说明的是“一带一路”对白俄罗斯经济的现代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则材料说明的是“一带一路”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三则材料分别从历史的、发展的、现实的角度对“一带一路”进行了说明。,-12-,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分析新闻结构特征及作用 热点突破 典例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 民生指标亮眼 中新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 李金磊) 三季度中国经济数据今日出炉。数据显示,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民间投资等多项经济指标企稳回升,就业、收入、物价等民生指标保持稳定,其中,就业指标尤为亮眼,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专家预计,四季度中国经济继续企稳回升,有望顺利完成全年增长目标。,-13-,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公布多项指标企稳回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均同比增长6.7%。 “连续三个季度保持6.7%的增速,这一成绩来之不易,也说明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的态势。”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发展经济学系主任曹和平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这也回击了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断崖式下跌的质疑。 “三季度不少经济数据出现了积极变化,用电量、货运量等先行指标企稳向好,在前期稳增长政策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应下,四季度中国经济有望继续企稳回升,实现超过6.7%的增速。”曹和平说。,-14-,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中新网记者发现,三季度多项经济数据走稳向好,超出市场预期。其中,19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2.5%,增速比18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名义增长10.4%,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个百分点;9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0.1%,自2012年3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 “如果8、9月份经济向好的走势能够延续下去,四季度中国经济的稳定性将更加增强,全年就有基础完成6.5%7%的预期增长目标。”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中新网记者说。,-15-,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民生指标较为亮眼就业提前完成全年目标 中新网记者注意到,从就业、收入、物价这三大民生指标来看,均处于稳定的状态,其中,就业指标尤为亮眼,已经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 具体来看,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 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 000万人以上的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 曹和平分析,经济虽然依然面临下行压力,但就业形势保持稳定,这主要是由于新经济快速成长,产业结构持续升级,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大量就业。而且,随着中国经济转轨升级,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断推进,劳动力就业弹性也大大增强。,-16-,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从收入指标来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差距继续缩小。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 735元,同比名义增长8.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为2.82,比上年同期缩小0.01。 在物价方面,数据显示,物价仍处于相对低位运行。前三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0%,涨幅较上半年收窄0.1个百分点;9月当月CPI同比上涨1.9%,较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 “虽然月度之间的物价涨幅出现一点波动,但这并不是趋势性的,总体上物价涨幅并没有出现过大的上涨压力。”赵锡军表示。,-17-,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进入第四季度,随着各种节庆的到来,即使部分供求关系偏紧的食品价格会出现一时的快速上涨,表现为局部的价格上跳,但全年物价水平基本不会出现大的波澜。”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对中新网记者表示,稳定的物价水平也为下一阶段的宏观调控特别是货币政策的稳健实施留出了空间。 (摘自中国新闻网,2016年10月19日) 本则新闻在结构上有何特点?首段在文中具有怎样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 本则新闻在结构上的特点就是标题、导语、正文、背景一应俱全,是规范的新闻报道。新闻首段是新闻的导语部分,它高度概括了新闻的主要内容,总领后面两部分的具体内容。,-18-,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解析: 新闻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组成。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有时隐含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就本题而言,首先应从宏观上梳理新闻结构,明确新闻内容;其次,还要明确导语的内容,体察导语的作用,尤其是导语对整篇新闻的概括统领作用。,-19-,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文章开头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本文分析其作用。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一则新闻的作用。某一材料本不属于新闻事实,作者写这一部分材料的目的是什么?,-20-,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审清题干,明确答题层次。题干往往引导答题方向,具有多种暗示性。比如区域暗示、思路暗示、要点暗示等。 浏览文本,锁定信息区间。在整体把握新闻的基础上,快速找到与题干相关的语段或语句,并且能够结合上下文确定相关信息的区域范围。看相关内容是在哪一段或哪几段,然后进行定位阅读。 善筛选,重视归纳整合。以原文的关键句子或词语为基础,整合为满足题目要求的几个层次。还要注意,“新闻评论”“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如果除正文之外,还有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回答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21-,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解答此类题目,要扣住新闻的真实性、典型性、生动性等。如果要求分析特点,先要指明特点,再分析作用。,-22-,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今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收视与口碑双双领跑。这档现象级节目的背后,经历了哪些千锤万凿? 中国诗词大会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从2014年7月开始筹划节目的激情满满,到2014年12月走访多个国学班看到很多孩子喜欢诗词的信心倍增,再到2015年春天样片拍摄失败,总导演颜芳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个“左手和右手打架”的持续过程。规则复杂、气氛高冷、题目太难,都成为阻碍节目推进的因素。 “窗外雨潺潺,一点一滴全都打在了心上。”这是2015年6月颜芳发布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内容,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第10版方案又被推翻了。,-23-,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不是看到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了才有希望。”就在颜芳被困惑萦绕的时候,对叶嘉莹、周笃文等大家的走访令她茅塞顿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的意思:诗词来源于生活,诗词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颜芳感觉到,诗词就是古人的情感日记,节目应该紧紧围绕诗词本体做文章,带领全民重温那些学过的古诗词,创建感情和文化的共鸣,她感觉“这回更靠谱了”。熟悉的陌生题,“击败体”的内循环竞赛机制,百人选手团“比什么?怎么比?谁来比?”这个“铁三角”有了答案,其他一切迎刃而解。,-24-,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古诗词在人们的心中是有种子的,每个人都有一颗诗心。”颜芳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大获好评的原因:王立群、郦波、康震、蒙曼4位点评嘉宾用当下的语汇深入诠释诗词的文化内涵与外延,“技术手段+艺术表达”的舞台设定追求极致的视觉效果,简单而有悬念的赛制让观众可以瞬间切入、随时跟随,严格的审看机制为节目高质量播出保驾护航,这些共同成就了这档高雅但不高冷、通俗而不庸俗的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的全媒体策略也可圈可点。除了在央视网播出,观众在节目播出期间通过扫描二维码可以同步互动答题。此外,节目组还在微博话题、YY语音互动、微信平台等方面开辟宣传渠道,进行多屏互动全媒体整合营销。,-25-,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坚守定位,创新研发,做最好的自己。”展望未来,颜芳仍如当初般坚定。 (摘自中央电视台:千锤万凿出深山,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年4月5日) 材料二 作为中国诗词大会评委之一的康震教授说:“诗词大会的走红并不意外,当人们在物质上的享受已经比较丰富时,会希望用高雅的文化艺术来提升精神生活,诗词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是一个新的诗歌时代的到来,年轻人喜欢诗词,愿意用诗词描绘生活,这和唐代人热衷创作诗词,有异曲同工之妙。”,-26-,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康震教授还介绍,诗词在古代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一件文学作品,一项科举考试的内容,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时尚。“在唐代,一个人诗写得好,会被认为有文化有层次。这种时尚是文化的潮流,包含着一个人的审美趣味”。流传千年的中国传统诗词在网络时代“圈粉”无数,是因为诗词在当代可以并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文化时尚。 “其实每个时代的人都在怀疑,我们是否身处一个诗意的社会?但这种疑问的潜在意识是,我们渴望诗意这就是一个走向诗意的过程。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我们觉醒的时候,意味着全社会有了共识和行动。现在大家都在看诗词大会,观众们都在背唐诗,这难道不正是诗意社会的开始吗?” (摘自康震:我们是否身处诗意的社会,中国青年报 2017年2月14日,有改动),-27-,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材料三 今年“两会”上,在回答“如何让青少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全国政协常委冯骥才表示,赞成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让年轻学子多读读古诗词,获得一些知识与感悟,其实更重要的还是把他们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他强调,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学习最好的方式应该是体验,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他们的兴趣,在热爱的过程中提升文化修养。“只有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得到快乐和收获,传统文化才会进入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摘自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光明网 2017年4月26日),-28-,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材料二、材料三的开头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 两则材料均以专家学者的言论开头。作用:阐明古诗词热的产生背景与社会原因;阐明传统文化进入教材及引导学生多读古诗词的作用和意义;借助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阐明古诗词对建构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意义。 解析: 首先,应比较材料二、材料三的开头方式,明确其都以专家学者呼吁号召的方式,阐明古诗词对青少年的作用;其次,要具体分析康震和冯骥才两位专家言论的内容,理解其不同的目的和作用;再次,结合专家学者的社会影响,阐述这样开头的好处。,-29-,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分析新闻手法 热点突破 典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去的十年间,平均每天,中国大约有250个自然村“消失”。村庄的消失,让不少人感叹“故乡沦陷”“乡愁难留”;对村庄消失的惋惜和怀旧,夹杂着对城市病的不满与批评,交织成为当下中国社会的一种时代情绪。然而,感叹之余,人们并未停下奔向城市的脚步。 36岁的通城县人杨勇,离村十年后,带着全家从城里踏上了回乡的盘山路,通城县马岗镇黄鹤村6组,一个藏在竹林深处的自然村,到家后,却发现村子已经“空”了,村里16户人,只有零零星星几个人,“打个牌都凑不齐一桌。”杨勇说。,-30-,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与之相邻的两个村石脚盆、郭家村,则完全“消失”了,已经完全无人居住。这两个村子已有近百年历史,却在最近十年左右,村民陆续全部外迁,如今仅仅作为地图上的一个地名存在。 这在咸宁通城县不是孤例,诸如此类的村子过去十年共消失了64个。据网上的一组公开数据,全国的自然村在过去十年间消失了90万个,也就是说,每一天中国约有250个村庄消失。 事实上,在全国各地,很多人和杨勇一样,眼看着自己曾经生活过的村庄消失:在昆山,一共有多达1 386个自然村消失;在山西盂县梁家寨乡宽坪村,全村人仅剩9口人,而仅在十年前,村里人口数还是三位数 春节前,“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的感叹,在社交网络唤起了许多人的乡愁。有人发现“故乡像一个慢慢萎缩的橘子”,有人感慨“乡村在都市欲望的挤压下崩裂”。,-31-,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诗人于坚曾感叹:我们一直爱用“青梅竹马”这个词语,现在哪里还有这种事情?青梅竹马是一种长久做邻居才能产生的关系,如果你搬离故乡,住到了陌生环境中,怎么可能有青梅竹马呢? (摘自大楚网村庄消失是一种进步?,有改动) 这则新闻在报道村庄消失的现状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6分),参考答案: 采用了列数字的手法。作者为了准确说明中国农村的萎缩现状,在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数字,准确地反映了农村消失的速度和数量。点面结合。文中以通城县马岗镇黄鹤村为典型,写了该村的情况,以点带面,并以杨勇的返乡为例,真实地写出了村民对故乡的情感。对比。作者将十年前的昆山与现在对比,说明了村庄消亡速度的惊人。,-32-,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解析: 此题考查新闻的表现手法。在这段文字中,既有列数字、对比,还有点面结合的手法,结合新闻文体的特点分析即可。,-33-,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怎样得满分 常见的设问方式: 新闻中,引用了,简要回答有何作用。这则材料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这则新闻是报道某一集体的,为什么作者重点写某某人?谈谈你的理解。 1.“三从”巧解新闻手法。一是从新闻真实性角度分析,除五个“W”外,尤其要注意引用数字、新闻当事人的语言等。二是从新闻的典型性角度分析,新闻为了典型、具有代表性,往往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举例分析的手法。三是从新闻的直观性、鲜明性、生动性角度分析,如场面的描写、材料的选择、插入新闻当事人的具体故事等,都是为达到这一效果。,-34-,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2.细辨文体分析手法。新闻评论和新闻调查,是高考新闻经常考查的两种文体,就新闻调查而言,必须了解调查报告的结构:纵式、横式和对比式。 纵式结构:调查主体是按照调查的顺序、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其特点是内容连贯,结构清晰,形式比较简单,适合线索单一、内容集中的报告内容。 横式结构:调查主体是把调查的内容分几个部分加以叙述和说明,即从几个不同的角度、侧面来表述问题,对问题论述比较全面、透彻。横式结构适合表述问题比较复杂、层次较多的报告内容。 对比式结构:调查主体把两个不同对象加以对比来写,让人们在对比中认识到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做法,以及所产生的不同结果。,-35-,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1.知晓审题要领: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的考查角度;联系文本中的有关文字,明确是哪种或哪几种手法。 2.规范答题程序:首先,通读文本,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辨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内容的;其次,结合新闻的特点,思考新闻运用的表现手法,看新闻选用了哪些材料、是怎样使用这些材料的,是否运用了对比、举例、引用、细节描写等手法;再次,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用。任何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凸显文章的特色和主旨,新闻也不例外。,-36-,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对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8月17日报道,当巴西女排和中国女排的5局鏖战打到最后一局,中国队以1412领先的时候,看台上的小男孩吉马雷斯已经开始在妈妈的怀里哭泣。 报道称,如果你愿意这样想,这个小孩的眼泪正是巴西这一天的写照。在几个小时前,巴西女足在旁边的足球圣殿马拉卡纳体育场点球负于瑞典队,无缘决赛;更早前,巴西官方宣布,见证了巴西足球辉煌的国际足联前主席阿维兰热逝世。然后,在这场巴西队先拿下一局的比赛中,她们被中国女排逆转,主场球迷的呐喊声没能挽救巴西女排的命运。,-37-,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报道称,这场比赛或许是排球最极致的一面。巴西女排在所有的统计数据中都优于中国女排。在巴西球迷持续不断的嘘声中,郎平手下的这批年轻球员如何承受住了从未间断的巨大压力,几乎是个谜。 现场工作人员维托雷纳多德布里托说,从排球比赛的第一天到现在,这一晚的中国队是他看到过表现最好的球队。 但是,这个小男孩的眼泪似乎提醒了我们,你不需要知道那些细节来领略比赛的魅力。有时候,你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但是胜利仍然够不着。因为这个小孩的眼泪,世界替巴西记住了这一天的悲伤。 (摘自中国女排击碎巴西三连冠梦 外媒:逆境中创造 奇迹,参考消息网2016年8月18日),-38-,命题热点一,命题热点二,在这则报道中,为什么要写看台上一个小男孩在妈妈怀中哭泣的细节?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这是新闻中的一处细节描写,小男孩的哭泣暗示了巴西队夺冠的无望,表现出巴西人民的悲伤;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表现了中国女排的顽强、坚忍,显示出中国女排不可战胜的顽强意志。 解析: 解答此题,要注意新闻中的细节描写在展现新闻当事人中的独特作用。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要注意从两个角度分析,正面表现了巴西观众的悲伤,侧面表现了中国女排不可战胜的顽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