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北师大版.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787314 上传时间:2019-11-06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12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件 北师大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教学目标,巩固常识、背诵课文; 掌握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论证结构。,有关孟子和孟子,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和孔子并称:孔孟,并尊其为“亚圣”。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看那些大科学家、文学家、天文家、政治家、思想家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真是令人羡慕啊! 咦!我也可以像他们一样啊!那,我要怎么做才能 成功呐?,哈哈,这个问题嘛,中国古代有位叫孟子的思想家早就解决了!,读准下列加点词的字音。,畎( )亩 傅说( ) 胶鬲( ) 孙叔敖( ) 百里奚( ) 行拂( ) 曾( )益 拂( )士,.,.,.,.,.,.,.,qun,yu,g,o,x,f,zng,b,.,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 (标注生字词,读准字音.) 2.抽生朗读,其他听读准备评价.,疏通文意,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qun,f yu,g,x,起,被任用,田间、田地,被举用,被选拔,狱官,集市,舜发于畎亩之中,舜从田野之中被起用,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管夷吾举于士,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举于海,图为孙叔敖除去两头蛇的传说,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举于市,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任用,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第1段译文之一:,使动用法: 1、苦 : 使痛苦 2、劳: 使劳累 3、饿: 使饥饿 4、空乏: 使贫困缺乏 6、忍: 使坚韧 7、动: 使惊动,形容词,动词,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 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指示代词,这。,使劳累。,使饥饿。,使动用法,使痛苦。,使贫困。,违背、受阻挠,动词,扰乱。,用来(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同“增”增加。,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让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第1段译文之二:,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常常,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这样以后,同“横”,梗塞,不顺,奋起,指有所作为。,被人了解,在里面,指国内。,同“弼”,辅佐。,在外面, 指国外。,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而一个国家,内部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部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第2段译文:,字词小结,1通假字。,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佐 入则无法家拂士。,2、词类活用:,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 “使”,使动用法: 1、苦 : 使痛苦 2、劳: 使劳累 3、饿: 使饥饿 4、空乏: 使贫困缺乏 6、忍: 使坚韧 7、动: 使惊动,形容词,动词,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受饥饿之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3、一词多义:,国 拂,国防 国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行拂乱其所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弼”,辅佐 。,一词多义,舜发于畎亩之中 野芳发而幽香 征于色,发于声 发闾左谪戍渔阳,-起,被任用 - (花)开放 -表露,表现 -征发,发,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家 -国都 -国防,国,4虚词。,于 以,从 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 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理解内容,细读课文,思考问题,1、短文中心论点是什么? 2、短文开头列举6位名人有何用意? 3、一个人经受磨练有何好处?(原句) 4、在短文第二段找出能分别论证“生于忧患”和“死于安乐”的句子。 5、短文使用了那些论证方法?,理解课文,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前,畎亩 版筑 鱼盐 士 海 市,后,君主 相 辅佐武王 相 令尹 大夫,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六个事例作为事实论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六个人,共同的特点,1、出身都卑微,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排比举例,推断 归纳,结论,人才,艰苦的磨练,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个人正面生于忧患,国家 反面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二段,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经受磨炼的益处,个人,国家,正,反,小,大,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第1段: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论证)第2段: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说明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比较阅读,比较两篇短文,看看它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及风格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1、两篇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 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相同之处:,2、两篇短文都使用了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不同之处: 两篇文章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 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开头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论证; 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第三段,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个别),(一般),(客观),(主观),(个人),(国家),(中心论点),(正面),(反面),文章思路,本文 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小组讨论,回答问题,1、第一段运用了什么句式,列举了什么事例? 2、这几位古代贤能的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3、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如何推论的?,中心论点 这样以后,人们就知道 忧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 享乐能使人萎靡死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本文中,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人才观?怎么理解这一人才观?你的人才观怎么?,他认为人才要在困境中磨练造就。,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结合课文分析:多难为何能兴邦?,答: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不可避免地要经受一些考验。当我们遭受灾难之日,也是对国家、民族“苦其心态,劳其筋骨”的磨砺之时。挫折可以使我们团结一心,风雨同舟;灾难能使我们民族的斗志受到激发,凝聚力大大增强,那种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和力量也会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刻强有力地凸显出来。这样就能使我们的国家战胜任何困难,更好地走向兴旺和繁荣。所以说“多难兴邦”。,理解:“自古英雄多磨难”,苦难是一所学校,他能使坚强的人更优秀。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理解:顺境也能成才,顺境中的人如果能不图安逸,立下大志,奋力拼搏,何愁不能成材呢?相反逆境中的人如果经不起磨难,就会消沉下去乃至被吞噬。,全文理解,本文先接连举事例,再讲道理,最后明确观点,全文4节,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列举历史上圣贤们大苦大难的遭遇,论述担负大任并有所成就的人,必须先经历一番苦难的磨练。 第二段(3):论述人常处于困境之中才能振作奋发,国家没有忧惧则要灭亡的道理。 第三段(4):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引申拓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请将你的思考写成文,题目自拟。,仲尼厄而作春秋,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作史记。,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出狱后,发奋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曹雪芹举家食粥而写出了不朽的红楼梦。,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家。,贝多芬即使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音乐创作。,学习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有哪些启示?从文中找出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语言素材提示: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智慧,智慧使人长久生存!,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坎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说明逆境的优越性。,联系实际谈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无论当今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居安思危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课 堂 练 习,指出下列 “之”的不同用法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委而去之( ) )寡助之至( ) )亲戚畔之( ),助词“的”,代词,指代“小城”,代词,代那座城池,动词“到”,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 )亲戚畔之 通背叛 )曾益其所不能 通增加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 辅佐 )困于心,衡于虑 通梗塞、不顺,畔,叛,曾,增,拂,弼,衡,横,指出下列加色词语的古今义。 )池非不深也 古 今 )委而去之 古 今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 今,护城河,池塘,放弃,委任,限制,地域,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D,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正确的翻译是( ) A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所以君子不喜欢战斗,可打仗就能够胜利。 C所以君子见机行事,打不胜就不打,打得胜才打。 D因为君子不主张战争,所以他打仗就一定胜利。,A,6、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色的词。 例:必先苦其心志。 译:使他的内心痛苦。 1)劳其筋骨。 译: 2)饿其体肤。 译:,使他身体饿瘦。,使他筋骨劳累。,3)空乏其身。 译: 4)行拂乱其所为。 译: 5) 所以动心忍性。 译:,使他的心惊动 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使他受贫困之苦。,写作练习 妙笔生花,仔细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 ,写一段感悟 1.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然而此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鹄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最终重蹈覆辙。 2.母虎抚养幼虎有三个过程。开始,它出去捕食回来,把最嫩的肉用爪子撕成碎片,喂给幼虎.后来,自己把肉吃掉,剩下的骨头扔给幼虎啃。在后来,它捕食回来,自己把肉吃掉,把骨头扔掉,幼虎要吃,它就大吼一声,不让它吃.过几天,幼虎饿的实在受不了,就离开母亲,自己找食物,且不再回来。,布置作业 1.默写两篇课文。 2.课外阅读孟子,积累语句,体会特点。,老鹰的幼雏在很小的时候就被赶出家门,独立成长,你觉得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讨论:,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