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8.2熟知七大题材把握内容有方向课件.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1769379 上传时间:2019-11-05 格式:PPT 页数:155 大小:5.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8.2熟知七大题材把握内容有方向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8.2熟知七大题材把握内容有方向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八古代诗歌鉴赏8.2熟知七大题材把握内容有方向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节 熟知七大题材,把握内容有方向,鉴赏古代诗歌,可以从题材入手,收到“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根据题材分类,我国古代诗歌大致分羁旅思乡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等七种类型。,题材一 羁旅思乡诗 【题材特点阐释】,【典题剖析】 【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11分)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 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注】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平原客:“平原”指战国时期的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裂帛:指写家信。,【提纲挈领 理清文脉】,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尾联中“归问时裂帛”是说诗人思归未能如愿,只得写封家书表达自己希望早日还家的心情。 B.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对比,以乐景衬哀情,写太阳照暖了南山的石头,自己因思乡而心里寒冷。,C.“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远在千里之外的诗人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自己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落寞。,【思维导图】,答案:BE。,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 答案:(1)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2)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3)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写家信告诉家人,希望自己早日回家,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重九夜偶成 黄仲则 悲秋容易到重阳,节物相催黯自伤。 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 依依水郭人如雁,恋恋寒衣月似霜。 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注】黄仲则:清代诗人。一生漂泊求仕,作此诗时短驻家中。物:随时节改换的事物,此指重阳节的菊花。人如雁:谓人似旅雁,终年南北翔游,栖无定所。差喜:幸好。衰亲:老母。,(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以“重阳”“节物”紧扣诗题的“重九”,而“节物”又关联下一句中的“花”。 B.颔联写重阳节饮酒赏菊,且无风无雨,这些雅事乐景与诗人内心寂寞凄凉形成对比。 C.颈联写极目所见:水郭边还有那些身着寒衣的旅人们奔波在外,增添了诗人的忧伤。,D.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一脉相承,语意与情感的渲染,使得诗歌的内涵更为丰富。 E.“恋恋寒衣月似霜”一句中的“霜”,写出了诗人幽冷、凄清、惆怅的主观感受。,【解析】选CD。C项,是想象或回忆的内容,不是极目所见。D项,尾联的内容情感与前三联明显不同,应为“语意与情感的突转”。,(2)“差喜衰亲话真切,一灯滋味异他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这两句诗中有“喜”:诗人能在家里陪老母亲过重阳节,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这两句诗中也有“悲”:诗人长期漂泊于外,常有寂寞凄凉之感,虽有短暂回家之喜,但可能很快又要踏上漂泊之旅。这“喜”是以“悲”为底色的,喜中有悲。,题材二 咏史怀古诗 【题材特点阐释】,【典题剖析】 【例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11分) 公安县怀古 杜 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注】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 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提纲挈领 理清文脉】,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之胜,次写想象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思维导图】,答案:CD。,2.这首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 答案:诗人在诗中均流露出了对古人(诸葛亮、吕蒙、刘备)的缅怀、敬仰之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无奈伤悲。诗人主要表达了对像“刘、关、张、孔”等君臣和睦关系的向往。(意思对即可),【即学即练】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11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065 金 陵 怀 古 许 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注】玉树:陈后主所作乐曲玉树后庭花。景阳兵合:隋军攻陷金陵,直逼景阳宫外,陈后主束手就擒,陈朝灭亡。禾黍:出自诗经,周大夫行役过故宗庙宫室之地,看见到处长着禾黍,感伤王都颠覆,因而作了黍离一诗。洛中:洛阳,洛阳多山。,(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金陵是孙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六朝古都,隋唐以来,由于政治中心的转移,无复六朝的金粉繁华。金陵的盛衰沧桑,成为许多后代诗人寄慨言志的话题。,B.首联写南朝最后一个小朝廷,在陈后主所作乐曲玉树后庭花的靡靡之音中覆灭。“残”和“空”,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C.颔联描写金陵的繁荣盛况。“松楸”,坟墓上的树木。诗人登高而望,看到荒冢上远近高低尽是挺拔的松楸,六朝的宫殿高高低低。,D.颈联概括世间的风云变幻。这里,“亦”字、“还”字写得含蓄。石燕和江豚,是传说中神奇怪诞的动物,唐汝询说:“千官有冢,六代无宫,惟馀石燕江豚,作雨吹风而已。”在这里烘托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E.尾联照应开头,抒发了诗人的感慨。“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只有青山和洛阳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和六朝相同。江山不改,世事多变,令人感慨万千。,【解析】选CE。C项,“描写金陵的繁荣盛况”有误,颔联描写金陵的衰败景象。E项,“金陵只有青山和洛阳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和六朝相同”有误,“惟有青山似洛中”,就是说今日的金陵除去山川地势与六朝时依然相似,其余的一切都大不一样了。,(2)请对第三联中“拂”“吹”两个字做简要赏析。(6分) 答案:“拂”字是“掠过”之意,写石燕掠过云朵带来晴雨变化,“吹”为“鼓动”之意,写江豚在江面上兴风鼓浪,石燕、江豚带来江上风云晴雨的变化,用石燕、江豚象征历史上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题材三 咏物言志诗 【题材特点阐释】,【典题剖析】 【例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11分) 海 棠 郑 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提纲挈领 理清文脉】,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觞,酒杯;莫愁,女子名,泛指美女;梁广,古时著名画家;丹青,原指绘画所用的两种颜料,后来泛指绘画艺术。,B.首联运用拟人手法:春风善解人意,特别眷顾海棠,为海棠花“匀”上了一层迷人的色彩,摄人魂魄。颔联正面描摹:海棠新沾水珠,尘垢涤尽,花色十分光洁鲜艳,盛开的花朵,看上去娇媚动人,含情脉脉。,C.颈联刻画了海棠的风韵,就像美人上妆,就像画家笔下美景。尾联面对海棠,饮酒赋诗,流连忘返。看不足,写不完,艳羡蝴蝶可以在海棠花上栖息而恨自己不能。 D.这首诗托物抒情:全诗通过对海棠自然美姿的热情歌颂,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追求。,E.这首诗情与物相交流,人与花相默契,不愧是一首咏海棠的佳作。,【思维导图】,答案:BC。,2.诗歌后两联写到歌女“莫愁”、画家“梁广”和“蝴蝶”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6分),【思维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_,答案:(1)作用:美丽的莫愁女为欣赏海棠的娇艳竟懒于梳妆,善画海棠的画家梁广也为海棠的娇美所吸引而迟迟不动笔,侧面烘托海棠的美丽;诗人因蝴蝶能在海棠花上栖宿而产生了艳羡之情,这就把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与倾慕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每个要点2分,共4分),(2)情感:既歌颂了海棠的自然美,也表现出诗人对美的事物的热爱与追求。(2分),【即学即练】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咏 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注】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竹生”句既描述了竹子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子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C.“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被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E.末句“吐龙吟”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像龙飞冲天一样,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解析】选CE。C项,诗句原意是“耻于染上湘妃的泪迹,羞于做上宫的宫琴”,这里的解释完全弄反了。E项,末句未运用典故,“吐龙吟”意思是发出龙鸣般的声音,寄寓了诗人坚守高洁的情操。,(2)这首咏竹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石灰吟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6分),【解析】由诗歌的标题可知,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这种题材的诗所咏的对象是自然界的某个事物。这种诗歌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是托物言志,即借所咏之物寄寓志向、情趣或理想、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这首咏竹诗就赋予竹子高洁、坚贞、不媚俗的品性,表明自己要有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的高尚志趣。,答案:这首咏竹诗主要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 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 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 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 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了自己 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 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 (或: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 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 灰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虽粉骨碎身仍保持清,白等特点,将石灰人格化,赋予石灰历经锤炼、不惧焚烧、不惜粉身碎骨,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的品性,寄寓作者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吟托物言志,把石灰人格化,委婉形象,深沉动人,极富艺术感染力。),题材四 送别怀人诗 【题材特点阐释】,【典题剖析】 【例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11分)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 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注】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上国:指京城。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提纲挈领 理清文脉】,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思维导图】,答案:BD。,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 答案: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流连,不要做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惜别之情: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即学即练】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C.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 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义相近。 D.“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 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 政绩。 E.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 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解析】选BE。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2)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6分) 答案: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表示同情安慰;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而要安于低位;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题材五 边塞征战诗 【题材特点阐释】,【典题剖析】 【例5】(2018辽宁六校协作体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 雁门胡人歌 崔 颢 高山代郡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鸟,能将代马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注】代郡:这里指雁门。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提纲挈领 理清文脉】,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颔联生动摹写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C.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D.作者诗中既写出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E.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思维导图】,答案:CE。,2.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思维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_,答案:(1)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即学即练】 5.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 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其 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注】关城:指边关的守城。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龙荒:荒原。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 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解析】选BE。B项,“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错误,不是比喻。E项,并不是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2)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6分) 答案: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 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题材六 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点阐释】,【典题剖析】 【例6】(2018永州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11分) 渭 川 田 家 王 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雉雊(u):野鸡鸣叫。式微: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提纲挈领 理清文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斜光照墟落”一句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气氛。 B.“穷巷牛羊归”描绘穷巷牛羊暮归图,“穷巷”即“深巷”,“穷”字也透着宁静粗朴的况味。 C.“野老”两句写人,老人拄着拐杖倚着柴门,急切地呼喊着牧童的名字,以声衬寂。,D.“雉雊”两句视听结合,野鸡欢叫、麦苗青青、蚕眠叶稀,宁静里透着祥和,悠然中透着满足。 E.这是田园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古体诗,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绘出一幅春末夏初的乡村景象图。,【思维导图】,答案:CE。,2.请结合全诗赏析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6分) 【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 答案:直抒胸臆,反衬见意。看到万物皆有所归,归得惬意,诗人既羡慕又惆怅,反复吟咏式微,反衬出自己独无所归、归隐太迟的惆怅,寄托归隐田园的心情。,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前面诗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初夏傍晚农村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等一系列宁静和谐的景色,最后一句由写景转向抒情,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 用典。王维在诗中借吟咏式微以表达归隐田园的急切心情。,【即学即练】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移居二首(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将:岂。纪:经营。,(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解析】选DE。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两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2)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6分) 答案: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题材七 爱情闺怨诗 【题材特点阐释】,【典题剖析】 【例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乌夜啼春思 赵令畤 楼上萦帘弱絮,墙头碍月低花。年年春事关心事,肠断欲栖鸦。,舞镜鸾衾翠减,啼珠凤蜡红斜。重门不锁相思梦,随意绕天涯。,【注】赵令畤(10511134):宋太祖次子燕王赵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故词中每托闺情幽思以寄怨慕之意。,【提纲挈领 理清文脉】,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词开头两句中“萦帘”“碍月”的细致心理反应和“弱絮”“低花”的视觉、听觉相结合,映衬出芳春夜月怀远的闺人形象。 B.“年年关心”,可见离人远去之久。春归而人不归,教她怎不思量!当她听到楼外哑哑啼叫、欲栖而未定的乌鸦时,怎能不为之柔肠寸断!,C.“舞镜”只是对图案上鸾鸟形象的修饰,它是根据古代传说独鸾不鸣,见镜中影即鸣不止的典故,活用来增加鸾鸟形象的生动性。 D.“啼珠”是指蜡烛点燃后流的蜡珠,把凤蜡燃烧的蜡珠称为“啼珠”带有浓厚的客观感情色彩。如此物象和主人公心事相关。,E.结尾两句把主人公孤恓难耐、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以凄婉慰藉的语言娓娓道出,这是无可奈何的自慰,也是幻想。,【思维导图】,答案:AD。,2. 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思维导图】,请你组织答案:_ 答案:(1)上片寓情于景,“肠断”二字极言相思之苦。 (2)下片运用细节描写和想象手法,把主人公孤恓难耐、百无聊赖、苦闷压抑的情怀,以凄婉慰藉的语言娓娓道出既是无奈的自慰,也是天真的幻想,反衬现实的矛盾,突出离思的沉重。,(3)而词人别有怀抱,借闺人春思寄托了自己政治上的苦闷、失意,以婉言达深意。,【即学即练】 7.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2)题。(11分) 世纪金榜导学号01450066 点 绛 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1)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这是一首借伤春写离恨的闺怨词。词句开篇点题,并通过“一寸”与“千缕”这一数量上的反差,刻画出词人愁思深重、难忍孤寂的形象。,B.“惜春”一句,直言其愁,后一句则描写出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表明春天归去,惜春、惜花,也暗示惜青春、惜容颜。 C.词人“倚”字后面缀以“遍”字,活画出一深闺女子百无聊赖的烦闷苦恼;“无情绪”指女子没有了往日的心境,独自一人无所事事。,D.本词借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意绪,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以景物描写烘托气氛、寄寓情感,从而刻画出一位亟待良人归来的女子形象。 E.本词属于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同期的词作还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春晚声声慢寻寻觅觅等。,【解析】选BE。B项,“数点花瓣于风中飘零,如雨点落下的情形”错误,“几点催花雨”的意思是“几声催花的雨滴”,是淅沥的雨声催逼着落红,也催逼着春天归去的脚步。E项,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作品。,(2)词尾“连天芳草”一作“连天蓑草”,你认为哪种 表述更合适?请结合全词说明理由。(6分) 【解析】此题考查了炼字。答题模式:肯定哪一个 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衰草”强调“凄凉”,“芳草”强调“生机勃勃”,作答时围绕情感表述,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一:“连天衰草”好。女子期盼良人归来,眼前只有一眼望不到边的连绵衰草,烘托了青年女子倚栏眺望的凄凉情景和思念无望的结果,刻画出一个爱情专注执着、情感真挚细腻的深闺思妇的形象。 示例二:“连天芳草”好。芳草萋萋与上文“惜春”呼应,写出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正顺着良人归来时所必经的道路蔓延开去,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边。然而望到尽头,唯见“连天芳草”,不见良人踪影,反衬出浓重的闺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