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 元 整 合,第六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岳麓版,必修,知识系统,线索归纳,专题线索,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特点 (1)农业生产模式: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模式,实行精耕细作。 (2)土地制度: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 (3)经济重心:经历了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转移过程,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不断变化。,(4)工商业: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而存在,但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5)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 (6)经济政策:中国古代政府大多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在明清时期还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中外关联,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与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异同点比较,审题就这几招 第6招,分析比较归纳概括评价说明 非选择题的设问用语(思维方式)如何审 例题 (2014新课标全国卷)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1.分析、比较 分析、比较是历史学科命题中最常见的命题用语。因为它是一种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它常见的形式有: (1)根据分析;结合所学,分析 实例1:2014年天津卷第13题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实例2:2014年重庆卷第13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2)比较(对比)分析(指出);分析有何不同(相同之处)? 实例3:2014年天津卷第37题第(3)问: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实例4:2014年广东卷第38题第(3)问: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分析电影和漫画的创作者对马歇尔计划的认识有何不同?,审题方法指导 “分析”思维在审题时要注意:(1)分析什么?如例1:“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例3“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2)依据什么分析?如例2,要求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例4只要求“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 “比较”思维在审题时要注意:(1)比较什么?要求说明什么?比较是手段,说明是目的,重心在于说明。 (2)试题要求找“相同点”“不同点”还是“异同点”?根据要求进行思考。 (3)分析、比较类设问,一般情况下答案要求都相对详细、具体,要有史有据,言之有物。,2.归纳、概括 归纳、概括是历史命题设问中常见的思维形式用语。主要用于对历史材料和历史现象的总结、提炼。常见的命题句式为: (1)根据归纳 实例5:2014年重庆卷第14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 实例6: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根据概括 实例7: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3)问: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实例8:2013年山东卷第29题第(1)问:据片断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杜邦火药厂初创时期利用了哪些有利条件。第(3)问:据片断三,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3)依据列举;依据指出 实例9: 2014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1)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实例10:2013年天津卷第12题第(3)问: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审题方法指导 这类试题的审题要点主要有:(1)归纳、概括的内容是什么?这是答题的核心。(2)依据什么,即从哪些地方去寻信息源?不外乎“材料”“所学知识”“二者结合”。(3)答案要精炼、概括,要点化,文字浓缩。(4)概括要求准确、全面、完整。,3.评价、说明 “评价”与“说明”两个词汇是在历史学科高考命题中经常出现的用语。 “评价”用语通常的用法为: (1)根据评价(评述、评析) 实例11: 2014年福建卷第38题第(4)问: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实例12: 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0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实例13:2010年江苏卷第23题第(1)问: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根据说明 实例14:2014年山东卷第46题第(2)问: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 实例15:2014年安徽卷第36题第(2)问: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由肯定转向否定的原因。,审题方法指导 关于评价类用语的试题,要注意如下几点: (1)要明确评价的对象,即评价什么、找到关键词或核心词,如例11要求评述“在近代科举制在中西不同的命运”,例12,要求评述的是“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2)要明确评价的根据材料,如例11、例12,都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3)要明确评价的限定角度,如例13,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另外还有其他的限定,如从“积极”或“消极”影响等。(4)评价要求客观、公正、全面、史观,先进、史论结合、摈弃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阶级斗争观点。关于说明类试题,“说明”二字使用最为普遍。它往往与其他的用语结合,如“分析说明”、“比较说明”、“概括说明”、“归纳说明”等。说明即文字表述形式,可联系语文体裁中的“说明文”,要求表述准确、用语恰当、文字简炼、观点明确。,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