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1687532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91 大小:4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葫芦岛市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素养等级标准(初中生物)二级标准(试行)模块一 教师的实践反思(内容标准见通识部分)模块二 学科知识与技能(二)一、学科内容与知识结构 1熟悉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这四个板块的知识产生的背景。2.掌握四个板块各个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 3.熟悉四个板块中知识之间的联系,掌握学科知识网络。二、知识与技能1.初中生物教材处理技能(1)了解初中生物教科书编写者的意图。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材的编写方式(2)整体把握初中生物教科书的编写体系及特点。建立以“人和生物圈”为主线的知识体系把探究性学习落实于教材之中多侧面、多形式地凸显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3)掌握确定学科知识的目标、重点、难点的方法、把握学科知识网络的交汇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作用及其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一般原则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一般程序2.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技能。(1)掌握收集资料方法。(2)掌握筛选资料的方法。(3)掌握分析资料的方法。3.生物绘图技能(1)掌握生物绘图的基本要求和方法。(2)熟练掌握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的绘图的要求和方法。4.初中生物解题能力(1)掌握初中生物学科的解题技巧。选择题的解题方法简答题的解题方法(2)掌握解答生物学试题的注意事项。模块三 学科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1.初中生物新课程的特点与教学理念(1)明确初中生物新课程的特点。(2)掌握初中生物课程教学理念。2.教学设计的概念、特点、功能(1)了解教学设计的概念。(2)掌握教学设计的特点。(3)明确教学设计的功能。3.生物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了解加涅的系统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现代理论、罗米索斯、梅里尔、凯勒等人的理论和观点。4.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1)掌握生物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2)明确课堂教学设计要引导学生自主构建,促进学生能够合作学习。二、教学设计的操作1.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了解常见的、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2.教学设计的操作程序(1)教学目标的设计了解教学目标的概念。掌握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明确教学目标的作用及教学目标的制定。(2)学习者分析通过对教学对象分析了解中学阶段学生表现特征。通过对学习风格分析掌握学生起点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通过学习能力分析明确学习风格差异的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3)重点、难点的确定掌握重点、难点的确定方法。(4)教学内容分析明确分析教学内容的方法。了解从生命科学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方法。(5)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设计了解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明确教学方法与媒体选择。掌握教学媒体设计的原则。(6)教学策略的设计了解教学准备策略设计。掌握教学内容的设计策略。(7)教学评价策略设计掌握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了解评价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明确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指标、方法。三、编写教学设计应注意问题1.教学目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了解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目标的设计要重点突出、各章节目标应互相协调。2.教学内容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掌握教学环节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并解读课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2)了解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意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教育。(3)明确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生物教学的评价。模块四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指导(内容标准见通识部分)模块五 课堂教学专题研究之二 三维目标一、 三维目标教学提出的背景1.了解三维目标提出的国际背景2.了解三维目标提出的国内背景二、三维目标的内容及三者的关系1.了解教学目标的定义2.理解三维目标的内容。3.理解知识和技能与过程和方法的关系。4.理解如何在教学中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三维目标与“双基”的关系 了解三维目标与“双基”的关系。四、三维目标的制定1.明确三维目标陈述中存在的问题。2.掌握行为动词的分类。3.能准确的制定和描述三维目标。五、三维目标的达成1.掌握如何在教学中达到三维目标和谐统一。2.掌握三维目标在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模块六 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专题研究之一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一、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的本质与特点(1)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2)理解自主学习的内涵。(3)理解自主学习的特征。2自主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关系(1)明确自主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不同(2)明确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联系和区别3.自主学习的过程明确自主学习的过程包括自我监控、自我识别、自我选择、自我培养、自我反思,教师指导。4.自主学习的策略(1)掌握自主学习认知策略(2)掌握自我监控策略的策略。二、探究学习1.探究学习的本质与特点(1)了解探究学习的意义。(2)理解探究学习的本质。(3)知道探究学习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2.探究学习模式(1)了解探究学习模式本质、结构和特点。(2)了解主要的探究学习模式。3.探究学习的实施(1)明确探究学习中的教师的观念转变及角色定位。(2)明确探究学习中的学生的地位及角色定位。(3)掌握探究性提问的特点和基本要求。(4)掌握探究性讨论的特点和基本要求。(5)掌握探究性演示及应注意的问题。(6)了解探究性实验的特点及基本教学原则4.探究学习的评价(1)明确探究学习评价的主体。(2)明确探究学习评价的原则。(3)了解探究学习评价的指标。(4)掌握探究学习评价的方法。三、合作学习1.合作学习的本质与特点(1)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2)掌握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3)知道合作学习的特点。(4)知道合作学习的主要类型。(5)了解合作学习与相关概念的区别。(6)了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2.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1)理解合作学习的目标观。(2)理解合作学习的师生观。(3)理解合作学习的教学观。(4)理解合作学习的评价观。3.合作学习的模式(1)了解国际上关于合作学习的模式。(2)了解国内关于合作学习的主要模式。4.合作学习的指导策略(1)明确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担当的角色。(2)掌握合作学习准备阶段的指导策略。(3)掌握合作学习实施阶段的指导策略。(4)掌握合作学习总结阶段的指导策略。5.合作学习的评价(1)了解合作学习评价的功能。(2)了解合作学习评价的原则。(3)了解合作学习评价的标准。(4)明确合作学习评价的主体。(5)掌握合作学习评价的内容。(6)掌握合作学习评价的形式。(7)掌握合作学习评价的方法。模块七 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课例研究 模块二 学科知识与技能(二)一、学科内容与知识结构 初中生物学科知识共分为八个板块,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健康地生活。这里对后四个板块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加以介绍。第四板块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1本板块的知识背景 第五单元是从“生物圈”引入的,这样编写有两个目的:一是,从一开始就让学生站在生物圈的高度上来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二是,从生物圈失败的重要原因(动物、细菌等较少,造成生物种类关系失调)出发,引导学生进入对本单元的主题“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讨论。第五单元包括动物和细菌、真菌两大部分内容。关于动物部分,教材改变了以往按进化顺序逐门逐纲讲述各类群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做法,而是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植物”的处理思路一脉相承,先探讨生物圈中有哪些动物,它们分别有哪些与各自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再探讨它们的运动、行为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将动物的运动和行为一并安排在第五单元第二章,主要是出于三点考虑:一是在第一章已经介绍了动物的各种运动及其适应意义,这为介绍动物的结构基础和行为都奠定了基础;二是动物的行为大多是通过运动来完成的;三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都与它们的行为有密切关系,这一章可以为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打下基础。关于细菌和真菌,既包括了课程标准规定的“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又包括课程标准中“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的内容。这是因为谈及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必然涉及发酵食品的制作等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虽然这两个章节的内容与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不是一一对应的,但是,教材在编写时将这两项内容编排在一起,是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同时,也是考虑到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力求“实现学科内在逻辑与学生认识逻辑的统一”(见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2本板块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动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之中,他们都有与各自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教师应从生物圈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类群。从动物行为对生物个体和群体生存的意义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动物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特点。从认识细菌和真菌入手,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本板块的教学,应实现下列目标:认识动物都与各自环境和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根据这些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动物分成不同的类群;理解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基础;通过分析动物的行为,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并且理解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而动物的学习行为是在生活过程中习得的;通过了解细菌和真菌相似的营养方式,不同的结构和繁殖方式,从而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特征;通过观察、调查、收集、试验、模拟等方法,体验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爱护动物的情感,提高保护动物栖息环境的意识,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动物、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建立生物与环境和谐统一的观点;认识生物科学与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本板块的重、难点:说明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本板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已成为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指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如“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探究,对于这一看似不难的实验,不同的教师可能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方法是:探究前教师将本探究的目的,采用的设计方案、规定的材料用具以及方法,全部清楚地交代给学生,然后再由学生按老师要求,一步步探究。另一种方法是:在学生弄清实验目的后,由学生完全独立地设计并完成探究。在这里,我们所提倡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这是因为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材料用具及方法的选择恰恰是本探究成败的关键(例如,绑尾鳍选择的木板过厚,会使鱼下沉;用线绳捆绑鱼鳍,很容易脱滑等)。要把体验过程作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就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自感受成功是在失败中探索出来的。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创造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样,鸟的探究实验,教师应注意不要穿新鞋,走老路,而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分析和查找资料,得出鸟适于飞翔的结论。(2)将“陶冶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人格”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进步,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这一点,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误区,如认为“鱼既然可以吃,为什么不能剪鱼鳍做观察呢?”“鸽子可以吃,为什么不能做解剖观察呢?”有的认为正文后面的“水域环境的保护”、“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等内容只是点缀,等等。因此,将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中,首先需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清华大学学生的泼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的震惊和讨论,不仅引发我们对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而且再一次提醒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把陶冶学生心灵、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来抓,一定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3)联系生活,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教学在课程标准有关细菌和真菌的具体内容中,从知识的角度只要求学生达到了解层次;从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角度,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在理解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那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在第五章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阅读,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还可以收集更丰富的彩图、音像资料,当地的实物标本,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同时通过技能训练和完成练习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时,一方面要突出生物技术在食品、药品生产、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完成好制作甜酒的活动。通过制作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在生活中就要应用生物学知识和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学生对生物科学社会价值的认识,为学生选择职业和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第五板块生物的多样性及保护1本板块的知识背景 过去的二十世纪,是人类获得物质财富最多的世纪,同时也是人为破坏环境最严重的世纪。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有150多个国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人们深切地认识到,生物多样性是珍贵的自然遗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的威胁,要实施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热点问题之一,愈来愈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是中学生必备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是其行为的基础之一,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其认识和行动的必然结果。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应当理解每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并且应当身体力行。因此,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在本册教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和发展,是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民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行为,同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2本板块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内容比较广泛,材料繁多而且庞杂,为使学生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有所认识和行动,本单元特别注意精选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第二章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材中又不可能说得很清楚,教师可采取图表的形式讲解。关于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这一问题,教材由于篇幅有限,不可能展开,但这个问题不说清楚,如果学生没有留下比较深该的印象,后面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会基础不牢固。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补充一些材料或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事例,如让学生收集一些我国濒临灭绝边缘的珍稀动植物在课堂上介绍,举办板报或小型展览,等等,这样做的效果可能会更好。通过本板块的教学,应该实现下列目标: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方法和措施。通过尝试对植物和动物分类,体验科学分类的基本方法;参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培养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爱护生物、关爱生命的情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本板块的重、难点: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运用角色扮演活动,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参与一种珍稀动物或植物保护的辩论和协商活动,提高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公民意识。本板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相对于知识和能力来说,本板块更偏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是由于本板块的教育意义和地位所决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可以通过说教式教学来建立,因此,教师应在课前精心准备,课上悉心引导,具体的方法是:一方面应注意多收集日常生活中的报刊、杂志、网络和电视台所报导的环境污染和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事例,替代或补充教材中即将或已经过时或人们已经改正的事例;二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让学生确定辩论主题,发动学生举办生物多样性展览、板报、宣传或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观鸟和爱鸟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过程就是最好地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另外,教师可以将学生活动的材料收集、整理、保存和展览,作为学生学期成绩的一部分。(2)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本单元的落脚点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行动,行动需要思想来支配,按照认知规律来看,正确的思想又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来建立。因此,学生的实践活动在本单元中处于主导地位,通过实践活动确立和影响学生的思想,从而把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内化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之中。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精心设计,全力引导。如果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这将是非常有益的,其教育意义远胜课堂说教式教学。(3)重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人类威胁生物多样性的事例很多,报刊杂志和电视台经常报道,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收集这些信息,并根据学生所收集的信息的价值进行及时而积极的评价,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收集材料和信息的过程中对材料和信息进行处理、评估,这个过程就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另外,学生在参与教材中的角色扮演活动时,除所扮演的角色(当地农民、政府负责人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等)需要而必须多方面收集材料外,该活动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不同职业的社会公民,能够正确处理各方利益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第七板块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1本板块的知识背景 通过前六板块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生物圈中生物的类群以及生物的多样性有了一定了解。从认识逻辑来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生物多样性是如何形成的。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长期进化的结果,而生物进化实质上是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通过遗传和变异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因此,第七板块“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安排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内容。学生通过本板块的学习,又会更深入地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本板块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生物对不同环境的适应,又展示了不同生物类群在连续性方面所表现的发展和进化。同其他板块一样,本板块重视突出人与生物圈。一是密切联系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实际,如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中的应用、鸟的生殖与养殖业、禁止近亲结婚、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等;二是突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环境引起的变异、生物的进化中环境的作用,等等。通过本板块的教学,应实现下列目标:知道植物的无性生殖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昆虫、两栖动物和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明确生殖细胞是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能够说出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认识到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知道性别决定的道理,认同禁止近亲结婚,了解遗传育种在实践上的广泛应用;了解科学家对生命起源问题所做的科学推测,理解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和原因。发展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证据和逻辑进行推理、论证、预测和评价的探究技能。理解科学上存在争议是正常现象,合理的怀疑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初步形成敢于怀疑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理解生物界的发展变化,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基础。本板块的重、难点: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说出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本质区别。说出昆虫、两栖动物、鸟类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性状之间的关系,描述控制相对性状的一对基因的传递特点。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描述自然选择学说,认同生物进化的观点。本板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结合当地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习基础,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本板块的很多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这一特点。如,对于昆虫学生是不陌生的,很多学生还读过法布尔的昆虫记,教材创设了问题情景,教师更应该启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的起点。介绍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与环境的目的强调的是保护,因此需要教师收集资料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结合当地两栖动物生存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对策更有实效性,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2)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构建知识体系,形成基本观点。新课程理念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安排的探究活动、资料分析以及教材创设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例如,认识卵壳和卵膜的结构时,让学生动手,感受卵壳对外力的承受,结合课后开放性练习中的问题蛋壳上有气孔吗?进行小实验。再如,性状的概念、相对性状的概念应建立在学生对观察材料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把具体、形象的不同性状的共性要素抽提出来,用文字概括地表述,形成性状和相对性状的概念。教师课堂教学中一定让学生有对形象思维加工和转化为抽象语言的时间,形成属于学生自己内化的知识。(3)加强直观教学,启迪思维图文并茂是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本单元中提供的图片较多,教师在教学中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片外,同时要广泛收集录像、光盘、计算机课件,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课件,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这些直观材料启迪学生的思维。第八板块健康地生活1本板块的知识背景 让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初中生物课程又是承担着这一重要任务的主要学科课程之一。在第四板块“生物圈中的人”中,已经结合人体生理的内容介绍了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但尚不系统和全面,尤其是课程标准中规定的传染病和免疫、医药常识、急救常识及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现代文明病”等内容,难以在人体各系统的结构和生理内容中穿插讲述,同时,也为了强化教材帮助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这一重要功能,教材将“健康地生活”单独列为一个单元。2本板块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本板块涉及生物课程标准的第十主题“健康地生活”。有关健康地度过青春期的内容在第四板块“生物圈中的人”进行了介绍,本板块主要介绍传染病;威胁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酗酒、吸烟和吸毒的危害;医药常识。为了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本板块除选取“具体内容标准”规定的内容外,还安排了“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保持愉快的心情”、“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内容,以期对学生学会健康地生活更有益。通过本板块的教学,应实现下列目标:理解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常见的寄生虫病、细菌性传染病和病毒性传染病;理解吸烟、酗酒和吸毒的危害;了解自己在生理和心理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健康状况,懂得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防病治病和救助他人的能力。发展自我评价健康的能力。进一步提高科学探究能力。珍爱生命和健康,关注威胁人体健康的当代主要疾病,选择不吸烟、不酗酒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拒绝毒品。本板块的重、难点: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人体免疫功能及其产生机制,认识到计划免疫的重要意义;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掌握安全用药的常识,能够运用一些急救的方法。全面理解健康的定义,并且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到酗酒和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关爱他人的健康。本板块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参与本单元体现了“学校教育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建立健康的行为要在参与中才能完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评价自己的健康状况,收集影响健康的疾病或行为资料,认真完成“酒精或烟草浸出液对水蚤心律的影响”探究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观察、思考和交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对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和观念的变化更有益。(2)适量补充资料,培养学生的能力影响健康的疾病和生活方式很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适量地收集资料,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学生在收集材料和信息的过程中对材料和信息进行处理、评估,这个过程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二、知识与技能(一)初中生物教材处理技能教师要上好课,就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组织教材、处理教材。而且还要弄清楚“教材”与“教学”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努力把“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1目标定位要明确。教师要通过对课本的学习、对参考资料的学习,正确把握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师要充分地理解教材编写专家的“编写意图”,哪些是属于了解性的,哪些要让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问题是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等等,心中必须十分明确。(1)编写指导思想本书的编写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及其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 (2)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摆脱“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教材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这种认识出发,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有以下特点。 突破传统的学科体系,构建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知识体系 之所以构建这样的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a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b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与生物圈的关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c人既是生物学研究的主体,又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学生应当通过生物学的学习,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结构和生理,以及营养和保健,学会健康地生活,这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d绿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两类生物,按照这样的体系,可以侧重讲述绿色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是怎样生存的,与生物圈的关系是怎样的,而相对减少动物部分的内容,从而在总体上减少知识性教学内容,为探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时间;e这样的体系,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认识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人与生物之间、人与生物圈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可持续发展观点。按照突出人与生物圈的编排思路,教材中具体内容的展开也大都围绕人与生物圈,引导学生认识各个类群的生物在生物圈中如何生存、延续和发展,对生物圈有什么意义,进而认识生物和生物圈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例如,有关光合作用的内容,教材不是单纯地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原理、过程、条件和意义,而是从生物圈的角度出发,分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两章。 安排了系列化、多样化的科学探究活动这套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它们概括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a.探究活动的类型丰富、数量多。教材中安排的科学探究活动包括观察与思考、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b.力图提高探究活动的质量。探究活动的丰富多样也就是探究活动的多侧面训练,可以使学生在活动形式的变换中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但学生也应该精练相对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相对完整也就是课程标准上描述的科学探究,大致过程是: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教材中标明“探究”的都基本具有以上环节。它们具备以下特点:凡是探究活动都有背景资料或情景设计,并且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它可能是学生的活动,如“探究鸟类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是从叠纸飞机和做模型飞机引出的。它可能是学生相互间设计的问题的讨论,如“测定空气尘埃粒子”的探究活动中,就是以学生的讨论引入的。它可能是学生的某些生活经历,如“花生果实大小的变异”探究活动,是从几个孩子结伴去同学的奶奶家去玩,品尝大花生和小花生两个品种的花生开始的。它可能是一种情景的模拟,如“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探究,就是从试想你是一个农民去种子站购买种子回来之后怎么处理开始的。等等。这样使学生饶有兴趣地进入到探究学习活动中去。凡是探究活动,都以小组合作方式进行。提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的多样性,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的选择性,结论的开放性。虽然每个探究都给了必要的提示,它仅仅是提示而已,为小组合作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留有回旋的领地,使得学生确实能够自主学习。简单地看,就是现在的探究不像过去的实验限制的那么死,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可以多种多样,制定计划、实施计划有多种多样的选择,结论也不是一定只要一个结论,结论是开放的。这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自主学习做出的发展。凡是探究活动,必有讨论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作出结论。通过讨论,或者是在实施上有所长进;或者是在科学过程和方法上有新的体会;或者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新的领悟。同时,通过讨论,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尊重别人的意见,不断反思、总结而有所前进。凡是探究活动,所需的材料、用具等,尽量符合现阶段的国情,低成本、少损耗、易替代,使所有学校经过适当的努力都能做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许多学校的生物学设施、设备,尚有一定的困难,要使探究活动确实能够进行,还要因陋就简,简便易行。c.在探究活动中明晰科学方法的要求。科学方法是达到科学研究目的,掌握科学知识内容,揭示科学规律的思维选择和实践手段,是过河的船或桥,在科学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本套教材特别注意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点,把科学方法和经历与探究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材中以套块式的文字予以提示和说明。教材中共有12处的科学方法的说明和提示,它和探究活动是放在一起的,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某种方法有相当清晰的认识。d.强化科学技能训练,单独设栏。这里所说的科学技能,它是重视于科学方法的,不是操作技能,科学方法不是理解了就能掌握,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强化训练才能掌握。这套教材把科学技能的训练,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以有计划地、独立地的栏目呈现于教材之中,不是要学生读一读,提高认识,而是都要做的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中共有科学技能训练25项,都是放在教材中与学习内容或探究相关的地方,独立地进行科学技能的某个方面的训练。多侧面、多形式地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具体划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三个维度,而且特别强调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终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生物科学素养的灵魂,它支配着人的行为,反映了国民教养的程度。课程标准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而作为教材,不能像知识或者科学过程、方法那样易于直白地表达,它必须选择不同的方式、途径来加以贯彻,要把无形的、虚的东西转化为有形的、实的东西,便于学和便于教。这套教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高度重视提高科学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的结合,融化在文字叙述和作业系统之中。如在八个单元中,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法来说明本单元要学习的内容时,都努力以优美的文字表述相关的人文意境,不仅读来朗朗上口,有滋有味,而且在概述内容的同时,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如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单元页上是在卫星上拍摄的北京地区的地貌图片背景下,配上了不同肤色的三位少年的可爱头像,在这样图片下用这样一段文字来表述:“地球,我的母亲,/我过去,现在,未来,/食的是你,衣的是你,住的是你,/我要怎样才能报答你的深恩?”这深情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让人感动,更启迪我们对人和地球关系的思考。b.增设了“科学技术社会”的专栏,以突出三者的互动以及科学技术对社会正或负的影响。教材中共有“科学技术社会”专栏28个,从每个专栏的题目中,就可以知道它把当前与生物学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若干热点问题都记录了在教材。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由于与社会紧密联系,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c.设置“科学家的故事”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两个专栏,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科学家的故事就是科学史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科学家们对科学的热爱,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志向和行为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也是教材中专设的一个专栏,真正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成百上千,不可能一一列出,教材中主要列出的是偏重于普通劳动者,如林业工人、农业技术员、园艺师、营养师、医生、专业护士、心理咨询师等。教材中描述了他们的工作,他们的创造,他们的辛劳,和对人们的贡献。读后既能增加学生对生物学的重要认识,还能对这一选择有所了解,更能从普通劳动者身上学习做人的道理。d.设有“生物学与文学”和“生物学与艺术”专栏。目的是点出即使是文学、艺术工作者,也必须有相当的生物科学素养,也就是生物学素养是每个公民、各行各界都应该具有的。重视能力培养的梯度设计改变以往将实验依附于知识内容的做法,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维和操作要求较低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身边的生物,阅读和分析有关资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较高的活动,如制作和观察切片和装片、设计并完成探究性实验等。在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寻求答案的实验中,大致是先安排明确问题、假设、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的实验,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学生设计部分环节的实验;最后安排全过程探究的实验,让学生练习从问题到提出假设,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然后实施探究方案,记录和整理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并对自己已完成的探究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随着教学内容的逐渐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这种梯度化设计将在不同水平上循环。技能训练也是如此,先安排简单的观察、比较、测量、计算等,后安排需要较多逻辑思维的分析实验结果、解读实验数据、推理等。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重视科学探究,并不意味着否认知识的价值。知识、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学探究能力不可缺少的基础。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识都有同等的价值。有的知识可能仅仅是专门人才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则是大众都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识会较快过时,有的知识则具有较长的时效性。有关研究说明,教学内容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相关性越强,其时效越长,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对学生发展的价值越高。因此,本教材注重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适当删减需要单纯记忆的知识。这样做还有一种意图,即减少知识内容分量,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时间和空间。例如,关于被子植物,删掉了根、茎、叶的形态,花的类型,叶序,花序等内容。关于根,一是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中,介绍了根尖中有不同的组织,这些组织是由分生组织的细胞分化形成的;在“植株的生长”一节,介绍了根是如何生长的;在“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一节,安排了“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等内容。关于茎,则主要让学生理解以下内容:茎是枝条的组成部分,枝条是芽发育成的;茎具有适于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结构导管和筛管。关于叶,则主要让学生理解叶片适于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结构,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意义。关于花,主要让学生理解花适于传种接代的形态结构特点。(6)注意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随着生物科学的迅猛发展,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学知识越来越重要,正在成为普通公民应当具备的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这样的考虑,本书中这方面的内容有所增加。近年来的生物科学成果在教材中做了适当介绍,如克隆哺乳动物、转基因生物、人类基因组计划等,有些列入教材正文,有些则供学生课外阅读。综上所述,本套教材是努力把探究性学习落到实处的教材,它较好地体现了生物课程是一门科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的课程,并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提供了方便。2课堂教学要顾及两个全面。一是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既要重视“双基”,还要重视能力培养;(如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有的教师认为这个试验很简单,而做实验又很麻烦,便将书中试验分析后直接给出了结论。这种讲试验,学生也能将这个知识点掌握,但这种掌握只是暂时记住了,时间一长就可能忘记了。而若是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试验,不仅掌握了知识点也掌握了方法;不仅使学生的记忆深刻长久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也具有深远意义。)二是在学生方面,既要有心培养优秀学生,也要照顾到学困生的学习,因材施教,分层要求。(问题的提出、习题的设置、活动的安排等,都要分组或分层次进行。)3组织教学有导向。每一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巧妙使用辅助手段,把教学系统导向预定的教学目标。请注意:这里用的是“导”字。我们不能完全采用松散型,滑到哪里就哪里。因为这是课堂,不是聊天室,中学生毕竟还小,很需要教师的引导。(如学习生物特征一节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而明确什么是生物。我通过一些生活中熟悉的一些现象提出问题,教室中哪些物体是生物,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再用实物加以引导,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说出了生物的一些特征。但有一个学生却认为生物体上都有细菌,有细菌的物体都是生物。学生为此争论不休,我笑着提出一个问题,“讲桌上、粉笔上有细菌吗?它们是生物吗?”简单的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回教学目标。)4突出重点,带动一般。我们讲突出重点,并不是单纯为了解决重点。而是在解决重点问题后,就能比较顺利地解决其它非重点性的一般知识和技能问题。所以,重点问题解决后,要及时组织强化训练,让学生及时动脑、动口、动手,并注意问题反馈,其中“动脑”最关键。(如学习血液循环途径,在学完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后,及时提出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问题:得了肺炎进行静脉注射青霉素治疗,药物经过哪些途径到达肺部?口服药物,心脏哪个腔会最先发现药物?这些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很愿意动脑积极思考,既再次巩固了重点,又锻炼了学生的解题技能。)5正确把握教学难点。也就是,要弄清楚“为什么学生会感到困难?”“难在哪里?”我认为,学生感到困难一般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知识抽象(就要用形象、直观、实践的方法加以突破。如学习尿液的形成,知识点很抽象,如果制作动态课件,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若条件有限,也可以边讲边画板图,也具有一定的动态感和形象性。);二、缺乏经验(就要以“引旧入新、以旧带新”的方法加以突破。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上课时我拿着一个黑色的塑料袋进入教室,学生感到很好奇,在学生的帮助下我将一个软管插入塑料袋中又伸入澄清的石灰水,一位同学挤压塑料袋,一会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我打开塑料袋里面装着新鲜的白菜叶,学生恍然大悟:植物也呼吸,而且呼吸时也呼出二氧化碳,还一直以为植物呼吸呼出氧气呢。);三、难点多、难度大(就要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方法加以突破。如学习血液循环途径,可以先从心脏的结构突破,用顺口溜:室连动房连静,左室主动右肺动,左房肺静右上下。帮助学生记住心脏各腔连接哪个血管,血液循环途径也就不难记住了。);四、问题本身错综复杂(就要采用综合分析,逐步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几个简单的问题来加以突破。如学习基因的显性、隐性时,概念较多,题型复杂,学生学习起来常感觉没有头绪。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问题:隐性性状有几种基因型?显性性状有几种基因型?一对具有相似隐性性状的夫妇能否生出与此对应的显性性状的孩子?一对具有相似显性性状的夫妇能否生出与此对应的隐性性状的孩子?通过上述问题步步深入,突破难点。)。(当然,导致“教学难点”的原因还很多,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探索。)6教学程序要精心安排。教师不能把教材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基础、教学的条件等,合理地调整和补充内容,重新组织,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具体地讲,我们要思考:一、要根据知识迁移规律,构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二、精心安排教学程序:先学什么,后学什么,详学什么,略学什么,重点怎样突出,难点怎样突破,关键如何抓住,等等,教师都要心中有数。三、抓住练习反馈,这一点很重要。学生在练习中还会生成许多新的、拓展性的问题,如果教师对问题处理得恰到好处,那么,教学效果会更令人出乎意料。 (二)准确把握学科知识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关键。 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学准备阶段的一个重要环节。要上好一节课,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质量标准,教师必须事先明确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做什么,学习哪些内容,学习这些内容达到什么知识层次和能力水平;在教学活动中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等。这就同作战之前要制定作战计划一样重要。 目前对教学起导向作用的是新课程标准,而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是笼统抽象的。它不可能对每一教学内容(知识点)提出很具体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之前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1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一般原则(1)标准性原则 在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时,只能以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课程标准要求为基本的标准。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的用来衡量教学质量的统一标准。只有按国家规定的要求,才能保证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时,必须处理好与课程标准、教材的关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只能逐层次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具体化、明确化。 (2)整体性原则 对教学重点、难点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遵循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回到整体的思路通盘进行考虑。即由中学生物教学的总目标、总重点难点,到具体实施的章节、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构成一个有序的、前后关联的系统整体。首先要把握住中学生物教学的总目标和重点难点,再弄清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注意到各部分间的联系和渗透,然后确定各章、节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重难点。也就是说要从整个中学生物课程这一角度去考察每一章节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最后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何落实到每个知识点上。如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成分的变化,是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一册书的重点,也是教学难点。该知识点在“人体的营养”“人体的呼吸”“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四章内容中都有所体现和应用。但只在“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中即是重点也是难点,在其它三章却既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可通过四章知识的学习后,对该知识点有了进一步概括和提高,最后完整理解血液循环途径和血液成份变化这一教学目标。 因此,在确定某节某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时,不能将总目标总重点难点的对应条款机械照搬。必须注意到各个不同层次目标重点难点间的联系,与教材严密的科学体系及知识点间的结构,又要注意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各章节的教学为达到总目标服务。 上述讲的是认知领域的整体性,同时还必须注意到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使三个领域结合为有机的整体,形成三个领域的一体化。 (3)适应性原则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时,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能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需要。教学要适应经济、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生物素质。日本著名数学家米山国藏曾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钻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着眼点等,都随时随地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身受益。”这段话耐人寻味,值得我们深思。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必须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使基础好的学生吃饱,也要使基础较差的学有所得,使学生在不同基础上都得到充分的发展。(4)具体性原则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时,一定要具体,易操作可实施。一般情况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只落实到知识点上。这样就显得粗糙,明确性、具体性较差。一个知识点往往包括许多内容,这些内容所处的地位一般不相同,教学时的水平要求也不同。如初中生物“呼吸作用”这一知识点可分解为:植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原理和意义、呼吸作用的应用。上述内容在不同的章节中所处地位不同,在不同章节的教学中就要有不同的要求。2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一般程序 (1)认真钻研课程标准,通读生物教材一是读懂,明白编者意图,与编者充分对话;二是读出自己的见解,要有自己的思想;三是要广泛阅读、查找与教材相关的资料。 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学生物教学的总目标,生物教科书就是根据这些总目标编写的。我们要确定的是章节和知识点的具体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总目标重点难点是确定具体目标重点难点的依据。要认真研究中学生物课程标准,通读生物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知识结构、教学内容、目的和任务,以及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具体要求。对全书的教学要求和重点难点开列出来,做到心中有数。哪些章节地位特殊,前后联系紧密,应用广泛,这些地方应是教学的重点;哪些章节与其它学科联系过密,概念规律抽象,这些地方可能会出现教学难点。 此外,对生物教学参考书,也要认真阅读,它也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2)确定章节的知识点,将知识点分解为知识要素 中学生物中的章节在教材中具有相对独立性。在教学中是一个相对的独立系统。在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时,首先根据教材的章节顺序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出章节中的各个知识点,然后再将各知识点分解为若干个知识要素。所谓知识点就是我们常说的知识要点。它在生物学科的体系中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项目,是知识结构系统中的子系统。所谓知识要素就是构成知识要点的重要元素。其特点是不与其它知识要素相交叉、重叠。 (3)确定各知识点的等级 知识点的学习水平层次,应根据知识点在生物知识结构和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与其它知识点的关系和习题的难度水平来确定。一般地说来,某一重要知识点的目标层次要略低于该章目标层次。学习完该章后,再通过复习课(知识结构分析)及习题课和练习,使之达到本章目标。章节目标总体看还是稍低于总目标层次。要达到总目标水平,应是在学完某部分或全部后,找到了该章与前后知识的联系,应用点、扩散点和加深点之后,并通过练习才能达到的。因此某节课某知识点的教学目标层次,不是简单的将总目标中的对应条款下搬、分解,而是根据教材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目标层次。 (4)要具体明确表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在表述时应注意:学生是行为主体。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