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丁** 文档编号:1685907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9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托 娅各位老师大家好,自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迄今已经十年有余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使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2011年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将压强和浮力两章的知识点做个简单的解读:一、反思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目标与实践 (一)课改的主要变化第一个变化是标准和规则调整了。课改之前是教学大纲,现在是课程标准,从大纲到课程标准主要涉及的变化是课程功能的调整,在十年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老师们已经有这样的教学理念,物理不仅仅针对的是物理的知识和物理的技能,这只是物理的一部分,物理学应该还含有更宽泛的内容,所以在课程功能调整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这个课程改革中,课程的功能调整主要集中在不仅要传授学习,不仅要学习知识,还应该通过对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养成自学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一种学习能力。这是课程功能的体现。那么在这样一个变化中,教师教学理念也有了调整,在这样一个课程功能的调整下,就有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的若干调整。这是第一变化,检验教学的标准和规则变了。第二大变化就是教科书。教科书在01年9月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教科书走进了课改实验区,04年9月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物理教学书走进了课改实验省。那么新教科书有什么不一样呢?新教科书得编写主要基于课程标准为依据。在编写教科书的时候,老师们遵循了这样一个原则:“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科书的编写过程中,对这样一个课程改革的目标是非常注重的。因此现在的新教科书注重基础性、体现时代性、反映选择性、强调逻辑性、操作性、整体落实三维目标。 在注重基础性这一点上,以往更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现在的基础性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含能力和情感。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保持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另外通过学习物理发展学生的能力也是基础性的表现之一,所以现在的教科书内容丰富,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去落实课程目标。 除基础性之外,现在的教材还体现了时代性。比如强调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与近代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等等。这些使教科书有了相当的时代性。不仅如此,现在的教科书还反映了选择性。尽管初中物理教科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但一些栏目的设置,内容的选择上,既能够符合城市孩子的需求,也考虑了农村孩子的需求,而且通过一些栏目,通过一些内容,通过型号等一些特殊的标志,使老师能够有选择的进行教学。同时现在的教科书强调逻辑性和可操作性,前后的连贯,章、节、段的逻辑以及循序渐进,关注学生的不同层次,等等。这些都是新教科书在继承以往教科书特点基础上的一些特征。在教科书改变的过程中,不仅内容有了变化,而且一纲多本的教育决策不断推进,深入发展。比如对初中教科书而言,一个课程标准多套教材,比如现在对应的初中物理教材就有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八年级、九年级,还有上海科技出版社和广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一套教材,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科技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多个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像这样一纲多本的战略决策逐步的推进,使教师有选择的使用高质量的教科书,在这次课程改革中,应该讲起了推进素质教育的作用,这是来自教科书的变化。 第三大变化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变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里有这样一个具体的改革目标:“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教师的教学改革中,不仅要注重概念的学习,传授式教学方式,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让学生了与探究、勤于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样一个具体教学改革目标推动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已经有了很大的调整,比如以前更注重传授式,现在老师们注重探究式;以前注重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现在的实验也更加注重分组实验、探索式的实验;以往的教学更侧重教学的结果,而现在也注重学习的过程,这些都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变化。 第四大变化是“评价考试调整了”。评价分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从评价的时机来看,这两类评价同时都有加强;而且从评价的功能来看,有对评价的反馈的功能的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选拔功能以及研究功能等等。还有于教师的培训。这次课程改革,老师们有深切的感受,无论是报告厅式的面对面的培训,还是发展到现在结合远程研修式的培训,培训方式丰富多样,而且培训的内容从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设计的理念,课程的目标等等,发展到课程的教学案例,也就是说从宏观到微观、从简单的培训方式,发展到多种培训方式,这一系列都是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有效地促进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效地调整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也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反思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应该辩证的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改十年取得相当成效的时候,也应该理性地梳理总结课程改革中的问题,当然,课程改革中的问题有来自课程标准的,也有来自教材编写者的,教学实践的,评价考试的,教师培训的等,诸多方面都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梳理总结解决。这里侧重谈谈教学方式的调整中的问题,第一,是否有效体现课程理念?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里,其中有一条理念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其实这条理念在课程改革之前不少老师都有这方面的尝试,在课程改革中,这条理念得到了不断的深入和发展,但在体现这条课程基本理念的过程中,怎样有效的进行,这是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现在考虑不再是要不要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是怎样有效体现课程的基本理念。 强调体现课程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但怎样恰到好处的有效的从生活走向物理是教师在教学方式调整中要注意的问题。从物理走向社会是这条理念要求联系实际,怎样恰到好处的联系实际是现在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二,是否有效制定教学目标。老师们在进行探究教学的时候有很多尝试,但有两大类倾向大家要注意,一类倾向是仅重过程,让学生们玩一通,操作一通,缺乏总结,缺乏老师的主导作用,像这样一类活动可能就演变为低水平的学生活动了,如果要让这一类的探究活动更有效的话,这里边就应该有老师的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引导和清晰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有一类,就是把探究式教学演化为对过程、对能力转化为书本知识的一类学习,这种方式老师们也是老师们应该注意的。总体来讲,在第二大类问题中,老师们在探究式教学中对于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还需要加强。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老师们的教学有诸多精彩的表演,也有诸多的教学设计,这些都是不错的。但是老师精彩的表演以及教学设计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这才是精彩表演以及教学设计的内在目的,否则一切都流于形式,没有价值。那么在学生发展和教师表演以及教学设计这几者的权衡下,学生的发展是的目标,但在这个方面,有的老师关注还不够。老师不可以太在意教学设计的完美,假如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站在学生的认知特点,可能接受的程度来看,会调整教学设计,使之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而这些方面是老师比较忽视的,也是需要进一步给予加强的。 二、物理课标(实验稿)修订概述修改原则是:增强课程标准的指导性、规范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和实验稿相比,这次修改继承的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这些都保持了实验稿的这个内容。但这次改进的主要有哪一些呢?适当增加一些案例,规范内容标准,修改实施建议,推敲文字表述。这是这次修改的主要的一些内容。修改内容主要针对的是对科学内容的修改,在实验稿中的科学内容有68条三级主题,这次修订只有1条修改,其他67条有12条做了文字微调,占总条数的17.6%,有55条做了完善性修改,占总条数的80.9%。先看一看那些内容是属于文字微调的。比如,在课标实验稿的22页有这样一个条目:“能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中。”对这个条目而言,其它内容都没有改,就把“能”删掉了,改为:“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断的运动中” 意思没有改,只是文字的规范。像这一类,属于文字微调,有12条条目是属于这样的修订。 1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所谓规范要求,增加可评价性,主要的考虑是为了便于评价,便于理解表中的条目。本次修订改进规范了行为动词。比如,删去了原课标中的“大致”,“初步”等行为动词,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以便明确要求,便于评价。比如,在课标实验稿中,有这样的条目:“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这次改为:“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从以前的“大致了解”改为“了解”,这是一大类规范。接下来,仍然属于规范要求,增加可评价性的,在课标实验稿中,有这样的一个条目:“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在修改稿里,就把并能进行简单计算就删去了,因为理解欧姆定律就已经含有计算了。像这一类的行为动词,都是统一规范的,删去多余的。再有:“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知道”是了解水平,而“解释”是理解水平,这里不自洽。在修改稿里,就把“解释”这类行为动词统一规范为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说明”了,所以就改为:“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像这一类都属于规范行为动词,增加可评价性。这是第一大类。 2细化条目,明确要求,便于操作。哪一些属于细化条目,明确要求的呢?在原标准实验稿中有些条目比较原则,不便于评价,本次修改对这些条目进一步细化,这便于教学,也便于评价。比如,在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条目:“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在实验稿中,把反射和折射要求到同一水平,而且要求到“规律”层面。在修改稿中就对光的折射和反射做了分类处理,是这样修订的:“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这里对光的折射和反射就更加细化,而且要求不一样了。而“探究光在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属于小学科学的内容,所以在修订稿中删去了。这就属于细化要求,明确要求的。 再看“会测量温度”,在修订稿中改为:“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使相应的范围缩小了,更明确了。再如,在实验稿中有这样的条目:“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能说出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电路的实例”。这次根据老师们的反馈,对这条标准细化了:“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说出生产、生活中采用简单串联或并联的实例。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这就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关于电流、电压的特点,做了特别要求,进一步细化。而在此之前,当没有细化的时候,有些地方已经到了对串、并联电路的电阻特点的要求。因此通过细化,在某种程度上明确要求,降低难度。关于细化要求的,还有若干条目,这里了,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是完善性修改的第二大类。 3适当删减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次修订删减了一些与物理关联度不高或者非核心或者高中还要重点讲解的条目。比如这次删减的条目有:“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比较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初步了解超导体的一些特点”,这是删减的条目。比如,“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比较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那么,这次在修订里,对颜料混合这块内容删除了,因为它与物理的关联度不是那么的直接。还有合并的。比如在实验稿中,有对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的分别要求。在这次修订稿中,把这三条要求整合为一条,变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发展。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也就是说把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作为样例放到这条条目下,真正要求的条目就是新材料。这既对以往的实验稿有一个继承,同时也为今后的科技发展开辟了一个窗口,使条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除删除的条目,还有一些降低要求的条目。在实验稿中提出:“理解物体的惯性”。在修订稿中,降低要求了,改为:“认识牛顿第一定律”。在实验稿中,对波长、频率、波速的关系做了要求,但在修订稿中,只要求到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在实验稿中有:“理解机械效率”。而在修订稿中,只要求“知道机械效率”也就可以了。在实验稿中有:“说出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特点”,而在这次修订中改为:“列举常见的不可再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只要列举出来也就可以了。那么像这些都属于降低要求的一些条目。这是属于第三大类完善性修改。 4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增加的内容是从三大方面增加的:第一,增加一些知识条目,因为学习的需求;第二,增加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加一些实验的条目,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的来看一看那些内容是属于增加的呢?增加了“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排斥,异种电荷相吸”这样一个条目。增加了“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为什么要增加这样的一些内容了,因为这些内容是初中物理的核心内容,对后续学习高中物理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不会增加学习的难度。同时,还增加了联系实际的条目。比如,在实验稿中,对惯性这一块的要求是这样的:“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但在修订稿中,有这样的要求“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生活和自然中的有关现象”,加强了惯性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再比如:“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在修改稿里,做了这样的调整:“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科学内容中,像这样的一些条目,都加强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除此之外,还增加了实验的条目。比如:“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是跟实验有关的,再比如:“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这都是在以前实验稿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实验的内容。 5对学生必做实验进行了梳理。梳理出20个学生必做实验。在实验稿中,没有这样的必做实验的内容,当时是因为更注重实验能力的要求,至于你通过什么实验,什么器材,课标组希望有一定的开放性,灵活度。更注重的是学生初中物理学完之后,他的能力的整体提升,所以对实验能力提了要求,但是对做什么实验没有做硬性要求,这是当时的一个考虑。但是在课程改革实践那么多年之后,发现,如果不提出硬性要求的话,有些地方就有弱化物理实验的倾向。所以这次根据老师们的反馈,也根据深入的研讨、比较和进一步的研究,梳理了20个学生必做实验。这20个学生必做实验有两大特点,第一,和教学大纲的学生必做实验相比有所增加,还增加了探究型的实验。那么这20个学生必做实验,就有这样一些特点。从这个增加的条目可以看出,对知识点的内容基本维持原有内容不变,但是对联系实际有增加,对实验的要求有增加。那么这是第四大类完善性修订主要的一些方面。6适当的综合、拆分,使课程标准更加集中,以前课程标准有68条,修订稿有63条,那么,总体来讲,条目和以往相比略有减小,但基本维持不变。以上,就是对科学内容修订的一些介绍。那么,接下来了,还有实施建议的修订,这主要做的文字上的修订。再有一些问题的探讨,比如说考试评价对学生负担加重问题的解决,包括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调整,教师的培训,教师教学理念的调整等等,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三、关于“物质”主题的解读第一个部分,主题一“物质”的基本结构关于主题一“物质”的内容结构,从逻辑上来讲,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了解物质呢?我觉得首先是它是怎么存在的,然后需要了解它有哪些性质,随后是物质的结构是怎么样的,还有它有哪些应用,在生活生产中哪些地方可以用到它。所谓物质的存在是指物质的存在形式,我们知道物质存在一般有三种形态,即固态、液态、气态,还有形态的变化。在形态变化方面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规律,比如溶解、凝固、熔点、沸点等概念,比如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这些基本规律,其中还有一个就是特殊的物质水,它的固、液、气三态的变化是怎样的?这是关于物质的存在需要了解的问题。关于物质的性质,首先要了解的就是物质的一些属性,比如说它们的导电性、导热性等。所有属性中,初中物理中需要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物质的密度。同时,要了解物质属性与科技进步有什么联系,还有一些新的材料,比如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等。在学习物质的结构方面,涉及的物质的微观结构,这是微观世界研究物质的一个思路,还有宏观世界,对宏观世界的一个探索,从微观到宏观,物质的大小如何,它的尺度如何。在讲解到物质的应用的时候,要特别关注保护环境,要保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在“物质”这个主题下,初中物理需要教学的内容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物质”是一级主题,在设计二级主题的时候,如何在这四个方面用一些主题词来概括呢?比如说物质的存在有三种形态,而且涉及到这三种形态之间的相互变化,物质的存在,三种形态及形态的变化,它们的有关概念和规律 ,这有三个层次,如果把三种形态和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作为一个层次,就会使结构简单些,所以就可以把三种形态和三种形态之间的变化合并作为一个二级主题,就是形态和变化;那么,下面就是直接讲有关的概念和规律,还有一种特殊的就是水的三态的变化。在物质性质这一个方面,一些新材料的特性,如果把它放到物质的应用这样一个二级主题之下,那么,物质的性质这三个方面,就是物质的属性,一个重要属性就是密度,物质的属性与科技进步,这几个主题都是属于物质的属性,因此就可以用物质的属性这样一个二级主题来概括它;第三个二级主题是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尺度;第四个二级主题,由于把新材料放到这里来了,那么实际上它包括两个内容,一个是新材料和一些特性,还有要增强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因此这个主题就是新材料及其应用。 下面就对这四个二级主题再做一些梳理。第一个二级主题可以概括为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它包括有关的概念和基本规律,水的三态变化两个方面。而物质的属性这个方面,如新材料的性质,把它放到应用这一部分之后,那就包括这三个问题:物质的一些属性,一个重要的属性密度,物质的属性与科技的进步这三个方面。第三个二级主题是物质的结构和物体尺度。第四个二级主题是新材料及其应用,它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一个是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就把“物质”这个主题基本上理顺了,分成了明确的四个二级主题和下面的内容的分支。 但是,如何形成内容要求呢?比如有关概念和规律,要求掌握哪些内容呢?这就涉及到内容要求的编写,比如有关概念的规定涉及到三条内容要求:第一条1.1.1描述固、液和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这是一个基本概念。要了解固、液或者气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其中有一个不能不研究的物理量就是温度,因此1.1.2就专门写了一条对温度的要求,“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再一个就是物态的变化,1.1.3讲的就是关于物态变化的基本要求,“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另外,对水的三态变化也做出了要求,1.1.4就是关于这三方面的一些基本要求,这是第一个二级主题;第二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属性实际上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物质的一些属性用一条内容要求,“ 1.2.1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 那么,一个重要的物理属性密度就涉及到两个物理量,第一个物理量是质量,第二就是密度,所以这里就用到两条内容要求,“1.2.2知道质量的含义。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1.2.3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学习密度对学生的要求是理解,整个初中物理中要求理解的地方不是太多,所以密度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地方。另外,第四个要求就是“1.2.4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第三个二级主题就比较清楚了,一个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设计了两条,第一是“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第二是“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关注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新进展。”关于宏观世界的探索,1.3.3里面要求,“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 1.3.4要求,“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大致尺度”;第四个二级主题包括两条,第一条是,“1.4.1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第二条是“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那么,这就是关于“物质”的四个二级主题的一个整体的结构。把握这样一个结构,对初中物理教学是很有帮助的。这是我今天想介绍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部分,关于主题一的课程标准修改稿与原来的实验稿的区别接下来将要介绍的第二个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对主题一做了哪些修订?逐次来看,首先是第一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形态和变化,在这个二级主题里面做了哪些修改?原来实验稿的前三条,修订后把它们合并成了一条。原来的第一条: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删去了“能从生活、社会对物质分类”的要求。为什么删掉呢?因为在整个的修订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如何落实规划纲要的进程,减轻学生的负担,对一些比较宽泛,或物理知识不是太贴切的内容,或在其他条目中又能够反应的,这样一些原来的内容标准的内容不再列入统一的内容标准。其中,“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就是这样一条。但,删去了这一条不会是物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减弱,不仅不会减弱,而且在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中还加强物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比如说,这次修订增加了:“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等。刚才我讲到的“能从生活和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尽管删掉了,它不仅不减弱,而且在其它地方强化了物理学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二条也删掉了,第二条前一半“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把它给删掉了,那么为什么要删去这个要求呢?因为“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这个要求渗透到了其他具体的条目中,就用不着再加一条总的来说明。比如现在的“ 1.2.4 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就具体落实了这样的积极影响。又比如“3.6.3 知道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这就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消极影响。第二条后一半“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也删掉了,但有其他条目对这一点作了解释,比如“ 1.1.4 了解我国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有关心环境和节约用水的意识。1.4.2 有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 3.6.4 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如此,对“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资源利用的意见”已经有了具体的落实,没有必要再说一遍。第三条:“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在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把能“区别”改成了“列举”,“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及其应用”。因为列举所对应的是了解层次,你能够举一些例子就可以了,如果是区别,可能就是了解所不能达到的层次。所以把“区别”改成了“列举”。刚才所讲的是原来的前三条,现在用1.1.1来概括了。那么,原来的第四条,现在是1.1.2。修订的地方是:把“会测量温度”改成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求就比原来更进一步明确了,原来的第五条和第六条就是现在的1.1.3和1.1.4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是原来的说法,这种说法不是很清晰,尝试要把这些概念联系起来,怎么联系?达到什么要求?这个没有界定。现在就比较清晰了,就是用知道、了解这样的行为动词,而且要知道和了解的物理概念是很清晰的。知道什么是物质的凝固点、熔点、沸点,了解物态变化中的吸热和放热,和原来相比,进一步明确了。“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现在用的是“说明”,原来的“解释”要求是属于理解的层次,它有转化,而说明可以根据他原来所了解的内容,进行重现、重述、复述,它们属于了解的层次,属于把“解释”改成了“说明”。这是第一个二级主题的有关修订的情况。 第二个二级主题,物质的属性这一部分,原来的第一条“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现在比较清楚地用这样一段话来说明:“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在理解密度这个方面,增加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明确对密度的要求是实验,所以在这个二十个实验项目里面,就有关于密度的学生实验。 第三个二级主题,物质的结构与物体的尺度,原来的四条和现在的四条相比没有很大变化,基本相同。 原来的第四个二级主题,新材料及其应用的前三条: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现在把它们合并了,变成了1.4.1 “ 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特点及其应”。把半导体、超导体、纳米材料用“一些新材料”进行概括。这就是课程标准关于物质一的修订情况。 四、关于“运动与相互作用”主题的解读“运动与相互作用”是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初中物理的核心内容之一。课程标准就“运动与相互作用”分四个一级主题展开,它们分别是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机械运动和力,声和光,电和磁。下面就逐条的来对这四个主题下的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并提出一些实施的建议。 首先,来看主题一“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的第一条标准是:“知道机械运动,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这条要求它是在了解层次上对什么是机械运动提出要求的,但是老师们要注意,在这里课程标准说要举例说明机械运动的相对性,举例说明就是要求学生能够通过生活之中的实例来说明有关机械运动的相对性问题。显然,这里就必须对什么是机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怎么描述机械运动的相对性有比较深入的了解。那么,这里就必须建立科学的概念,比如,参照物,运动,静止等等。老师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不应该让学生死记硬背的记住什么叫参照物,什么是运动的相对性,而是应该通过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实例来说明什么是参照物,什么是运动,运动是相对性。 第二条标准是:“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显然,这条标准属于在比较简单的了解的层次上对热运动的一些核心的概念和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要求。在这要注意的是,生活之中,自然界之中有许多常见到热现象,比如说,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凌华。这些热现象是学生生活当中见到过的,但是要通过这样一些热现象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老师在教学之中应该通过一些形象化的手段,通过一些现代的技术手段让学生能够从一些宏观的热现象来去深度的认识物质的微观的运动。从而,使他对宏观的热现象产生的激励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当然这个认识是在了解层次上的,不易把它挖的太深。 第三条标准是:“举例说明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知道世界处于不停地运动中。这条标准可以说是一种思想,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明白生活在一个多种多样运动形式的世界当中。世界是处于不停的运动的,显然,这也是一个了解层次的。 下面进入第二部分“机械运动和力”。 第一部分要求是:“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时间和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老师要注意,会测量他要求的水平是会独立操作的水平,也就是说学生能够独立的会去,比如估测长度和时间,或者是选择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应用身边的工具,包括自身去估测,比如说,教室的长度,宽度,高度等等。会选择适当的工具,在这并没有说明什么样的工具,也就是说在测量工具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老师应该根据教学的条件,让学生会选择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来进行测量,比如说,刻度尺。而对于一些复杂的测量工具,比如说,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等等,不易在初中阶段要求。 第二部分要求是:“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通过实验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在这,毫无疑问,速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老师们从这一条课程标准可以体会到:第一,会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说学生要学会用速度这个概念去描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问题。毫无疑问,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用实验测量物体运动的速度。这一条要求是这次修改特别把它明确下来的,因为速度的测量涉及到最基本的两个物理量的测量,一个是长度,一个是时间,而这两个物理量的测量是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经常会用到的,因此应该让学生能够掌握。那么,毫无疑问,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可以看出在这对速度这个概念的要求不完全是定性的,还包括定量的要求。也就说学生要会从路程,时间,速度三个物理量中,知道两个而求出第三个。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不易把运算做的过于复杂,因此,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进行的是简单的运算。物理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那么物理概念的学习也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老师们在教学中要注意速度这个概念的建立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在这没有有要求速度的瞬时性及矢量性,因此它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但学生进一步学习物理的时候,比如进入到高中,他就可以更准确的把握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那个时候就会引出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概念,因此这不易把它加深。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课标的要求不仅仅是定量的,也包含定性的。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学会用速度的概念去描述生活中物体的运动问题,比如,这有一个案例,通过这个案例来理解一下这句话的含义。案例:学校运动会男子百米赛,同学们测量了前三名运动员到达距起点20m,80m,100m处的时间,数据见下表: 距离王小兵刘磊周伟20m2.3s 2.4s2.5s 80m8.4s 8.3s8.4s 100m12.2s 11.8s11.4s计算夺冠运动员100m赛的速度。怎么计算呢,计算谁的呢,显然要从这个表的信息当中去捕捉,来寻求答案。第二运用初中物理知识,给同学们说说这三名运动员你追我赶的比赛过程。显然,学过速度这个概念的同学和没有学过速度概念的同学在怎么描述运动员你追我赶的这个过程是不一样的,那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速度这个概念去描述测量数据得到的学生你追我赶的这个成绩。也就是说再现这样一个过程。 这个主题之下的第三条要求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在这,老师们要注意,这条课程标准的要求,它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过程性要求说的是有关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教学,应该是通过实例或实验让同学们去了解,也就是对你的教学有要求。第二,对学生的要求掌握的程度是在了解这个层次上,因此,也不易把它拔得很高,因为重力,弹力和摩擦力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这还是希望学生的学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不易拔得过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让学生了解这三种力的特点,比如说,摩擦力,这有一个这样的案例:两个同学进行拔河比赛,老师拿来一根绳子,一个同学是班上高大的男同学,一个是班上娇小的女同学,同学们看这两个同学要进行比赛,显然胜负已定,但是,在拔河开始的时候,同学看到男同学似乎拔不过女同学,最后还是女同学取胜。老师下来之后就问这个男同学说:“你为什么会输给这位女同学呢?”男同学说他感觉绳子是滑的。显然,老师在绳子上做了手脚,从而使两个力量看似悬殊很大的人,其结果和学生的猜想正好相反,那为什么呢?可以深入的去学习,从而就引出了摩擦力这个主题。显然像这样主题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的学习变成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四条是:“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在这用示意图描述力,仍然属于了解的水平,老师们还是要注意,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用示意图描述力,而不是用力的图示描述力。在这用示意图描述力包含要求学生会看,会画力的示意图。 第五条:“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在这,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要求水平是认识,也就是说比知道要进一个层次。第二对惯性的要求,不仅仅是知道惯性这个概念,而且还会用惯性去解决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也就是说在生活中会应用惯性这个概念去分析处理问题。老师应该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是物理学重要的概念和规律,是经过人类长期的努力才认识的,把这样的一个认识过程折射到教育过程,显然,知道学生要去掌握它也是不容易的。有关惯性,在教学之中往往会通过案例,实验来让学生去认识。但是现在有些老师在网络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视频,我就看了这么一个课例,有个老师在教学之中希望展示物体的惯性特征的这么一个视频,其结果费了很大的劲去寻找录像,而那个录像又不清晰,录像就是一个玻璃杯上面放了一个硬纸片,硬纸片上面放了一个鸡蛋,而后短短几秒钟的过程就把这个录像展示完了。显然,像这样的简单实验,我觉得没有必要去用录像去展示,老师如果能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实地的做给学生看,比用录像展示的效果好的多,因此,应该学会善用多媒体资源,当然强调更好的应该通过动手做实验来展示这样的物理现象。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还要注意,学生对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下总是保持静止容易理解,但对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就不容易理解了,在这应该通过实验和逻辑分析也就是推理,让学生明白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情况下,物体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样一个结论。当然都知道这不是一个实验规律,而是通过理想实验推出的规律。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推理能够认识它。 第六条:“知道简单机械,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在这,知道简单机械他要求的水平属于了解,不易深挖。老师们还应注意到,知道简单机械他的要求还是比较开放的,应该根据教学的条件尽量的让学生去了解,包括杠杆,斜面,滑轮和棱柱这样的简单机械,因为这些简单机械不仅仅是生活中常用的,也是复杂机械的最简单的单元。物理学的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就要求学生能够更多的把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显然,应该把生产生活中常用的这样一些机械介绍给学生,老师们还要注意对杠杆平衡条件的要求,它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在这有关杠杆平衡性条件的学习是应该通过学生的探究来了解,来认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毫无疑问,根据课程标准这堂课应该是一堂探究课。要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杠杆平衡的条件。 第七条:“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老师们可能会注意到这一条的要求是理解层次的,也就是要求比较高,因为压强是力的概念的深入和扩展,同时也是学习大气压强,液体压强的基础,因此这里是理解。那么怎么理解压强呢?在这我想有三个方面的要求,一个是通过实验来认识,第二个是能定量的分析简单的与压强有关的问题,第三是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把握住这三条,就会对这一条课程标准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了。 第八条说的是:“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了解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大家知道液体压强是一个与多因素有关,比较抽象的物理量。课程标准对液体压强内容的要求有两个关键词,一是探究,二是了解。“探究”要求教学应该通过实验探究方式让学生认识液体压强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第二“了解”它的含义是不应该过于强调复杂繁琐的运算。课标的第二个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同样属于了解的水平,但强调的是大气压强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就是说应该在生活的情景中去认识大气压强,了解大气压强。接下来有关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非常明确是了解的水平,这个是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的,有许多有趣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去认识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第九条:“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浮力是一个与多因素有关,比较抽象的物理量,也是学生难以学习的一个物理量。在这有几点老师们要注意,第一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在这第一是要通过实验,第二它的水平是认识,也就是比知道要稍高。第二是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它的要求是要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去认识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在接下来对阿基米德原理提出终结性要求,是知道阿基米德原理,会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显然这,它在知道这个层次,因此也不易强调综合复杂的计算。 下面来看第三个主题“声和光” 第一条课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声的生产和传播条件。”这条要求是属于了解水平的要求,声的产生和传播的物理途径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应用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清晰的实验来让学生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第二条:“了解乐音的特征。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知道噪声的危害和控制方法。”从这条标准中可以看到它有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对乐音而言,是要了解乐音的特征,当然这就包含了音调,响度和音色这三项。第二了解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的一些应用,它的要求很低,属于了解的层次,但有一些开放性,现代技术中声学知识没有明确的界定。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现代声学中重要的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超声的应用,比如次声的应用等等。噪音的要求是知道噪音的危害和控制方法,核心在两点,一噪音有什么危害,二如何控制噪音。显然,这还是了解水平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噪音在这不完全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还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因此,不易强调噪音概念界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因为有的声音有人可能会认为是悦耳的音乐,有人可能就会认为是噪音,所以噪音的定义就具有相对性。 第三:“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反射和折射是两个重要的光现象,在义务教育课程中,对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的要求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对反射和折射规律的要求是既有过程性的要求即通过探究,又有综合性的要求即了解水平。第二对光的反射,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反射定律,而对光的折射,则要求了解折射现象及其特点,因此,对反射规律要求学生了解完整的反射定律,即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水平面,二,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三点构成了在初中阶段的反射定律。而对折射规律的要求则是定性了解折射现象及特点,也就是没有要求到折射公式,显然,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探究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第四:“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显然就平面镜成像,从课程标准的要求上可以看出有两条,第一通过探究认识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二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也就是既有过程的要求,也有结果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知道平面镜成像成的是虚像,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相等的。 像与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可以让学生去分析一些有关平面镜成像的问题,由于技术的应用,可以把一个真实的平面镜成像稍稍改变一下,让学生来判断这个像的真与假,比如这就有两只相片,这两张相片实际上是一张相片,一只鸟站在水中,水面上既有鸟的倒影又有物的倒影,哪一张是真实的呢?如果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毫无疑问,就能判断出哪一张是真实的,哪一张不是真实的。老师们可以判断一下。 课程标准的第五条:“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显然,在这应该整体的去把握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教学要求,首先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是一个终结性要求,要求学生的层次是了解的水平。第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过程性要求是要通过探究来让学生认识,而终结性要求是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在生活中,生产中有大量的应用,因此课程标准还要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在教学中,老师们就要即重视探究式学习,也重视了解凸透镜的最核心的规律,当然,包括用这样的规律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第六条要求:“通过实验,了解白光的组成和不同色光混合的现象。”这条标准和原课程标准相比有一些改动,其改动就在于,原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有关颜料的混合问题,由于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规律不一样,而学生非常容易混淆,因此为了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对于颜料的混合,新的修改后的课程标准就没有再提出要求。 第七条:“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这条标准也降低了难度,老的课程标准讲的是要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新的课程标准就对关系没有提出要求。也就是说,只需要知道这三个概念就行。 第四个主题:“电和磁” 第一条:“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这条课标是新加的,当然如果你去完整的阅读老的课程标准,你也会发现他的影子,在老的课程标准的物质部分,就有关物质的电性和磁性是提出要求的,但由于在“电与磁”这部分,老标准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老师提议应该把这个标准,就是在修改时候的调查,许多一线的老师都反映应该把这条标准明确下来,把它放在“电与磁”的部分,因此就把以前在物质那边提出的要求放在了“电与磁”这个部分上来。老师要注意的是,同样,有关静电现象的认识,它是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的。终结性的要求还是在了解的层面上,不易挖深,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要注意几点,第一,静电现象是同学们非常感兴趣的物理现象,在生产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应用,选择演示实验的时候,应当尽量的去选择能让学生产生好奇的这样的实验,比如说两个实验,一个实验用塑料的刻度尺摩擦产生静电,吸细小的物品;一个实验用刻度尺摩擦,让它去接近从水龙头流下的水流。你会发现刻度尺对水流的吸引,使竖直流动的水,变弯曲,这给学生带来的兴趣就比吸引细小物品要大的多。所以说,应该尽量的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学如此的神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现在许多地方的教学条件得以较大的改善,可以做许多以前都不能做的实验,比如说,有的地方就有用高压的手段使人的头发束起来,像这样的静电实验就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危险性,因此老师在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第二条:“通过实验认识磁场,知道地磁场。”这条标准是既有过程性又有终结性要求的,过程性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磁场,因此老师应该开发出一些简洁,物理图像清晰的实验装置,帮助学生建立磁场的概念,因为磁场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第二,知道地磁场,这是一个终结性要求,了解层次。但是要建立地磁场的概念也不容易,可以画图,让学生形象的认识地磁场。 第三条:“通过实验,了解电流周围存在的磁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在这,通过实验,是过程性要求,了解是终结性要求,显然,有关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必须通过实验来认识,对通电螺线管磁场的要求,在这只要求了解外部磁场的方向。可以通过实验来让学生形象的认识螺旋管外部的磁场及其方向。 第四:“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知道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显然,在这仍然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可以通过把一根导线放在T型磁铁的磁场中,接通电源,让学生观察导线发生的变化来让学生认识磁场会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当然,力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可以通过实验探究来得到。 第五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线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条课程标准在修改的时候特别加进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将电磁感应现象应用在生产生活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应该让学生更多的去了解物理学,了解物理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一步了解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实际上说到电磁感应现象不仅仅是发电机,许多的仪器仪表,它的基础也是应用电磁感应现象来实现的。 第六条:“知道电磁波,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条标准是原来老的课程标准的两条的综合。在这,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实际上是要求学生能够知道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的大小。学物理,一些基本的物理量还是应该记住的。当然电磁波对今天的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开设许多的主题,让学生来讨论,比如手机与生活,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收集材料,通过询问获得信息,而最后通过讨论了解电磁波与生活的关系。五、关于“能量”的解读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更深刻的层次上反应了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本质。它广泛联系到各个学科,并和各种产业以及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各位老师在研究的过程中要重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和研究。 这部分一共有六个二级主题。它们是:1、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2、机械能,3、内能,4、电磁能,5、能量守恒,6、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先来谈第一个部分: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在课程标准中有一条是:“了解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大家知道,旧的标准是这样描述的“能简单的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联系”。那么,过去的那种描述实际上有一个认识上深浅度的问题。首先是“简单的描述”,现在谈到的“了解”与“简单的描述”是同一个层次。同时,在修订后的标准中,谈到“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了解能量存在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同时“能够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的联系”。大家在教学中首先要把握的是内容的深浅度,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的是有些老师把能量的这种深浅度的要求拔高了,那么对学生的学习就起到了一定的障碍作用。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能够在生产、生活的实例中辨别出能量存在的多种形式。比如说,奔驰的骏马、尘土飞扬,那么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骏马具有机械能,尘土飞扬也具有机械能。篝火在燃烧,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实例分析,这里面具有化学能和内能。再看一个视频,“声音”可以把玻璃震裂,可使学生感受到声能。从许多例子中间,让学生真正理解、认识能量的多种形式。再下来,要“通过实验来正确认识、感悟能量”。例如,“让钢球从斜面上滚下,然后呢让它撞击水平面上的一个木板,使木块移动一段距离”,可以看到钢球在斜面上滚下的时候具有能量。上了发条的小车,能够在水平的平面上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而且能够推着木块走,就说这个上了发条的小车具有能量。那么,在这些实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到能量有一种做功的本领。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它的单位是焦耳,能够在实例中正确应用这个单位。在学生学完之后,对它的评价大家要认识到一点,就是能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这些能量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下面看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各类标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