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8个专题测验汇编附答案电大资料

上传人:陪**** 文档编号:1678863 上传时间:2019-11-0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8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8个专题测验汇编附答案电大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8个专题测验汇编附答案电大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8个专题测验汇编附答案电大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8个专题测验汇编附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l 题型单选 每题2分 共16题 占32分多选 每题3分 共 6 题 占18分简答 每题10分 共2题 占20分(答关键句即可,无需解释)论述 每题15分 共1题 占15分(在简答基础上需要解释和总结,写多点)材料分析 每题15分 共1题 占15分(结合材料利用原理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绪论)第一二三四章出大题;五七章不出大题正文题目答案处的()指可写可不写,灵活处理。l 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绪论部分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简答;论述);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是有机统一的。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论述或简答);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创始人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它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社会根源:19世纪40年代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代,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深重的社会灾难。首先社会两极分化,工人极端困苦,饱受资本家的剥削;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加剧。其次,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阶级基础:19世纪30-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接连爆发了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因此迫切需要总结和升华自身斗争经验,形成科学的革命理论,以指导自身解放斗争。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综上,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是西欧19世纪的产物。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选择;见上题);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论述)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根源,是它的基本特征,也是它最鲜明的特征。马克思具有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其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客观事物,并透过现象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具有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其革命性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毫不隐讳自己的阶级本质,公开申明是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服务的,坚持了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正因为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革命的彻底性,它对于科学特别是科学的革命理论有着强烈的渴望。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得到了集中的体现。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唯物论与辩证法】1、哲学的基本问题(选择);两大类现象、活动总结出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总结和概括,第一次明确指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物质和精神谁是第一性(唯物与唯心);思维能否认识世界(可知与不可知)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论述);马克思对物质的概念解释是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范畴则是对一切客观存在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了物质的最本质规定,客观实在性,指明了(物质对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不可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物质这一客观存在是可认识的对象,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随着实践与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认识将会不断扩展和深化。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简答;论述);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即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进而有了复杂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以浓缩的形式包含着全部社会关系,成为社会关系的发源地。第二,实践形成; 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即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改造社会的实践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与进步。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唯物论7+辩证法原理4-6;材料分析题】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答;论述;材分)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间接经验也源于他人的直接经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很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以及社会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不断进步。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选择)认识的实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同属唯物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二者之间又有本质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所以又称直观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本性,将认识过程简单化、凝固化和片面化。而辩证唯物主义把认识看成一个实践基础上的由潜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能全面地揭示认识的辩证性质。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材分;简答;论述)认识不但来源于实践,而且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理性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深化加工,这样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该阶段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实践再到认识,认识运动不断重复和无限发展。社会实践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们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过程也是无穷的。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辩证运动发展的基本过程就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4、(1)真理(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与谬误;(选择;论述;材分)(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休谟认为真理是“观念与主体感觉相符合”,贝克莱认为真理“真理存在于观念之中”,康德“真理是思维与它的先验形式一致”;客观唯心主义:柏拉图“真理是某种超验的、永恒的理念”,黑格尔“真理是绝对理念的自我显现”;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不同之处在于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本质属性是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但形式是主观的,通过人的思维表现出来,如经验、表象、概念等;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2)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一是任何真正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二是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人们能够正确认识无和接近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一是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任何真理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二是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由于条件的限制,任何真理对认识对象的反映都只能是相对正确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无条件绝对的,但真理的相对性的有条件,有范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具有斗争性;然而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可以相互转化,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中,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认识能力矛盾本性,是人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总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是同一个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绝对主义:静止的、如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相对主义:运动的、如散播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3)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 真理与谬误是相互对立的。真理是标志着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谬误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又具有同一性,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真理是具体和全面的,是在一定范围和条件下,把握一切方面和一切联系下才能成立,否则真理可能变成谬误。而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内在联系相符合时,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 真理与谬误相互对立、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表明,真理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这也是真理发展的基本规律。5、真理的检验标准;(论述)如何检验真理的正确与否,是哲学史上长期争论的问题。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把检验认识的标准放在主观的范围之内,用认识去检验认识,标准不科学。旧唯物主义虽然承认真理的客观性,但由于其反映论是消极直观的,不能对实践做出科学解释,因而不能解决真理检验标准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真理标准的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以及符合的程度。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原来的预想的结果,那么认识便被证实,可称真理性的认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主要依据。在时间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但逻辑证明只能回答迁移与结论的关系是否符合逻辑,而非回答其结论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逻辑证明必须服从实践检验的最后结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6、实用主义真理观的内容与问题;(选择)内容:实用主义鼓吹“有用就是真理”,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P102+138;(选择;注意唯心和唯物这两种主义贯穿一二三章,可总结下:哲学基本问题、实践、认识、真理、唯心史观)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心史观: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导致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人类社会正是在这样的运动中前进与发展。拓展一题:简答或论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观的联系与区别:联系:皆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内部又有分派,如唯物主义内部分为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分主观唯心和客观唯心。区别:(回答视情况写多还是写少) 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两种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未认识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而唯物主义承认了物质性与实践性 在认识的本质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人的实践经验的东西。 在真理的认识上,唯物强调真理的客观性,而唯心主义的真理是主观的。 在对待社会历史的发展及其发展规律上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唯物史观坚持群众观,而唯心史观坚持英雄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论述,材料分析)此章概念居多考前可以再看看,特别是P102-119以防选择出错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对立的。社会存在也称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也有其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二是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三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观念物。3、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论述;材分)(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包括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最重要是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最活跃的要素;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二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矛盾运动过程,它表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形态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必然规律。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使得社会生产不断发展,进而推动整个社会逐步走向高级阶段。4、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论述;材分)(社会关系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简单地说就是决定社会性质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如我国的经济基础便是公有制经济,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如可以理解为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属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是政治上层建筑,包含国体政体、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以及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二者辩证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其统治地位并获得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二者复杂的矛盾运动,表明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5、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选择;简答;论述;)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正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前进与发展的。(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革命是解决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发展。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阶级手里,是实现社会形态变革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激发他们的革命热情和聪明才智;无产阶级革命将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改革是同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实现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改革适用于解决现存的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从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对生产方式有着深刻影响;对生活方式有着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6、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简答)(如何判断谁是历史的创造者?)(论述)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杀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唯物史观主张群众史观,认为现实的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物史观在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如下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就整体而言,是一定的群体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演进过程。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符合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历史主体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对历史表象的经验描述而是对历史本质的逻辑把握,从人与历史的三层关系中考察:类与历史、群体与历史、个体与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简答)(人民群众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不同时期有着不同内容,但其中最稳定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广大的劳动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主体,创造了人们吃穿住行等必需的生活资料和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活动所必须的物质前提。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实践为创造精神财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设施,其生活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要求改进生产关系,是社会革命的主力军,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7、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简答,论述)唯物史观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但不管怎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怎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历史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符合,历史人物才能起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但杰出人物因其智慧性格等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这些作用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不能忽视历史人物活动的社会制约性。)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历史分析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阶级分析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论述,考的可能性不大;材料分析;)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论述;材料分析)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与体力的耗费,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二因素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是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的。但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这两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中。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指人的体力与脑力的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此劳动的二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受社会劳动生产率影响。价值量是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劳动生产力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月多,社会生产率提高,所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则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值规律(内容加作用):(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全部过程。主要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上下波动。(2)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表现: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3)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的进步。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选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一种剥削制度。它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和货币转化为资本。资本主义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的一种私有制形式。其实质:资本主义所有制是雇佣劳动以存在的基础,是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剥削与被剥削关系的体现。3、剩余价值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选择)剩余价值率:m=m/v (m为剩余价值,v为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经济危机; (选择)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自来哦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基本矛盾所致,具体表现在: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支付能力和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具有周期性,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5、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选择)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制度仍然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观念上层建筑,是为资本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是资产阶级的阶级意识的集中体现。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选择)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发展阶段及实质;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双重性表现: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双重性:对发展中国家有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大的利益。消极影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环境恶化;手受到其他外来文化观念等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出现不同程度治理危机;经济危机的扩散和连锁性破坏。 3、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4、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及实质;(1)表现 生产资料所有制变化:资本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私人资本所有制,所有权与控制权统一于资本家本身私人股份所有制,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二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法人资本所有制居主导地位,使资本所有权和统治权重新趋于统一。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初期,劳动只是形式上隶属于资本;随着生产力发展,劳动渐渐成为实质上的隶属。分配方面: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缓和矛盾,建立并实施了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对分配关系进行了新调整。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资本家地位和作用发生极大变化,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公司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有新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二战后,在发挥市场机制主导性作用的同时,开始对经济进行全面干预;经济危机呈现新特点: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了下降;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财政严重债务化等政治制度的变化:政治制度多元化;更加重视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2)原因: 科技与生产力的发展;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3)实质:当代资本主义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这些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资本主义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剥削制度,无止境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规律。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选择)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P281-283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社会主义必胜,资本主义必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在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材料分析题可用的原理:(注意分析时依然按照高中原理+方法论)1.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1) 物质决定意识,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 意识反作用于意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具有创造性;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3) 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 辩证法+方法论联系是普遍的,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因此我们要从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统筹兼顾。发展是永恒的,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要用变化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发展。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特殊性是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又离不开共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辩证否定观: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3. 认识论+方法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的活动总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是社会地进行,并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限制。实践决定认识,是认识的基础,坚持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作用,正确的认识错误的认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真理具有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原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方法论: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5.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品、劳动的属性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经济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个专题测验参考专题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一、判断题(每题6分,共计60分)1.19世纪30年代,英、法、德、俄同时完成了工业革命( )。选择一项:l 对l 错2.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大工人运动,说明无产阶级已经成为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历史地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选择一项:l 对l 错3.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于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费尔巴哈集其大成,终结于黑格尔( )选择一项:l 对l 错4.从17世纪到19世纪,产生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选择一项:l 对l 错5.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发表论犹太人问题和导言两篇文章,使他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 )。选择一项:l 对l 错6.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描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两个阶级之间的斗争的必然性( )。选择一项:l 对l 错7.马克思恩、格斯于1846年,成立了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选择一项:l 对l 错8.恩格斯为共产主义同盟写了两份草案,其中,第二份草案是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选择一项:l 对l 错9.共产党宣言指出,人类历史上的任何社会形态都具有暂时的性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这是由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决定的( )。选择一项:l 对l 错10.共产党宣言指出,迄今一切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生产力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选择一项:l 对l 错二、单选题(每题8分,共计40分)1.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 B )。选择一项:A. 重要矛盾B.基本矛盾C. 次要矛盾D. 主要矛盾2.十九世纪上半叶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欧文、圣西门和( A )。选择一项:A. 傅立叶B. 李嘉图C. 费希特D. 费尔巴哈3.下列哪本著作是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 C )。选择一项:A. 哲学的贫困B. 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C. 神圣家族D.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4. 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要求,大会决定将同盟更名为( A )。选择一项:A. 共产主义者同盟B. 工人阶级同盟C. 工农联合同盟D. 社会主义者同盟5.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由无产阶级中最坚决、最先进的分子组成,始终代表整个无产阶级和工人运动的利益,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C )。选择一项:A. 实现社会主义B. 为人民群众服务C. 消灭私有制D. 实现共产主义专题二: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判断题(每题4分,共计64分)1.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联系( )。选择一项:l 对l 错2.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时间与空间( )。选择一项:l 对l 错3.根据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家可以分为机械辩证主义和形而上学( )。选择一项:l 对l 错4.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选择一项:l 对l 错5.在哲学上,事物之间或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是联系( )。选择一项:l 对l 错6.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选择一项:l 对l 错7.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哲学范畴是原因与结果( )。选择一项:l 对l 错8.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选择一项:l 对l 错9.在哲学范畴中,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是原因与结果( )。选择一项:l 对l 错10.“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必须妥善处理的哲学范畴是现实与可能( )。选择一项:l 对l 错1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 )。选择一项:l 对l 错12.俗语中的“对症下药”反映的哲学道理是矛盾的同一性( )。选择一项:l 对l 错13.使一事物成为它自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是质( )。选择一项:l 对l 错14.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选择一项:l 对l 错15.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维持事物自身存在的方面或因素( )。选择一项:l 对l 错16.唯物辩证法把包含肯定因素的否定叫做“辩证的否定”,其实质是矛盾( )。选择一项:l 对l 错二、单选题(每题4分(5-8题5分),共计34分)1.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五种要素构成的观点属于( D)。选择一项:A. 辩证唯物主义B. 形而上学C. 机械唯物主义D.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一切从实际出发”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C)。选择一项: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C.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D.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规律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 A)。选择一项:A.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B. 特殊的联系C. 表面的、偶然的、不稳定的联系D. 普遍的联系4.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 C)。选择一项:A. 次要联系B. 主要联系C. 内在联系D.外在联系5.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哲学范畴是( A)。选择一项:A. 现实与可能B. 必然与偶然C. 内容与形式D. 原因与结果6.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 C)。选择一项:A.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B.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C.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 矛盾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原理7.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B)。选择一项:A.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 质量互变规律C. 否定之否定规律D. 世界是物质的8.经过否定阶段和否定之否定阶段,事物的发展趋势呈现为( A)。选择一项:A. 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B. 直线式上升C. 直线式前进或上升D. 直线式前进专题三: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每题5分,共计60分)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选择一项:l 对l 错2.动物的活动与人的实践活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选择一项:l 对l 错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的来源,但是,实践在认识活动中并没有起决定性作用()。选择一项:l 对l 错4.实践的发展为人类不断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而这极大地推动了认识的不断发展()。选择一项:l 对l 错5.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它不依赖于感性认识( )。选择一项:l 对l 错6.在实践基础上获得的认识,还需要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选择一项:l 对l 错7.真理具有客观性,但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这就意味着真理不具有人类认识的主观形式( )。选择一项:l 对l 错8.真理和谬误是认识中的一对矛盾体,真理不可能转化为谬误( )。选择一项:l 对l 错9.任何一种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选择一项:l 对l 错10.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是先进、积极和正确的价值观( )。选择一项:l 对l 错1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 )。选择一项:l 对l 错12.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选择一项:l 对l 错二、单选题(每题6分(3-6题7分),共计40分)1.在实践活动的形式中,( B)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满足人类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选择一项:A. 政治实践B. 物质生产实践C. 科技实践D. 文化实践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可以表现在(B)。选择一项:A. 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B.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 理论能够指导实践D. 理论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3.水是流动的、音乐是动听的、天空是蓝色的,这些认识都是通过感官得到的。所以,这种认识是( A)。选择一项:A. 感性认识B.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C. 理性认识D. 对事物本质的认识4.( C)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必须坚持的态度。选择一项:A. 少数服从多数B. 圣人的权威C. 实践D. 主观验证主观5.随着实践和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客体价值的判断也会发生改变,这说明价值具有( A)。选择一项:A. 社会历史性B. 多维性C. 主体性D. 客观性6.毛泽东在( A)中,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并对实事求是做出了解释。选择一项:A. 改造我们的学习B.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C. 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专题四: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判断题(每题6分,共计60分)1.在封建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主要是石锄、石铲、石镰等石制器具( )。选择一项:l 对l 错2.共产主义包含两个阶段,其中,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选择一项:l 对l 错3.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因素( )。选择一项:l 对l 错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力,二者相互决定( )。选择一项:l 对l 错5.在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并不存在阶级,阶级是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这说明阶级是一个经济概念( )。选择一项:l 对l 错6.阶级斗争的核心是争夺物质利益,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选择一项:l 对l 错7.唯心史观不仅认为认为少数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还更加肯定了群众也是创造历史的主体( )。选择一项:l 对l 错8.人民群众是指所有为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人口的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包含不同的对象( )。选择一项:l 对l 错9.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选择一项:l 对l 错10.从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剧中人,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个人的活动。所以,全部人的活动加个总和就是社会历史( )。选择一项:l 对l 错二、单选题(每题8分,共计40分)1.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本仅够生存的资料有了剩余,剩余产品催生了私有制。从而,(C )诞生了,这是人类社会的第一个阶级社会。选择一项:A. 原始社会B. 资本主义社会C. 奴隶社会D. 封建社会2.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C )等思想观点。选择一项:A. 政权机构B. 法庭C. 宗教D. 政党3.(C )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实质是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选择一项:A. 通过罢工,缩短劳动时间B.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C. 社会革命D. 社会改革4.张衡,发明了地球仪和地动仪;祖冲之,首次把圆周率准确推算到小数点后六位,比欧洲早一千多年。这说明人民群众直接参与了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尤其是(D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选择一项: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考试试卷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