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

上传人:最*** 文档编号:1662816 上传时间:2019-11-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震数据处理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理工大学一、名词解释(20分)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就是利用数字计算机对野外地震勘探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改进,以期得到高质量的、可靠的地震信息,为下一步资料解释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有关的地质信息。2、数字滤波:用电子计算机整理地震勘探资料时,通过褶积的数学处理过程,在时间域内实现对地震信号的滤波作用,称为数字滤波。(对离散化后的信号进行的滤波,输入输出都是离散信号)3、模拟信号:随时间连续变化的信号。4、数字信号:模拟数据经量化后得到的离散的值。5、尼奎斯特频率:使离散时间序列x(nt)能够确定时间函数x(t)所对应的两倍采样间隔的倒数,即f=1/2t.6、采样定理:7、吉卜斯现象:由于频率响应不连续,而时域滤波因子取有限长,造成频率特性曲线倾斜和波动的现象。8、假频:抽样数据产生的频率上的混淆。某一频率的输入信号每个周期的抽样数少于两个时,在系统的的输出端就会被看作是另一频率信号的抽样。抽样频率的一半叫作褶叠频率或尼奎斯特频率fN;大于尼奎斯特频率的频率fN+Y,会被看作小于它的频率fN-Y。这两个频率fN+Y和fN-Y相互成为假频。9、伪门:对连续的滤波因子h(t)用时间采样间隔t离散采样后得到h (nt)。如果再按 h (nt)计算出与它相应的滤波器的频率特性,这时在频率特性图形上,除了有同原来的H ()对应的门外,还会周期性地重复出现许多门,这些门称为伪门。产生伪门的原因就是由于对h(t)离散采样造成的。10、地震子波:由于大地滤波作用,使震源发出的尖脉冲经过地层后,变成一个具有一定时间延续的波形w(t)。11、道平衡:指在不同的地震记录道间和同一地震记录道德不同层位中建立振幅平衡,前者称为道间均衡,后者称为道内均衡。12、几何扩散校正: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由于波前面不断扩大,使振幅随距离呈反比衰减,即Ar=A0/r,是一种几何原因造成的某处能量的减小,与介质无关,叫几何扩散,又叫球面扩散。为了消除球面扩散的影响,只需A0=Ar*r即可,此即为几何扩散校正,13、反滤波(又称反褶积):为了从与干扰混杂的地震讯息中把有效波提取出来,则必须设法消除由于水层、地层等所形成的滤波作用,按照这种思路所提出的消除干扰的办法称为反滤波,即把有效波在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种种我们不希望的滤波作用消除掉。14、校正不足或欠校正:如果动校正采用的速度高于正确速度,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量偏小,动校正后的同相轴下拉。反之称为校正过量或过校正。15、动校正:消除由于接受点偏离炮点所引起的时差的过程,又叫正常时差校正。16、剩余时差:当采用一次波的正常时差公式进行动校正之后,除了一次反射波之外,其他类型的波仍存在一定量的时差,我们将这种进过动校正后残留的时差叫做剩余时差。17、速度谱:把地震波的能量相对于波速的变化关系的曲线称为速度谱。在地震勘探中,速度谱通常指多次覆盖技术中的叠加速度谱。18、 射线追踪:19、水平叠加:将不同接收点接收到得来自地下同一反射点的不同激发点的信号,经动校正后叠加起来,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信噪比,改善地震记录的质量,特别是压制一种规则干扰波效果最好。20、叠加速度:对一组共反射点道集上的某个同相轴,利用双曲线公式选用一系列不同速度来计算各道的动校正量,对道集内各道进行动校正,当取某一个速度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将得到最哈的叠加效果)时,则这个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21、沿层速度分析:为了研究沿着某一个反射层的叠加速度变化情况,可以沿着这个反射层,以反射层在叠加剖面上的t0时间为中心取一时窗,进行叠加速度分析,这种速度分析方法称为沿层速度分析。它可以提供叠加速度横向变化的详细资料,改善叠加剖面质量。22、静校正:把由于激发和接收时地表条件变化所引起的时差找出来,再对其进行校正,使畸变了的时距曲线恢复成双曲线,以便能够正确地解释地下的构造情况,这个过程叫做静校正。23、波场延拓(也称外推):由波场u(x,z=0,t)推算波场u(x,z,t)的过程。或是利用地面记录的波场,通过运算,得到地下某个深度上地震波场的过程。成像:由 u(x,z,t)计算 u(x,z,0)的过程。或是利用延拓后的波场值得到该深度的反射位置和反射强度的过程。24、圆弧叠加法:叠加剖面上每一个脉冲的偏移响应轨迹为偏移剖面上的一个半圆,偏移响应在半圆轨迹上的振幅与输入脉冲的振幅成正比,进行时深转换后,沿着x方向做半圆,相交段处的同相轴就反映了了地层真实位置和形态。25、相关:定量地表示两个函数之间相似程度的一种数学方法。26、自相关:表示波形本身在不同相对时移值时的相关程度。(一个时间信号与自身的互相关)27、环境噪音:由自然条件或环境(如风吹草动、工业交流电的干扰等)造成的对地震波有效信号的干扰。28、有效信号:野外地震工作想要得到的含有地下地质信息的地震信号。29、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在数值上等于最大位移的大小。30、共中心点:在不同激发点、不同接收点的记录中具有公共炮检的点。31、共深度点:不同炮点、检波点,经动校正后能反映地下同一点的信息,此点即为共深度点。32、绕射:当地震波通过弹性不连续地间断点(如断层、地层尖灭点或地层不整合面的凸起点)时,按照惠更斯原理,在这些凸起点上会形成新的震源,产生新的扰动向弹性空间四周传播,这种波在地震勘探中叫绕射波,这种现象称为绕射。33、偏移:在水平叠加时间剖面上显示出来的反射点位置是沿地层下倾方向偏离了反射点的真实位置的,这种现象就称为偏移。地震剖面的偏移归位,就是把水平叠加剖面上偏移了的反射层,进行“反偏移”,使地层的真实位置形态得到恢复,有时常常把这一工作也称为“偏移”。34、切除:对记录中不希望保留的部分进行充零处理。包括初至切除和动校正拉伸切除35、剩余静校正:由于低速带的速度和厚度在横向上的变化,使野外表层参数不精确,导致野外静校正后,爆炸点和接收点的静校正量还残存着或正或负的误差,即剩余静校正量,对其误差进行的校正称为剩余静校正。36、波动方程:描述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的微分方程。37、地震信号:震源激发后,有检波器接收到的反映地下情况的信息。38、均方根速度:把水平层状介质情况下的反射波时距曲线近似地当做双曲线,求出的速度。39、AVO:通过研究地震反射波振幅随炮检距的变化特征来探讨反射系数响应随炮检距的变化,进而确定反射界面上覆、下伏介质的岩性特征及物性参数的方法。40、DM:消除由地层倾角引起的倾角时差的方法。41、增益:由于地震波能量由浅至深衰减很快,为将这些能量全部记录下来,通常在地震仪的放大器中设置了“增益控制”,在浅层用小的放大倍数,深层用大的放大倍数,扩大地震信号的过程叫做增益。42、最大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内,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后部,则bn是最大相位的。43、最小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外,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前部,则bn是最小相位的。44、混合相位:对于一组信号bn,其z变换的根在单位圆内、外都有,且能量集中在序列的中部,则bn是混合相位的。44、零相位:相位谱为零的信号是零相位的。45、反射波:当界面两边介质的波阻抗不同时,波在界面处会发生反射,形成反射波。46、面波:在地表与空气接触的自由表面或在不同弹性的介质分界面上产生的一些特殊的沿界面附近介质传播的波。47、折射波:当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必然引起界面上质点的振动,按照惠更斯原理,滑行波经过界面的每一点看作是一个新震源,由于界面两侧的介质存在着弹性关系,因此滑行波沿界面传播时,在上覆介质中将产生新波,即折射波,又称为首波。48、直达波:从震源出发沿测线传播直接到达检波点的波。49、反射系数:反射振幅与入射振幅的比值。50、模拟记录:把地面振动情况,以模拟的方式录制在磁带上。 一、简答:1、什么是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为什么有进行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以及它的主要流程包括哪些内容?答:地震数据处理是在室内利用数字计算机对所采集的地震数据进行谷中数字处理;它的目的是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分辨率和保真度,并对地下构造和地质体成像,以便于进行地质解释。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褶积)野外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显示。 2、一维数字滤波有哪些种类,它的原理分别是什么?为何要进行二维滤波以及如何进行二维滤波? 答:一维滤波分为:一维频率域滤波和一维时间域滤波(也叫褶积虑波)。前者原理是:图1-8后者原理是:式1-66.褶积虑波的物理意义相当于把地震信息x(t)分解为起始时间、极性、振幅各不相同的脉冲序列,令这些脉冲按时间顺序依次通过滤波器,这样在滤波器的输出端就得到对输入脉冲序列的脉冲响应,这些脉冲响应有不同的起始时间、极性、和振幅(这个振幅是与引起它的输入脉冲响应成正比的),将它们叠加起来就得到滤波后的x(t).因为一维滤波存在以下缺点:单独的频率域滤波和波数域滤波都存在不足,它们在进行滤波时改变了波剖面的形状,而波数域滤波时改变了振动图的形状。只有根据两者的联系组成频率-波数域滤波才能得到在所希望的频率间隔内,视速度为某一范围的有线波得到加强,同时对干扰波进行压制。如何进行二位滤波:3、预处理有哪些工作?以及真振幅恢复的目的?答: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解编、格式转换、道编辑、观测形同定义等。因为地震数据是按各道同一时刻的样点值成列排放的,解编就是将数据重排成行。真振幅恢复的目的:是尽量对地震波能量的衰减和畸变进行补偿和校正,主要包括波前扩散能量补偿,地层吸收能量补偿和地表一致性能量调整。4、何为反滤波?目的是什么?反滤波过程是什么?答:反滤波也叫反褶积,是压缩地震记录中的地震子波,压制鸣震和多次波以提高地震的垂直分辨率的处理过程。反滤波的实现:将反子波作为反滤波的滤波因子,与输入的地震记录褶积,既可得到反射系数序列。当地震子波是最小相位时,其反子波也是最小相位的,这时反滤波的滤波因子系数为收敛序列,反滤波器才是稳定的。图3-6和图3-8.5、地震子波如何求取以及需用哪些假设?直接观测法,知适用于海上地震勘探。自相关法:选取记录质量高的一段,取时窗起点为时间起点,长度为T。假设反射系数r(t)为白噪声且地震子波w(t)是最小相位的和满足稳定性条件。或者地震子波不是最小相位,而是零相位,则需满足反射系数为白噪声。多项式求根法:假设地震子波是最小相位,反射系数为白噪声。利用测井资料求子波:要求有良好的声波测井和密度测井资料,并有井旁质量较高的地震记录。对数分解法:假设地震记录是地震子波与反射系数褶积的结果;对数谱序列平均法:假设各地震记录道上的地震子波是相同的;各道的反射系数是随机分布的;各道的噪声也是随机分布的。6、何为最佳维纳滤波(又称最小平方滤波)?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的目的以及如何实现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答:最佳维纳滤波原理:滤波器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平方和为最小的情况下,确定滤波器的滤波因子,也称为最小平方滤波。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的目的在于消除由于近地表条件的变化对地震子波波形的影响。过程:首先,对每个频率解出各振幅成分,将所有的频率 的结果合并在一起,得到各振幅谱成分,然后对各振幅成分取指数并进行傅立叶反变换得到各谱成分所对应的时间函数。这时地表一致性脉冲反褶积因子就是Si(t)*Gi(t)*Hi(t) 的最小相位的逆。利用这个反褶积因子对全部数据中的每一道地震记录Xij(t) 进行反褶积,就消除地表条件不一致性所带来的地震波形的变化,得到地表一致性反褶积结果。7、何为动校正及叠加?目的是什么?何为“动”?动矫正模型有哪些?答:动校正:将不同炮检距的反射时间校正到零炮检距反射时间的过程就叫做动校正。 叠加的目的是压制干扰,提高地震数据的信噪比。动校正的目的是消除炮检距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校平共深度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的轨迹,增强利用叠加技术压制干扰的能力,减小叠加过程引起的反射波同相轴畸变。“动”是指同一地震道上不同反射时间的动校正量不同。模型有: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单一倾斜层模型,任意倾斜层状介质模型等。8、离散动校正对地震记录波形的影响?何为动校正拉伸?如何反映动矫正拉伸?答:离散动校正对地震记录波形的影响:在动校正过程中,各个离散点动校正量不同,动校正之后的子波不在保持原来的形态,子波形态发生相对畸变。表现为波形拉伸。动校正拉伸:动校正后子波的延续时间T=T+(1+2),由于浅层的动校正时差大于深层的动校正时差,所以TT,在动校正后的地震记录上,子波的波形被拉伸了,我们就把数字动校正造成的波形拉伸称为动校正拉伸。图p4-8 p106我们用拉伸系数来反映动矫正拉伸。拉伸系数公式4-19,和4-28, 反射深度越浅,炮检距越大,动校正拉伸越严重,子波的主频向低频转移也随之严重。克服动校正拉伸的方法是外切除,即对拉伸率大于某个百分比的地震数据进行切除。9、水平叠加原理?自适应水平叠加产生原因及其原理?答:水平叠加的原理:利用最小平方原理,计算任意地震道与标准道的误差平方和最小。标准道公式4-32就是N道叠加的平均。自适应水平叠加产生的原因:由公式4-32, 参加叠加各道的加权系数是相等的,而且各道的加权系数不随时间变化,加权系数为1,但实际上参加各道的地震道的质量是有差别的,等权叠加不会取得理想的叠加效果,如果根据地震道质量的好坏,来确定参加叠加的道数进行叠加,这样会产生更好的叠加效果,这就是自适应水平叠加的基本思想。自适应水平叠加的差本原理:地震记录道的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会有差异,可以根据此差异来控制它们参与叠加的成分,这可以通过对每个地震道上随时间乘上不同的加权系数来达到,用最小平方法原理去确定加权系数。加权系数为(公式4-35)。10、水平叠加存在的问题?答:有:当动校正存在剩余时差时,水平叠加降低了地震信号的分辨率。倾斜界面情况下,共中心点道集不再是共反射点道集。复杂构造情况下,反射波时距曲线不再是双曲线。叠加剖面的振幅是不同入射角振幅的平均,不等于零炮检距反射振幅。11、何谓静校正,其信息来源于哪些?其会产生哪些影响?何谓静校正的静?答:静校正也成地表一致性静校正,是校正以及消除由于地表高程和地下低、降速带变化对反射波旅行时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着叠加剖面的信噪比和垂向分辨率,也影响叠加速度分析的质量。其因子来源于野外测量和观测的数据根据初至波时间和地下反射信息求解静校正量。前者(即)称为基准面校正或野外静校正,后者称为初至折射静校正和反射波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静是指地震道的静校正时差与地震道的时间无关,只与炮点和检波点的地表位置有关,即无论是浅层还是深层反射,整个地震道只有一个静校正量。13、基准面静校正概念,分类及其推倒公式?答:也称野外静校正,是将在地表采集的地震记录校正到基准面上,消除地表高程和风化层对地震记录旅行时的影响。因此可分为风化层校正和高程校正。公式p119.14、初至折射静校正中计算风化层厚度公式p120。及其推导。15、为何要进行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和基于地表一致性时差分解的方法的步骤。答:由于多种因素,一个CMP道集的各个地震道,进过上面的静校正之后,仍然存在着剩余静校正量,而且这种静校正量以高频短波长的方式出现,影响CMP叠加的质量,因此在CMP叠加之前,还要对剩余静校正量进行估算和校正,实现CMP道集的同相叠加。计算剩余静校正量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基于地表一致性时差分解的方法基于互相关(或称叠加能量最大)的剩余静校正方法。步骤:首先拾取每个地震道的时差;然后对时差进行分解,得到炮点和检波点的剩余静校正量;最后在每个地震道上应用炮点和检波点静校正量。16、互相关 的剩余静校正方法:答:与前者(题14中)不同之处在于,它不需要求解方程进行时差分解,而是利用多次覆盖的特点,在相关曲线上直接拾取静校正量。这种类型的方法有最大叠加能量法,相邻叠加道相关法。17、如何对速度参数进行分析和提取?答:在实际地震资料中,很难利用上述公式,所以在固定t0的情况下,任意选择一个速度vi,vi唯一确定了一条双曲线轨迹,我们沿该双曲线对各个炮检距上的反射振幅进行叠加,当速度vi=v nmo时,不同炮检距地震道上的振幅同相叠加,叠加振幅达到最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测量不同速度对应的叠加振幅,对速度参数进行分析和提取。18、速度分析中常用的几种判别准则?答:平均振幅能量准则:当扫描速度等于均方根速度时,平均能量E达到最大值,表明达到了信号的最佳估计。平均振幅准则:与平均振幅能量是等价的,计算量小一些。非归一化互相关准则:对两道不同信号做互相关运算,当扫描速度等于动校正速度是出现最大值。归一化互相关准则相似系数准则:当扫描速度等于动校正速度时,各道上波形最为相似,在时窗范围内同相叠加,相似系数接近于1。判别准则比较:相关类准则较叠加类准则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采用相关准则求速度谱,谱峰值明显,但抗干扰能力差些,大幅值干扰会使速度谱上出现假峰值。非归一化互相关在速度谱上起到突出强反射的作用,归一化互相关则加强速度谱的弱反射。19、如何得到速度谱?速度谱基本原理?答:利用平均振幅公式计算每个网格点(t0i,vj)上的平均振幅,将平均振幅以某种便于速度分析的形式显示出来,就得到了用于速度分析的速度谱。速度谱基本原理:给定t0值和最大炮检距xN,动校正速度v nmo是以正常时差tN为变量的,如果对最大炮检距处的正常值预设一个范围,取其最小值,最大值,则对应这个范围内的每一个t值都有一个相应的双曲线校正规则和计算得到的动校正速度。20、偏移的目的?偏移的分类?答:偏移:使倾斜反射归位到它们真正的地下位置,并使绕射波收敛,使地震剖面更好的展示地下构造的空间形态和接触关系。偏移的目的:水平叠加剖面还不能真实反应地下构造的空间展布情况,特别是当地质界面的形态较复杂时,水平叠加剖面与地下深度剖面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偏移就是为了解决这些情况。可分为射线理论偏移与波动方程偏移;前者包括 圆弧叠加法和 绕射扫描叠加法;后者包括 f-k域波动方程偏移,克希霍夫积分偏移,有限差分法波动方程偏移。21、三者的比较?有限差分法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都较成熟,输出偏移剖面噪声小,由于采用递推算法,在形式上能处理速度的纵横向变化。缺点是受反射界面倾角的限制,当倾角较大时,产生频散现象,使波形畸变,另外,它要求等间隔剖分网格。克希霍夫积分法偏移建立在物理地震学基础上,利用克希霍夫绕射积分公式把分散在地表各地震道上来自于同一绕射点的能量收敛到一起,置于地下相应的物理绕射点上。该法只适用于任意倾角的反射界面,对剖分网格要求较灵活。缺点是难于处理横向速度变化,偏移噪声大,划弧现象严重,确定偏移参数较困难,有效孔径的选择对偏移剖面的质量影响较大。频率-波数域偏移不是在时间-空间域,而是与之对应的频率-波数域进行。它兼有有限差分法和克希霍夫积分法的优点,计算效率高,无倾角限制级无频散现象,精度高,计算稳定性好。缺点是不能很好的适应横向速度剧烈变化的情况,对速度预查较敏感。22、成像条件?答: 爆炸反射界面成像条件适用于水平叠加后地震资料的偏移处理,同时还假设波的传播速度为实际速度的一半。测线下延成像条件:常用于地震记录叠前偏移,也用于零炮检距记录的偏移成像。时间一致性成像条件:即反射界面存在于地下的一些地方,这些地方,下行波的到时时间和反射波的产生时间是一致的。23、何谓倾角时差校正?产生背景?目的?处理步骤?答:倾角时差校正(DMO)又称为叠前部分偏移:是由于这种偏移在动校正后,叠加前进行的,而且只是把动校正后的数据偏移到零炮检距的位置上。DMO产生背景:叠后时间偏移方法是建立在零炮检距地震记录上的,但常规的CMP叠加并不能得到真实的零炮检距地震记录。DMO处理的目的:是将非零炮检距的地震记录转换为自激自收零炮检距的地震记录,满足叠后偏移处理对地震记录的要求。处理步骤:首先利用正常时差校正将t时刻的反射振幅转换到tn时刻,再利用DMO校正,将中心点为yn,炮检距为2h地震道上tn时刻的采样点转换为y0地震道上0时刻的采样点。最后在进行叠加。由此实现反射点的归位。 该流程等价于叠前时间偏移。24、时间偏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消除?时间偏移存在的问题:当速度横向变化剧烈时,由于绕射曲线严重偏离双曲线形态,绕射曲线的顶点也不再位于绕射点的正上方,时间偏移的成像结果会产生较大的预查。由此产生深度偏移。用深度偏移处理。射线理论的深度偏移(将叠加时间剖面转换为深度偏移剖面):用常规的时间偏移把绕射能量收敛到绕射曲线的顶点,首先对常规时间偏移剖面进行层位解释,并把主要反射界面拾取出来。然后根据测井,地质,速度分析等综合信息确定层速度函数v(x,z),最终的偏移结果与速度函数关系很大,一旦建立了速度函数,就可利用射线追踪的方法构造出成像射线的传播路径。一:简答题1、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简述地震资料数据中有哪些目标处理方法?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如何分类? 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有哪些?地震资料数字处理主要流程:输入定义观测系统数据预处理(废炮道、预滤波、反褶积)野外静校正速度分析动校正剩余静校正叠加偏移显示。 地震资料的现场处理主要有:预处理、登录道头、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增益恢复、设计野外观测系统、实行野外静校正、还可以进行频谱分析、速度分析、水平叠加等(2分)。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的预处理主要包括登录道头、废炮道编辑、切除初至、抽道集(4分)、增益恢复、预滤波、反褶积等.地震资料数据中目标处理方法有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叠前深度偏移处理、井孔地震资料处理(4分)、多波多分量地震资料处理、时间推移地震资料处理等地震资料数字处理分类有数据预处理、数据校正、叠加和偏移归位、振幅处理、滤波、分析、正反演、复地震道技术等。(3分)地震资料数字处理质量控制包括野外原始资料检查与验收、处理流程及主要参数确定、中间监视资料分析、资料处理质量科学管理。1、 简述预测反褶积原理,并简述预测反褶积应用中算子长度、预测步长和白噪系数的影响。预测反褶积原理:根据已知的过去数值和当前数值,设计一个预测算子(因子),对已知信息进行处理来获得未来时刻的预测数值。更长的算子使谱进一步白化,使它进一步靠拢尖脉冲响应谱,但增到一定算子长度后,更长的算子不能改善结果。为了选择算子长度,理想的情况是应用未知地震子波的自相关。随着预测步长增加,输出谱的宽度愈来愈窄。在理想的无噪音条件下,预测反褶积对输出的分辨率可通过调节预测步长来控制。单位预测步长意味着最高的分辨率,而较大的预测步长意味着较小的分辨率。脉冲反褶积应用于野外资料得到的结果常常是不理想的,因为它提高了资料中的高频噪音。非单位预测步长的最大优势是压制谱的高频端,并保持了输入资料的总体谱形(2分)。 随着预白百分比的增加,谱的宽度都减小。预白使谱变窄而不怎么改变谱的平坦特征;而较大的预测步长使谱变窄并改变它的形状,使它看起来更像输入地震子波的谱。预白得到一个限带输出。但是与改变预测步长相比,它的影响较不易控制。通过改变预测步长,我们对输出带宽有了一定的了解,它与预测步长有关(2分)。2、 应用数字滤波方法,如何消除地震记录上的规则干扰波和随机干扰波?地震记录上的规则干扰有面波、多次波、导波、折射波、侧面反射、电缆干扰等,不规则干扰包括环境噪音等。(2分)对于规则干扰,可以将信号变换到其他域,针对该域中干扰信号与有效信号的差异,设计相应的滤波器,将规则干扰消除。如面波的特点是低频、低速、能量强,可以在频率域设计高通滤波器加以消除,也可以变换到FK域,根据其低频低速的特点,将其滤掉;(2分)对于非规则干扰,可以在某个域中如FX域中将相干的有效信号提取,达到滤掉干扰的目的;叠加也是一种有效的去除非规则干扰的滤波方法。(2分)3、 波动方程偏移方法主要有哪些?并简述其方法原理?4、 什么是叠加速度?叠加速度在不同地层模型时的含义?在一般情况下,都可将共中心点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用一个同样的式子来表示:t2=t02+x2/V2,其中,V就是叠加速度。(3分)(1)在地下介质为水平层状介质时,叠加速度为均方根速度;(1分)(2)在地下介质不是水平层状介质时,叠加速度不等于均方根速度,但是它与均方根速度的关系比与平均速度更加密切;(1分)(3)对倾斜界面均匀覆盖介质的情况,叠加速度就等于有效速度。(1分)5、 简述无干扰时时最小平方反滤波的原理及步骤?有干扰时最小平方反褶积的原理,是维纳(NWeiner)最先提出的,是以这样的最佳准则来设计滤波器的:使滤波器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的误差平方和为最小。只要我们根据实际需要改变输入、输出和期望输出,就可设计出各种具体目的所需的反褶积方法。(4分)有干扰时最小平方反褶积的步骤:计算步骤如下: 由已知子波b(t)通过解方程,得到脉冲反褶积算子h(t); h(t)作自相关,得,再与b(t)作互相关,得; 与x(t)褶积,得。(4分)6、 分析观测系统对偏移成像的影响?如果波的传播速度不变,自激自收剖面的输入剖面的偏移脉冲响应为半圆形构造(2分)。道理很简单,地下界面如果是圆心在地面的一个半圆形构造,采用自激自收观测系统进行观测,反射波将会聚焦在圆心处,在时间剖面上呈现为一个脉冲波。如果输入剖面是用非零炮检距观测系统测得的(有炮检距剖面),则速度v不变时,其输入剖面的偏移脉冲响应为椭圆(2分)。当采用自激自收观测方式,且地下介质的地震波传播速度不变时,其输入剖面的偏移脉冲响应响应为一绕射双曲线。若使用非零炮检距系统(例如共炮点观测系统)其脉冲响应仍为双曲线(2分)。7、 简述波动方程偏移成像原理?波动方程偏移成像原理:1)爆炸反射界面成像原理是最常用、最简单的一种成像原理,适用于叠后的地震资料的偏移处理。水平叠加剖面可以看成是这样形成的:设想把一系列爆炸震源安置在反射界面上,其产生波的强度、极性与界面反射系数的大小和极性一致,测线的每个共中心点上放置一个检波器,假定在时刻,所有的震源同时启爆激发出地震波,波沿界面法向方向向上传播直到被地面的检波器接收形成叠加剖面。这种形成叠后地震剖面的模型称为爆炸界面模型(3分)。2)测线下延成像原理,将测线下延,直到达到反射点A时,波的旅行时间为零,炮检距也为零(3分)。3)波场延拓的时间一致性成像原理,可表示为反射界面存在于地下这样的一些地方,下行波d的到达或产生与上行波u的产生和到达在时间上是一致的(2分)。8、 地震资料处理中所谓的“三高”处理是指什么?地震资料处理中所谓的“三高”处理是指高分辨率(3分)、高信噪比(3分)和高保真度(2分)。16、简述地震资料数据中有哪些特殊处理方法?地震资料数据中特殊处理方法有亮点及AVO分析、高精度地震资料反演、地震属性分析(4分)、地震资料相干体数据处理、地震资料可视化数据处理等。17、偏移成像方法分类及其主要特点是哪些?偏移成像方法分类按算法分:射线和波动方程偏移成像;按输入资料分:叠前和叠后偏移成像;按输出资料分:时间和深度偏移成像。(6分)主要特点与成像方法分类原理类似。一、 论述题1、通过在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学习和体会,论述应用时间域数字滤波方法,如何消除地震记录上的规则干扰波和随机干扰波。主要论述要点:简述时间域数字滤波方法原理(6分)分析地震记录上的规则干扰波和随机干扰波(4分)分析消除地震记录上的规则干扰波和随机干扰波过程(2分)论述应用时间域数字滤波方法结论及建议等(2分)2、通过在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课程的学习和体会,论述在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中野外进行低降速带的调查方法,并详细分析低降速带资料在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中应用的主要目的。提示:包括方法或技术原理、效果分析、结论及建议等简述地震勘探资料采集中野外低降速带的调查方法(6分)分析低降速带资料对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过程(4分)分析消除低降速带资料对地震勘探资料数据处理影响(2分)该方法结论及建议等(2分)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