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第6课时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第二部分 政治生活,2,2010届高中总复习第一轮(语文),热点看台,关注民生改善,创新社会管理 1当前社会问题多发凸显,食品安全、社会分配不公、房屋拆迁、交通拥堵、医患纠纷等问题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对党的执政能力、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水平和基层管理服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3,2国务院已对2012年立法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年内力争完成33件立法项目。旨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数量多达14件,与近年立法趋向相一致,社会、民生立法为重中之重。包括提请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航道法草案、安全生产法修订草案,制定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例、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等。,4,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说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党和政府、社会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的要求。 (1)党要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2)政府要树立权威,切实对人民负责,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协调人民内部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3)要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5,2说明我国政府加强立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理由。 (1)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公民的合法权利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2)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其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体现。 (3)政府的职责是管理和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履行其职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6,1“政府不能代替学校办学,不能代替工厂生产;不能代替科研单位开展研究。”这说明( ) A政府是可有可无的 B政府机关太少,无法履行职能 C工厂和学校与政府无关 D政府应该正确履行职能,7,解析:选D。政府履行职能,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包办一切。我国正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A、C两项说法明显错误。政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政府机关的多少,要以提高行政效率为判断标准,B项错误。故选D项。,8,22012年国务院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群众举报投诉制度,高度重视舆论监督,保障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对社会各界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做出处理。坚决落实领导干部问责制度,有错必究、有责必问。这体现了我国政府( ) 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使公民求助有门,投诉有道 依法执政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 B C D,9,【解析】选B。我国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要依法行政,中国共产党必须依法执政,排除,观点正确,故选B项。,10,1.(2012北京30)近年来,北京市公安局开辟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直通车”、“人民来访接待室”、“政法民声热线”等民意渠道,对收集的民意进行分析,做到“警务跟着社情民意走、警力围着群众工作转”。这些做法强调( ) 坚持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 重视代表提案,维护群众权益 促进信息公开,审慎行使权力 加强公民参与,主动接受监督 A B C D,11,【解析】本题考查政府对人民负责和接受公民监督的知识。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找出材料的主体为北京市公安局,它属于行政机关。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分别向人大和政协提交提案,而不是向公安局提交提案,错误。材料是说了解民意而不是信息公开,不符合题意。“警务跟着社情民意走、警力围着群众工作转”强调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入选。开辟了多个民意渠道,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和政府接受监督,入选。 【答案】B,12,2.(2012天津8)PM 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负载的大量有害物质能直接进入人体肺部,甚至渗入血液,诱发多种疾病。从2012年起,北京、天津等地环保部门率先开展PN 2.5监测,并把监测数据向市民公布。这一做法表明( ) A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B政府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 C政务公开有利于对政府权力的制约 D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13,【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公民的权利、我国政府的职能和责任的知识。PM2.5监测关乎人民的身体健康等切身利益,材料中环保部门开展了PM 2.5监测并把监测数据向市民公布的做法,体现了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保障了人民的知情权,故选B。材料中政府的做法并不能说明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和有利于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故排除A、C;D是讲人民对政府权力的运行进行监督,与题干中政府作为行为主体的指向不符。,答案:B,14,3.(2012海南15)为了提高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成效,某省制度20092012年法治城市创建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在“权力行使得到规范”、“依法维护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出台法治城市建设的考核办法,进一步( ) 提升市民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 提升了地方政府的执政能力 体现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的要求 细化了政府部门的权利与责任 A B C D,15,【解析】本题考查政府的权利与责任、依法行政的有关知识,与材料不符,题干的行为主体是政府,只有是从政府的角度提出的,符合题意要求。 【答案】 D,16,4.(2012重庆29)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备受关注。2012年春节,北京市政府支出500余万元财政补贴,举办百部影片惠民活动,让很多因票价高昂而多年未进影院的市民享受了低价文化美餐。在此活动中,北京市政府履行了( ) A调节电影票价的经济职能 B组织惠民文化活动的文化职能 C维护人们观看电影权利的政治职能 D维护电影市场秩序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17,【解析】本题考查政府职能方面的内容。让市民享受低价文化美餐是政府在履行文化职能而非经济、政治、公共服务职能,B切题,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 B,18,5.(2012重庆33)2012年2月7日,国务院总理邀请12位基层群众参加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座谈会,他们中有教师、网络微博负责人、家政服务员和养猪专业户等。这表明,国务院贯彻了( ) A对人民负责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民主集中制原则 D人民监督政府原则,19,【解析】题干未涉及依法治国,故排除B。题干未涉及民主集中制中的人民与人大、人大与其他国家机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故排除C。国家机构所坚持的原则中无人民监督政府原则,故排除D。国务院总理邀请基层群众参加座谈会说明国务院贯彻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A切题。 【答案】 A,20,6.(2012山东30)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将中国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2001年和2011年中国出口商品情况图。,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在出口商品总额中所占比重,2001年为17.5%,2011年为28.9%。,21,材料二 2012年国家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支持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完善进口政策,搭建更多的进口促进平台等等。同时,国家进一步营造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材料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22,(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国家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采取的经济措施有何意义。 (2)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政府应如何提高服务水平。 (3)阐释材料三蕴含的唯物辩证法观点。,23,【解析】第(1)问第一个设问是图表题。解答图表题的关键在于审读图表,抓住图表的关键信息。就本题而言,先读标题,再读图表内容,比较并找出图表各项数据的变化趋势,同时不要忽视对注解的审读;最后用学科术语描述出图表的信息。第二个设问是“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发展采取的经济措施的意义”,做好本问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即对外贸易、采取的经济措施、意义;然后结合材料具体回答意义即可。,24,第(2)问主要考查政府的职能与责任,以及政府权力的行使与监督等知识。答好本题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词,即政府、如何、服务型水平;然后结合政府的相关知识作答。 第(3)问主要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知识的再现能力。做好本题首先回忆唯物辩证法的主要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准确定位,获取相关原理;最后将原理与材料一一对应。,25,【答案】(1)与2001年相比,2011年我国出口商品总额大幅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明显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重明显上升。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促进进出口贸易平衡发展,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2)政府要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审慎行使权力;自觉接受监督,增强工作透明度。,26,【答案】 (3)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不断加深,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国际贸易在曲折中深入发展,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机遇大于挑战,体现了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