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5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上传人:青**** 文档编号:1640525 上传时间:2019-10-31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5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5 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13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5 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13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课时35 求索真理的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时35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时35 求索真理的历程,课时35 考纲考向概览,课时35 考纲考向概览,课时35 高考复习策略,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为主线,立足认识的产生,分析了实践的基本特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立足认识的发展,主要分析了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课时35 高考复习策略,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三部分内容。认识论知识是对唯物论知识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认识论主要阐明了认识从实践中来,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深化和发展,这进一步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意识依赖于物质。可以说,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在认识领域的具体体现。,课时35 高考复习策略,3复习中一定要立足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掌握相关的时事材料。总结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具体经验,认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结合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国区域发展措施以及太空探索的实施,分析认识的发展过程。,考点1 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考点1 实践与实践是认识的 基础,考点1 主干梳理,1实践 (1)概念: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_活动。 两层基本的含义: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_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活动具有_、主观能动性和_。,物质性,客观事物,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考点1 主干梳理,【特别提示】 全面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3)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考点1 主干梳理,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 不论是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的_,还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而获得的_,都是实践的产物。 【特别提示】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而不能说是重要来源。注意区分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考点1 主干梳理,(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_。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_,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_。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把_与_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_。,认识工具,实践的需要,认识能力,主观,客观,实践,考点1 主干梳理,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_的存在变为_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_和实践所产生的_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特别提示】 科学理论不能检验认识正确与否。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_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结果,观念,现实,认识,实践,考点1 主干梳理,【特别提示】 全面理解实践的概念 (1)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2)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世界。实践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辩论”等)不是实践。 (3)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世界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考点1 要点探究,1全面理解实践的三个特点,考点1 要点探究,考点1 要点探究,考点1 要点探究,【思维拓展】 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又是一种主观的活动吗 这种看法好像既看到了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又看到了主观能动性,其实它割裂了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因而是错误的。实践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所以首先要承认和尊重世界的客观性,同时由于实践构成要素和过程以及结果的客观性,决定了实践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实践活动并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活动,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建立在其客观物质性基础之上的,受到客观物质性的制约,实践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并不能否认实践活动的客观物质性。,考点1 要点探究,2正确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1)原理内容: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方法论: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考点1 要点探究,【思维拓展】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吗 把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理解为唯一动力或各种动力中的一个普通动力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认识是多种力量作用的结果,但实践则是认识发展的主要动力,是认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因为客观世界的变革以及认识工具的创新主要是人们实践的结果,同时也是不断创新的认识指导的结果。人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改造了客观世界,一方面使认识获得了发展,所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考点1 典题例练,1漫画握手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是纯意识性活动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A B C D,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践的特征。能把想象中的东西变成现实,说明应选。过去想象的东西在今天实现,说明实践受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应选。不符合题意。表述有误,不选。 点拨 在题目涉及区分实践的基本特征时,材料中强调“计划”“方案”“规划”的制定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材料中强调历史过程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历史性;材料中强调“合作”等的,一般体现的是实践的社会性。,考点1 典题例练,考点1 典题例练,2. 2011年9月29日21时25分45秒,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虽然“天宫一号”的发射只是中国努力缩小差距的又一次实践,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却从一开始就拥有走向世界的胸怀,这说明( ) A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C原因和结果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认识是实践的先导,考点1 典题例练,答案 D 解析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却从一开始就拥有走向世界的胸怀”,这充分说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故选D。A、B、C都不符合题意。,考点1 典题例练,3. 2011山东卷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山东省委、省政府将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为进一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2010年10月,山东省委组织专家分赴全省17市进行了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新问题,山东省委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和群众的建议,深化了对转方式调结构的认识。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山东省委开展调研工作的合理性。,考点1 典题例练,答案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山东省委通过实地调研获得了认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山东省委通过调研发现新问题,推动了认识的深化。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山东省委通过调研获得认识的目的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 解析 本题集中考查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问题非常简单直白,主要考查学生平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回答此题时要注意做好观点与材料的衔接。,考点1 典题例练,点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的动态发展是由实践推动的,“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强调的是认识要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考点2 真理与认识过程,考点2 真理与认识过程,考点2 主干梳理,1真理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_同_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_。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真理面前_。,主观,客观,正确反映,人人平等,客观性,考点2 主干梳理,【特别提示】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坚持客观真理,必须反对主观真理。认为“有用即真理”等观点,是唯心主义哲学的真理观。 (2)真理的具体性与条件性 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_与_、_与_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真理是_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主观,客观,理论,实践,有条件,考点2 主干梳理,【特别提示】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因而真理是相对的。 (3)真理与谬误 区别: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反映。谬误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_反映。 联系:真理与谬误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相互转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确,错误,考点2 主干梳理,2认识过程 (1)认识的反复性 含义: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_,再从_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原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_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_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 含义: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_的过程。,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永无止境,实践水平,本质,考点2 主干梳理,原因:认识的对象是_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_是不断发展的。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_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_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特别提示】 从认识的目的、人的认识能力的发展上看,认识是无限的。但从每一具体认识、人的现实认识能力上看,任何认识都是有限的,任何认识都不是终极认识。,无限,社会实践,检验,认识,考点2 要点探究,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认识真理的特点,考点2 要点探究,考点2 要点探究,(2)追求真理的过程,考点2 要点探究,考点2 要点探究,【思维拓展】 意识、认识、真理、理论、科学理论,考点2 要点探究,考点2 典题例练,42011江苏卷 黑格尔说:“真理是在漫长地发展着的认识过程中被掌握的,在这一过程中,每一步都是它前一步的直接继续。”这说明真理( )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被推翻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超越自身 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在认识中不断超越历史条件 A B C D,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黑格尔这句话强调的是真理是不断发展的,表述不准确,表述正确且符合题意,表述错误。,考点2 典题例练,点拨 真理知识总结: (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特点: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3)真理与谬误:二者往往是相伴而行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4)实践与真理的关系:实践是真理的基础,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5)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考点2 典题例练, 易错点1 认识的来源与获得认识的途径是一样的 1新时期我国农村改革是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展开、递次推进的,它经历了从“大包干”到税费改革,再到包括乡镇机构和管理体制等在内的综合改革过程,从而大大促进了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农村改革的历程表明( ),课时35 本课错题清零,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只有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A B C D,课时35 本课错题清零,点拨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的经验。就知识的整体来说,无论何种知识都离不开直接经验,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 答案 C 解析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说法错误。获得正确认识既可以通过实践,也可以通过间接经验,故错误。,课时35 本课错题清零,课时35 本课错题清零, 易错点2 不能正确理解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2一位诗人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了“错误”的自白:“我不是魔鬼,不是恶棍,每个喜欢探索和追求的人都是我终身相许、棒打不散的情人。我总是先给他们一分荒谬,两分不幸,再给他们三分收获,四分欢欣,我总是在阵痛中分娩着聪明。”从这一自白中得出的结论是( )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谬误从反面推动真理的发展 对每一个认识的个体来说,犯的错误越多,所获得的真理就越多 找出所犯错误的原因,意味着接近了真理 谬误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A B C D,点拨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真理与谬误在认识过程中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答案 C 解析 从谬误到真理的转化是有条件的,的说法忽略了二者转化的条件,排除。正确,选C。,课时35 本课错题清零,点拨 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方面,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一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另一方面,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向真理转化。谬误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它超出了真理存在的条件,因而,只要再回到真理存在的条件范围内,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谬误向真理转化的另一种含义是指人们可以从错误认识中引出真理性的认识。,课时35 本课错题清零, 易错点3 对认识的发展过程理解有误 3地球外存在着智慧生命是人类很早就提出的一个假说,可至今也没有得到证实。美国科学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射了携带着地球人多种信息的宇宙飞船,期望有朝一日能被太阳系之外可能存在的智慧生命收到并发回音讯。可据专家们估计,飞船要飞到距太阳系最近的恒星体系,需要八万年的时间。这说明( ) A科学有时能成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B由于实践的局限性,人类不具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 C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的认识具有有限性 D有些认识不能依靠实践检验,只能依靠逻辑推导证实,课时35 本课错题清零,点拨 正确理解认识的发展过程要注意以下几个“并不意味着”:(1)认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并不意味着人类没有彻底认识世界的能力;(2)认识具有反复性,并不意味着人们无法正确认识事物;(3)单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答案 C 解析 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而不可能是认识或者客观事物本身,A、D错误。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B错误。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C正确。,课时35 本课错题清零,1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其在体外受精技术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奖。当初,不少人曾因担心人工生殖技术可能将培育出科学怪物或畸形人而进行激烈的争论甚至反对,现在,人工生殖技术不仅用于治疗不育症,而且为治疗癌症、胚胎干细胞研究等提供了线索和方向。材料说明( ),课时35 教师备用习题,A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B实践是适应认识的需要产生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D客观规律依赖于意识的发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实践决定认识的知识。对人工生殖技术由怀疑到肯定,是在科学实践中得到验证、逐步打消了人们的疑虑的,即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选C。,课时35 教师备用习题,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有( ) 人的认识受实践水平的限制 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物质决定意识 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井底的蛙,不能跟它谈海之大,因为它被狭小的生活环境所局限;夏天的虫,不能跟它谈冬天的冰,因为它受到气候时令的限制。,课时35 教师备用习题,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72小时的气象预报可以和25年前36小时的气象预报一样可靠。但由于受天气状况原始数据、计算手段、分析能力等条件的限制,气象预报难以避免误差。在这个意义上,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气象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这一论断给我们的启示是,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决定了( ) 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 人的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人的真理性认识具有相对性 人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A B C D,课时35 教师备用习题,答案 D 解析 说法属于不可知论。说法错误,人的真理性认识本身如果包括谬误的成分那就不能称其为真理性认识了,只能说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超出范围有可能走向谬误。,课时35 教师备用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